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免费课程合并系属病篇条文244-252条》
讲课人:张少林244条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随不止者死;利止者愈。”(宋205)
有两种解释供我们理解,一种是阳明太阴合病。外有阳明中风,内有太阴脏结,胸下硬满。治疗上,可以用白虎汤,合并半夏泻心汤,或者理中汤类方,而且要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来决定方证。第二种解释,就是太阴脏结,这样理解:阳明病(中寒,胃家虚),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随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我在学习这一条的时候,我主要是想,阳明病什么时候不能用攻下之法,这样就使我容易想到,阳明外证白虎汤证是不能用攻下之法的。自然也就想到,太阴虚寒也是不能使用攻下之法的,掌握住这几个方面,抓住不能攻下,理解此条条文就顺当一些了。
阳明病不能用攻下的,有白虎汤方证类,有栀子豉汤方证类,有黄连阿胶汤方证类,等等等等,这样一思考,就容易联想了。还有就是“心下硬满”不可攻下的情况,师父在书中提到太阴脏结的问题,这个不能用攻下法的。这个情况我前一段时间真就遇到过,当时有一个患者,五十九岁,拿着一本什么“古今验方大全”来找我,说他有腹水,要吃什么有黑豆组成的验方,问我行不行。我问他是什么情况,他说他是胃癌。我看他那个情况象有精神病的样子,于是就给他号脉,结果,他的右小臂上还真埋着一个什么针,说是化疗。他还说他的腹部很硬,很胀,于是我也就给他做了腹诊,真是有点硬,胀吗,也有一点。他的情况正是太阴脏结,也就是“阳明病,中寒,胃家虚的情况”,所以不能用攻下。这个患者我没有给他用药,因为他自己老有主张。但是,我可是亲眼看到了,心下硬满不能攻下的情况了,这个对我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了。一句话,理解此条,一定要抓住阳明病什么时候不能用攻下法。
245条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宋254)
这一条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发汗后,太阳表证没有了,但是,转阳明了,蒸蒸发热汗出。还出现里实证,腹满痛,大便干硬不通,这就需要大承气汤来解决了;另一种情况,发汗后,伤了津液,太阳表证还有一些遗留,同时出现了阳明里实证,腹部胀满疼痛的厉害,大便干结不通。这是太阳阳明合病属阳明的情况了,也是可以用攻下法的。
上一条多想想阳明病什么时候不能用攻下,这一条呢,就得多想想,攻下得具有哪些条件,这样对比着一思考,理解上就丰富了。
大承气汤在临床当中很少使用。我在临床当中,使用到调胃承气汤就基本解决问题了,有一次使用到了大承气汤,因为当时自己的胆识不够,没有足方足量,所以也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而在使用调胃承气汤的时候,自己的胆子也大一点了,足方足量,结果效果不错。当时是对治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脸生好多痘痘,自幼又有六七天大便一次的习惯,而且便秘,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火。开始的时候,我也是先用了小建中汤的,我认为六十克赤芍,应该是力量不小的,结果是一点效果也没有,反倒让小女孩的家人找我来了,怎么没有效果。这才使我决定下调胃承气汤,一剂就大便通畅了,脸上的痘痘随之而消,然后仍然让其服用小建中汤,几付药以后大便保持在两日一次,也不干结便秘了。
有不少人经常说到临床不敢下手的事,这是一个开始用药的医生经常遇到的事情,我的办法就是,先试量者来,象承气汤吧,有三个,不妨先用一个力量小的,逐渐增加,到后来就胆子大了,把握的也准确了,就可以一步到位了。
246条
“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之解,宜大柴胡汤。”(《病可下证篇》)
关键要抓住“脉沉实有力”的时候,才是内实。条文“沉者,内实也”说得有些模糊了。既然是大柴胡汤,该是阳明病为主,少阳症状是连带的。脉要沉弦长有力。要少阳阳明并病属阳明,少阳症状不重要。这才够实用大柴胡汤的条件。证候,该是少阳的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较重,阳明的腹胀腹痛,大便硬为主。这是在告诉我们使用大柴胡汤的时候应该注意的事项了。
大柴胡汤,虽然使用的频率不高,但是,其它方剂合并使用大黄芒硝的时候是比较常见的。这个在开始的时候,控制一下用量就行,先用量小一点,然后再足方足量。
247条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宋204)
“呕多”,就是强调以呕为主,因此,还是要以少阳为主。少阳不可攻下。虽然有一点阳明症状,也还是要以少阳为主,这一条其实是说三阳合病的问题,所以要用小柴胡汤解决。
248条
“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宋206)
(《脉经》:阳明病,身汗色赤者不可攻也。比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这一条也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阳明中风外证,白虎汤证。身热汗出,满面发红,没有里实证,不可以用攻下法的。另一种情况是阳明病,发热汗出,面色发红,一旦还伴有黄疸者,其小便会短赤不利。这是里热黄疸,有湿热,这种情况不是里实证,也是不能用攻下法的。
学习到这里,我们有必要复习一下汉传的治学“六依”之戒。
“依古不依今,依简不依繁,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我们通过上边几条条文的学习,我们不难看出,治学“六依”之戒的体现。就248条来说,王叔和的《脉经》是距离《伤寒论》最近的著作之一,而且,王叔和又是整理《伤寒论》的第一人,你看,对他的意见,我们当然要重视了,“依古不依今”其实就有这个内容。就244条,245条,246 条,247条而言,也是依据治学“六依”之戒的“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的原则而对条文进行了调整的,这些在《伤寒论类编补遗》当中是随处可见的。我们学习汉传学术,这个治学“六依”之戒可是一定要深深领会的!
249条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若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宋244)
这一条,师父做了相应的调整。
条文修正如下: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渴者,宜五苓散。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依法救之。麻子仁丸主之。”
这样调整以后,就容易理解了。
五苓散是治疗中风表证不解,还有里面的太阴水饮和阳明内热的。这在伤寒论当中是已经明了的,依据这个明了的意义,对条文进行适当的调整,这对于理解条文就有了极大的帮助,这就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的体现。有了这个调整,我们再去把握条文,显然就清晰晓畅了。分作两段看,就十分清楚的了。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渴者,宜五苓散。”这样就把使用五苓散的方证意义给确定了。
“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麻子仁丸主之。”这就是使用麻子仁丸的方证意义了。
两段一分,界限分明,各自的意义也就确定了。
学习汉传学术,一是要认真读书,再就是临床实践,这两者要结合起来。现在我们在群里共同学习,重点是就书面意义进行交流,这里有一个窍门,那就是,在你理解有分歧,或者一时理解不了的时候,你记住书中的结论就行了,随着你读书的深入,慢慢地你也就贯通了,那时候你也就理解了。
五苓散也是临床当中经常使用的方剂。五苓散是理水的重要方剂之一。抓住“渴而小便不利”就有思考使用五苓散的机会,有时候小便不利也能引出使用五苓散的机会。其中,猪苓这味药是很厉害的,利水的力量是不小的,价格也比较贵,使用起来比较细究。足方足量完全使用五苓散的时候也并不是多么频率高,但是,苓桂术甘汤,泽泻汤的使用,和方证主体确定之后,加用茯苓白术的时候,却是十分常见的,因此,我们在学习掌握使用五苓散的时候,不妨多看看各药症,比较一下,以便于在临床上灵活高效的使用方剂。
麻子仁丸,因为是成药。同仁堂出品的,质量不错,多半是给一些老年人便秘的使用。因为是成药吗,怎么也有缺陷,所以是效果常常有,不是很显著。
250条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宋166)
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这是水饮上逆造成的,胸中痞硬,是寒饮凝聚造成的。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又类似厥阴的气上撞心啊。也类似于奔豚证。因此,我们要定性它为厥阴病,系阳明。这个胸中寒饮凝聚上逆,很严重,都不得呼吸了(呼吸有困难了)。需要马上给予涌吐治疗。下焦实邪要攻下,上焦上逆的厉害,就要因势利导,吐出去。这都是泻法,泻邪之法。发汗,也是攻逐四肢肌肤的邪气,也是泻邪之法。都是攻逐之法。利尿也是攻逐,也是泻下之法啊!汗、吐、利、下,四大攻逐之法。
治病,治病,必须把病治住,治理好才行,这本身就有强制的一面,不允许讨价还价,适当的时候缓和一下是可以的,那也是为了更好的治理。
瓜蒂散,我用过。当时是一位半夏泻心汤的患者,使用半夏泻心汤之后,效果很好,结果,病人感觉很好了,于是没命的干活,累着了,劳复了,就是觉得上胸口部位闷,于是我又使用了半夏泻心汤也没有效果了,就是闷!又使用了厚朴七物汤,也没有效果,就是上胸口部位闷。把我也是给逼的有点着急了,就使用了吐法,甜瓜蒂用了七个,豆豉五十克,煮了一大碗药汁,一气让患者喝下,然后过五分钟,用新毛笔扫患者的喉咙,一下子就吐开了,不但吐,十分钟以后,又开始泻。我也没有想到,这个瓜蒂散十分厉害,服用后连吐加泻,所以,我遇到使用瓜蒂散的时候,就提前对患者打好预防针,这个可是很厉害的,得注意的。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随不止者死;利止者愈。”(宋205)
有两种解释供我们理解,一种是阳明太阴合病。外有阳明中风,内有太阴脏结,胸下硬满。治疗上,可以用白虎汤,合并半夏泻心汤,或者理中汤类方,而且要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来决定方证。第二种解释,就是太阴脏结,这样理解:阳明病(中寒,胃家虚),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随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我在学习这一条的时候,我主要是想,阳明病什么时候不能用攻下之法,这样就使我容易想到,阳明外证白虎汤证是不能用攻下之法的。自然也就想到,太阴虚寒也是不能使用攻下之法的,掌握住这几个方面,抓住不能攻下,理解此条条文就顺当一些了。
阳明病不能用攻下的,有白虎汤方证类,有栀子豉汤方证类,有黄连阿胶汤方证类,等等等等,这样一思考,就容易联想了。还有就是“心下硬满”不可攻下的情况,师父在书中提到太阴脏结的问题,这个不能用攻下法的。这个情况我前一段时间真就遇到过,当时有一个患者,五十九岁,拿着一本什么“古今验方大全”来找我,说他有腹水,要吃什么有黑豆组成的验方,问我行不行。我问他是什么情况,他说他是胃癌。我看他那个情况象有精神病的样子,于是就给他号脉,结果,他的右小臂上还真埋着一个什么针,说是化疗。他还说他的腹部很硬,很胀,于是我也就给他做了腹诊,真是有点硬,胀吗,也有一点。他的情况正是太阴脏结,也就是“阳明病,中寒,胃家虚的情况”,所以不能用攻下。这个患者我没有给他用药,因为他自己老有主张。但是,我可是亲眼看到了,心下硬满不能攻下的情况了,这个对我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了。一句话,理解此条,一定要抓住阳明病什么时候不能用攻下法。
245条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宋254)
这一条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发汗后,太阳表证没有了,但是,转阳明了,蒸蒸发热汗出。还出现里实证,腹满痛,大便干硬不通,这就需要大承气汤来解决了;另一种情况,发汗后,伤了津液,太阳表证还有一些遗留,同时出现了阳明里实证,腹部胀满疼痛的厉害,大便干结不通。这是太阳阳明合病属阳明的情况了,也是可以用攻下法的。
上一条多想想阳明病什么时候不能用攻下,这一条呢,就得多想想,攻下得具有哪些条件,这样对比着一思考,理解上就丰富了。
大承气汤在临床当中很少使用。我在临床当中,使用到调胃承气汤就基本解决问题了,有一次使用到了大承气汤,因为当时自己的胆识不够,没有足方足量,所以也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而在使用调胃承气汤的时候,自己的胆子也大一点了,足方足量,结果效果不错。当时是对治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脸生好多痘痘,自幼又有六七天大便一次的习惯,而且便秘,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火。开始的时候,我也是先用了小建中汤的,我认为六十克赤芍,应该是力量不小的,结果是一点效果也没有,反倒让小女孩的家人找我来了,怎么没有效果。这才使我决定下调胃承气汤,一剂就大便通畅了,脸上的痘痘随之而消,然后仍然让其服用小建中汤,几付药以后大便保持在两日一次,也不干结便秘了。
有不少人经常说到临床不敢下手的事,这是一个开始用药的医生经常遇到的事情,我的办法就是,先试量者来,象承气汤吧,有三个,不妨先用一个力量小的,逐渐增加,到后来就胆子大了,把握的也准确了,就可以一步到位了。
246条
“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之解,宜大柴胡汤。”(《病可下证篇》)
关键要抓住“脉沉实有力”的时候,才是内实。条文“沉者,内实也”说得有些模糊了。既然是大柴胡汤,该是阳明病为主,少阳症状是连带的。脉要沉弦长有力。要少阳阳明并病属阳明,少阳症状不重要。这才够实用大柴胡汤的条件。证候,该是少阳的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较重,阳明的腹胀腹痛,大便硬为主。这是在告诉我们使用大柴胡汤的时候应该注意的事项了。
大柴胡汤,虽然使用的频率不高,但是,其它方剂合并使用大黄芒硝的时候是比较常见的。这个在开始的时候,控制一下用量就行,先用量小一点,然后再足方足量。
247条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宋204)
“呕多”,就是强调以呕为主,因此,还是要以少阳为主。少阳不可攻下。虽然有一点阳明症状,也还是要以少阳为主,这一条其实是说三阳合病的问题,所以要用小柴胡汤解决。
248条
“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宋206)
(《脉经》:阳明病,身汗色赤者不可攻也。比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这一条也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阳明中风外证,白虎汤证。身热汗出,满面发红,没有里实证,不可以用攻下法的。另一种情况是阳明病,发热汗出,面色发红,一旦还伴有黄疸者,其小便会短赤不利。这是里热黄疸,有湿热,这种情况不是里实证,也是不能用攻下法的。
学习到这里,我们有必要复习一下汉传的治学“六依”之戒。
“依古不依今,依简不依繁,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我们通过上边几条条文的学习,我们不难看出,治学“六依”之戒的体现。就248条来说,王叔和的《脉经》是距离《伤寒论》最近的著作之一,而且,王叔和又是整理《伤寒论》的第一人,你看,对他的意见,我们当然要重视了,“依古不依今”其实就有这个内容。就244条,245条,246 条,247条而言,也是依据治学“六依”之戒的“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的原则而对条文进行了调整的,这些在《伤寒论类编补遗》当中是随处可见的。我们学习汉传学术,这个治学“六依”之戒可是一定要深深领会的!
249条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若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宋244)
这一条,师父做了相应的调整。
条文修正如下: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渴者,宜五苓散。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依法救之。麻子仁丸主之。”
这样调整以后,就容易理解了。
五苓散是治疗中风表证不解,还有里面的太阴水饮和阳明内热的。这在伤寒论当中是已经明了的,依据这个明了的意义,对条文进行适当的调整,这对于理解条文就有了极大的帮助,这就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的体现。有了这个调整,我们再去把握条文,显然就清晰晓畅了。分作两段看,就十分清楚的了。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渴者,宜五苓散。”这样就把使用五苓散的方证意义给确定了。
“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麻子仁丸主之。”这就是使用麻子仁丸的方证意义了。
两段一分,界限分明,各自的意义也就确定了。
学习汉传学术,一是要认真读书,再就是临床实践,这两者要结合起来。现在我们在群里共同学习,重点是就书面意义进行交流,这里有一个窍门,那就是,在你理解有分歧,或者一时理解不了的时候,你记住书中的结论就行了,随着你读书的深入,慢慢地你也就贯通了,那时候你也就理解了。
五苓散也是临床当中经常使用的方剂。五苓散是理水的重要方剂之一。抓住“渴而小便不利”就有思考使用五苓散的机会,有时候小便不利也能引出使用五苓散的机会。其中,猪苓这味药是很厉害的,利水的力量是不小的,价格也比较贵,使用起来比较细究。足方足量完全使用五苓散的时候也并不是多么频率高,但是,苓桂术甘汤,泽泻汤的使用,和方证主体确定之后,加用茯苓白术的时候,却是十分常见的,因此,我们在学习掌握使用五苓散的时候,不妨多看看各药症,比较一下,以便于在临床上灵活高效的使用方剂。
麻子仁丸,因为是成药。同仁堂出品的,质量不错,多半是给一些老年人便秘的使用。因为是成药吗,怎么也有缺陷,所以是效果常常有,不是很显著。
250条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宋166)
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这是水饮上逆造成的,胸中痞硬,是寒饮凝聚造成的。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又类似厥阴的气上撞心啊。也类似于奔豚证。因此,我们要定性它为厥阴病,系阳明。这个胸中寒饮凝聚上逆,很严重,都不得呼吸了(呼吸有困难了)。需要马上给予涌吐治疗。下焦实邪要攻下,上焦上逆的厉害,就要因势利导,吐出去。这都是泻法,泻邪之法。发汗,也是攻逐四肢肌肤的邪气,也是泻邪之法。都是攻逐之法。利尿也是攻逐,也是泻下之法啊!汗、吐、利、下,四大攻逐之法。
治病,治病,必须把病治住,治理好才行,这本身就有强制的一面,不允许讨价还价,适当的时候缓和一下是可以的,那也是为了更好的治理。
瓜蒂散,我用过。当时是一位半夏泻心汤的患者,使用半夏泻心汤之后,效果很好,结果,病人感觉很好了,于是没命的干活,累着了,劳复了,就是觉得上胸口部位闷,于是我又使用了半夏泻心汤也没有效果了,就是闷!又使用了厚朴七物汤,也没有效果,就是上胸口部位闷。把我也是给逼的有点着急了,就使用了吐法,甜瓜蒂用了七个,豆豉五十克,煮了一大碗药汁,一气让患者喝下,然后过五分钟,用新毛笔扫患者的喉咙,一下子就吐开了,不但吐,十分钟以后,又开始泻。我也没有想到,这个瓜蒂散十分厉害,服用后连吐加泻,所以,我遇到使用瓜蒂散的时候,就提前对患者打好预防针,这个可是很厉害的,得注意的。
251条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宋40)
临床当中,使用这一条,关键是把握住“表证的伤寒开始向里传变,表证还没有消失,起码是发热恶寒为主,还加上了里面有水饮,出现了复杂的症状。心下有水气,是使用小青龙汤重要指标之一,就是水饮结于心下这个部位,会有一些饮证的典型症状的。因此,学习此条,就一定要对水饮证的判断有确定的认识。师父在书中对辨饮邪立出了四项指标,这是原则,也是标准,我们必须掌握!
(1) 无论什么病,见到舌苔滑腻垢浊,舌胖大有齿痕,或有紫斑,脉沉、弦、滑。
(2) 形体肥胖,面色晦滞。或以前身体肥胖,如今消瘦,肠鸣如走水。
(3) 局部肿胀疼痛,积聚肿块,包括良性或者恶性肿瘤。
(4) 屡用温补不效者。
这四条,在临床当中时时使用,这是指导临床的技术规定,这个是需要我们必须记熟于心中的,至于理解的深度,那就是随着我们临床的深入而深入,没有止境,也不是死的。中医是一门实践的学问,如果不实践,单纯欣赏的话,对中医来说没有意义,玩花样在中医是要害人的。我的临床实践远远不够,但是,我可以肯定的说,师父订立的这辨饮邪的四条标准,我就是使用一辈子,也是不能说就彻底掌握透彻的,这里也的确存在一个不断深入的认识问题,而且随着使用环境的变化,这四条也是十分灵活变化的。记住这四条也许不困难,只是这个需要我们在实践当中运用,我们也只能在实践当中去不断理解和认识了。
当我们记住辨水饮的这四条之后,在实践临床当中,再掌握住表证的判断(发热恶寒,咳嗽,脉浮弦),好了,我们就可以大胆的使用小青龙汤了。
252条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宋41)
这一条如果不调整一下的话,也是有模糊的地方。师父在书中将此条的语序进行了调整: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此寒去欲解也。”
这样就清楚明白了,几乎不用解释大家也会明白是什么意思的。这一条也是说小青龙汤的使用条件的。外有伤寒,无汗,恶寒、发热,内有寒饮上逆的喘咳,这是小青龙汤的运用标准。不必要具备全部症状。抓住表证喘咳,有水饮,这就有可能要使用小青龙汤了。象表证有汗,发热口渴烦躁,还有寒饮上逆,也可以灵活使用小青龙汤,既然有烦躁口渴,这是有阳明参与了,加个石膏就行。
临床当中小青龙汤的使用率是比较高的,喘咳胸闷的病人也是比较多见的,这个时候使用小青龙汤合并厚朴半夏汤,或者合并半夏泻心汤,或者合并瓜蒌薤白汤也是临床当中经常使用的,效果是肯定的。
小青龙汤是经常使用的,有时候自己也告诫自己,不要一碰到咳嗽就往小青龙汤上靠,但是,也得承认,小小不然的外感咳嗽,因为患者急于治愈,多去挂吊瓶,造成外感不愈又兼有水饮的情况的确不少,所以使用到小青龙汤的时候也就多,容易习惯思维,这个在临床当中一定要注意,不能习惯思维的。一定要“随证治之”。
因为是针对初学者,在一个晚上,述说九条条文,只能泛泛而述,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不过,现在已经条文的讲述到了二百多条了,只要是有心者的话,也应该具有相当的基础认识了,更何况还有不少人是高手呢,所以尽量扼要的述说,希望大家谅解。
2:00:28
251条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宋40)
临床当中,使用这一条,关键是把握住“表证的伤寒开始向里传变,表证还没有消失,起码是发热恶寒为主,还加上了里面有水饮,出现了复杂的症状。心下有水气,是使用小青龙汤重要指标之一,就是水饮结于心下这个部位,会有一些饮证的典型症状的。因此,学习此条,就一定要对水饮证的判断有确定的认识。师父在书中对辨饮邪立出了四项指标,这是原则,也是标准,我们必须掌握!
(1) 无论什么病,见到舌苔滑腻垢浊,舌胖大有齿痕,或有紫斑,脉沉、弦、滑。
(2) 形体肥胖,面色晦滞。或以前身体肥胖,如今消瘦,肠鸣如走水。
(3) 局部肿胀疼痛,积聚肿块,包括良性或者恶性肿瘤。
(4) 屡用温补不效者。
这四条,在临床当中时时使用,这是指导临床的技术规定,这个是需要我们必须记熟于心中的,至于理解的深度,那就是随着我们临床的深入而深入,没有止境,也不是死的。中医是一门实践的学问,如果不实践,单纯欣赏的话,对中医来说没有意义,玩花样在中医是要害人的。我的临床实践远远不够,但是,我可以肯定的说,师父订立的这辨饮邪的四条标准,我就是使用一辈子,也是不能说就彻底掌握透彻的,这里也的确存在一个不断深入的认识问题,而且随着使用环境的变化,这四条也是十分灵活变化的。记住这四条也许不困难,只是这个需要我们在实践当中运用,我们也只能在实践当中去不断理解和认识了。
当我们记住辨水饮的这四条之后,在实践临床当中,再掌握住表证的判断(发热恶寒,咳嗽,脉浮弦),好了,我们就可以大胆的使用小青龙汤了。
252条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宋41)
这一条如果不调整一下的话,也是有模糊的地方。师父在书中将此条的语序进行了调整: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此寒去欲解也。”
这样就清楚明白了,几乎不用解释大家也会明白是什么意思的。这一条也是说小青龙汤的使用条件的。外有伤寒,无汗,恶寒、发热,内有寒饮上逆的喘咳,这是小青龙汤的运用标准。不必要具备全部症状。抓住表证喘咳,有水饮,这就有可能要使用小青龙汤了。象表证有汗,发热口渴烦躁,还有寒饮上逆,也可以灵活使用小青龙汤,既然有烦躁口渴,这是有阳明参与了,加个石膏就行。
临床当中小青龙汤的使用率是比较高的,喘咳胸闷的病人也是比较多见的,这个时候使用小青龙汤合并厚朴半夏汤,或者合并半夏泻心汤,或者合并瓜蒌薤白汤也是临床当中经常使用的,效果是肯定的。
小青龙汤是经常使用的,有时候自己也告诫自己,不要一碰到咳嗽就往小青龙汤上靠,但是,也得承认,小小不然的外感咳嗽,因为患者急于治愈,多去挂吊瓶,造成外感不愈又兼有水饮的情况的确不少,所以使用到小青龙汤的时候也就多,容易习惯思维,这个在临床当中一定要注意,不能习惯思维的。一定要“随证治之”。
因为是针对初学者,在一个晚上,述说九条条文,只能泛泛而述,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不过,现在已经条文的讲述到了二百多条了,只要是有心者的话,也应该具有相当的基础认识了,更何况还有不少人是高手呢,所以尽量扼要的述说,希望大家谅解。
学习了,谢谢老师讲解,感恩汉传。 学习了 仔细体会 谢谢讲解,感恩老师 讲的真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