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发表于 2012-2-28 08:09:15

淘宝之旅

伤寒是公式,金匮是例题,千金是扩展题   -------静听心语老师
症状不全的,主要参看舌脉和寸口脉         -------彰机堂主老师
1:八字大纲:“如是我闻,信愿奉行。”2:越深入,越知道基础篇的重要,都去把基础具象化思维。3:多多看师父和师兄们的医案讲解,在用方基础上得再深入去思考这些用方和四诊、以及基础篇之间的关系。4:这个六纲是真理之用,包涵万法,生活中任何时候可以此思维看待万事万物!所谓感悟天地是也。5:亲力亲为,玩理、玩法、玩方、玩药。6:借用一句翟鸿燊先生的话:哪天别人都说你疯了,你就离成功不远了! ---------五随散人老师

桂枝麻黄汤 发表于 2012-2-28 08:25:45

精辟,我也淘着宝了

骆驼刺经方学子 发表于 2012-2-28 09:20:51

是真宝!:D

信达 发表于 2012-2-28 11:31:35

心得总结,简洁明了。

中医传承 发表于 2012-2-28 12:51:04

言简意赅,包含哲理!

用户名 发表于 2012-3-3 15:18:56

津液的生成转化需要下焦蒸化有力,中焦冲和,上焦凉润,三焦通畅无阻。转化链不断,卫气营血功能才能正常发挥应用。

用户名 发表于 2012-3-3 15:29:39

本帖最后由 用户名 于 2012-3-3 07:30 编辑

伤寒论的每个方证条文,都包含着卫气营血理论。经方的基础理论都是可以联系而融会贯通的。学好基础知识,是我们把握经方的前提和根本。---------经方至尊

用户名 发表于 2012-3-3 18:35:51

多看、多想、多临证、多总结   

用户名 发表于 2012-3-3 18:46:26

学汉传,一定要重视基础,解析基础,贯通基础,融汇基础,灵活应用   

用户名 发表于 2012-3-6 14:15:37

关于少阴太阴方证里用芍药,我前几天也思考过,说点自己的想法。希望指正,太阴少阴证影响到营血分的症候(表现在营血分的虚 寒 淤三方面)可打这样一个比方,就如同寒冷的冬天河里结冰导致河道不利,所以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两条途径,第一。变冬天为夏天,也就是温阳,这属于治营血分虚和寒的根。第二:破冰,针对淤血疏通河道,也就是用芍药除血痹。
但是破冰所用芍药性寒,而且书上说芍药有小大黄之说,用的时候需要酌情而定,所以治疗这类症候的方子,1营血分症状明显时,温阳化饮生津液的同时配合芍药,比如真武汤方的温阳化饮除痹。2对于较急的津液不足之证,比如29条,如果用芍药则会拉后腿,所以先干姜甘草汤恢复其津液,然后再使用芍药甘草汤。3多少会影响到营血分的,但是无症状或者症状不明显的就不用芍药,直接用温阳化饮生津液,夏天到了,冰自然也就化了,河道自然流畅!

孙逊 发表于 2012-3-6 17:21:37

感觉卫气营血理论好掌握,可是联系实际就有点难

用户名 发表于 2012-3-15 07:47:58

“阴阳者,一身之气血也。营卫者,气血之阴阳也。盖血藏于肝而行于心,气根于肾而发于肺。血行脉中,其气者,营也。气行脉外,其血者,卫也。卫者,津液也。营者,荣气也。气血,营卫之本;营卫,气血之用。津气营血互化,营卫相随,阴阳之道也。营赖中焦水谷而资化取汁,入上焦化赤为血,合天地气而成气血,化合营卫之用,乃成精气也。故卫出上焦也。卫气者,出入表里,卫正而伐邪。巡行内外,营气必随之,邪无所遁也。此生身之必倚。故首重其气,次重其血也。”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化神益气而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化精养血而使五体滋养,动作能用。
气在于上,血归于下。血载气以养气,气化血以益血。是无死血与滞气耳。气入血,化血以成卫;血涵气,化气以成营。气有清浊,清者,天之清气,浊者,体之浊气。血有明晦,明者,奉养之血,晦者,陈谢之血。清气吸而浊气呼,本乎胸中。明血养而晦血谢,根乎血海。
血者,寒则凝泣而瘀结,热则奔出而痈脓。气者,寒则郁滞而满胀,热则冒溢而冲突。血寒则气胀,血沸则气溢。气寒则血结,气热则血沸。阴阳之乖逆,营卫之不和,气血之不调也。经之气胀气滞气溢之理,道于此终。”

用户名 发表于 2012-3-15 08:01:41

卫气营血的六纲归属
首先太阳病,太阳病无论是伤寒证还是中风证,都会影响卫(津液),引起人体卫(津液)凝聚肌表抗邪,
你看这个感冒的病人都鼻塞流涕,结膜充血水肿,咳嗽头痛颈痛,胖头胖脸的,纳差(嘴也吃饭不香),浑身沉重,这是(卫)津液向外向上抗邪的结果。
还有一些太阳纲的水肿,都是津液凝集肌表抗邪,郁结了。
治疗就是用药帮助这个卫(津液)驱邪,麻黄、桂枝发汗,邪去了,正安,这卫就恢复原本岗位,出阳入阴,顾护周身了。
这个卫好比人民军队,平时保家卫国,哪里需要就到哪里。
边界受敌了就到边关驱敌,两军交战,边关阵地就不得安生,就表现出一系列矛盾来,在人体就是表现出表证的症候群。
阳明病,主要表现为“壮火食气”的问题,
其典型证就是阳明腑实证。
阳明下法,时方叫急下存阴,经方叫釜底抽薪,使得阴液得存,气化得生。
少阳邪阻中焦,卫不升,气不降,影响生化通道,所以卫气俱损,
表现的既有太阳症状也有阳明症状。
厥阴类似,但是厥阴影响得更深一层,影响到营血的交互了。
少阴的病机是营血亏虚和真阳不足(三阴都有真阳不足的问题,所以三阴常互含),
表虚寒的同时营气不足,这里有“少火不生气”的问题,也有本身的营亏问题。
太阴常表现的是水盛血亏的问题,人体的水液不能化生津液就会成为水饮,同样水饮盛也会影响血的生成。

用户名 发表于 2012-3-15 08:05:11

血者,寒则凝泣而瘀结,热则奔出而痈脓。气者,寒则郁滞而满胀,热则冒溢而冲突。血寒则气胀,血沸则气溢。气寒则血结,气热则血沸。

用户名 发表于 2012-3-19 15:19:23

太阴外证以温里为主。不能攻表。比如四逆汤、甘草干姜汤等。
太阴中风是太阴的表证,是可以直接攻表(解表),不用温里的。比如黄芪桂枝五物汤,或直接就上桂枝汤。

太阴外证往往包含着表证,所以书里有时也把太阴中风说成是太阴外证,但是治疗是要区分的。

用户名 发表于 2012-3-19 15:29:07

月经色浅淡红一般为营血虚水饮盛,可考虑少阴太阴;色黑有块一般为寒凝血瘀,可考虑少阴太阴,或系阳明。
月经味腥臭一般为湿热下注表现,可考虑阳明湿热。
月经量多质稀色淡,一般为下焦虚寒饮盛,可考虑少阴太阴,月经量多质稠色红,可考虑阳明热。
月经量少若为热盛津亏所致,考虑阳明,若为经水上逆所致,可考虑太阴,若为下焦寒凝所致,考虑太阴,若为血热互结所致,考虑阳明。
月经经期提前错后,或经闭有寒热虚实的不同,需具体结合月经色,味量及相关症状加以综合判断。
总的来说,少阴太阴主营血,月经异常大都和三阴证有关,出现热像则考虑阳明的参与。而妇科病又往往寒热错杂,所以属厥阴的情况多见。
说的有些混乱,请老师们指正。
汉传3群 勤学

用户名 发表于 2012-3-19 15:36:53

阳明虚热的实质是津液营血亏引起的燥热(心中烦躁,咽干口燥,失眠多梦),他多为太阳或少阳发汗过多或误治而来。津液损失过多必然导致卫气营血失衡 最后导致营血都亏 不能濡养身体严重的阴虚则阳亢上焦的火就会去冒犯先天的真阴
阳明实热多为邪火过旺,烧灼津液(
阳明虚热一般病程长,属于慢性损耗过程,阳明实热一般结实得快,病程相对比较短。
阳明虚热和实热,都会损伤津液营血,重则先天真阴,只是程度和时间的问题。
记得以前在听过一个比喻 就是一个炉子上放一个水壶烧水----阳明虚热是指炉火小慢慢煎熬这个水最后就没水了阳明实热是指炉火很大很急 津液消耗过快,卫气营血相互影响相互依靠依赖的

一清道修 发表于 2012-3-19 20:56:27

本来看一个贴的结果 你们总结这么多经验出来了 谢谢各位师兄 俺还是慢慢看 慢慢消化

用户名 发表于 2012-3-23 10:17:41

津液,其实在表位时称为阳气,发挥功能的时候称为卫气,在里的时候统称为津液,都是一个物质多种叫法,总的来讲就是“气中血”。太阳纲,治之不得法,或者误治,很容易伤津液,所以病或往阳明,或往太阴、厥阴这些病位为里的纲领传变。如果伤及阳明津液(也叫做胃气),就会出现邪热内生,或出现阳明外证(白虎汤证),或夹湿形成湿热,就是栀子汤证,如阳明津液损伤太重,很容易出现阳明里实证(承气汤证)。

这个就是“烦躁干渴等,伤了气,热重,就要白虎汤证出现”的解释,恩师在著作中只不过用“白虎汤证”作为一个举例,要学会举一反三。


“入了营,要有阳明证出现的”这句话是在“伤了气”的基础上,也就是在阳明纲的基础继续伤津液,邪热由阳明气进入少阴营,出现一些出血现象。这个时候,阳明的热证一直存在,所以才会说“要有阳明证出现的”。这个时候的证侯,是阳明少阴病,属阳明。或者用黄连阿胶汤,或者用桃核承气汤之类。


“营卫在里面的交化不利,总归在气分上,要气不去正常入营血了,就独显其气”这句话,说得是对“卫气营血”和“气血关系”两个理论的应用与临床说理。
用《金匮增补》上面的一个词来解释,就是“气溢”。你好好去看看《金匮增补》。

桂枝麻黄汤 发表于 2012-3-23 17:30:37

原来是勤学师兄,学习的很深入,体会的很好,赞叹!向你学习了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淘宝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