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发展史及学术成果
前言中医传承了几千年,由于历史原因,从汉代以后就逐渐没落,祖先们创造和发明的先进的古中医循证医学,逐渐被各种歪理邪说所埋没,以致光华不现。无数前辈们都在努力恢复挽救疗效日渐低迷的中医。无奈各种原因,终成徒劳。
吉林刘志杰先生宗“三坟”经典之旨,守治学“六依”之戒(依古不依今,依简不依繁,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以二十余年实践,深入经藏,探觅本源,并在修学佛家禅定,顿悟智慧的因缘下,渐得古中医真髓,并将之归纳完善,添砖加瓦,终成理法架构完整,临床疗效卓越的“汉传中医学”。
汉传中医学非一家之言,也无派别,是古人的共同智慧结晶,是维持几千年中华民族健康的正统循证医学,其以汉代为分水岭,之后被逐渐散落埋没,刘师为了纪念它,发掘和阐明后把它命名为“汉传中医”。也因为汉传中医不是某一个人的,是全中华民族的,故而刘师发愿把它弘扬出来,还原正统循证的古中医学,让其继续为中华民族的生命与健康保驾护航,从2006年起就在网上设立传承网站并不辞辛苦地进行网上教学。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渐弟子遍布全国,其正确性及询证性逐渐显露,同时得到越来越多同行的认可。为了让这中华瑰宝能够永放光芒,刘师成立汉传中医委员会,负责汉传中医的继承弘扬及再发掘工作,并将其弘扬教学的历史及阐明的主要理论,规整成辑,以公示后人。因此有了此开篇缘由。
汉传中医管理委员会
2014.04.10
汉传中医概述
汉传中医,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汉代或者汉代之前,流传下来的中医学。汉代作为高明循证中医的分水岭来说,汉传中医是古中医,是后世中医学的源头。
《汉书-艺文志》将古中医分为医经和经方两家,并简述各自的特点及流传著作,一个是以方药为主的方脉学(《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为代表),一个是以实体解剖为主的针灸学(《黄帝明堂经》为代表),这两种体系的医学,是真正完善的自然科学,更是经得起循证检验的、最古老的循证医学,其流传于汉前,故称之为“汉传中医”。
汉传中医特点:
1、规范化,标准化。汉传中医学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有关疾病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阴阳六纲、五证辨证模型理论)从汉代到目前,已经经历了近2000年的积淀和临床循证,其理论已经系统规范化、公式标准化(如三阴三阳六纲公式、五证病机公式等),自身理论圆融,不存在自相矛盾,能够自证。
2、本源性。汉传中医是古中医的源流,具有本源性,汉传中医学她以自然界朴素的阴阳法则为理论依据,配合四象真五行,将中医学进行有机的整合规范,符合天人之道,自然之道。从而能源远流长。
3、循证性。汉传中医符合循证理念,是科学严谨,不容撼动的传统医学。
弘扬汉传中医的意义:现代中医由于传承问题,理论隐晦,疗效低下,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面对西医的打击,随时会步入消亡。而汉传中医因其理论的统一性、科学性、循证性及疗效的可重复验证性,是挽救中医的唯一途径,也是中医的唯一出路,继承和弘扬好汉传中医才能迎来中医的“凤凰涅槃”。
参考相关论文:
1、汉传中医学是最古老的的循证医学(刘志杰)
2、中医辨证的内涵、特色及其科学性(刘志杰)
3、中医学体系及发展史(刘志杰)
4、汉传中医药学是最完善的医学科学(刘志杰)
5、回归传统方证的重大意义。(刘志杰)
刘志杰先生简介
刘志杰,号凌虚斋主;别号了一居士;中医名家;汉传中医创始人;北京汉传经方中医研究院院长;吉林市江城刘志杰中医诊所所长;开创"谨守六纲、独尊方证"的经方辩治法则,目前出版《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伤寒论类编补遗师承课堂实录》、《刘志杰师徒经方医案集》等四部经方专著,专著面世后几度脱销,研习者数以万计,遍布五湖四海,在中医界有深远影响,为当代祖国中医事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临床擅用经方并结合针刀、刘氏温灸、藏象推拿等“四位一体”疗法,治疗风湿类风湿病、心脑血管病、脾胃病、糖尿病、肝胆病、肾病、咳喘、小儿癫痫、不孕不育症、腰椎间盘突出及颈肩腰腿痛、皮肤病、肿瘤等多种急慢性疑难病症。疗效卓著!
刘师宏愿
刘志杰先生感中医之没落,力图还原完善汉前古典医学,重建中医科学体系,以续医家慧命,以度百姓疾苦。故刘先生开办汉传中医师承论坛,并设帐免费授徒,破千年经方不传之藩篱,广为布道,经过多年的艰苦教学,弟子已遍布全国,学员数众。创办了北京汉传经方中医研究院,同时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举行全国中医培训班。为中医的复兴立下汗马功劳,刘师之愿,动天彻地,有诗为证。
人间漫步
少小童蒙欲问天,星汉之外可耕田?求索三教平常事,凭医问路度无间。前生有愿轻出口,今世重负栽杏园。但得二三擎天树,彻开古道步龙渊。——凌虚斋主人最后以一首歌词来表达刘师为众生发宏愿之德行。
唯德动天
词:释隆琦法师
有一种光明不会灭
有一种追求永不停歇
有一种梦想是不断超越
有一种品质永不褪色
有一种铭记会永远
有一种力量最强大无边
有一种坚持是闪光的信念
有一种想起让人感恩无限
唯德动天
芳香人间
是你心怀苍天悲心慈目的容颜
唯德动天
永存人间
是你忘记自己只求给予的奉献
唯德动天
芳香人间
是你万难无畏一肩挑起的大愿
唯德动天
永存人间
是你普载大地滋润万物的庄严
愿求者如愿
愿困者脱险
愿这世间吉祥安乐
愿求者如愿
愿困者脱险
愿每颗心充满善念
汉传中医大事记
2006.7 刘志杰先生等人创建中医传承论坛,同时开始在网上教授中医知识。
2007.8 冰山一角(刘波)、飞龙在天(许玉龙)、地平线(禤宝子)、子曾曰过(朴玲玲)等人将原中医传承论坛数据搬迁至可以自主备份数据的服务器。
2007.8.25刘志杰先生开始讲解《伤寒论》,飞龙在天、地平线等人将讲课内容进行初步整理在论坛内部版块(讲课内容最终出版成书为《<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
2008.7.13 刘志杰先生讲解《伤寒论》内容完成。
2008.7.24 刘志杰先生开始讲解《金匮要略》,并从《备急千金要方》等书增补部分实用条文(讲课内容最终整理出版成书为《<金匮要略增补>课堂实录》)。
2009.1.1 《<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出版发行。同时建立六纲群进行对外公益授课,由刘师弟子们讲解经方基础及六纲条文。
2009.7.22 刘志杰先生讲解《金匮要略增补》内容完成。
2009.8.6 刘志杰先生讲解《伤寒论类编补遗》开始,完整的述说了汉传经方框架理论的各个基础内容及关键理论要点。
2009.11.1 《<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出版发行,在此著作中公示了中医五证病机,揭开了中医辨证论治新的一页。
2010.1.19 “中医传承论坛”更名为“汉传中医师承论坛”,并成立汉传中医管理委员会,负责汉传中医传承和弘扬的管理工作。并开始在汉传中医师承论坛官方qq群进行定期的公益讲课。
2010.6.13 刘志杰先生讲解《伤寒论类编补遗》结束
2011.4.1 《<伤寒论类编补遗>师承课堂实录》出版发行
2011.09 北京汉传经方中医研究院成立,刘师任永久院长。
2012.2.20-24北京汉传经方中医研究院首期培训班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成功举办
2012.3北京汉传经方中医研究院通州门诊成立并正式营业。
2012.7.1 《<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第二版)出版发行
2013.3.21 《刘志杰师徒经方医案集》出版发行
2013.4.29-5.2 汉传中医(第二期)临床讲坛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成功举办
2013.11.21-24 汉传中医(第三期)临床讲坛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成功举办
2014.05.01-04汉传中医(第四期)临床讲坛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成功举办
汉传中医学术成果
由于年代久远,不断的演变,现在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汉传中医早已经面目全非。很多理论和概念模糊不清,甚至严重错误。经过刘老师几十年的研究发掘,最后阐明以下学术成果。
【阴阳的先后天】 人体气机升降出入,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同时,气机又是一个抽象概念。怎么才能把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刘师引入阴阳学说、河图升降理论、八卦理论,来阐明气机升降关系。刘师通过大量考证发现,公认的经典,以及历代医家,所有的论述都是关于后天的阴阳,即人出生后的阴阳关系。而胎儿在母腹时期的先天阴阳被忽视了。先天阴阳的问题不解决,后天阴阳就不能真正理解。 刘师阐明,先天阴阳,阳亲上、阴亲下,相互间没有产生自律的交合运动,胎儿通过脐带依靠母亲的大气进行运转,才不致阴阳离绝。胎儿出生后先天阴阳位置颠倒,并形成后天阴阳。后天阴阳还是阳亲上、阴亲下,而与先天阴阳所不同的是,阴阳互含了,即后天阳中含有先天真阴、后天阴中含有先天真阳——水与火互含、金与木互含,这才有了自律的交合运动,才成为独立的生命个体。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就这么形成了。 于2012年开始,系统完善的深入阐明了了阴阳学说中的0-9的数学框架理论模型。
【五行】 2010年3月,在内部教学群,刘师引入中华文化的起源——河图,阐明了真五行理论,提出十字框架才是真五行模型,土应该据中心位置,作为中气,来调节其他四象——即调节水和火、木和金这两对阴阳的平衡关系。真五行不但真正符合自然法则的客观存在,而且能有效指导临床时选择方证或药症。自此,彻底否定了原先五角星型的假五行。
【六纲】 2008年10月19日,刘师阐明,经方辨证以表里、上下等病位,和寒热、虚实等病性对人体疾病进行系统分类,分为六大系统,简称六纲。这六大系统疾病是:太阳病、少阴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阳病、厥阴病。六纲不是六经,与经络辨证无直接关系,也不是八纲辨证,更与脏腑辨证无关,而是涵盖了人体脏腑和经络的所有疾病。六纲的理论框架,来源于《易经》中的三才六爻的“阴阳六合”这一数学框架模式。六纲辨证框架的明确定义,使原来杂乱模糊的概念得到统一,并且易于掌握,临床应用清晰明了。 同时运用河图理论把真五行与六纲辨证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太阴病、阳明病、少阴病、太阳病对应为水、火、木、金;把少阳病和厥阴病对应为中气土,如此,六纲的三阴三阳才有了一个固定的模型,使人体健康问题真正成为动态平衡问题。并阐述了六纲理论系统,既是人体自身的六大自我平衡系统,又是疾病的辨证诊疗系统。
【合并系属病】刘师阐明,汉传经方根据传统阴阳学说,把人体疾病按病位和病性分为三阴三阳六大纲领病。这六大纲领病是单一性的,不是多重性的。而人类疾病不但有六纲病单一发病的概率存在,更为普遍的是六纲病多重发病的出现概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合并系属病概念由此而产生。临床上,单病、合病、并病、系病、属病,变化无穷。但是,后世对合并系属,一直处于概念混乱状态。 刘师结合大量临床实践,明确了合并系属病。 合病:在三阴或者三阳里,不相邻两纲同病(如:太阳阳明合病、少阴太阴合病)或三纲(包括三纲)以上同病(如:三阳合病、三阴合病);或三阴三阳彼此之间,有两纲以上参与的(如:阳明太阴合病、阳明少阳太阴合病),称合病。
并病:三阴或者三阳里,相邻两纲同病,称并病。
系病:指传变之时,虽有本纲见证,但以它纲见证治则为主,是为所系,以所系之纲为主治,参以药症。急则治标多见系病。
属病:谓传变之时,出现一些主要的它纲症状;或未传变但多纲症状主次并存,属某纲,则以某纲为主,其它纲为次,以所属之纲方证为主治,参以药症权衡。(属,是归属)
有了合并系属病概念后,再复杂的疾病都可以分门别类的加以分析和归纳。
【五证病机】
刘师在阐明汉传经方辨证理论应用阴阳学说对疾病的上下表里病位,和寒热虚实病性进行六纲分类之后,又根据疾病表现出来的不同症状,对疾病病机进行分类,分为燥证、烦证、痞证、滞证、饮证这五大病机,简称五证。此项研究成果填补了经方病机辨证的空白。不仅如此,还把河图数理升降原理运用到五证病机原理中来,据此确定五证模型。
刘师明确提出,对疾病的辨别,最终要落实到病机上,也就是要落实到病位和病理上,而病位和病理的病机理论,则脱离不开三阴三阳六纲框架和五行五证病机框架。刘师形象地把六纲辨证比喻为“狙击步枪”,把五证病机比喻为“校准仪”。
【辨证的系统内涵】 刘师通过对大量医学史书的考证,发现在仲景之后,古今历代医家都认为, “方证相应”是临床辨证治疗上的最高境界,持这种观点的依据是“无论是用什么方法辨证,其最后都要落实到方药上去”。 而刘师通过自己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发现,“方证相应”只不过是临床辨证治疗所要求的最基本目的,并非是中医辨证的尖端。若想达到显著的疗效,并且能够达到灵活辨治、方药广用的高级境界,则必须深入掌握“辨药症”的方法,要靠深入细化的剖析病机才能实现,这才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真正尖端。刘师在此基础上提出汉传经方医学的辨治学理念,确立了完善的汉传经方辨治学理论。 汉传经方辨证论治学理论框架是:辨病——辨证——辨症——辨舌脉体征=方证相应和药症相对。其中,辨证是寻求整体治疗的根本目的,而辨病是辨证的基础,辨症状是辨证的尖端。以辨方证相应为原则,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再辨药症,对所选方剂进行加减变方,使方药与患者病证高度相符,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方证相应。辨(病——证候——症状——体征)的本质,是辨病机,病机包括病位和病理,病位易辨,病理则较为复杂,更是能够精确运用方证、药症相应的关键所在。辨证的目的,在于辨方证和药症相应,辨方证是基础,辨药症是辨证尖端。而辨证的实质,则是辨病机,其中,辨病理是辨证过程中的最核心内容。六纲五证,则是这个辩证法的唯一框架。
辨证,是能够达到精确使用方剂的根本法则。要达到标本兼治,就必须去辨病机,治整体,抓主症。整个过程由浅入深,对疾病进行分类和分析。
【病、证、症】
中医界,乃至整个医学界,对病、证、症这三个概念的认识一直模糊不清。刘师经过反复考证,最终明确界定了三者的定义,并于2009年6月25日 授徒时提出。又于2013年10月1日晚上在汉传中医总群以专题方式又一次讲解。病、证、症三者的关系,包含在刘师阐明的汉传经方辨治学理论中。
“病”,是指六纲的特定的提纲病。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证”,是指在一纲“病”中,又根据不同的系列病情表现,分出了数种类型,我们管这种被细分出来的疾病类型,叫做“证”。 如:“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就叫太阳病伤寒证。
“症”的概念,就是指组成一个“证”的系列症状。如组成太阳病伤寒证的系列症状:发热症、恶寒症、体痛症、呕逆症、脉阴阳俱紧症。
反过来说,就是若干的“症”,组成了一个特定症候群,我们管这个症候群叫做“证”。一个病人,或者有一个“证”,或者有多个“证”,要把这些不同的“证”按照六病的总纲明确的归属区分开来,然后按照严格的方证对待关系,敲定处方。 病、证、症三者,就范围来讲,病,指的是三阴三阳六纲病;病涵盖证,证又涵盖症。证对应的是方,症对应的是药,这才叫方证、药症
【临床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标准是医生临床的技术要领。然而,仲景全书,传方不传法,只将方药运用的理法,隐匿于诸多条文之中。古文晦涩难懂,古汉字一字多义,且条文又多错简,概念模糊疏漏,导致后世医家对其中的辨治理论,难以进行正确完整的提炼。刘师经过大量考证,提炼了了六纲外感病和六纲本病的诊断标准,使临床医生有法可依。
一、太阳病总纲
1、太阳病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2、太阳外感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发热。
1/、太阳伤寒证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无汗)麻黄汤类为主。
2/太阳中风证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有汗)桂枝汤类为主。
二、少阴病总纲
1、少阴病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2、少阴伤寒
少阴之为病,无热恶寒,无汗。或无大热,头痛项强,咽痛,鼻塞嚏涕,周身骨节痛,腰痛,咳喘,脉微细,或微浮细紧。但欲寐。麻黄附子甘草汤类为主。
3、少阴中风
身冷,汗出多而恶风,面无华,但欲寐。或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手足冷,脉微浮无力。桂枝附子汤类主之。
三、阳明病总纲
阳明病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在里,津血亏,潮热汗出,口干大渴,便坚,或协热下利,脉实者,里实热也,为阳明病。
四、太阴病总纲
太阴病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腹时自痛,自利,胸下结坚,下之益甚。”
五、少阳病总纲
少阳病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病,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善太息,寒热往来,项强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腹痛、或便溏,舌苔薄白,脉弦。
六、厥阴病总纲
厥阴病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诊断治疗步骤】
刘师首次规范了诊断治疗步骤:
第一步,问脉,搜集初步信息
第二步,用六纲症候群去归纳理顺
第三部,用方证症候群去进一步归纳,确定方证。
第四步,剩余的零散症状,用药症归纳
第五步,用汤液配伍法度,进行方剂加减
第六步,完成一次完善的诊疗。
【方剂学】
刘师在六纲辨证法与真五行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再结合五证病机,确立了六纲病各自对应的基础方证,即以四神二旦汤与六纲病和真五行一一对应,由此形成了方剂学理论的框架模型。这种方剂学模型的特点是,把几百个经方方证进行系统分类,使其功效主治明确,易学易记,使辨证和选方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药症】
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都体现出自然界的阴阳法则。经方治病也是依据这些自然法则而行。刘师在阐明真五行后,首次提出并确定了药症的具体概念和理论。把药按性味升降归类到五行升降模型中,使临床上药症应用真正精确到位、得心应手。
河图象一根线,由这根线,刘师把汉传经方的阴阳六合学说、五行学说、六纲辨证、五证病机辨证、方剂学、药症学等等理论贯穿起来,达到自然与经方科学的完美统一。
【汤液配伍】
利用五行四象理论及六合框架理论,配合药物的四气五味,构建起简明易用的汤液配伍法,并导出规范性的汤液配伍公式。汤液配伍的原理和法则的建立,恢复了古汤液经法的理论原貌。
【经络实质】
2012年,经络实质的公开阐明。
【针灸映像系统】
2012年,针灸映像系统的明确建立。
【针具针法,灸具灸法】
1997年,针具针法,灸具灸法的复古与发明。
【模糊概念】 2012年,有关经方理论中模糊概念的公开澄清。
【太阳病本证】 2013年阐述澄清太阳本证的问题,及其它纲中风问题。
具体细节东西还有很多,无法全部整理下来,如脉法问题、望诊问题、五藏问题等等,不一一尽数。
收藏拜读。 大道,易知而简能。
汉传,中医瑰宝。
赞叹。 赞叹 汉传中医 中医正能量 汉传中医,真正的中医! 赞叹师父,感恩师父! 感恩刘老师,中医复兴在即! 感恩老师!努力学习! 感谢感恩 拨云见日:victory::victory: 感恩师父!汉传中医大道至简!!!
赞叹,感恩师父!为汉传呕心沥血! 啥时能经方天下,见到曙光了! 随喜赞叹,感恩师父,定当努力光大汉传 中医的未来在汉传!感恩刘老师博大的胸怀与无私的传道!中医复兴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