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杰经方医案》-头痛案21
头痛案徐某,男,30岁初诊日期:2010.4.18.主诉:头痛,呕吐一周。刻诊:头痛,头晕,胸胁满闷,呕吐泛酸,唇红,咽干,身冷无汗,二便正常,舌淡胖苔白腻,双手脉寸关沉细弦,尺脉沉偏紧。 分析一下吧? 王荣生:饮 滞 少阳太阴 吴茱萸汤+小柴胡汤。 王芳平:太阴阳明合病,属厥阴,吴茱萸汤。 许家栋:少阴阳明太阴属厥阴,温经汤。代志蓉:少阳太阴合病,吴茱萸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梁晓光:太阴少阴病,吴茱萸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冉鹏飞:太阴饮,吴茱萸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无所执着:我选半夏泻心汤+吴茱萸汤。慈济堂:厥阴病,吴茱萸汤。高海荣:吴茱萸汤+苓桂术汤。呵呵,终于有个说对的。就是吴茱萸汤+苓桂术甘汤。这个病,可以定为太阴病,也可以定为属太阴病,属厥阴也可以,但是不太严谨。梁晓光:考虑了苓桂术甘汤,但见到呕吐就选择了半夏的方证。是的,是要加半夏的。病人以太阴病为主,一派水饮上逆,因为呕吐,伤了些许津液。唇红,咽干,这是伤津液的表现,有热也不明显。因此,定为太阴病或者属太阴病,比较合适。我们在太阴病提纲里,讲了吴茱萸汤证,是太阴病上焦水饮的问题。吴茱萸汤的条文我们再看看:1、食谷欲呕,属阳明(注:胃虚寒)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2、吐利,手足逆冷,烦燥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4、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凡是太阴或者厥阴上焦水饮,伤了津液,出现头痛头晕,呕吐,口干、耳鸣,胃中反酸的,都是吴茱萸汤所主治的。病人“身冷无汗”,这也是表现出了虚寒津亏的问题。胃中反酸,这个问题要注意,一般都是水热夹杂导致的。栀子豉汤、泻心汤,都可以解决,虚寒偏盛的,吴茱萸汤有特效。要结合整体症状去求对证方剂。“头晕,胸胁满闷,脉沉紧”,这又是个苓桂术甘汤证。“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这个病人,水饮很盛,怕单纯的吴茱萸汤不能胜任,因此,同时考虑对证使用苓桂术甘汤。在此基础上,又考虑病人痛苦的呕吐,难以进食,就根据药症,加了旱半夏。加了半夏后,方子里又暗含了小半夏加茯苓汤方义。“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处方如下:人参30吴茱萸40生姜30炙甘草20 云苓40桂枝30白术20旱半夏60大枣12个四付水煎服吴茱萸汤的药量,做了调整。病人寒逆不重,况且吴茱萸太苦,因此减量。生姜当时随着吴茱萸也减了量。人参和大枣按原量,为了补充津液,养胃气。病人折腾了一周,很虚弱,因此大苦大辛的药,就轻用了。怕降逆效果不好,就加了半夏。身冷无汗,是不是表证?这个不该是表证。表证是恶寒,而虚寒证,是畏寒,症状不同的。并且表证也要有其它表证症状来支持的,这个病人,没有充足的表证证据来支持。即使它是表证,我们也不怕,因为方子里,吴茱萸、生姜、桂枝,都能解表的。方药十分对证,疗效当然满意,药后告知,彻底痊愈。顺便说一下经方方剂相关的几个概念。一、原方1、定方:原药,原比例,原量。2、变量方:原药,原比例,药量改变。二、变方:原药,某味药药量变化。三、加减方:对原方进行药症以及药量加减。四、合方。今后对外讲课,要用这些概念去表述,更严谨些。 拜读。现学现用。给自己试试。感谢刘师!!! 方精效宏,好好学习! 假若便溏,是否要加干姜? 假若便溏,有白术和茯苓对治,没有加干姜的必要。 渐渐有了眉目。我觉得像吴茱萸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但还是决定只用吴茱萸汤。嗯,这个人水饮盛,单纯只用吴茱萸汤恐怕不能胜任,所以加上苓桂术甘汤。很对。 如同亲受教导.感谢刘师. 温故而知新。这些几年前的医案,现在读来异常亲切。也不免慨叹! 谢谢刘老师的经典病历拿给学生们给予分享,学习了 头顶疼是吴茱萸汤证。左右偏头疼呢不一样的地方 经也不一样 ,吴茱萸汤是否也适合呢 凡是太阴或者厥阴上焦水饮,伤了津液,出现头痛头晕,呕吐,口干、耳鸣,胃中反酸的,都是吴茱萸汤所主治的。病人“身冷无汗”,这也是表现出了虚寒津亏的问题。胃中反酸,这个问题要注意,一般都是水热夹杂导致的。栀子豉汤、泻心汤,都可以解决,虚寒偏盛的,吴茱萸汤有特效。要结合整体症状去求对证方剂。“头晕,胸胁满闷,脉沉紧”,这又是个苓桂术甘汤证。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如此解读甚是精辟,拜读了。 学习了,感谢师父! 解读的太经典了。当时考虑要吴茱萸汤,也想到了苓桂术甘汤,不过后来觉得思考的麻烦,索性只是用了吴茱萸汤。治水,一味吴茱萸是弱了些。另外吴茱茱萸汤的上焦水饮,这部分水饮是上焦直接产生的还是中下焦的水饮上逆造成的还是两者都有,两者都有的话是哪部分水饮为主要? 一、原方
1、定方:原药,原比例,原量。
2、变量方:原药,原比例,药量改变。
二、变方:原药,某味药药量变化。
三、加减方:对原方进行药症以及药量加减。
四、合方。
今后对外讲课,要用这些概念去表述,更严谨些”
如同亲受教导.感谢刘师. 好好学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