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6 禤宝子老师《六神类方解伤寒》第三十九课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接着李峰老师上节课的内容继续讲六神方里面的朱雀类方。
今天讲两个方剂
在讲方剂之前,我们回顾一下汉传中医是怎样对方剂进行六神方归类的。
根据汉传经方解析法,一个方剂,根据药物寒热温凉平的药性,把药物进行三才分类,
接着根据方剂整体的寒热偏性及药症主治确定方子的君臣佐使,根据君臣佐使的搭配结构进行六神方归类。
六神方归类法
1.按原则,无使药者,为四神类。有使药者,为二旦类。
2.六味药以内属小方,无使药者,是四神类。有使药者,是二旦类。
3.七味药以上属大方,有一味使药的,可以归属四神类,有二味使药以上的,归二旦类。
【栀子柏皮汤】
栀子柏皮汤方
肥栀子(擘,十五个) 甘草(炙,一两) 黄柏(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汉传经方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阳性药:无
平性药:炙甘草
阴性药:栀子、黄柏
【四象解析法】
君:黄柏(寒苦)2两
臣:栀子(微寒 微酸苦)15枚(1两半)
佐:炙甘草(平 甘滋)1两
使:无
根据汉传经方解析法,我们知道这个方剂是一个寒苦之剂,属于六神方中的朱雀汤类方。
朱雀汤类方,以咸寒药为主,主治五证中的“燥热证”。
能清泄在表和在里的燥热病邪。
六纲上可以治疗太阳和阳明的燥热。
“燥热证”相对于“烦温证”,热邪的力度是更大的。
燥热,就是极盛的热邪,可以熬干津液,进一步发展就会津液不足,继而伤及营血,导致血液干枯,乃至形成“干血”。
干血,就是热证导致的“血瘀”。
热邪伤及津液,中间还有个过程,就是“炼液成痰”。
津液不足→炼液成痰→干血,这是热邪致病的基本过程。
那么这个栀子柏皮汤处于这个病理过程中的那一个阶段呢?
我们来看看伤寒条文是怎么说的?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伤寒论类编补遗师承课堂实录》
伤寒是统指受外感之邪,不独指伤于寒也,条文这里是指外感湿邪和太阳阳明之热邪互结,郁滞于表,表现为发热、皮肤黄染等症状。
病位主要在表,病理为水湿与热互结,以热为主。
病程在津液不足之前的阶段,是邪气盛,正气不虚的状态。
我们看看方子各个药的药症。
君药:(对治主症症状及病机)
黄柏 寒 苦
《本经》主五藏肠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泄利,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
黄柏性寒对治热邪,味苦能涌泄邪气,祛湿热,《本经》说它能治“胃肠结热,黄疸肠痔,止泄利,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
总体看是治疗与外界接触的部位的病,也就是病在表位
其实药物治病无表里之分,病在表便治表,病在里便治里,一应四气五味而对治之。
臣药:(对治兼症症状及病机)
栀子微寒 微酸苦
《本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皰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栀子配合君药黄柏去湿热结气,对治太阳阳明燥热证。
佐药:(辅君臣而固护胃气,对治整体中气燥湿)
甘草平 甘滋
《本经》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甘草养津液护胃气,防止热伤津液。
使药:(对治错杂症症状及病机,沟通阴阳,制约君臣)
无
三味药,两味寒凉,一味平性甘滋药物,无使药,单刀直入,治疗太阳阳明热结于表的烦躁证。比如湿热黄疸,皮肤湿疹,疮疡肿毒等。
【茵陈蒿汤】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汉传经方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阳性药:无
平性药:无
阴性药:茵陈蒿、栀子、大黄
【四象解析法】
君:大黄(大寒咸苦)2两
臣:栀子(微寒 微酸苦)15枚
茵陈(凉辛苦)6两
佐:无
使:无
茵陈蒿汤是栀子柏皮汤病情的进一步,湿热积盛,已经影响了营卫的转化,津液就要急速损耗,瘀热就要结于里了,表现为身鲜黄,头汗出,腹微满,口渴,小便不利,大便干。
这个时候治疗要釜底抽薪,急撤其火,用药清热攻下,泻其湿热。
君药:(对治主症症状及病机 )
大黄大寒 咸苦
《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藏。
大黄,味苦能涌泄火热之邪,味咸能破下热结,使热从大便而解,且药性峻烈,为君药。
臣药:(对治兼症症状及病机)
茵陈凉 辛苦
《本经》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
茵陈去湿热互结,能利水,使热从小便而解,配合君药大黄,使湿热从二便而解。
栀子微寒 微酸苦
《本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皰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栀子配合君药茵陈去湿热结气,对治太阳阳明燥热证。
粤-禤宝子-汉传弟子 2019/01/15 21:07:33
方中三味药,更加直接,佐药都不用了,嫌其甘缓,拖后腿。可见这个病有多急多重。
下面我们看伤寒金匮里关于这个方剂的条文。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宋263)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宋260)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汤主之。(宋本《金匮要略》)
条文就不解释了,大家如果有听过之前几轮的公益课,基本都能理解条文的意思,或者可以查阅恩师刘志杰先生在《伤寒论类编补遗》和《金匮要略增补》两书中的讲解。
总的来看,栀子柏皮汤和茵陈蒿汤,病机基本一致,都是治疗湿热互结,以热为主的,
其中栀子柏皮汤治疗湿热互结,病位偏于表位的太阳病,津液未亏,无明显营卫转化不利的情况。
茵陈蒿汤治疗湿热互结,表里同病,病位偏于里的太阳阳明同病,营卫转化失利,津液亏损,欲结实的情况。
下面分享个医案大家参考:
禤宝子医案——湿热黄疸案
陈某某,男,28岁。
初诊:2013年7月13日。
病史:患者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平素喜欢喝酒,3天前去外地喝朋友喜酒归来后则感不适来诊。
刻诊:低烧,皮肤黄,色鲜,口干口渴,喝水多,胃口不好,吃东西欲呕,肚子胀,按之抵抗,口气大,疲倦乏力,怕热,头汗多,小便黄赤,大便干结,2天一次,难拉。
舌脉:舌略红苔黄腻,脉弦数寸关偏浮。
诊断:湿热黄疸(太阳阳明合病)。
处方:茵陈蒿汤。
茵陈90g 栀子20g 大黄30g
3付,水煎服,一日三次。
二诊:2013年7月17日
患者服药后大便一天2-3次,偏烂,没有低烧,胃口略好,皮肤**略退,小便变多,口干口渴还会,肚子胀减轻,余无特殊,上方继续抓3付。
再三付服后,已无不适,皮肤黄染退去,胃口恢复,随之停药,嘱咐少喝酒,不熬夜,清淡饮食。
辨证分析:患者发热,汗出,怕热,皮肤黄,有太阳表实热证;口干口渴,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有阳明里实热;喝水多,皮肤黄,疲倦乏力,舌苔腻,这是有水饮不化,热熏为湿,湿热互结,蕴积周身的问题;肚子胀,欲呕,口气大,为热结中焦,湿热上逆的表现。证候符合茵陈蒿汤方证主治,因此,两诊6付药就解决问题了。
拜读! 抢先学习,多谢! 学习了 谢谢分享,学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