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9.24刘师讲课内容
其他部分内容,会随着时间,逐渐公开讲解说实话,包括很多内部弟子,因为我没有细讲五证原理,因此进行猜疑,实在搞不懂了,就开始否定汉传学术,认为五证不是经方内容,因此,要另立门户,搞分裂,自成一家的搞自己的所谓医学体系去了
汉传学术,经方上,初级是六纲,中级是五证,高级是药症和制方学,我们只细讲了初级部分,更何况,医经还没有讲
对于汉传经方的理念上来说,表证分两种,一个是本证,一个是外感证。即:太阳本证,太阳外感证。少阴本证,少阴外感证。
里证分三种,即阳明和太阴的上焦寒热证,中焦寒热证,下焦寒热证。
要特殊说明的,就是阳明外证,实际上,就是太阳本症
伤寒论书中讲的太阳病,一般情况下,指的是太阳外感证
为了说清四神二旦汤的经方方剂分类学以及化裁变化法,现在拿出部分内容,献给大家,目的也是为了澄清一些谣言和诽谤
对于伤寒论原书的概念模糊问题,再说一遍,那就是,从仲景原书中的条文表述来看,仲景本人对一些概念,也是存在着模糊性
不然的话,他不会表述的不清楚
后人也是糊涂庙糊涂神的去跟着走了
到底是仲景错了,还是我们理解错了,这个官司就不要打了,澄清了就行了
仲景也或多或少的将外感病都统称为太阳病
导致了后世错误的认为表证就是太阳病
我们汉传如果不把三阴三阳提纲按照三才六纲规则推演出来的话,也是难以澄清这个问题
按照阳为实热,阴为虚寒的法则,一眼就看清了,太阳为表实热
这才是太阳的真正病理,是太阳本证,伤寒论称为温病
它要是受了外感伤寒,会恶寒,热发不出去,会发热,因此合起来,为发热恶寒无汗
少阴是相对太阳的表虚寒,外感伤寒后,寒上加寒而无热,称为无热恶寒无汗
所谓有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发于阴
如果从本证上看,没有外感病参与,发热汗出,不恶风寒者,为太阳本证的表实热
无热畏寒,手足凉,甚至逆冷者,为少阴本证的表虚寒
另外,我经过反复思考和认定,认为经方的外感温病,称为“风温”
包括中暍,也属于风温范畴
这也就揭示了伤寒论不是不讲温病的
经方十一家的《风寒热十六病方》,它这里面的“热”,讲的就是温热病
这也证实,经方有温病一项
小品方里面,温病讲的很全
伤寒论里面的少阳、阳明病部分,也都可以作为温病的治疗范畴来认定
伤寒论里面的风温、阳明中风、三阳合病等等,都与外感温病有关
温病条辨,很多不是经方章法
经方的温病,内容十分简明,没那么多说理的东西
后世错误的认为伤寒论没讲过温病,因此搞出了温病学派一说
温病,也要分本证和外感
太阳病本证的温病,就是白虎汤证
如果有本证,还不小心中风了,就要白虎汤加桂枝汤
精简化裁的话,就是白虎汤加桂枝
不小心伤寒了,就是白虎汤加麻黄汤,精简的话,就是麻杏石甘汤
而少阴本证表虚寒,要青龙汤类方去麻黄,或者阳旦汤类方加细辛附子等,如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当归四逆汤,小青龙去麻黄加附子汤等
如果表有水饮证者,麻黄不要去掉
如果麻黄过敏者,去麻黄加黄芪
如果少阴有外感病,直接就用青龙汤类方,汗多的去麻黄加黄芪
太阳多用白虎类方和阴旦类方,少阴多青龙类方和阳旦类方
厥阴即是阳旦类方,少阳即是阴旦汤类方
太阴玄武类方,阳明朱雀类方
这是大概取向
实际上,方药的药性,都是表里兼顾的
病也都是表里并存的,不过有偏盛而已,有的偏于表,有的偏于里
汉传的理念是:有诸内,必形于诸外,有诸外,必引发诸内
黄连阿胶汤,是朱雀类方,能治里面的燥热伤及津血,也能治在表的燥热伤及津血
很多热性的,燥性的皮肤病,用了很有效
能治燥,更可以治烦,因为烦热含在燥热里,湿热,属于烦证范畴,因此,也可以治疗协热利,湿热便血,脓血痢疾,也可以治疗在表的热性痈肿,湿疹等等
时方派很注重什么气滞、血瘀、痰瘀等病理
经方却对此缺如,没人系统提炼
我们的五证病理,填补了这项空白
理论,要有理有据有框架才行
两味为单方,三味称剂,为复方,四味小复方,七味大复方。
剂,就是复方,包括三个单方
如,干姜甘草汤,附子甘草汤,干姜附子汤,三个单方,合方即为四逆汤
因此,剂,代表了合方
谁说经方不可以合方?没有合方,哪来的现在的经方?
为什么四神二旦汤,只讲小方和大方呢,这里该有个规范性的法则在内
这些,也都是从阴阳的2-7的数理框架上导出的
二为阴阳,三为三才,四为四象,七为七曜
四为四象,要体现出君、臣、佐、使才行
君臣佐使,是配方的基本框架法则,必须遵守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
四象解析法二君药(或阴或阳) 主症
臣药(阴阳同君药)
兼症
佐药(阴用甘淡,阳用甘滋)
辅君臣而护胃气
使药(与君臣阴阳相反)
信使,沟通阴阳,与君臣四气相对相反
有了君臣佐使的框架,才能通变化,知化裁
这是小方的配伍规范标准
大方为什么用七味药呢?
因为作为四神的朱雀、玄武、青龙、玄武,是四方的星垣名词,每一方的星垣,都有七个星座组成,称为四七二十八星宿
因此,选七味药,暗合其数,所谓合于术数,法于阴阳
大方,即为小方的基本变化方,暗示了在小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的基本法则
懂了从小方到大方的化裁变化,也就学会了加减
而四神方小方虽然是四味药,但是,按规则,其中没有使药,只有君、臣、佐药。
四神汤的大方,也是没有使药。
为什么设这个规则呢?因为一旦加了使药反佐,疗效就会减缓,不能单刀直入的迅速治疗一些急证重症
而阴阳二旦汤的配伍,则必须设置使药反佐,沟通阴阳。
因此,加了使药,针对的就是慢性性疾病去了,要注重平调阴阳了
四神汤,没有使药,偏性大,是霸道方
阴阳二旦汤,有使药反佐,是王道方
但是,四神汤来说,也可以根据病情缓急,加用使药
阴阳二旦汤,也可以根据病情,去掉使药
这都是活变法
能听明白吗?还要继续细听下去吗
那就好,有能听懂的就了不起
举例说明吧
比如玄武汤
小玄武汤
治阳气不足,内生寒饮,小便不利或尿频,腹中痛而下利,四肢厥冷者。
茯苓(三两)白术(二两) 干姜(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君:附子
臣:干姜 白术
佐:茯苓
使:无
阳气特虚,很急的,直接用小方,如果身体壮,寒饮盛,相对慢性的,温化嫌太慢的,就加用芍药,用的是系阳明法,温下利水
芍药作为使药出现了
如果是小真武汤证,夹带上焦热证,如黄连症,使药可以加黄连,就可以治疗虚寒饮证夹带实热的燥证,以及偏寒性的痞证了
如果津亏水饮盛,可以在佐药上,加甘草
更有了四逆汤以及肾着汤的内涵了
再加桂枝,就有了苓桂术甘汤的介入了
该方,君药附子,温化寒饮,祛寒通经
因为有寒饮,必然会腹痛下利,食欲不振,呕逆等兼症,所以选干姜、白术药症去对治
干姜和白术就是臣药,对治兼症
那么,再根据甘淡渗湿护胃气的法则,佐以茯苓,淡渗利水,加强温化寒饮的效果,同时还护胃气
这就是小玄武汤的配伍法则和方义
说到这里,那么回头看看伤寒论里面治疗里虚寒的所谓四逆辈类方,配伍是不是都在小玄武汤的基础上变化的?
小玄武汤,也内涵理中汤
津亏的厉害,加人参的话,就有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的成分了
这就是举个例子,你们再把神农本草的药症一一列出来,就会知道这个小玄武汤的广用了
还有一个法则就是,药越少、药性的寒热越偏,疗效越迅速,治疗的,都是单一的急重症
反之,治疗的,就是复杂的慢性病
万方不离六类方,六类方,即四神二旦汤,是万方之祖,一切方都是从此化裁变化而来
赞叹!渴望中 讲的太好了, 高且深也。 感谢恩师 拜读了。很受益。 感谢,仔细琢磨 慢慢细品,期待刘师对其它内容的公开讲解! 认真学习 看了开头已解开了我好多的问题 释疑解惑,太好了 谢谢同仁整理 感谢刘师精彩讲解 理清意明感谢 拜读,多谢老师讲解,多谢整理 讲得太好!为师者答疑解惑也! 一个人做事并不在乎有没人有教你,最重要的是觉悟与恒心!我真的领悟了,受用了,再次感谢!送人鲜花手有余香! 干货!感恩刘师。 反复读了好几遍,每次都有不同体会 感谢刘师精彩讲解 感恩刘师,细细揣摩!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