feng2370
发表于 2010-1-8 12:12:31
不错,版主分析的好!
ljcsss
发表于 2010-1-12 20:40:46
重量级帖子
燕子
发表于 2010-1-15 22:43:43
好贴子,学习了
医者仁术
发表于 2010-1-17 01:09:44
我总是无功受禄,向兔兔致谢!加紧努力!
小水
发表于 2010-1-17 17:43:16
干姜甘草汤/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
方证
病机
辨证要点
治法
组成
干姜甘草汤证
误汗伤津,中阳不足
肢厥,烦躁,吐逆,
温中复津液
炙甘草(4两),干姜(2两)
芍药甘草汤正
津液不足,经脉失养
脚挛急,经脉挛急疼痛不舒等
通痹缓急
白芍,炙甘草(各四两)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误汗伤津,肌肤失温,
经脉失养不畅
恶寒,脉微细,小便数,烦躁,脚挛急,经脉挛急疼痛不舒等
复阳通痹缓急
芍药甘草(各3两),炮附子1枚
干姜甘草汤与芍药甘草汤条文: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条文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小水
发表于 2010-1-17 17:46:33
芍药甘草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方证
病机
比较
辨证要点
治法
组成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少阴太阴合病)
少阴伤寒轻证兼内有寒饮
均有真阳不足,
少阴表为主,表之津虚饮停,肢节失养
脉沉,神疲,体虚,伴微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
解表复阳逐寒饮
麻黄2两,细辛2两,附子一枚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少阴太阴合病)
误汗伤津,肌肤失温,经脉失养不畅
里之津亏致全身经脉营血失去温养,流通不畅
恶寒,脉微细,小便数,烦躁,脚挛急,经脉挛急疼痛不舒等
复阳通痹缓急
芍药甘草(各3两),炮附子1枚
小水
发表于 2010-1-17 17:50:10
乌梅丸证/干姜黄芩黄连汤证
方证
病机
辨证要点
治法
组成
乌梅丸证
上热下寒,蛔虫内扰或者寒饮上犯
①有吐蛔病史②腹部胃脘部疼痛为主,且时作时止③手足厥冷常在痛剧时发生痛减或痛止时消失④进食后随即发生的疼痛与呕吐,气上冲,可伴烦躁不宁⑤可用于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之久利
寒温攻补兼用,清上温下,调和升降
去寒饮降逆,温里养胃气,清热生津
乌梅(300枚) 细辛(6两) 干姜(10两) 黄连(16两)当归(4两) 附子(6两) 蜀椒(4两) 桂枝(6两) 人参(6两) 黄柏(6两)
干姜芩连人参汤证
上热下寒,寒热格拒,中焦升降失调
呕吐表现为食入即吐,下利便溏,可伴见口渴口臭,食少乏力,腹胀腹痛,喜暖喜按,舌边尖红,舌苔黄白
寒温并用,辛开苦降
清上热,温下寒,复胃气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各3两)
乌梅丸条文: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338)
蛔厥者,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
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7)
干姜芩连人参汤条文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359)
小水
发表于 2010-1-17 17:52:20
炙甘草汤证/小建中汤证
方证
病机
辨证要点
治法
组成
炙甘草汤证
津血亏虚(津亏致营血不足,血分不畅,营卫不合,心失所养)
心动悸,脉结代,或者沉细数。可伴有津亏虚热证如心烦,手足心热汗出等)
养血润燥,清热,滋养津液。
炙甘草(4两)生姜(3两)人参(2两)生地(1斤)桂枝(3两)阿胶(2两)麦冬(半斤)麻仁(半斤)大枣(30枚)
小建中汤证
津血不足,营卫不合所导致的虚热或血分痹阻
1,腹中急痛,喜温喜按,或伴有轻微恶寒发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虚等2阳明津亏虚热:四肢发热酸疼,心中悸而烦,梦遗失精,咽干口燥。
调和营卫,和中缓急,除痹通脉
桂枝(3两) 炙甘草(2两) 大枣(擘,12枚) 芍药(6两) 生姜(切,3两) 胶饴(1升)
炙甘草汤条文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77)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285)
小建中汤条文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100)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13)
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18)
小水
发表于 2010-1-17 17:59:42
{:3_131:}伤寒论的方证鉴别完了,有些地方自我感觉不大全面,如果看到了有疑问的地方希望大家提出来大家探讨!:handshake
ljcsss
发表于 2010-1-22 22:37:49
越来越喜欢上这个论坛了!
中医凡人
发表于 2010-3-5 21:28:49
学习了!
幸福玻璃
发表于 2010-3-25 21:07:00
小师傅真的是用心了 辛苦了
ljcsss
发表于 2010-4-2 01:40:05
好像不全是伤寒论上的方子,也有金匮上的!
广龙经纬
发表于 2010-4-24 17:38:38
我总是无功受禄,向兔兔致谢!加紧努力!
漫步
发表于 2010-6-6 15:02:52
收藏了 ,谢谢
rose2
发表于 2010-7-23 22:33:43
继续加油
临风品雪
发表于 2010-7-24 22:07:58
水水归纳的挺好的。归纳法。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呢。虽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但我相信。适合大部分的人。归纳总结,形成框架,纲举目张。水平也就慢慢提高吧
rosakuang
发表于 2010-8-11 20:35:01
我马上开始 好好学习《伤寒》了谢谢
中医梦
发表于 2010-9-6 10:22:06
顶顶顶 楼主辛苦,叩谢!!!!!
斯达康
发表于 2010-9-14 10:35:50
老师谦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