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发表于 2012-4-18 17:12:02
干姜,半夏之类用于寒饮往往针对于中焦,也会有呕吐、呃逆之类的症状
苓桂一类在于温渗气化,往往会有心悸、头晕之类,但一些病人也会伴有呕吐症状
两者是程度上的不同,在理论上可以认为前者的寒饮教前者要粘稠些
用户名
发表于 2012-4-18 17:12:35
在仲景经方之中,五证中的“饮”证,范围很大,临床表现包罗万象,并且经方的饮证在临床中已经占有8成左右,结合金匮要略中的“四饮”,我个人认为“饮”证(或者说水饮证),可以分为两端:一是寒饮,此类偏于温渗气化,苓桂类方、真武汤为代表;另一就是痰饮,此类偏于温燥之品,往往是中焦为主,或者上焦症状明显,如通气汤,干姜、半夏为代表。
当然,不少水饮证往往要与阳明热相结合,此时需要注意清泻阳明。
用户名
发表于 2012-4-18 17:20:43
六纲,五证,卫气营血,厥阴,饮证,续命
用户名
发表于 2012-4-21 19:38:01
由于水寒之气先犯心下的胃脘部位,则可表现为胃中胀满,恶心,呕吐。进一步上冲于胸,上焦阳气被水寒所抑,不能舒展,则白觉胸中憋闷;胸又为心肺所居之地,水寒之气犯胸,也可表现为咳嗽、短气,心悸不安;若水气再上冲于咽喉,则可以表现为咽喉部的闷堵不适。水气再往上冲,必蒙蔽头面清阳之气,证见头目眩晕,动则为甚。这个症候临床比较多见。头面部的眼、耳、鼻、舌,皆属清窍,今浊阴之气上犯,清阳之气不能温养清窍,则往往出现耳聋、双目视物模糊不清、鼻塞、口失滋味等证。
用户名
发表于 2012-4-21 19:40:47
一些饮证共同的特征性表现:
①水饮为为有形之阴邪,容易阻碍气血营卫的生成和布散,面部失养,所以面部视诊则可能主要表现为面带虚浮无华,其色黧黑,或出现面部色斑沉着。
②舌诊:舌质一般因为病性的虚寒而表现为淡嫩,苔则表现为水饮津液不化的水滑苔;
脉诊 :单弦为饮,双弦为寒,水寒之邪为病,故脉象多表现为弦、紧、沉。
但是,临床上,饮证往往容易夹杂阳明热,或者容易与瘀血互见,所以,其舌脉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夹杂之象,应该注意利用舌脉进行详细的辨析。
用户名
发表于 2012-4-24 19:35:06
超明溯源(909895898) 2012/4/24 下午 5:51:18
少阴中风了,什么东西受破坏了?
F-16(466629673) 2012/4/24 下午 5:52:01
营,血中气.
超明溯源(909895898) 2012/4/24 下午 5:52:19
这个风邪中入肌表,障碍了什么?
F-16(466629673) 2012/4/24 下午 5:52:54
卫气和营血之间的转化
主要是卫和营的转化
超明溯源(909895898) 2012/4/24 下午 5:53:28
那属于什么证?
五证属于什么?
小处`~學醫(524106281) 2012/4/24 下午 5:53:44
滞
用户名
发表于 2012-5-13 19:24:08
虚热"也有小实,本质就是实热
“实寒”也有大虚,本质就是虚寒只有实热和虚寒。
用户名
发表于 2012-5-13 21:47:27
心下痞是上腹部的胀满,腹胀是脐部的胀满。
坚持到底
发表于 2012-5-14 20:06:55
我还没看过千金,有时间了也买本看看
用户名
发表于 2012-5-31 16:31:19
伤寒之学最注重随证治之,有是证而用是药,重视实际的证据(症候群),所以一般不去主观推衍病理,而是先详尽的去采集四诊资料,在此客观的基础上再展开辨证论治,
汉传经方学子
发表于 2012-5-31 23:47:43
学习了!
zhangjiancheng
发表于 2012-6-6 18:49:26
大道至简
当归小骥
发表于 2012-8-18 22:14:03
非常好
用户名
发表于 2012-10-21 07:10:28
太阳证的确定,发热恶寒,头痛,脉浮,三者或三者居其二
学经方
发表于 2012-12-23 23:27:31
这些都是临床应用的源头活水,学习了。感谢
chinajxm
发表于 2017-4-5 18:08:56
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