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idoctor
发表于 2009-9-13 22:30:05
附子汤证还是应该以少阴病为主,而非单纯的太阴病。
小水
发表于 2009-9-27 10:12:53
附子汤证还是应该以少阴病为主,而非单纯的太阴病。
laidoctor 发表于 2009/9/13 22:30 http://zhongyi999.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3_116:} 不好意思,才看到,
第一,从附子汤的方药组成看,基本全是针对太阴水饮的,从经方用药规律看,太阳或少阴的表证方子中都会有麻黄,桂枝,生姜等辛散药,比如麻黄附子甘草,麻黄附子细辛,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
第二从根本病机分析,附子汤骨节四肢的症状也是由太阴寒阴弥漫所导致。
小水
发表于 2009-9-27 10:36:28
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
方证
病机
辩证要点
治法
组成
桂枝加芍药汤证
表证误下,内传于里(表证内传阳明太阴,里有饮热,气机不畅,血分不通导致腹满痛)
以腹满时痛为主证,可伴有发热恶寒汗出等太阳证,脉浮缓有力,舌或淡或胖,苔厚腻微黄
解表+微去里热兼利水通痹
桂枝生姜(各3两),芍药6两,甘草2两,生姜12枚
桂枝加大黄汤证
表证误下,内传于里(表证内传阳明太阴,里有实邪夹杂水饮,气机不畅,血分不通导致腹痛拒绝按)
持续腹痛,拒按,可伴有发热恶寒汗出等太阳证,脉浮缓有力,舌淡红或胖,苔厚腻微黄
解表+下里实兼利水通痹
桂枝加芍药汤+大黄2两
小水
发表于 2009-9-27 11:22:32
吴茱萸汤/苓桂术甘汤/泽泻汤/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
方证
病机
辩证要点
治法
组成
吴茱萸汤证
中阳不足,寒饮内生(1胃气虚导致寒饮上逆2吐利伤津,烦躁内生3阳虚兼饮阻则手足逆冷)
干呕吐涎沫,头痛,呕而胸满,不能食,食即呕吐,呕吐物无酸腐之气,或呕痰涎清水。伴有胃脘部的冷痛不适,喜温喜按,心下痞满,嘈杂吞酸,甚至吐利手足逆冷烦躁
散寒降浊,温中补虚
吴茱萸1升。人参3两,生姜6两,大枣12枚
苓桂术甘汤证
饮邪中阻,水气上冲(饮停于中则满,饮阻气机会升降则短气,饮逆于上则眩悸)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胸胁部支撑胀满感,可伴有小便不利,脉沉紧,舌淡质润
温阳化饮,利水降冲
茯苓4两,桂枝白术(各3两)甘草2两
泽泻汤证
饮邪中阻,升降受阻(饮阻清阳。不得上达,浊饮冒逆,蒙蔽清阳)
头晕目眩,如有物冒蔽,视物旋转,可伴有头脑不清,精神不振,懒动头脑部失养的表现
利水生津,降逆止眩
泽泻5两。白术2两
小半夏汤证
饮停心下,胃失和降
同为饮逆致呕,后者病发突然,病势较急呕吐较剧。并伴有痞眩悸,其方降逆之力强于前者
呕吐清水痰涎,恶心苔白腻,脉沉滑等(注:不渴为饮未去,渴则为饮欲解之征兆,参看伤寒41条)
降逆止呕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
小半夏加茯苓汤证
饮阻气逆,胃失和降
突然呕吐清水痰涎,饮阻气滞则心下痞,水饮上犯,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心悸
化饮降逆,引水下行
小半夏汤+茯苓3两
小水
发表于 2009-9-27 12:08:18
厚姜半甘参汤/理中汤
方证
病机
辨证要点
治法
组成
厚姜半甘参汤证
胃气虚弱,里之营卫不合,气机阻滞
腹部胀满,午后为甚,食入增剧,食消则减,舌淡苔白腻
消滞除满(温通辛散苦泄)燥湿和胃
厚朴生姜(各半斤)半夏半升,炙甘草2两,人参1两
理中汤证
中焦阳虚,寒湿内阻,清气不升,浊气上逆
吐利频繁,时时吐唾沫或者清水痰涎,不欲饮水,伴见腹胀腹中冷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缓弱
温中散寒,燥湿和胃
干姜,白术,甘草各三两(或加人参3两?)
小水
发表于 2009-9-27 12:46:49
麻黄汤/桂枝汤
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为阳纲下不同的方证,所以满足表实热的太阳纲实质,其发病机理都是风寒之邪侵袭表位,人体的正气卫气津液积极的抗邪于表,所以脉浮,表位的头项也出现强痛,被风寒所伤,所以就都有恶寒的症状。因为正邪相争,机体津液大量的调动,所以会均会出现发热,
方证
病机
辨证要点
治法
组成
麻黄汤证
太阳伤寒,病在皮肤腠理
周身骨节酸疼,无汗发热恶寒,无汗热势较高 ,脉象浮紧
都是用发汗的方法帮助机体发散表邪,其方义符合人体自身的驱邪机制,只不过各有侧重。
桂枝汤轻微发汗兼滋养中焦,目的在于发汗驱邪而又不伤津液,养中焦生津液扶正气以调和营卫。桂枝生姜发汗散邪,大枣甘草养中焦,芍药反佐之外还通利脉道,从而恢复机体正常的卫气营血关系
桂枝芍药生姜(各3两),炙甘草2两,大枣12枚
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病在肌肉筋骨
恶风,汗出发热,鼻鸣干汗出热势较低呕等,脉象浮缓
麻黄汤的目的是发汗去邪,麻黄桂枝发汗散邪,甘草养中焦,杏仁苦降而针对正气上冲的喘。邪去正自安!
麻黄3两,桂枝2两,杏仁50个,甘草1两
小水
发表于 2009-9-27 12:49:58
麻杏石甘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方证
病机
辩证要点
治法
组成
麻杏石甘汤证
表证不解,内传阳明,邪热壅肺
汗出而喘,身热或高或低,尚有口渴脉数等表现
清热宣表,降气平喘
麻黄4两,石膏半斤,杏仁50个,甘草2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1表证引发素喘
2表证不解,里气上冲(误下激惹正气所致)
发热汗出,恶风头疼,咳喘气逆
发汗解表,
调和营卫降气平喘
桂枝汤+厚朴2两,杏仁50枚
laidoctor
发表于 2009-9-27 21:34:44
{:3_116:} 不好意思,才看到,
第一,从附子汤的方药组成看,基本全是针对太阴水饮的,从经方用药规律看,太阳或少阴的表证方子中都会有麻黄,桂枝,生姜等辛散药,比如麻黄附子甘草,麻黄附子细辛,桂枝附子汤, ...
小水 发表于 2009-9-27 10:12 http://www.zhongyi999.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原来你是这样理解的。且不管条文里的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背微恶寒,是否就一定从太阴而来,因为有时候少阴和太阴就很难截然分开,但毕竟以上症状都在表且属于阴证,因此属少阴病无疑。如果从用药上分析,单纯的太阴病当用四逆辈,而不是附子汤。附子汤和真武汤应该都属于少阴太阴合病,因此用药上是不同于单纯的少阴或太阴病。其实两方的区别就在于人参和生姜药症不同:人参补津液;生姜散表邪,止呕逆。
仰长沙
发表于 2009-9-28 19:59:17
http://www.zhongyi999.com.cn/bbs/redirect.php?tid=5276&goto=lastpost#lastpost
请看上面网页的19#楼,刘老师的订正。
226条最后一句,“桂本的理中汤有人参,那是错误的,不能要人参。”
改成“桂本的四逆汤有人参,那是错误的,不能要人参。”
并且,这句是错简,要放到225条结尾,即:“ 回阳温中的方子,没有用人参的。时方派见到厥逆而脱阳外热,怕是要用人参附子的。胡老说的好,用一个死一个。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多可怜。西医呢,给肌肉注射肾上腺素,本来就可以了,结果又给挂个输液,这下就坏了。(桂本的四逆汤有人参,那是错误的,不能要人参。)”
小水
发表于 2009-9-28 21:56:55
{:3_132:} 49# laidoctor
伤寒有证有方的条文就是记录的一个完整治愈的医案,是透过症状表现分析六纲还是根据病机和方义分析这个方子的六纲归属呢?我坚持后者。呵呵,不过我是纸上谈兵,实际临床中,碰到这样的问题,还是一头雾水,选起方子就糊涂了
laidoctor
发表于 2009-9-28 22:38:58
{:3_132:}49# laidoctor
伤寒有证有方的条文就是记录的一个完整治愈的医案,是透过症状表现分析六纲还是根据病机和方义分析这个方子的六纲归属呢?我坚持后者。呵呵,不过我是纸上谈兵,实际临床中,碰到这样的问 ...
小水 发表于 2009-9-28 21:56 http://www.zhongyi999.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其实这两方面都很重要,缺一不可的。仲师为我们提供了使用经方的范例,方证对应,疗效就出来了。把方和证孤立起来研究,那就真的是纸上谈兵了。
小水
发表于 2009-10-1 11:59:42
其实这两方面都很重要,缺一不可的。仲师为我们提供了使用经方的范例,方证对应,疗效就出来了。把方和证孤立起来研究,那就真的是纸上谈兵了。
laidoctor 发表于 2009/9/28 22:38 http://zhongyi999.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handshake 是的,两者缺一不可,方证鉴别的鉴别点就是相同症状背后的不同病机或者类似方证所对应的不相同症状组。
顺便说下,突然发现附子汤是仲景用附子量最多的一个方子,真阳严重不足,这大概也是太阴病影响到少阴四肢骨节表位的原因
laidoctor
发表于 2009-10-1 16:48:17
本帖最后由 laidoctor 于 2009-10-1 16:57 编辑
附子用量虽多,但用的还是炮附子。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方二十四。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这条该是少阴病了吧?附子一枚,生用还要顿服,比起治疗太阴病的四逆汤还去了炙甘草!所以,我不同意单纯根据使用的药物去推断六经的归属。附子很多时候用于太阴病,但也可以用于少阴病;就像麻黄既可以用于太阳病,也可以用于少阴病,关键就要看临床症状和治疗药物的配伍。其实,刘老师也说过,少阴和太阴有时不好完全分开,我很同意,而且如果硬要把它们分清楚,在某些情况下也没有什么意义。和小水的这番讨论希望对初学有所帮助,也希望小水不要介意。:)更欢迎大家对以上方证的鉴别多发表自己的意见,加深认识,也不辜负了小水整理方证鉴别的一番苦心。
wei.xu
发表于 2010-1-5 04:58:13
小水前辈费了不少苦功,向你学习。
real7758521
发表于 2010-1-6 15:16:04
谢谢分享
ljcsss
发表于 2010-1-7 01:31:12
感谢!向你学习!
wei.xu
发表于 2010-1-7 02:31:19
期待小水前辈继续完成其它方证的鉴别。
小水
发表于 2010-1-7 22:18:15
58# wei.xu
呵呵,不要叫什么前辈,我实在惭愧{:2_100:}
这个帖子里面伤寒的方子就剩五个没发上来了,金匮的方证鉴别也会抓紧时间整理完的,正好寒假了,尽快和大家分享吧!
wei.xu
发表于 2010-1-8 03:59:34
小水前辈谦德已现,不论做什么,必成大器。共勉之。
等候你的分享。
谢谢。
小水
发表于 2010-1-8 09:58:12
:L:L:L:L:L:L: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