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问答基础概念部分第二题【权限已解】
本帖最后由 子曾曰过 于 2010-11-19 23:24 编辑2、问:什么是“五证”?包括哪些内容?
①为了答案不被他人窃取,采取回复设置权限查看形式,权限请设置为1000。
注:部分会员由于权限过低操作权限中没有Hide选项,那么直接回帖就可以,会由版主进行隐藏操作。
②论坛QQ群会员请在答题时附上具体群和群昵称,以便群主进行核对。
如:汉传中医师承1群 子曾曰过
具体设置方法请点击 本帖最后由 子曾曰过 于 2010-11-19 23:19 编辑
五证:痞、烦、燥、滞、饮。即痞证、烦证、燥证、滞证和饮证。
痞者,阴阳不交,升降失司。水火不运,寒热互结,痞闷塞于心下而不通。证属少阳、厥阴。是本寒热。
烦者,烦躁也。心为热扰而不宁,谓之烦。身为热动而不安,谓之躁。烦则扰于内,躁则动于外。进而失眠懊憹。证属阳明。是本热。
燥者,热伤津血亏也。经云: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轻则脏躁慌悸,重则下血、便燥、神昏志乱。虽有内伤外感,其法则一。证属阳明。是本热。
滞者,闭结不通也。凡气结血瘀痰凝是也。证在三阴。是本寒。
饮者,水饮荡泛也。正阳不足,水无所化。证在三阴。是本寒也。
汉传中医师承2群阿呆 本帖最后由 子曾曰过 于 2010-11-19 23:08 编辑
五证:是经方家和医经方家共用的病机。它包括痞证、烦证、燥证、滞证和饮症。
痞证,天地阴阳不交,升降失司。水火不运,寒热互结,痞闷塞于心下而不通。证属少、厥阴。是本寒热也。
烦证,烦燥也,心为热扰而不宁,谓之烦。身为热动而不安,谓之燥,烦则扰于内,躁则动于外。证属阳明属热也。
燥证,热伤经血亏也。
滞证,闭结不通也,凡气结血瘀、痰凝是也。证在三阴。是本寒也。
饮者,水饮荡泛也,正阳不足,水无所化。证在三阴,是本寒也。 本帖最后由 子曾曰过 于 2010-11-19 23:09 编辑
五证:是经方家和医经方家共用的病机。它包括痞证、烦证、燥证、滞证和饮症。
痞证,天地阴阳不交,升降失司。水火不运,寒热互结,痞闷塞于心下而不通。证属少、厥阴。是本寒热也。烦证,烦燥也,心为热扰而不宁,谓之烦。身为热动而不安,谓之燥,烦则扰于内,躁则动于外。证属阳明属热也。燥证,热伤经血亏也。滞证,闭结不通也,凡气结血瘀、痰凝是也。证在三阴。是本寒也。饮者,水饮荡泛也,正阳不足,水无所化。证在三阴,是本寒也。 本帖最后由 子曾曰过 于 2010-11-19 23:09 编辑
五证者,痞、烦、燥、滞、饮也。五证,是经方家和医经家共用的病机,它包括痞证、烦证、燥证、滞证和饮证。一切疾病,表现不离六纲,病机不离五证。六纲辨证也好,脏腑辨证也罢,都不离这个共同的病机基础。五证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几证同见。要根据寒热虚实详细辨别,来进行对证治疗。单独出现的,可以用单方治疗,几证合病的,可以用各自的对治方药去合方治疗。打个比喻,六纲辨证是“狙击步枪”,五证病机则是“校准仪”。痞者,天地阴阳不交,升降失司,水火不运,寒热互结,痞闷塞于心下而不通,证属少阳、厥阴,是本寒也。烦者,烦躁也,心为热扰而不宁,谓之烦;身为热动而不安,谓之燥。烦则扰于内,燥则动于外。进而失眠懊恼,证属阳明,是本热也。燥者,热伤津血亏也。经云,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轻则脏燥慌悸,重则下血,便燥,神昏志乱。虽有内伤外感,其法则一。证属阳明,是本热也。滞者,闭结不通也,凡气滞血瘀痰凝是也。证在三阴,是本寒也。饮者,水饮荡泛也。正阳不足,水无所化,证在三阴,是本寒也。 本帖最后由 子曾曰过 于 2010-11-19 23:10 编辑
五证:痞、烦、燥、滞、饮。即痞证、烦证、燥证、滞证和饮证。
痞者,阴阳不交,升降失司。水火不运,寒热互结,痞闷塞于心下而不通。证属少阳、厥阴。是本寒热。
所谓痞证,就是病情表现的寒热错杂,交阻于心下,痞闷不通,气机不得升降,一般是虚寒水饮与湿热相互结,以少阳病和厥阴病为多见。
烦者,烦躁也。心为热扰而不宁,谓之烦。身为热动而不安,谓之躁。烦则扰于内,躁则动于外。进而失眠懊憹。证属阳明。是本热。
烦证,是指烦躁说的。心烦不宁,失眠懊憹,躁动不安为表现。这个证候,多是阳明有邪热扰动,津亏不足,甚则扰动营血。属于实热的阳明病。但是也有一些三阴的虚寒烦躁,属于真阳外越。
燥者,热伤津血亏也。经云: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轻则脏躁慌悸,重则下血、便燥、神昏志乱。虽有内伤外感,其法则一。证属阳明。是本热。
燥证,从火,是因为阳明实热,伤及津液,甚则波及营血,造成津血不能润肌肤、养心神,皮肤干燥、痉动,心悸不安,情志异常,重则伤及血络,导致出血。或者大便干硬,神昏谵语。属于典型的阳明病。
滞者,闭结不通也。凡气结血瘀痰凝是也。证在三阴。是本寒。
滞证,是指气滞、血瘀、痰凝,一般都是由于三阴寒邪造成的,寒性收束,导致气血闭阻,病邪留滞。
饮者,水饮荡泛也。正阳不足,水无所化。证在三阴。是本寒也。
饮证,就是通常说的痰饮,是由于少阴真阳不足,或太阴虚寒水湿停留,或厥阴的阴阳不和而产生的,在发展上,寒盛则泛滥成水,热多则炼液成痰。
汉传中医师承2群 晓辉 本帖最后由 子曾曰过 于 2010-11-19 23:10 编辑
五证者,痞、烦、燥、滞、饮也。
解:五证,是经方家和医经家共用的病机。它包括痞证、烦证、燥证、滞证和饮证。
在六纲的疾病框架内,病情的发生、发展、转归上,始终不离五证的病
机参与,只有明确了五证的病机,与六纲辨证相结合,二者相互参校,才能指导
更加完善的精确辨证。
痞者,天地阴阳不交,升降失司。水火不运,寒热互结,痞闷塞于心下而不
通。证属少阳、厥阴。是本寒热也。
解:所谓痞证,就是病情表现的寒热错杂,交阻于心下,痞闷不通,气机不
得升降,一般是虚寒水饮与湿热相互结,以少阳病和厥阴病为多见。
烦者,烦躁也。心为热扰而不宁,谓之烦。身为热动而不安,谓之躁。烦则
扰于内,躁则动于外。进而失眠懊憹。证属阳明。是本热也。
解:烦证,是指烦躁说的。心烦不宁,失眠懊憹,躁动不安为表现。这个证
候,多是阳明有邪热扰动,津亏不足,甚则扰动营血。属于实热的阳明病。但是
也有一些三阴的虚寒烦躁,属于真阳外越,临床要注意区别。
燥者,热伤津血亏也。经云: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轻则脏躁
慌悸,重则下血、便燥、神昏志乱。虽有内伤外感,其法则一。证属阳明。是本
热也。
解:燥证,从火,是因为阳明实热,伤及津液,甚则波及营血,造成津血不
能润肌肤、养心神,皮肤干燥、痉动,心悸不安,情志异常,重则伤及血络,导
致出血。或者大便干硬,神昏谵语。属于典型的阳明病。
滞者,闭结不通也。凡气结血瘀痰凝是也。证在三阴。是本寒也。
解:滞证,是指气滞、血瘀、痰凝,一般都是由于三阴寒邪造成的,寒性收
束,导致气血闭阻,病邪留滞。
饮者,水饮荡泛也。正阳不足,水无所化。证在三阴。是本寒也。
解:饮证,就是通常说的痰饮,是由于少阴真阳不足,或太阴虚寒水湿停留
,或厥阴的阴阳不和而产生的,在发展上,寒盛则泛滥成水,热多则炼液成痰。 本帖最后由 子曾曰过 于 2010-11-19 23:11 编辑
答什么是“五证”?包括哪些内容?
答:“五证”是指痞,烦,燥,滞,饮。五证是经方家和医经家共用的病机。
“五证”包括痞证,烦证,燥证,滞证和饮证。在六纲的疾病框架内,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上,始终不离五证的参与。只有明确了五证的病机与六纲辨证相结合,二者互相参校,才能指导更加完善的精确辨证。
痞者,天地阴阳不交,升降失司。水火不运,寒热互结,痞闷于心下而不通。证属少阳厥阴,是本寒热。烦者,烦躁。心为热扰而不宁,为之烦;身为热动而不安,为之躁。热烦则扰于内,躁则动于外,进而失眠懊憹,证属阳明,是本热。燥者,热伤津血亏。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轻则脏躁,重则下血,便燥,神昏智乱。虽有内伤外感,其法则一,证属阳明,是本热也。滞者,闭结不通。凡气结血瘀痰凝皆是。证在三阴,是本寒也。饮者,水饮荡泛。正阳不足,水无所化。证在三阴,是本寒也。
“五证”五本,一寒热,两寒两热。一大圆机,一大平衡;五证即可单独出现,也可以几证同见,临证须认准确的,灵活运用。“五证”是辨证施治的基础功夫。 本帖最后由 子曾曰过 于 2010-11-19 23:14 编辑
五证,是经方家和医经家共同的病机。它包括痞证、烦证、燥证、滞证和饮证。
痞证,就是病情表现的寒热错杂,交阻于心下,痞闷不通,气机不得升降,一般是虚寒水饮与湿热相互结,以少阳病和厥阴病为多见。
烦证,是指烦躁说的。心烦不宁,失眠懊憹,躁动不安为表现。这个证候,多是阳明有邪热扰动,津亏不足,甚则扰动营血。属于实热的阳明病。但是也有一些三阴的虚寒烦躁,属于真阳外越,临床需注意鉴别。
燥证,从火,是因为阳明实热,伤及津液,甚则波及营血,造成津血不能润肌肤、养心神,皮肤干燥、痉动,心悸不安,情志异常,重则伤及血络,导致出血。或者大便干硬,神昏谵语。属于典型的阳明病。
滞证,是指气滞、血瘀、痰凝,一般都是由于三阴寒邪造成的,寒性收束,导致气血闭阻,病邪留滞。
饮证,就是通常说的痰饮,是由于少阴真阳不足,或太阴虚寒水湿停留,或厥阴的阴阳不和而产生的,在发展上,寒盛则泛滥成水,热多则炼液成痰。
一切疾病,表现不离六纲,病机不离五证。六纲辨证也好,脏腑辨证也罢,都不离这个共同的病机基础。五证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几证同见。要根据寒热虚实详细辨别,来进行对证治疗。单独出现的,可以用单方治疗,几证合病的,可以用各自的对治方药去合方治疗。打个比喻,六纲辨证是“狙击步枪”,五证病机则是“校准仪”。
汉传中医师承论坛1群 Tina 本帖最后由 子曾曰过 于 2010-11-19 23:14 编辑
五证,是经方家和医经家共用的病机。它包括痞证、烦证、燥证、滞证和饮证
痞者,阴阳不交,升降失司。水火不运,寒热互结,痞闷塞于心下而不通。证属少阳、厥阴。是本寒热。所谓痞证,就是病情表现的寒热错杂,交阻于心下,痞闷不通,气机不得升降,一般是虚寒水饮与湿热相互结,以少阳病和厥阴病为多见。
烦者,烦躁也。心为热扰而不宁,谓之烦。身为热动而不安,谓之躁。烦则扰于内,躁则动于外。进而失眠懊憹。证属阳明。是本热。烦证,是指烦躁说的。心烦不宁,失眠懊憹,躁动不安为表现。这个证候,多是阳明有邪热扰动,津亏不足,甚则扰动营血。属于实热的阳明病。但是也有一些三阴的虚寒烦躁,属于真阳外越。
燥者,热伤津血亏也。轻则脏躁慌悸,重则下血、便燥、神昏志乱。证属阳明。是本热。
燥证,从火,是因为阳明实热,伤及津液,甚则波及营血,造成津血不能润肌肤、养心神,皮肤干燥、痉动,心悸不安,情志异常,重则伤及血络,导致出血。或者大便干硬,神昏谵语。属于典型的阳明病。
滞者,闭结不通也。凡气结血瘀痰凝是也。证在三阴。是本寒。滞证,是指气滞、血瘀、痰凝,一般都是由于三阴寒邪造成的,寒性收束,导致气血闭阻,病邪留滞。
饮者,水饮荡泛也。正阳不足,水无所化。证在三阴。是本寒也。饮证,就是通常说的痰饮,是由于少阴真阳不足,或太阴虚寒水湿停留,或厥阴的阴阳不和而产生的,在发展上,寒盛则泛滥成水,热多则炼液成痰。 本帖最后由 子曾曰过 于 2010-11-19 23:14 编辑
1群;道玄
2、问:什么是“五证”?包括哪些内容?
五证者,痞、烦、燥、滞、饮也。
解:五证,是经方家和医经家共用的病机。它包括痞证、烦证、燥证、滞证和饮证。
在六纲的疾病框架内,病情的发生、发展、转归上,始终不离五证的病
机参与,只有明确了五证的病机,与六纲辨证相结合,二者相互参校,才能指导
更加完善的精确辨证。
痞者,天地阴阳不交,升降失司。水火不运,寒热互结,痞闷塞于心下而不
通。证属少阳、厥阴。是本寒热也。
解:所谓痞证,就是病情表现的寒热错杂,交阻于心下,痞闷不通,气机不
得升降,一般是虚寒水饮与湿热相互结,以少阳病和厥阴病为多见。
烦者,烦躁也。心为热扰而不宁,谓之烦。身为热动而不安,谓之躁。烦则
扰于内,躁则动于外。进而失眠懊憹。证属阳明。是本热也。
解:烦证,是指烦躁说的。心烦不宁,失眠懊憹,躁动不安为表现。这个证
候,多是阳明有邪热扰动,津亏不足,甚则扰动营血。属于实热的阳明病。但是
也有一些三阴的虚寒烦躁,属于真阳外越,临床要注意区别。
燥者,热伤津血亏也。经云: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轻则脏躁
慌悸,重则下血、便燥、神昏志乱。虽有内伤外感,其法则一。证属阳明。是本
热也。
解:燥证,从火,是因为阳明实热,伤及津液,甚则波及营血,造成津血不
能润肌肤、养心神,皮肤干燥、痉动,心悸不安,情志异常,重则伤及血络,导
致出血。或者大便干硬,神昏谵语。属于典型的阳明病。
滞者,闭结不通也。凡气结血瘀痰凝是也。证在三阴。是本寒也。
解:滞证,是指气滞、血瘀、痰凝,一般都是由于三阴寒邪造成的,寒性收
束,导致气血闭阻,病邪留滞。
饮者,水饮荡泛也。正阳不足,水无所化。证在三阴。是本寒也。
解:饮证,就是通常说的痰饮,是由于少阴真阳不足,或太阴虚寒水湿停留
,或厥阴的阴阳不和而产生的,在发展上,寒盛则泛滥成水,热多则炼液成痰。
盖此五者,诸病之本,六纲五脏,不离其宗。可以单行,或以互见,视其寒热,并以复方,或行单,庶能以全耳。 本帖最后由 子曾曰过 于 2010-11-19 23:15 编辑
证:它包括痞证、烦证、燥证、滞证和饮症。
痞证,天地阴阳不交,升降失司。水火不运,寒热互结,痞闷塞于心下而不通。证属少、厥阴。是本寒热也。烦证,烦燥也,心为热扰而不宁,谓之烦。身为热动而不安,谓之燥,烦则扰于内,躁则动于外。证属阳明属热也。
燥证,热伤经血亏也。
滞证,闭结不通也,凡气结血瘀、痰凝是也。证在三阴。是本寒也。
饮证,水饮荡泛也,正阳不足,水无所化。证在三阴,是本寒也。 本帖最后由 子曾曰过 于 2010-11-19 23:15 编辑
五证:痞、烦、燥、滞、饮。五证是经方家和医经家共同的病机。它包括痞证,烦证,燥证,滞证和饮证。
痞者,天地阴阳不交,升降失司。水火不运,寒热互结,痞闷塞于心下而不通。证属少阳、厥阴。是本寒热。
所谓痞证,就是病情表现的寒热错杂,交阻于心下,痞闷不通,气机不得升降,一般是虚寒水饮与湿热相互结,以少阳病和厥阴病为多见。
烦者,烦躁也。心为热扰而不宁,谓之烦。身为热动而不安,谓之躁。烦则扰于内,躁则动于外。进而失眠懊憹。证属阳明。是本热。
烦证,是指烦躁说的。心烦不宁,失眠懊憹,躁动不安为表现。这个证候,多是阳明有邪热扰动,津亏不足,甚则扰动营血。属于实热的阳明病。但是也有一些三阴的虚寒烦躁,属于真阳外越。
燥者,热伤津血亏也。经云: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轻则脏躁慌悸,重则下血、便燥、神昏志乱。虽有内伤外感,其法则一。证属阳明。是本热。
燥证,从火,是因为阳明实热,伤及津液,甚则波及营血,造成津血不能润肌肤、养心神,皮肤干燥、痉动,心悸不安,情志异常,重则伤及血络,导致出血。或者大便干硬,神昏谵语。属于典型的阳明病。
滞者,闭结不通也。凡气结血瘀痰凝是也。证在三阴。是本寒。
滞证,是指气滞、血瘀、痰凝,一般都是由于三阴寒邪造成的,寒性收束,导致气血闭阻,病邪留滞。
饮者,水饮荡泛也。正阳不足,水无所化。证在三阴。是本寒也。
饮证,就是通常说的痰饮,是由于少阴真阳不足,或太阴虚寒水湿停留,或厥阴的阴阳不和而产生的,在发展上,寒盛则泛滥成水,热多则炼液成痰。
汉传中医师承论坛1群☜·ω·☞ 看看。。。。。。。。。。。。。。 本帖最后由 子曾曰过 于 2010-11-19 23:16 编辑
包括痞证、烦证、燥证、滞证和饮症。 本帖最后由 子曾曰过 于 2010-11-19 23:16 编辑
五证是疾病过程中的五种病理过程和结果,是刘志杰老师从以《伤寒杂病论》为主的经方学术中撷取出的经方病理学的精华。
五证中:痞、烦、燥、滞、饮,高度概括了疾病中的状态和结果,并施以相对应的治疗主法;五证之间可相合为病,甚或互为因果,构成了疾病的多变性。而掌握了“五证”可执简驿繁,六纲-五证的过程中,更有利于据体方证的对应选择!
(不会设权限):L 本帖最后由 子曾曰过 于 2010-11-19 23:16 编辑
五证:即痞证、烦证、燥证、滞证和饮证。
痞者,阴阳不交,升降失司。水火不运,寒热互结,痞闷塞于心下而不通。证属少阳、厥阴。是本寒热。所谓痞证,就是病情表现的寒热错杂,交阻于心下,痞闷不通,气机不得升降,一般是虚寒水饮与湿热相互结,以少阳病和厥阴病为多见。
烦者,烦躁也。心为热扰而不宁,谓之烦。身为热动而不安,谓之躁。烦则扰于内,躁则动于外。进而失眠懊憹。证属阳明。是本热。烦证,是指烦躁说的。心烦不宁,失眠懊憹,躁动不安为表现。这个证候,多是阳明有邪热扰动,津亏不足,甚则扰动营血。属于实热的阳明病。但是也有一些三阴的虚寒烦躁,属于真阳外越。
燥者,热伤津血亏也。经云: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轻则脏躁慌悸,重则下血、便燥、神昏志乱。虽有内伤外感,其法则一。证属阳明。是本热。燥证,从火,是因为阳明实热,伤及津液,甚则波及营血,造成津血不能润肌肤、养心神,皮肤干燥、痉动,心悸不安,情志异常,重则伤及血络,导致出血。或者大便干硬,神昏谵语。属于典型的阳明病。
滞者,闭结不通也。凡气结血瘀痰凝是也。证在三阴。是本寒。滞证,是指气滞、血瘀、痰凝,一般都是由于三阴寒邪造成的,寒性收束,导致气血闭阻,病邪留滞。
饮者,水饮荡泛也。正阳不足,水无所化。证在三阴。是本寒也。饮证,就是通常说的痰饮,是由于少阴真阳不足,或太阴虚寒水湿停留,或厥阴的阴阳不和而产生的,在发展上,寒盛则泛滥成水,热多则炼液成痰。 本帖最后由 子曾曰过 于 2010-11-19 23:17 编辑
五证:痞、烦、燥、滞、饮。即痞证、烦证、燥证、滞证和饮证。
痞者,阴阳不交,升降失司。水火不运,寒热互结,痞闷塞于心下而不通。证属少阳、厥阴。是本寒热。
所谓痞证,就是病情表现的寒热错杂,交阻于心下,痞闷不通,气机不得升降,一般是虚寒水饮与湿热相互结,以少阳病和厥阴病为多见。
烦者,烦躁也。心为热扰而不宁,谓之烦。身为热动而不安,谓之躁。烦则扰于内,躁则动于外。进而失眠懊憹。证属阳明。是本热。
烦证,是指烦躁说的。心烦不宁,失眠懊憹,躁动不安为表现。这个证候,多是阳明有邪热扰动,津亏不足,甚则扰动营血。属于实热的阳明病。但是也有一些三阴的虚寒烦躁,属于真阳外越。
燥者,热伤津血亏也。经云: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轻则脏躁慌悸,重则下血、便燥、神昏志乱。虽有内伤外感,其法则一。证属阳明。是本热。
燥证,从火,是因为阳明实热,伤及津液,甚则波及营血,造成津血不能润肌肤、养心神,皮肤干燥、痉动,心悸不安,情志异常,重则伤及血络,导致出血。或者大便干硬,神昏谵语。属于典型的阳明病。
滞者,闭结不通也。凡气结血瘀痰凝是也。证在三阴。是本寒。
滞证,是指气滞、血瘀、痰凝,一般都是由于三阴寒邪造成的,寒性收束,导致气血闭阻,病邪留滞。
饮者,水饮荡泛也。正阳不足,水无所化。证在三阴。是本寒也。
饮证,就是通常说的痰饮,是由于少阴真阳不足,或太阴虚寒水湿停留,或厥阴的阴阳不和而产生的,在发展上,寒盛则泛滥成水,热多则炼液成痰。 本帖最后由 子曾曰过 于 2010-11-19 23:17 编辑
五证是经方家和医经家共用的病机,包括痞证、烦证、燥证、滞证和饮证。
痞者,天地阴阳不交,升降失司。水火不运,寒热互结,痞满结于心下而不通。属少阳,厥阴。本寒热。痞是邪气要入里遭受正气奋力抵抗,而正气又不能将邪气驱除出体外,寒热错杂互结成痞,结于半表半里的心下,阻塞火的下达和水汽上蒸之通道,水火运化不利。
烦者,烦躁也。心为热扰而不宁谓之烦,身为热动而不安谓之躁。烦则扰于内,躁则动于外,进而失眠奥恼。证属阳明。本热也。烦燥:阳明热盛而伤津液,甚至营血,津液、营血被伤,心神得到不很好的濡养则出现心不宁、失眠奥恼等症候;如是三阴虚寒盛逼迫真阳外越,则属重症。
燥者,热伤津血亏也。经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也。轻则脏躁慌悸,重则下血、便燥、神昏志乱。虽有内伤外感,其法则一。证属阳明。本热也。阳明实热伤津液营血,轻则脏器失养出现慌、悸,皮肤干燥等症,重则伤血络而出血、大便干硬、昏厥、说胡话等。
滞者,闭塞不通也。凡气结血淤痰凝是也。证属三阴。本寒也。寒性收敛,留病邪于体内成气滞、血淤、痰凝。
饮者,水饮荡泛也。正阳不足,水无所化。证属三阴。本寒也。 本帖最后由 子曾曰过 于 2010-11-19 23:17 编辑
五证:痞、烦、燥、滞、饮。即痞证、烦证、燥证、滞证和饮证。
1、痞者,阴阳不交,升降失司。水火不运,寒热互结,痞闷塞于心下而不通。证属少阳、厥阴。是本寒热。
所谓痞证,就是病情表现的寒热错杂,交阻于心下,痞闷不通,气机不得升降,一般是虚寒水饮与湿热相互结,以少阳病和厥阴病为多见。
2、烦者,烦躁也。心为热扰而不宁,谓之烦。身为热动而不安,谓之躁。烦则扰于内,躁则动于外。进而失眠懊憹。证属阳明。是本热。
烦证,是指烦躁说的。心烦不宁,失眠懊憹,躁动不安为表现。这个证候,多是阳明有邪热扰动,津亏不足,甚则扰动营血。属于实热的阳明病。但是也有一些三阴的虚寒烦躁,属于真阳外越。
3 、燥者,热伤津血亏也。经云: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轻则脏躁慌悸,重则下血、便燥、神昏志乱。虽有内伤外感,其法则一。证属阳明。是本热。
燥证,从火,是因为阳明实热,伤及津液,甚则波及营血,造成津血不能润肌肤、养心神,皮肤干燥、痉动,心悸不安,情志异常,重则伤及血络,导致出血。或者大便干硬,神昏谵语。属于典型的阳明病。
4 、滞者,闭结不通也。凡气结血瘀痰凝是也。证在三阴。是本寒。
滞证,是指气滞、血瘀、痰凝,一般都是由于三阴寒邪造成的,寒性收束,导致气血闭阻,病邪留滞。
5 、饮者,水饮荡泛也。正阳不足,水无所化。证在三阴。是本寒也。
饮证,就是通常说的痰饮,是由于少阴真阳不足,或太阴虚寒水湿停留,或厥阴的阴阳不和而产生的,在发展上,寒盛则泛滥成水,热多则炼液成痰。
汉传中医师承2群 月淡风轻 本帖最后由 子曾曰过 于 2010-11-19 23:18 编辑
五证者,痞,烦,燥,滞,饮也。
五证是经方家和医经家共用的病机。它包括痞证、烦证、燥证、滞证和饮症。在六纲的疾病框架内,病情的发生发展、转归上,始终不离五证的病机参与,只有明确了五证的病机,与六纲辨证相结合,二者相互参校,才能指导更加完善的精确辨证。
所谓痞证,就是病情表现的寒热错杂,交阻于心下,痞闷不通,气机不得升降,一般是虚寒水饮与湿热相互结,以少阳病和厥阴病为多见。
烦证,是指烦躁说的。心烦不宁,失眠懊憹,躁动不安为表现。这个证候,多是阳明有邪热扰动,津亏不足,甚则扰动营血,属于实热的阳明病。但是也有一些三阴的虚寒烦躁,属于真阳外越。
燥证,从火,是因为阳明实热,伤及津液,甚则波及营血,造成津血不能润肌肤、养心神,皮肤干燥、痉动,心悸不安,情志异常,重则伤及血络,导致出血。或者大便干硬,神昏谵语。属于典型的阳明病。
滞证,是指气滞、血瘀、痰凝,一般都是由于三阴寒邪造成的,寒性收束,导致气血闭阻,病邪留滞。
饮证,就是通常说的痰饮,是由于少阴真阳不足,或太阴虚寒水湿停留,或厥阴的阴阳不和而产生的,在发展上,寒盛则泛滥成水,热多则炼液成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