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jianchen 发表于 2017-7-12 11:24:57

2017/07/11刘卫红老师讲解大黄黄连泻心汤的加减化裁

大家好!
我们继续学习大黄黄连泻心汤的加减化裁。
【大黄附子汤】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阳性药:附子 细辛
平性药:无
阴性药:大黄
四象解析法
君:附子3
臣:细辛2
佐:无
使:大黄3
我们看看各味药的药症。
君药:
附子 热 苦辛
《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附子温阳驱寒。
可解表,祛在表的风寒湿邪,利关节;同时还能温里寒,通血脉。
少阴表虚寒和太阴里虚寒均可以很好的对治。
臣药:
细辛 大温 辛
《本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别录》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齆鼻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藏,益肝胆,通精气。
细辛解表通阳而祛寒,温化寒饮,降逆,通寒滞,止痛。
治寒邪导致的周身关节肌肉疼痛效果好。
尤其是对治头痛以及七窍病,有特殊的疗效。
对于里虚寒的气滞血瘀,痰饮上逆于上焦胸中及头部的,疗效也非常好。
关于细辛的用量,治疗头痛和鼻炎等,一般用到15克,就会有效。
咽喉和胸部的疾病,如咽炎、咳喘等,要用到30克显效。
中下焦的病,包括下肢关节血脉疾病,要用到45-90克才会显效。
细辛有毒,研末吞服过量,会造成中毒和死亡,古有“细辛不过钱”的说法,超过了3克,即可中毒。
如果用于煎剂,经过高温煎煮45分钟以上,则毒性消除,不会造成中毒等危险。
大家可以放心使用。
使药:
大黄 大寒 咸苦
《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藏。
大黄,苦寒泻下,去阳明实邪,推陈出新。
大黄附子汤是附子泻心汤去黄连、黄芩,加细辛,方子整体就是以温热药为主了,治疗寒多热少,以寒为主的阴痞证。
从加减化裁的角度看,大黄附子汤也可以看做由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化裁而来。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去节,二两) 细辛(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廖冬阳老师在麻黄汤加减化裁中已经详细的讲解了,大家可以复习一下。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六纲为少阴伤寒,五证为滞证,病机为真阳不足合并外感伤寒。
出现恶寒,无热或无大热,无汗,头痛项强,咽痛,鼻塞嚏涕,周身骨节痛,腰痛,咳喘,但欲寐,脉微细,或微浮细紧等少阴伤寒诸症。
而大黄附子汤是麻黄细辛附子汤去麻黄,加大黄。
麻黄是攻表的要药,而大黄则是攻里的猛将,
因此,大黄附子汤证六纲由少阴伤寒证变为少阴阳明合病,属厥阴。
五证由滞证变为阴痞证。
患者没有恶寒,无热或无大热,头痛项强,咽痛,鼻塞嚏涕等少阴外感伤寒症状,
在畏寒肢冷,无汗,周身骨节痛,腰痛等症状的基础上,又出现便秘腹痛,怕热口干口渴等阳明热证,
脉由微细浮紧变为弦紧。
   大黄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
君:附子            麻黄
臣:细辛            附子细辛
佐:无               无
使:大黄            无
我们再结合条文加深对大黄附子汤的方证的理解。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宜温药下之,以大黄附子汤。
胁下偏痛,脉多数也是单弦的。
哪一侧的脉弦,就痛在哪侧。
“单弦为饮,双弦为寒”。
脉是紧弦,是有寒痛的,还要考虑寒饮。
病人同时还有发热,这个热,不是外感的那个发热恶寒,而是内有阳明实热了。
寒热错杂,是个少阴阳明合病,可以归属厥阴病,五证为阴痞证。
这种情况多见于西医的肝胆和脾胃疾病。
胃中有热,食寒饮冷,寒热集结在胃里,要左胁部位疼痛。
肝胆有寒邪,久而蕴热,会右胁疼痛。
另外,大黄附子汤的配伍也适合对治肿瘤。
肿瘤的病机大多属于外热里寒的痞结积聚,表面看有毒火热象,里面裹着沉寒久积。
治疗以攻除寒实久积为主,同时在外的热象也要清除,否则会障碍热药入里温化寒积。
大黄附子汤对攻除寒积疗效显著,是攻寒实久积的基础配方。
大黄附子汤治疗“胁下偏痛”这个症状,
一些医家用于偏一侧的痛症,
比如偏头痛、带状疱疹、肝胆病,肺部感染后的胁痛,偏于一侧腹部的疼痛(如阑尾炎,结肠炎,输尿管结石)等,
只要符合寒热夹杂,以寒为主的这个厥阴病机,都可用之,且效果非凡。
大黄附子汤的煎药方法是附子不先煎,大黄不后下,诸药同煎,以取攻下寒结作用。
并且,仲景先师指出服用大黄附子汤的最佳间隔时间是“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即后续服用大黄附子汤的时间与前一次间隔大约为四五十分钟左右,按此服药则能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再则,运用大黄附子汤,还要因人而确定煎药用量,
如强壮之人可适当加大煎药汤剂用量,若消瘦之人则应酌情减少煎药汤剂用量,
这样才能使药力(煎药方法及用量)与病势及患者体质切切相应。
总结一下:
大黄附子汤证
六纲:少阴阳明合病,属厥阴
五证:阴痞证
主要症状: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
体征:舌苔白腻, 脉弦紧
在我刚学习经方时,有一个病例,记录不详细。这里不作为病案讲解,只是与大家分享一下。
中年女性患者,两周前左侧胸胁部皮肤刺痛剧烈,不可触碰,每次穿衣服疼的大叫,影响睡眠。
患处皮肤无异常,两年前曾患过带状疱疹。
平素畏寒,冬天手足凉明显,汗出少。
饮食及二便没有明显异常。
舌质淡红,苔白略厚。脉象右脉沉弦,左侧沉弦紧。
大黄附子汤(黑附片30 细辛20 大黄10)3付
复诊时左侧胸胁部皮肤刺痛已愈。
触碰、穿衣均无碍。病愈不处方。
下面我们看一个医案。
王某某,男,51岁。初诊时间:2017年5月10日
主诉:饮食稍不慎则腹泻腹痛,甚则便血多年。
刻诊:饮食稍不慎(吃绿叶蔬菜、水果,饮水多等)则腹痛腹泻,大便中夹杂白色粘液,甚则便血,血色红。胃脘及腹部怕凉,受凉则小腹下坠感,便意频频。平素饮食注意则大便日1行,成形。冬天手足温,汗出无异常。纳可,无口干口渴,晨起头昏沉,睡眠欠佳,小便淡黄。
舌脉:舌红,苔淡黄厚,脉沉弦。
血压140/95mmHg
我们分析一下。
饮食稍不慎(绿叶蔬菜、水果等)则腹痛腹泻,大便中夹杂白色粘液,甚则便血。胃脘及腹部怕凉明显,饮水多腹胀,受凉则小腹下坠感,便意频频,晨起头昏沉,睡眠欠佳,无口干口渴,为太阴里虚寒证,
苔厚,脉沉弦,表明是太阴里虚寒证,水饮偏盛。
便血色红,舌红,苔淡黄表明有轻微的阳明热夹杂。
冬天手足温,汗出无异常,没有少阴病表现。
六纲:太阴阳明合病,寒多热少,属厥阴
五证:阴痞证
类方:阳旦汤类方
方证:千金乌梅丸(改汤)加白头翁、大枣
处方:
乌梅40 黄连30 干姜40 吴茱萸20 桂枝30 当归30 蜀椒30 白头翁30大枣40       7付 水煎服
群里的同学们学习汉传中医的时间不同,有些同学可能还没有学习过恩师的《金匮要略增补》,所以将这个方中各味药的药症列出,以便大家理解。
治久痢诸药不瘥数十年者,消谷下气,补虚方。乌梅丸
乌梅丸
乌梅肉 黄连 干姜 吴茱萸(各四两) 桂心(二两) 当归(三两) 蜀椒(一两半)
上七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食后服十丸,日三。(千金)
乌梅丸的君药是吴茱萸,根据患者的情况药量做了调整,减少了吴茱萸的用量,以干姜为君药,增加了蜀椒的用量。
君药:
干姜
干姜 热 辛
《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干姜温中驱寒,治肠澼下利,寒冷腹痛,中恶霍乱。
臣药
吴茱萸
吴茱萸 热 苦辛
   《本经》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吴茱萸,性热,对治寒饮证,祛沉寒的力度大、效果好。
降逆气,除滞饮,去痰冷,利五藏,治久寒逆气,呕吐胸满,腹内绞痛。尤其善行上焦巅顶,止头痛、呕逆。
吴茱萸非常苦,很难喝,苦燥得很,一般有它的处方里都配上红枣,红枣和百药,调味养津液。
桂枝 温 辛甘滋
    刘志杰:治伤寒中风。
   《本经》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桂枝 温 辛甘滋
    刘志杰:治伤寒中风。
   《本经》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桂枝,性温除滞,温筋通脉,甘滋养津,止烦出汗。
当归 温 辛甘滋
《本经》主咳逆上气,温疟,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创。煮饮之。
当归,温中止痛,味辛而散,甘滋养津,除客气虚冷,补五藏津血。
蜀椒 热 辛
   《本经》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久服之头不白轻身增年。
蜀椒,除五藏六府寒冷,心腹留饮宿食,止肠澼下利。
白头翁微温苦
《本经》主温疟,狂易寒热,症瘕积聚,瘿气,逐血止痛,疗金创。
白头翁这味药在讲白头翁汤时详细讲过,在此按照药症加入,取其逐血止痛之功。
佐药
大枣 平 甘滋
《本经》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
大枣甘滋生津,固护中土胃气。
使药
黄连 大寒 咸苦
《本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
黄连清阳明热,止利。治疗水热互结导致的肠澼腹痛下利的效果特别好。
乌梅 凉 酸
《本经》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疾。能益气不饥。
乌梅味酸,敛化邪气,有收敛止泻的作用,性凉清热生津液。
黄连、乌梅解决了患者少许的阳明热证,而且均有止利之功,还能制约君臣药的燥热之性。
乌梅可以生津液、配合大枣又可针对下痢伤津液的这一问题。
二诊:2017-6-7
刻诊:近期无便血,无明显腹部坠胀感,大便日1-2行,成形,胃脘腹部畏寒好转。近两日臀部右侧连及大腿后外侧疼痛明显,抬腿时大腿酸痛,影响走路,尤其上下楼疼痛十分明显。核磁显示腰椎间盘膨出。纳可,无明显头昏沉,睡眠可,无口干,小便调。
舌脉:舌红,苔白厚,脉沉弦
六纲:少阴太阴阳明合病,寒多热少,属厥阴
五证:阴痞证
类方:阳旦汤类方
方证:千金乌梅丸合大黄附子汤加白头翁、大枣
处方:
乌梅40 黄连30 干姜40 吴茱萸20 桂枝30 当归30 蜀椒30 白头翁30大枣40 黑附片30 细辛30 大黄10             7付 水煎服
三诊:2017-6-21
刻诊:近期无便血,吃绿叶蔬菜、水果等大便偏软,臀部右侧及大腿后外侧疼痛已缓解,上下楼抬腿无碍,久坐大腿后外侧仍酸痛不适。
舌脉:舌淡红,苔白厚,脉沉弦细
乌梅40 黄连30 干姜40 吴茱萸20 桂枝30 当归30 蜀椒30 白头翁30 大枣40 黑附片30 细辛30 大黄10            7付 水煎服
本案仍在治疗中。患者经常出差,并没有连续服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疗效。
患者沉寒久痢多年,二诊出现臀部右侧连及大腿后外侧疼痛明显,抬腿大腿酸痛,为有少阴表虚寒证参与,因此合用大黄附子汤,攻除寒实久积。
缠绵不愈的久痢多有瘀滞实邪,用大黄排除这个“积滞”实邪,解决这个由“滞”导致的连年久病。
而且大黄久煎则泻下力缓,取其“下瘀血,血闭,破癥瘕积聚”之功。
大黄黄连泻心汤的加减化裁讲完了,谢谢大家!


江河湖海 发表于 2017-7-14 09:33:02

http://www.zhongyi999.com.cn//mobcent//app/data/phiz/default/23.pnghttp://www.zhongyi999.com.cn//mobcent//app/data/phiz/default/60.png

当归 发表于 2017-7-16 00:24:21

学以致用http://www.zhongyi999.com.cn//mobcent//app/data/phiz/default/28.png

wangjizhi 发表于 2018-2-25 15:45:32

大黄附子汤治疗“胁下偏痛”这个症状,
一些医家用于偏一侧的痛症,
比如偏头痛、带状疱疹、肝胆病,肺部感染后的胁痛,偏于一侧腹部的疼痛(如阑尾炎,结肠炎,输尿管结石)等,
只要符合寒热夹杂,以寒为主的这个厥阴病机,都可用之,且效果非凡。

wangjizhi 发表于 2018-2-25 16:31:14

此贴大有启迪啊

derogba 发表于 2018-3-12 21:24:56

去年我就有左下胁疼痛,用该方三剂便止痛了,效果之好,现在想来还有难以置信之感。

a894818129 发表于 2018-10-4 21:22:20

学习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7/07/11刘卫红老师讲解大黄黄连泻心汤的加减化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