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jianchen 发表于 2018-7-17 21:56:05

2018-7-17刘卫红老师《六神类方解伤寒》第十五课

大家晚上好!
我们已经学习了阳旦汤类方,今天由我和大家一起学习阴旦汤类方。

阴旦汤类方比较多,这是我要讲解的部分,占阴旦汤类方的1/3。
今天我们先学习阴旦汤类方中的代表方剂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生姜(切,各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半夏(洗,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关于汉传中医临床上用前胡而不用柴胡,学习一段时间的同学都已经了解,恩师对此有专门的考证文章,新接触汉传中医的同学可以去论坛参考学习。
仲景先师经方中所用的是柴胡还是前胡,当以《神农本草经》所载为准。
而《本经》并没有柴胡一药的记载,所记载者均为“茈胡”。
“茈”古通“紫”,又名紫胡,全称是“紫花前胡”。汉代以后转通为“柴”。后世通谓之“柴胡”。
前胡最早见于《名医别录》。陶弘景云:《本经》上品有茈胡而无此(柴胡),晚来医乃用之。
据《外台秘要》记载:“小前胡汤,疗伤寒六七日不解,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寒疝腹痛方。(胡洽云出张仲景)”。“大前胡汤,疗伤寒八九日不解,心腹坚满,身体疼痛,内外有热,烦呕不安方。(胡洽云出张仲景)”。
胡洽是东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医家,生活年代距离仲景是非常近的,所以他的可信度是非常高的。
因此,以下讲课均用前胡代替柴胡。
首先按照“汉传经方解析法”来分析一下这个方剂的组成。
三才解析法:
阴性药:前胡、黄芩、人参
平性药:炙甘草、大枣
阳性药:半夏、生姜
这个方子阴性药多于阳性药,治疗热多寒少的病证,在六纲上对治少阳病。
少阳病,热多寒少,用药上,就要寒凉药为君、臣,温热药为使药。
同时,因为热多,津液必然受损,要用甘滋药为佐药,养津液,同时固护胃气。
四象解析法:
君:前胡8
臣:黄芩3人参3
佐:炙甘草3大枣12枚
使:半夏4生姜3
在分析药症之前,我们先结合相关条文看一下,加深理解。
107、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宋263)
少阳病提纲三症:口苦、咽干、目眩。
110、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宋264)
少阳病位表现: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
111、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宋99)
    112、修订后: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这两个条文讲的是少阳中风证,即太阳中风合并少阳病。
如果是典型的太阳中风证和典型的少阳病,按照经方用药的规范法则,典型的合并证就用合方治疗,应该用桂枝汤和小柴胡汤合方治疗。
这里用小柴胡汤治疗,表明有部分太阳中风的症状(身热、恶风、颈项强),同时有少阳证的典型症状,条文以胁下满举例,还会有口苦,咽干,目眩,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往来寒热,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属少阳病,用小柴胡汤治疗。
113、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宋101)
这一条文论述的是外感病的传变问题。
实际含义为:患有“伤寒、中风”等外感病,出现了小柴胡汤证当中的某一个典型症状,就说明病情已经传变成合并证,出现了少阳病参与。
不要错误的理解“但见一证便是”是少阳病的诊断标准。诊断少阳病,使用小前胡汤,一定要有理有据。
114、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宋96)
小柴胡汤证主要有四个主要症状: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还会出现一些常见的非典型症状,即:或渴,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或小便不利,或咳等,这都属于或然症。
或然症,是在典型症状的基础上,伴随的一些常见的不固定的症状。
这几条《伤寒论类编补遗》中重点讲解了,而且前面两次系列讲课(“类方讲伤寒”和“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朴玲玲老师和刘逍老师也做了详细的讲解,大家可去论坛参见以上讲课内容。
根据上面的条文,总结一下辨证要点:
少阳中风:
    1、提纲三症:口苦、咽干、目眩。
    2、少阳病位表现,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
    3、中风证表现,头痛、身热、汗出、恶寒恶风、颈项强等。
    4、少阳柴胡证以及或然症状。
少阳本病:
    1、提纲三症:口苦、咽干、目眩。
    2、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3、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舌苔薄白,脉弦。
115、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宋97)
这一条讲少阳本病的发病机理。
少阳病,病位在半表里,寒热错杂,热多寒少。寒热错杂相争于半表里,会出现营卫不和的往来寒热症状。
从三焦上辨别,它的典型病理现象是上焦实热,中焦不和,下焦夹带虚寒,热多寒少。
上焦的症状,包括口苦、咽干、目眩和胸胁苦满,心烦喜呕。
中焦不和,表现的症状为默默不欲饮食。
下焦的症状,以腹痛便溏为主。
《伤寒论》称之为“邪高痛下”。邪高痛下,指病邪在上焦,以实热为主,伴随下焦虚寒的病痛不适。是少阳病专用的病机术语。
232.阳明病,胁下**,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这其实在讲少阳病的病理机制。
上焦有实热之邪闭阻不通,伤及津液,津液不能下润中下二焦,造成胃气不和。
综上,少阳病病机总结如下:
病邪在表里和三焦之间,营卫痞塞不和,上焦热而津亏,下焦夹带寒饮,中焦寒热痞结。外而营卫寒热不和,内而上实热,下虚寒,中焦寒热痞结,热多寒少。
小前胡汤是少阳病的代表方剂。分析一下药症:
君:
前胡,凉,辛苦。
《神农本草经》:主治心腹肠胃中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
前胡为君药,对治主症。凉能清热,辛能解表,苦能涌泻。
此药解表清里,去食积,通上焦邪气。
临床上,都是比较大剂量的使用才会发挥疗效。一般用量都在四两(60克)到八两(120克)左右。
臣:
黄芩,寒,苦。
《神农本草经》:主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黄芩作为臣药,解决前胡以外的兼症。
寒对治燥热伤津,苦能涌泻逐邪。
黄芩清热,利水,还能活血去血闭。治疗黄疸、痈疽、协热下利而腹痛,还可以消食,治疗热性的妇科病。
人参,凉,甘滋。
《神农本草经》: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人参甘滋,补津液,凉,可以清热。要用东北的生晒参,用时要把“芦头”去掉,否则易“上火”。人参价格高,平时多用党参代替,但效果较人参差一些,可以加大用量。
佐:
炙甘草,平,甘滋。
《神农本草经》: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大枣,平,甘滋。
《神农本草经》: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炙甘草和大枣固护胃气,调和诸药。
少阳病位于半表里,热多寒少,津液不足,甘草、大枣,补津液,护胃气,防止津液大伤,疾病传变,或者胃气不足,下焦寒饮上逆。
使:
半夏,大温,辛甘淡。
《神农本草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
半夏降逆的作用很强,对于寒热互结所致的痰饮结聚于心下功效显著,在小前胡汤里对治下焦的寒饮。
正品半夏为旱半夏,伪品水半夏毒性明显大于旱半夏。目前医院药房的旱半夏都是经过炮制的,很少有生的旱半夏,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有清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之分。我们汉传中医使用的是生的旱半夏。
生姜,大温,辛。
《神农本草经》: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干姜温中去水饮,生姜则是解表止呕降水饮,有帮助太阳散邪的作用,小前胡汤,缺了它,绝对不行的,千万不要疏忽它。
辛温而燥,能降水饮,降气止呕吐,散结气,也是偏于中上焦的药,配合生姜,效果更好。
少阳病,以津液不足和偏热为主。以上这七味药,把少阳病上热下寒中痞,热多寒少,寒热不调的问题,通通解决了。
《伤寒论》对该方的药症加减,做了例举。方后列举了7条加减:
(1)“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心烦喜呕”是小前胡汤方证中的典型症状,如果心中烦,但是没有恶心呕吐症状,条文讲去掉半夏和人参,加栝楼一枚。
心中烦说明上焦热象重,但少阳病的病机没有变,前面讲过了,上焦热而津亏,下焦夹带寒饮,中焦寒热痞结,有寒饮参与,用药寒热并用,半夏是不该去掉的,半夏大温,散结降逆除水饮。
人参该不该去掉呢?从症状与药症上看,人参是可以不用去掉的,人参既能清热,又能补津液,解决上焦热盛津亏。
加瓜蒌,一定有瓜蒌的药症。
瓜蒌 寒 酸甘滋
《别录》主胸痹,悦泽人面。
瓜蒌清热化痰,开胸散结,通胸中郁烦,多服便溏。
少阳的烦,是上焦里热造成的,前胡和黄芩就能解决,而这个烦,是实热证结胸的痰瘀结聚造成的,这就间接告诉我们,这个烦,是结胸证的烦。
374.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汤主之。(宋138)
小陷胸汤
黄连(一两) 半夏(洗,半升) 栝蒌实(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结合这条,只有当小前胡汤证出现了心烦不呕,心下硬痛拒按,便软不利,才可以加用瓜蒌。所以,小前胡汤这条的加减,是存在问题的,应该修订为:“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加栝蒌实一枚”。
(2)“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患者出现了明显的口渴症状,口渴的原因是什么?前面小前胡汤证的病机说过了,上焦有热,凡是温热皆能伤津液,出现了明显的口渴症状,是热盛津亏津液不足了,这时就可以去掉半夏,因为半夏大温而辛,去掉它避免燥伤津液。
人参既能清热,又能生津。在小前胡汤证的基础上,热象进一步加重而导致津液更加亏虚,因此加大了人参的用量。
又再加一味栝楼根,即天花粉。
天花粉 凉 甘苦
《神农》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
天花粉,清热生津止渴。
(3)“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前面讲过邪高痛下,为什么会腹痛?病邪在上焦阻隔,下焦之水不能蒸腾到上焦化成津液,除了上逆作呕,还要在下焦作乱,造成腹痛,严重的,还要水热互结,形成腹泻。所以,“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这个“腹痛”,加芍药的情况,是热邪更甚,同时腹痛明显的。黄芩也不用去掉,黄芩也有治疗腹痛的作用。
看一下药症:
芍药 凉 酸苦
《神农》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芍药号称“小大黄”。用三两,即可造成腹泻,达到清热通便,止腹痛的效果。但考虑到下焦有寒饮参与,所以芍药不要用过,解决症状即可。
(4)“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前面讲了:“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病邪在少阳半表里,向里面侵袭,正邪交争,互结于胁下造成胁下痞硬。胁下,是两侧胸胁季肋这个部位,是少阳病位。
胁下痞硬,牡蛎能够解决。
牡蛎,凉 咸。
《神农本草经》:主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
牡蛎,凉可以除烦,咸可以软坚。清热软坚散结润燥,使津液生,从而消除胸胁痞热,牡蛎还能安神魂,凡心悸神惊,遗精盗汗,崩中带下,便滑尿数之证,都有机会使用。
去大枣,是因为大枣滋腻,阻碍气机。大家注意,凡是遇到气机阻滞明显,胸胁、心下痞闷胀满严重的,即使津亏的,也尽量不要使用大枣。用的话,会更加胀满。
去大枣,是因为大枣滋腻,阻碍气机。大家注意,凡是遇到气机阻滞明显,胸胁、心下痞闷胀满严重的,即使津亏的,也尽量不要使用大枣。用的话,会更加胀满。
(5)“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心下悸,小便不利,前面说过,典型少阳病,下焦是有些许寒饮的,下焦水饮上逆,冲逆到心,则心悸,水饮都往上冲了,所以会出现小便不利的症状。这时候,如果热象不重的,就去掉黄芩,加茯苓。
茯苓 平 甘淡
《神农》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少阳病,是热多寒少,一旦有“心下悸,小便不利”的情况发生,就是寒热比例改变了,寒饮盛了。这个时候,就要减少清热药,加用利水饮的对症药才行。因此,它减掉苦寒的黄芩,加用了甘淡的茯苓。
(6)“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
桂枝 温 辛甘
刘志杰:治伤寒中风。
《神农》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加了桂枝,就含有了桂枝去芍药汤方意,所以这个“外有微热者”,指的是少阳病,夹带有太阳病外感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这是少阳太阳合并证,病人会寒热往来,并且必须要有恶风寒的症状表现才成立。加用桂枝三两,与生姜配合,解表祛风。服后如桂枝汤法,盖上被子,轻微发汗。
这里去人参是有问题的。口不渴并不能说明没有津亏,因为少阳病的病机是温热多,寒凉少,伴有津亏和痰饮。少阳病那个咽喉和口中干,是不是津亏?因此,没有必要去掉人参。
(7)“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如果以咳嗽的症状为主症,并且寒凉性症状和体征表现明显,属于厥阴病的,就去掉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和干姜。
那么,这个方子整个的走向也发生了改变,我们来看:
经方解析法之三才解析法:
阴性药:前胡黄芩   
平性药:炙甘草
阳性药:半夏 五味子 干姜
经方解析法之四象解析法:
君:半夏4
臣:五味子2 干姜2
佐:炙甘草3
使:前胡8黄芩3
咳嗽重,是下焦的寒饮上冲力度大了。
干姜能温中化寒饮,止阻水饮上逆、呕吐、下利。药性强烈,药力大,是温中良药。
去掉人参和大枣,是怕其助水饮,去生姜换干姜,是因为干姜的发散表邪的力度没有生姜大。干姜主要就是温里,和生姜比的话,生姜以走表为主,干姜则是守而不走。也就是说,干姜以固里为主,生姜以走表为主。下焦寒饮上冲,造成下焦里虚寒,如果继续用生姜解表发汗,就有亡阳的嫌疑。所以这个方子用了干姜来固里护真阳。
这个方中的药,寒热比例已经改变,君臣佐使也随之换位,加入热性的干姜,温性的五味子,阳性药的力量已经超过了阴性药,治疗的是寒饮喘咳,夹带郁热的厥阴病。
所以,一个方子,在你辨证不熟练的时候,不要随意加减药物和变化药量,因为一旦这样做了,整个方子的配伍格局就可能改变了,对治的病机也不同了。
下面我们看一下病案。
胸闷气短案
1 搜集全部症状和舌脉体征
主诉:胸闷气短,心悸1月余。
现病史:患者是北京五中的老师,因劳累、工作压力大而出现胸闷气短,心悸,自觉无法适应工作。患者是位青年才俊,高级教师,在300多人面前上公开课游刃有余,现在正常课堂竟不能完成,内心十分苦恼。
刻诊:讲课时气短,胸闷,没有底气,一句话不能一口气讲完。时心悸,口干口苦,纳食欠佳,时胃脘胀满不适,打嗝则舒,心烦,情绪不佳,睡眠欠佳,遇寒易腹泻,平素大便不成形,每日一行,小便可。无明显寒热,汗出可。
舌脉:舌偏红,苔白略厚,脉弦。
2 辨六纲,求病位和病理
气短,胸闷,口干口苦,心烦,情绪不佳,睡眠欠佳——上焦热
纳食欠佳,时胃脘胀满不适,打嗝则舒——中焦寒热痞结
遇寒易腹泻,大便不成形——下焦寒饮
心悸——水饮上逆
舌偏红提示热证,苔白厚,脉弦为水饮的体征。
病位:半表里
病理:寒热夹杂,热多寒少,以热为主。
六纲:少阳病
3 定五证,求寒热轻重
病理:烦温热燥多,寒饮凉滞少
五证:阳痞证
4 明病本,求病理产物
气滞、痰饮为主
5 知类方,确定选方范畴
少阳病、阳痞证——阴旦类方
6 遴选对治方,求方证基本相应
小前胡汤
前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生姜(切,各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半夏(洗,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7 抓主症,求君药
主症:讲课时气短,胸闷,没有底气,一句话不能一口气讲完——前胡
前胡,凉,辛苦。
《神农本草经》:主治心腹肠胃中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
8 立兼症,求臣药
口干口苦,纳食欠佳,心烦,情绪不佳,睡眠欠佳——黄芩,人参(用党参代替)协同治疗上焦温热之邪
9 固中气,求佐药
佐药辅君臣药,养津液,护胃气——炙甘草,大枣
炙甘草 平 甘滋
《神农》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大枣 平 甘滋
《神农》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
心悸——加茯苓
《神农》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10 夹杂症,求使药
时胃脘胀满不适,打嗝则舒,大便不成形——半夏,生姜
半夏 大温 辛甘淡
《神农》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生姜 大温 辛
《神农》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11 按药症相对原则,化裁加减,求方证高度相应
小前胡汤加茯苓
12 确定处方,完成辨治
前胡90   黄芩45党参45姜半夏45
炙甘草30 大枣30生姜30茯苓60
7副,水煎服,一天一副,分两次服用。
之后未再复诊,4月25日,我去讲课的路上,偶遇到患者,当时我记不得他的长相了,他说“我是您的患者,五中的老师”,我一下子就想起来了,我说有时候还想起他,觉得可能是没有效果而不来复诊了,患者兴奋的说,“我好了,我好了,您看我现在的状态”,的确精神饱满,我深感欣慰。
今天就讲到这吧,谢谢大家!

derogba 发表于 2018-7-17 22:01:38

拜读!

1789345429 发表于 2018-7-17 22:15:44

谢谢老师,太精彩了

84539 发表于 2018-7-18 17:04:10

生旱半夏药店没有,很不方便的

123456 发表于 2018-8-7 06:35:06

:victory:

wangjizhi 发表于 2019-1-22 10:17:05

卫红老师平易近人,讲的也很清楚,明了,谢谢您

wangjizhi 发表于 2019-5-9 17:56:49

精彩精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7-17刘卫红老师《六神类方解伤寒》第十五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