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6李明国讲解栀子豉汤化裁
大家好,马上到点了,我们准备开始上课吧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栀子豉汤化裁后面的课程。
今天把后面剩下的方子全部讲完。
首先来看:
枳实栀子豉汤
枳实(炙,三枚) 栀子(擘,十四个) 豉(绵裹,一升)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这个方子是栀子豉汤的基础上加了一味凉性药物枳实3枚,一枚=20克,三枚就是60克,差不多四两;把豆豉用量加大到1升,一升=124克,差不多八两的样子,因此整个方子的寒热比例也随之改变。
下面我们来解析下这个方子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之三才解析法
阳性药:豆豉
平性药:无
阴性药:栀子 、枳实
用药上,寒凉药多温热药少,五证上,对治烦温燥热证为主,夹杂凉滞寒饮证,五证上归为:阳痞证,六纲为:属少阳病。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之四象解析法
君:枳实4 (凉,除烦)
臣:栀子2(寒,除燥)
佐:无
使:豆豉8(温,除滞)
看一下配伍。
这个方子别看豆豉是8,好像比较多,其实它称重,看起来没多少,整个方子也偏寒,因此君药是枳实。
地平师兄在金匮一期班讲到,经方用的枳实就是现在的枳壳,不是现在的小小的枳实,这个大家要知道。
枳壳的品种也多,以江西产的酸橙枳壳为最正宗,效果最好,这个大家知晓就行。
君药:
枳壳 凉 酸微辛苦
《神农》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藏。益气轻身。
《别录》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明目。
臣药:
栀子 微寒 微酸苦
《神农》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皰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别录》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
栀子为臣药,协同枳壳清阳明烦热,敛化涌泻上焦的湿热邪气。
栀子也有山栀子和水栀子的区别,山栀子正宗效果好。
这个方子没有佐药,临床上我们可不可以加上一两味佐药?
完全可以的
比如加炙甘草,甘滋可以养胃气津液。
再比如加茯苓,甘淡可以渗利水饮湿气等
但是这个方子用甘滋药的时候,要注意,甘滋助湿,如果湿重的话,就不要加了。
使药:
豆豉 温 辛微咸酸甘滋
《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又杀六畜胎子诸毒。
豆豉辛温反佐一下枳实栀子的寒凉,而且它还有甘滋的作用,能够缓解一下没有佐药的弊端。
枳实栀子豉汤,属阴旦汤类方。
三味药,两味寒凉,一味温药作为使药,治疗热多寒少的属少阳病证。
它对治的,是烦温证夹带凉滞证。
主要的症候群,都是以烦温证为主。
大家看看药症主治。这个方,还能治热多寒少的湿热性皮肤病,以及长期的喘咳等。
由以上解析对枳实栀子豉汤总结如下:
六纲:属少阳病
五证:阳痞证(烦温燥热多,凉滞寒饮少)
常见症状:烦热,足冷,郁怒,懊憹不眠,胸中窒而结痛,腹胀便干,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等。
方后说:“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
也就演变成枳实栀子豉汤加大黄这个方剂
这个方子是在上方基础上加了大黄1两,这里加大黄,该是内有宿食积聚,有的要下利,有的是大便硬而不下利。都可以加用大黄,通过泻下来解决。
用这个方子,还有一个重要指征,就是看舌苔。舌苔黄腻的,更加对证。
来看看这个方子的解析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之三才解析法
阳性药:豆豉
平性药:无
阴性药:栀子 、枳实、大黄
用药上,寒凉药多温热药少,五证上,对治烦温燥热证为主,夹杂凉滞寒饮证,五证上归为:阳痞证,六纲为:属少阳病。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之四象解析法
君:枳实4 (凉,除烦)
臣:栀子2(寒,除燥)大黄1(寒,除燥)
佐:无
使:豆豉8(温,除滞)
其它的药症之前都讲过了,这里看看大黄
大黄 大寒 咸苦
《神农》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藏。
大黄,专门入里清泻“瘀热”,解决根本问题。
枳实栀子豉汤加大黄,属阴旦汤类方
四味药,三味寒凉,一味温药作为使药,治疗热多寒少的属少阳病证。
它对治的,是烦温证夹带凉滞证。
主要的症候群,都是以烦温证为主。
相关条文:
2、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
枳实(三枚,炙) 栀子(十四个,擘) 豉(一升,绵裹)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纳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纳大黄如搏棋子五六枚,服之愈。[宋本伤寒条文393条]【金匮要略增补.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师曰:病后不注意保养,包括饮食问题,称为“食复”,劳累过度,房事过度,通称为“劳复”。不注意保养,因为胃气没有彻底恢复啊,这一折腾,就要伤胃气,津液不足,胃肠运动不畅了,要有一些热的。这是阳明问题,只是有热,还不重,没到大便硬的那个情况。发热,心烦,腹部胀气,舌苔微黄也会有的。有很多患者,好了以后不注意,就这样,舌苔又开始发黄,也有太阳本证出现的可能,但是这个方子是针对里证的。这个方子是栀子豉汤的原意,除烦的,还有腹胀,加了枳实通阳明之气。盖被发汗,有桂枝汤的意思。为什么发汗?因为病后体虚,劳累后更虚,外邪多是要侵袭的。因此,他搞的这个方法太巧妙了。
“若有宿食者,纳大黄如搏棋子五六枚,服之愈。”有宿食,类似阳明本病实证的大便硬了,舌苔也会黄厚而腻的。棋子五六枚大概有15克左右,就是围棋那么大。这就类似承气汤了,没有里实不要轻易用。用大黄的指标有两个:1、舌苔黄厚而腻;2、脉要实。这条说的是阳明证的劳复。
下面我们来看栀子大黄汤
19、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金匮要略增补】
栀子大黄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这个方子是在栀子豉汤的基础上进行了化裁,增加了寒凉药物的比例大黄、枳实,同时将豆豉增加到一升,其方义对治方向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下面我们用解析法来解析一下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之三才解析法:
阳性药:豆豉
平性药:无
阴性药:栀子、大黄、枳实
用药上,寒凉药多于温热药,五证主治上,治疗烦温燥热为主,夹杂凉滞寒饮证,五证归于:阳痞证,六纲为:属少阳病。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之四象解析法:
君:栀子(微寒,除燥。)
臣:大黄(大寒,除燥。)枳壳(凉,除烦。)
佐:无
使:淡豆豉(温,除滞。)
君药,治疗的是主证,条文的主治是“心中懊憹,或热痛”。正是栀子所主对的药症,因此,方子的君药该是栀子。
君药确定了,臣药、使药就都能确定了。佐药就要视情况而用甘滋或甘淡之品,胃气尚可的,可以不加佐药。
师曰:酒疸,是阳明实热与水饮结于心下,蒸蒸而黄。因此体现出一些痞证来。“心中懊憹,或热痛”。治疗要泻热去湿除烦。
下面看看药症
栀子 微寒 微酸苦
《神农》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炮,皶鼻,白赖,赤癞,创疡。
枳壳 凉 酸微辛苦
《神农》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
大黄 大寒 咸苦
《神农》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豆豉 温 辛微咸酸甘滋
《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又杀六畜胎子诸毒。
栀子除烦,清阳明热烦懊憹。枳实,内除痞结,外清湿热。大黄,泻阳明实邪的。
三味药是酸苦的配伍,酸苦除烦啊。
这个方子含有栀子豉汤和承气汤的意味,配伍的很巧妙,很有经方的特点和气象啊。豆豉味酸,也是解烦的,还可以有解表的作用。
栀子大黄汤总结如下:
六纲:属少阳病
五证:阳痞证
常见症状: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等
下面来看
茵陈蒿汤
茵陈蒿(六两) 栀子(擘,十四枚) 大黄(去皮,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茵陈蒿汤是在栀子豉汤的基础上,去掉了豆豉,加了寒凉药物大黄和茵陈蒿,由此整个方子对治方向改变。
下面我们来解析一下: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之三才解析
阳性药——无
平性药——无
阴性药——茵陈蒿、栀子、大黄
用药上无阳性、平性药物,全是寒凉药物,五证上对治的是烦温燥热证,五证上归于:烦温证夹带燥热证,六纲为:阳明病。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之四象解析
君:茵陈(凉,除烦。)
臣:栀子(微寒,除烦、除燥。)
大黄(大寒,除燥。)
佐:无
使:无
君药:
茵陈 凉 辛苦
《神农》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
茵陈,凉能清热,辛能发散瘀热外出,苦能涌泻病邪。
臣药:
栀子 微寒 微酸苦
《神农》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皰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别录》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
栀子,清热。也是通治表里的。
大黄 大寒 咸苦
《神农》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藏。
大黄,专门入里清泻“瘀热”,解决根本问题。
茵陈蒿汤,属朱雀汤类方,三味药,三味寒凉,治疗热性的阳明病证。它对治的,是烦温燥热证。
该方除了治疗表里俱热的黄疸病,还可以治疗其它表里俱热的皮肤病。因为栀子能治“面赤酒皰皶鼻,白癞赤癞疮疡”。只要病机符合,用了就会显效。
相关条文:
98、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宋236)
师曰:这条,是阳明里热证,接近里实了。阳明病,有蒸蒸发热而汗出不止。这是热邪能够外发,没有阻碍。如果只是头和脖子部位出汗,身上不出汗,这可是有了阻碍,热发不出来了。小便不利,口渴饮水,这是津液不足,里热很盛。他说,此为瘀热在里。瘀,原意为积血。这里指的是郁结。热邪不得外越,郁结在内。为什么不能外越?一定是有东西隔着。
阳明里热证,有水饮的,叫水热互结。时方派叫做湿热。身体有水湿包裹,热透不出来,就会发阳性黄疸,灿灿如橘子色。
那么,这个阳明里热黄疸证,就要用茵陈蒿汤来治疗。
这个方子,用苦寒药去清里热,去湿邪。酸苦除“烦”,辛咸除“滞”。 烦,是有热的表现。里热盛,就多饮水,反而会造成水饮不化,增加湿热的程度。内有郁热,外有湿裹,要清利内外湿热,才能解决。
“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湿热从小便排出了。“腹减”,说明有腹胀,用了大黄,也会通大便的。因此这个方子,是内利大小便,外清湿热,是表里兼治。凡是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一类清里热的药,热都是从小便走。
99、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宋260)
【茵陈蒿汤】(见98条)
这条大家参阅下师著《伤寒论类编补遗》里面的讲解吧
16、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师著《金匮要略增补》.黄疸病篇
茵陈蒿汤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但是这条的治疗有问题,等一会讲到了再谈一些看法。谷疸,寒热不食。这个寒热,指的是阳明有热,太阴有寒,是寒热错杂。不食,是饥饿而不能多吃。因为阳明热,能消谷善饥。太阴虚寒水饮,就不敢多吃。吃了,轻的就发胀不消化,重的,就要水饮合并食积上逆而晕眩。同时,也要心胸闷胀不安,难受的很。这是湿热食积互结,加上小便不利,水湿不能正常排出,就要发黄。
它说,用“茵陈蒿汤主之”。茵陈蒿、栀子、大黄这三个药,都是针对阳明实证的,都是苦寒药。那么,太阴问题怎么办?
我们看看前面条文里的一句话:“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风寒相搏,谷气不消,食谷即眩,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茵陈蒿汤,是治疗酒疸的,酒疸就是治阳明。酒疸的那个水湿,充其量只能说是系太阴,不明显,可以不考虑。
而这个谷疸,还有明显的太阴参与。这个方子啊,要加上个方子,要用复方才行,加什么方子?
考考你们。。。
有小便不利,有太阴水饮上逆······五苓散啊!
我们看一下茵陈蒿汤和五苓散的配伍:
茵陈蒿汤
君:茵陈(凉,除烦。)
臣:栀子(微寒,除烦、除燥。)
大黄(大寒,除燥。)
佐:无
使:无
五苓散
君:泽泻(凉,除烦。)
臣:无
佐:猪苓(平,甘淡渗湿。)茯苓(平,甘淡渗湿。)
使:白术(温,除滞。)桂枝(温,除滞。)
茵陈蒿汤与五苓散合方,可以简称为茵陈五苓散,两个组方综合起来如下:
茵陈五苓散方
君:茵陈(凉,除烦。)
臣:栀子(微寒,除烦、除燥。) 大黄(大寒,除燥。)泽泻(凉,除烦。)
佐:猪苓(平,甘淡渗湿。)茯苓(平,甘淡渗湿。)
使:白术(温,除滞。)桂枝(温,除滞。)
下面这些药症的性味,是恩师刘志杰先生修订过的,在这里分享给各位,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
茵陈 凉 辛苦
《神农》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
栀子 微寒 微酸苦
《神农》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皰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大黄 大寒 咸苦
《神农》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藏。
泽泻 凉 咸
《神农》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
猪苓 平 甘淡
《神农》主痎疟,解毒蛊注不祥,利水道。
茯苓 平 甘淡
《神农》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白术 温 辛甘滋微苦
《神农》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
桂枝 温 辛 甘滋
刘志杰:治伤寒中风。
《神农》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大家看看,是不是很合拍?
茵陈专去湿热黄疸,栀子清湿热解烦,大黄去食积,两方合起来面面俱到。
食积的阳明热,水饮的太阴寒,水湿不化的小便不利,都解决了。
担心过寒,才用白术和桂枝来平衡。
茵陈蒿汤,要加上五苓散,才能够治“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师曰:这一条,有人用过之后骂的很难听。说黄疸是解决了不少,可是病人腹胀的厉害,下利不止,更加上呕恶,畏寒。最后骂金匮。这条一定要修正过来。
最后我们来看
【栀子柏皮汤】
肥栀子(擘,十五个) 甘草(炙,一两 ) 黄柏(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栀子柏皮汤是在栀子豉汤的基础上加了味寒凉药物黄柏,同时加了一味滋补胃气津液的炙甘草,去掉了性温的豆豉。用药都是些寒凉药物,同时夹带津液亏虚。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之三才解析
阳性药——无
平性药——炙甘草
阴性药——栀子、黄柏
用药上,全是寒凉药物,同时照顾胃气津液亏虚,五证上对治烦温燥热证,五证为:燥热证,六纲为:阳明病。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之四象解析
君:黄柏
臣:栀子
佐:炙甘草
使:无
君药
黄柏,微寒 辛苦。
《神农》:主治胃中结气热,黄疸,肠痔,止泄利,女子漏下赤白,阴阳蚀疮。
黄柏是阳明药,清热去湿。内外兼治。
臣药
栀子 微寒 微酸苦
《神农》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皰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栀子,清热。也是通治表里的。
佐药:
炙甘草平甘滋
《神农》: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栀子柏皮汤,属朱雀汤类方,三味药,两味寒凉,一味平性甘滋药物,治疗热性的阳明病证。它对治的,是烦温燥热证。
相关条文
100、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宋261)
【栀子柏皮汤】
肥栀子(擘,十五个) 甘草(炙,一两 ) 黄柏(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太阳或者少阴伤寒后,传入阳明,里未成实,就是外证的阳明发热,和肌表的水湿互结,出现黄疸。这个黄疸,也是很鲜艳的,如橘子色。同时,这个热,是蒸蒸的热,不恶寒了,要恶热的,象白虎汤的那个热。白虎汤是津液亏虚的大热,这个是湿热互结的大热。用栀子柏皮汤。
这个黄疸的方证,和茵陈蒿汤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在于,没有里面的瘀热。不会腹胀,也不会小便不利。
病位在哪?
在表。
里实证,三个承气汤对治。
里有瘀热的黄疸,有茵陈蒿汤对治。
表实热的水热互结黄疸,没有里证的腹胀和小便短赤,怎么办?
就用栀子柏皮汤。
表实热的发热,根源在于胃中干。
有里热的。里热轻的,表现为外热,重的,就是里热,再重,就是里实证,大便硬,甚至燥屎。
里热,必然还要带有水饮,口干渴,多喝水不消化。
这里面,有一味炙甘草。为什么?
解决胃中干的。
它能养胃中津液。
你们都去解决外部问题,我留守,养胃中津液,提供保障啊!
由以上解析将栀子柏皮汤总结如下:
五证:燥热证
常规症状:身黄发热等。
到这里栀子豆豉汤化裁部分的课程就全部讲完了。
我今天搜了下汉传中医师承论坛,有廖东阳师兄分享的茵陈五苓散的相关医案,大家课后可以去看看。
与这节课的内容有关,这里就不去贴出来了。
下周二将由许璇师妹给大家继续讲解白虎汤化裁的课程,感谢大家的参与。
更正:五苓散君药仍为白术
好好学习了 学习了谢谢 谢谢分享 还能治热多寒少的湿热性皮肤病,以及长期的喘咳等。----枳实栀子豉汤
用大黄的指标有两个:1、舌苔黄厚而腻;2、脉要实。这条说的是阳明证的劳复
该方除了治疗表里俱热的黄疸病,还可以治疗其它表里俱热的皮肤病。因为栀子能治“面赤酒皰皶鼻,白癞赤癞疮疡”。只要病机符合,用了就会显效(茵陈蒿汤)
凡是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一类清里热的药,热都是从小便走
茵陈蒿汤,要加上五苓散,才能够治“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