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剂汤剂疗效有区别
中药煮散沿用悠久,早在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就有四逆散、半夏散,将其药捣细加水煎服的记载。在《金匮要略》中记载煮散的方剂有9个。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卷八“续命煮散”,卷十二“茯神煮散”等11个煮散方。到宋代煮散得到更广泛应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共788首药方,其中煮散方237首,占30%。现代许多名中医都喜欢中药煮散,如《蒲辅周医案》中的处方下常注明:“将药碾成粗末,和匀用纱布包煎。 “汤者荡也”是力大势宏荡除诸邪,散是散除诸邪.煮散则具有汤散的功效。 中医的散剂,因为药物中发挥药性作用的物质是不溶与水的,用汤剂倒掉的渣子正是主要药效成份,而散剂不溶于水不进入人体的物质其药性正是治疗疾病的物质。伤寒论中散剂用作汤剂疗效不好是事实验证了的,例如:半夏散及汤【药物组成】 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灸
【煎服方法】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古时候,由于各种条件限制。用散剂煮汤,一个可以方便药物更快的溶出,二个就是节省药材,三个是方便携带储存。
我觉得是这样,但是没有考究过。大家认为呢? 同意地平线,“汤者荡也”是力大势宏荡除诸邪,散是散除诸邪这一句我不知道出自何处,这个道理我也没办法理解。我觉得一些中医名词用普通人的思维来解释会更正确,而不是人云亦云。 摘一段仲景的叙述参考一下(《备急千金要方*卷一 诸论》):
张仲景曰∶欲疗诸病,当先以汤荡涤五脏六腑,开通诸脉,治道阴阳,破散邪气,润泽枯朽,悦人皮肤,益人气血。水能净万物,故用汤也。若四肢病久,风冷发动,次当用散。
散能逐邪,风气湿痹,表里移走,居无常处者,散当平之。次当用丸,丸药者,能逐风冷,破积聚,消诸坚癖,进饮食,调和荣卫,能参合而行之者,可谓上工,故曰医者意也。
又曰∶ 不须汗而强汗之者,出其津液,枯竭而死。须汗而不与汗之者,使诸毛孔闭塞,令人闷绝而死。又不须下而强下之者,令人开肠,洞泄不禁而死;须下而不与下之者,使人心内懊,胀满烦乱,浮肿而死。又不须灸而强与灸者,令人火邪入腹,干错五脏,重加其烦而死。 灸而不与灸之者,令人冷结重凝,久而弥固,气上冲心,无地消散,病笃而死。 半夏散及汤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久煎则效减。 地平线师兄所论甚是。我不少杂病病人多在工厂上班,我常常是打成粗末,一剂分成三份,嘱睡前半瓶热开水泡一份,第二天分次服完。 慈济堂兄,你在给工厂上班的患者用的散剂时,药量是如何掌握?
用散剂冲泡开水喝,确实一些患者还真需要这个方便。 用散剂冲泡开水喝,这是在跟刘老师前的用法,所以用量上采用一两3克计。 以后也学着用散济,看看疗效如何。 学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