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学术成果
由于年代久远,不断的演变,现在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汉传中医早已经面目全非。很多理论和概念模糊不清,甚至严重错误。经过刘老师几十年的研究发掘,最后阐明以下学术成果。
【阴阳的先后天】 人体气机升降出入,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同时,气机又是一个抽象概念。怎么才能把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刘师引入阴阳学说、河图升降理论、八卦理论,来阐明气机升降关系。刘师通过大量考证发现,公认的经典,以及历代医家,所有的论述都是关于后天的阴阳,即人出生后的阴阳关系。而胎儿在母腹时期的先天阴阳被忽视了。先天阴阳的问题不解决,后天阴阳就不能真正理解。 刘师阐明,先天阴阳,阳亲上、阴亲下,相互间没有产生自律的交合运动,胎儿通过脐带依靠母亲的大气进行运转,才不致阴阳离绝。胎儿出生后先天阴阳位置颠倒,并形成后天阴阳。后天阴阳还是阳亲上、阴亲下,而与先天阴阳所不同的是,阴阳互含了,即后天阳中含有先天真阴、后天阴中含有先天真阳——水与火互含、金与木互含,这才有了自律的交合运动,才成为独立的生命个体。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就这么形成了。 于2012年开始,系统完善的深入阐明了了阴阳学说中的0-9的数学框架理论模型。
【五行】 2010年3月,在内部教学群,刘师引入中华文化的起源——河图,阐明了真五行理论,提出十字框架才是真五行模型,土应该据中心位置,作为中气,来调节其他四象——即调节水和火、木和金这两对阴阳的平衡关系。真五行不但真正符合自然法则的客观存在,而且能有效指导临床时选择方证或药症。自此,彻底否定了原先五角星型的假五行。
【六纲】 2008年10月19日,刘师阐明,经方辨证以表里、上下等病位,和寒热、虚实等病性对人体疾病进行系统分类,分为六大系统,简称六纲。这六大系统疾病是:太阳病、少阴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阳病、厥阴病。六纲不是六经,与经络辨证无直接关系,也不是八纲辨证,更与脏腑辨证无关,而是涵盖了人体脏腑和经络的所有疾病。六纲的理论框架,来源于《易经》中的三才六爻的“阴阳六合”这一数学框架模式。六纲辨证框架的明确定义,使原来杂乱模糊的概念得到统一,并且易于掌握,临床应用清晰明了。 同时运用河图理论把真五行与六纲辨证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太阴病、阳明病、少阴病、太阳病对应为水、火、木、金;把少阳病和厥阴病对应为中气土,如此,六纲的三阴三阳才有了一个固定的模型,使人体健康问题真正成为动态平衡问题。并阐述了六纲理论系统,既是人体自身的六大自我平衡系统,又是疾病的辨证诊疗系统。
【合并系属病】刘师阐明,汉传经方根据传统阴阳学说,把人体疾病按病位和病性分为三阴三阳六大纲领病。这六大纲领病是单一性的,不是多重性的。而人类疾病不但有六纲病单一发病的概率存在,更为普遍的是六纲病多重发病的出现概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合并系属病概念由此而产生。临床上,单病、合病、并病、系病、属病,变化无穷。但是,后世对合并系属,一直处于概念混乱状态。 刘师结合大量临床实践,明确了合并系属病。 合病:在三阴或者三阳里,不相邻两纲同病(如:太阳阳明合病、少阴太阴合病)或三纲(包括三纲)以上同病(如:三阳合病、三阴合病);或三阴三阳彼此之间,有两纲以上参与的(如:阳明太阴合病、阳明少阳太阴合病),称合病。
并病:三阴或者三阳里,相邻两纲同病,称并病。
系病:指传变之时,虽有本纲见证,但以它纲见证治则为主,是为所系,以所系之纲为主治,参以药症。急则治标多见系病。
属病:谓传变之时,出现一些主要的它纲症状;或未传变但多纲症状主次并存,属某纲,则以某纲为主,其它纲为次,以所属之纲方证为主治,参以药症权衡。(属,是归属)
有了合并系属病概念后,再复杂的疾病都可以分门别类的加以分析和归纳。
【五证病机】
刘师在阐明汉传经方辨证理论应用阴阳学说对疾病的上下表里病位,和寒热虚实病性进行六纲分类之后,又根据疾病表现出来的不同症状,对疾病病机进行分类,分为燥证、烦证、痞证、滞证、饮证这五大病机,简称五证。此项研究成果填补了经方病机辨证的空白。不仅如此,还把河图数理升降原理运用到五证病机原理中来,据此确定五证模型。
刘师明确提出,对疾病的辨别,最终要落实到病机上,也就是要落实到病位和病理上,而病位和病理的病机理论,则脱离不开三阴三阳六纲框架和五行五证病机框架。刘师形象地把六纲辨证比喻为“狙击步枪”,把五证病机比喻为“校准仪”。
【辨证的系统内涵】 刘师通过对大量医学史书的考证,发现在仲景之后,古今历代医家都认为, “方证相应”是临床辨证治疗上的最高境界,持这种观点的依据是“无论是用什么方法辨证,其最后都要落实到方药上去”。 而刘师通过自己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发现,“方证相应”只不过是临床辨证治疗所要求的最基本目的,并非是中医辨证的尖端。若想达到显著的疗效,并且能够达到灵活辨治、方药广用的高级境界,则必须深入掌握“辨药症”的方法,要靠深入细化的剖析病机才能实现,这才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真正尖端。刘师在此基础上提出汉传经方医学的辨治学理念,确立了完善的汉传经方辨治学理论。 汉传经方辨证论治学理论框架是:辨病——辨证——辨症——辨舌脉体征=方证相应和药症相对。其中,辨证是寻求整体治疗的根本目的,而辨病是辨证的基础,辨症状是辨证的尖端。以辨方证相应为原则,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再辨药症,对所选方剂进行加减变方,使方药与患者病证高度相符,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方证相应。辨(病——证候——症状——体征)的本质,是辨病机,病机包括病位和病理,病位易辨,病理则较为复杂,更是能够精确运用方证、药症相应的关键所在。辨证的目的,在于辨方证和药症相应,辨方证是基础,辨药症是辨证尖端。而辨证的实质,则是辨病机,其中,辨病理是辨证过程中的最核心内容。六纲五证,则是这个辩证法的唯一框架。
辨证,是能够达到精确使用方剂的根本法则。要达到标本兼治,就必须去辨病机,治整体,抓主症。整个过程由浅入深,对疾病进行分类和分析。
【病、证、症】
中医界,乃至整个医学界,对病、证、症这三个概念的认识一直模糊不清。刘师经过反复考证,最终明确界定了三者的定义,并于2009年6月25日 授徒时提出。又于2013年10月1日晚上在汉传中医总群以专题方式又一次讲解。病、证、症三者的关系,包含在刘师阐明的汉传经方辨治学理论中。
“病”,是指六纲的特定的提纲病。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证”,是指在一纲“病”中,又根据不同的系列病情表现,分出了数种类型,我们管这种被细分出来的疾病类型,叫做“证”。 如:“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就叫太阳病伤寒证。
“症”的概念,就是指组成一个“证”的系列症状。如组成太阳病伤寒证的系列症状:发热症、恶寒症、体痛症、呕逆症、脉阴阳俱紧症。
反过来说,就是若干的“症”,组成了一个特定症候群,我们管这个症候群叫做“证”。一个病人,或者有一个“证”,或者有多个“证”,要把这些不同的“证”按照六病的总纲明确的归属区分开来,然后按照严格的方证对待关系,敲定处方。 病、证、症三者,就范围来讲,病,指的是三阴三阳六纲病;病涵盖证,证又涵盖症。证对应的是方,症对应的是药,这才叫方证、药症
【临床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标准是医生临床的技术要领。然而,仲景全书,传方不传法,只将方药运用的理法,隐匿于诸多条文之中。古文晦涩难懂,古汉字一字多义,且条文又多错简,概念模糊疏漏,导致后世医家对其中的辨治理论,难以进行正确完整的提炼。刘师经过大量考证,提炼了了六纲外感病和六纲本病的诊断标准,使临床医生有法可依。
一、太阳病总纲
1、太阳病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2、太阳外感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发热。
1/、太阳伤寒证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无汗)麻黄汤类为主。
2/太阳中风证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有汗)桂枝汤类为主。
二、少阴病总纲
1、少阴病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2、少阴伤寒
少阴之为病,无热恶寒,无汗。或无大热,头痛项强,咽痛,鼻塞嚏涕,周身骨节痛,腰痛,咳喘,脉微细,或微浮细紧。但欲寐。麻黄附子甘草汤类为主。
3、少阴中风
身冷,汗出多而恶风,面无华,但欲寐。或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手足冷,脉微浮无力。桂枝附子汤类主之。
三、阳明病总纲
阳明病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在里,津血亏,潮热汗出,口干大渴,便坚,或协热下利,脉实者,里实热也,为阳明病。
四、太阴病总纲
太阴病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腹时自痛,自利,胸下结坚,下之益甚。”
五、少阳病总纲
少阳病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病,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善太息,寒热往来,项强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腹痛、或便溏,舌苔薄白,脉弦。
六、厥阴病总纲
厥阴病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诊断治疗步骤】
刘师首次规范了诊断治疗步骤:
第一步,问脉,搜集初步信息
第二步,用六纲症候群去归纳理顺
第三部,用方证症候群去进一步归纳,确定方证。
第四步,剩余的零散症状,用药症归纳
第五步,用汤液配伍法度,进行方剂加减
第六步,完成一次完善的诊疗。
【方剂学】
刘师在六纲辨证法与真五行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再结合五证病机,确立了六纲病各自对应的基础方证,即以四神二旦汤与六纲病和真五行一一对应,由此形成了方剂学理论的框架模型。这种方剂学模型的特点是,把几百个经方方证进行系统分类,使其功效主治明确,易学易记,使辨证和选方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药症】
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都体现出自然界的阴阳法则。经方治病也是依据这些自然法则而行。刘师在阐明真五行后,首次提出并确定了药症的具体概念和理论。把药按性味升降归类到五行升降模型中,使临床上药症应用真正精确到位、得心应手。
河图象一根线,由这根线,刘师把汉传经方的阴阳六合学说、五行学说、六纲辨证、五证病机辨证、方剂学、药症学等等理论贯穿起来,达到自然与经方科学的完美统一。
【汤液配伍】
利用五行四象理论及六合框架理论,配合药物的四气五味,构建起简明易用的汤液配伍法,并导出规范性的汤液配伍公式。汤液配伍的原理和法则的建立,恢复了古汤液经法的理论原貌。
【经络实质】
2012年,经络实质的公开阐明。
【针灸映像系统】
2012年,针灸映像系统的明确建立。
【针具针法,灸具灸法】
1997年,针具针法,灸具灸法的复古与发明。
【模糊概念】 2012年,有关经方理论中模糊概念的公开澄清。
【太阳病本证】 2013年阐述澄清太阳本证的问题,及其它纲中风问题。
具体细节东西还有很多,无法全部整理下来,如脉法问题、望诊问题、五藏问题等等,不一一尽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