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 发表于 2007-8-27 17:42:23

《伤寒论》第28条,疑惑!

       我在校对《伤寒论》的时候,发现,《伤寒论》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刘老师给的校对版为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究竟是去桂还是去芍药呢?曾问过刘老师,老师说《医宗金鉴》里面的是去芍药,今天在经方传真网里看到一个贴子说去桂枝是正确的,由于我知识浅薄,不能分辨正误,特贴出来请高手指点。现贴经方传真网帖子的部分原文如下:
二、欲明方证必先解生姜
  冯老强调,通过真正明了生姜的作用,才读懂了《伤寒论》的一些方证、条文。如《伤寒论》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对于原方是去桂还是去芍药,自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至近代几百年来争论不休。去年,冯老发表一篇《第28条方证解》。文中虽然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从方证上给予了详细的论述。后来,由再读胡希恕老师笔记有关桂枝汤的论述,得到启示,仲景在《伤寒论》解表发汗的药物除用麻黄、桂枝外,还有葱白、葛根和生姜。故冯老又在前一段时间,发表了一篇《辨方证解第28条》,从生姜的解表作用,明确了第28条去桂还是去芍的正误。第28条是在讲外邪内饮的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是说单服桂枝汤或用下法,使表不解饮不去,且造成津伤表更虚,因见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证仍属外邪内饮,因表虚津虚甚不能再用桂枝发汗,故用生姜发表;因有心下满微痛,故必用芍药缓其满痛;在解表的同时利饮因加茯苓白术是为定法。这样我们很清楚地认识到:本方证因无桂枝证,当然不能用桂枝,因有腹满痛,当然不能去芍药,即原文是正确无误的,不能改桂去桂为去芍。
文章出之:http://jfcz.mylife-time.net/topic.php?forumid=6&filename=f_17

[ 本帖最后由 地平线 于 2007-8-27 21:33 编辑 ]

刘志杰 发表于 2007-8-28 14:06:13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就看你对《伤寒》读的细不细。用条文上下一联系就知道了。有些人,枉称胡老的亲传弟子,学了一辈子《伤寒》,学的这么糊涂!
大家先讨论一下,我先不说。

梁晓光 发表于 2007-8-29 10:47:58

条文"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从开头这一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出此病的病机既不是太阳外感也不是阳明实热.
而此条仲景也没有以太阳伤寒或中风开头.更进一步的说明起初此病不是太阳病.既不是太阳病,又为何要用桂枝.
而后以桂枝汤误治,出现无汗.即使误治之后是太阳病,但就无汗这一条就不能用桂枝,伤寒论中早有论述.
所以,此方乃去桂枝无疑!

梁晓光 发表于 2007-8-29 10:54:41

而之所以有去桂还是去芍的争论.无非是条文中出现小便不利这个症状.
但关键是不明白此病之理(已经不是太阳表证了)而又不知芍药在此有利小便之功用.
而还在太阳病上打转,引出生姜解表的作用.可不叹乎!

冰山一角 发表于 2007-8-29 11:25:17

梁兄."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 为何他不是太阳证呢?
"无汗" 的原因你也不知道,所以说他是桂枝汤的禁忌.
相信传承内部的学生应该都明白了的

梁晓光 发表于 2007-8-29 13:09:54

梁兄."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 为何他不是太阳证呢?
可有恶寒?看看太阳病的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汗.好好看看这个而字!
头项确实是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但以它来判断是伤寒论中所说的太阳病.有失片面.

"无汗" 的原因你也不知道,所以说他是桂枝汤的禁忌.
看来你是站在一个很高的高度看我啊!哈哈!

此病如能明白芍药如何利小便.本无此争论.
桂枝也能利小便,伤寒五苓散.同样和茯苓白术同用.但在这里为何不用.而用芍药.

相信传承内部的学生应该都明白了的
传承的人和传承的东西多了,谁对谁错,天知道.哈哈!

地平线 发表于 2007-8-29 13:36:53

读《伤寒》不能按单独条文来理解,要结合上下条文,梁兄还是先回去读一读28条的前面几条伤寒条文再说吧!
还有,梁兄说芍药是用来利小便的,呵呵,利小便的药多着呢,

经过刘老师的释疑,我是明白了,梁兄还在里面打圈圈呢.

冰山一角 发表于 2007-8-29 13:47:20

"无汗" 的原因 其实你并不知道,我开始也不知道,刘老师讲解才明白。
梁老兄可否讲讲?:)

梁晓光 发表于 2007-8-29 14:48:03

回复 #7 地平线 的帖子

哈哈!谢谢你的提醒,我看了!
看来你是不明白芍药是如何利小便的了,算我白说了.还是留给知道的人看吧!
你还是先把小便不利的病机都搞懂了,再去想想芍药是怎么利小便的.
仲景伤寒论条文开头大多言"太阳伤寒或中风,阳明病,少阳病~~~~~等等."但是此条没有言.并没有以太阳病开头.而要知道本条起初是什么症状,好好看看此条的条文吧.在来作分析了.
但我想有些问题不是你回答得了的!

梁晓光 发表于 2007-8-29 14:57:26

对了,提醒你们一下.
请不要动不动就般个人出来.
传承这个东西不仅仅是你们才有的!

梁晓光 发表于 2007-8-29 15:11:00

原帖由 大象无形 于 2007-8-29 13:47 发表 http://zhongyi999.vxv.cn/upload/images/common/back.gif
"无汗" 的原因 其实你并不知道,我开始也不知道,刘老师讲解才明白。
梁老兄可否讲讲?:)


既然谈到了无汗.
那让我们先来讨论一下汗在中医里面是怎么生成的吧!
给个提示,你们的刘老师也是熟读黄元御的医书,深知其理.
不妨用黄元御的理论来解释汗之理.

地平线 发表于 2007-8-29 17:34:33

呵呵,争论得很激烈哦!我们欢迎学术争论!
梁兄:“仲景伤寒论条文开头大多言"太阳伤寒或中风,阳明病,少阳病~~~~~等等."但是此条没有言.并没有以太阳病开头.而要知道本条起初是什么症状,好好看看此条的条文吧.在来作分析了.”
呵呵,什么逻辑?看来梁兄开始就把方向搞错了,抱着先入为主的观念了。一步错步步错。要不是老师交待不能随便透露,我也就跟你说了,引用一阵风的名言“他日你若大成,必会想起今日之争”。

飞龙在天 发表于 2007-8-29 19:25:24

此帖能够引起梁兄的关注,并跟帖赐教,是我们的荣幸。(因为我们也刚刚了解到此条文的解释,所以未免有些收获过后的得意,言语之中如有无意得罪请勿见怪)
希望梁兄今后能继续对论坛的学术讨论不吝赐教!

《伤寒论》有争议的条文不少,各注家都有自己的观点,如果我
们能够从中学到其提出观点中的精华部分,那也受益菲浅。
《伤寒论》28条也属于有争议之条文,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争议必要其不同的见解之处。对于上述的争议之处,我总结
一下,看看是否如此?
1、冯老认为应该保留芍药,芍药的作用在于“心下满微痛,故必用芍药缓其满痛”(而非利小便)。
这与其老师胡希恕老前辈的结论恰好相反,因为胡老的观点是“留桂去芍药”(见胡老的伤寒论讲座录音和《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
也正因为有这个矛盾,所以才有地平线的这个帖子。

2、梁兄的观点是“去桂留芍药”。
其分论点有:(1)此条文非针对太阳病,只有太阳病才能用桂枝;
                      (2)即使是误治之后是太阳病病了,但单凭“无汗”这一条就不能用桂枝(?单味药还是桂枝汤?如果是单味药,请问麻黄汤的配方是什么?去掉了芍药的“桂枝汤”加茯苓白术还是“桂枝汤”吗?桂枝的作用是什么?芍药的作用又是什么?加了茯苓白术的方子还需要芍药来利小便吗?)。
                  (3)芍药的作用在于利小便。(如果此条文是保留芍药,芍药的作用是为了利小便,那么请问茯苓白术的作用又是什么?关于芍药利小便的道理,请梁兄赐教)
                     (4)现在的争论又有了转移变成了“汗是怎么生成的?”(关于“汗是怎么生成的”这点,我确实不明白,期待梁兄不吝赐教)

3、大象无形所讲的观点:此条文的关键应该搞清楚“无汗”的原因是什么?(和汗是怎么生成的还是有所区别的)

最后,我再把桂枝、芍药、白术和茯苓在《神农本草经》中的记述摘录下来吧(可能会起到误导的嫌疑,目的只是方便大家查阅,顺便普及一下知识,呵呵——):
《本经》:
牡桂味辛温。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山谷。

勺药味苦。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生川谷。

术味苦温。主治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化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一名山蓟。生郑山山谷。

茯苓味甘平。主治胸胁逆气,忧恚惊恐,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一名伏兔。生山谷。


说明:括号中的疑问,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毕竟我接触中医的时间不长。说出来,也算是抛砖引玉吧。

梁晓光 发表于 2007-8-29 19:28:55

谢谢

谢谢!

梁晓光 发表于 2007-8-29 19:55:15

回复 #13 飞龙在天 的帖子

(1)我并没有说只有太阳病才用桂枝.我的意思是此条文用桂枝汤后已出现变证,并不是太阳病了.
(2)指的是单味药.麻黄汤治疗太阳伤寒发热无汗.此处无汗用麻黄以泻卫气开皮毛.用桂枝以升达营血.皮毛开,营血之郁热外泻.可知桂枝并非开皮毛之药,无汗必用麻黄相陪.若无汗单用桂枝,皮毛不开只能使营血郁热更重.所以仲景说伤寒无汗不得单用桂枝.
(3)芍药的利小便不同于其茯苓白术(健脾温阳利水).弄懂小便不利的病机就能明白.黄元御书中有论述.张锡纯书中有关于芍药功效的论述.此处心下满微痛再结合小便不利,可知内有水气,而用茯苓白术.但二者与芍药之用并不相冲突.了解了芍药的功效,在结合本条的其他症状,就可以理解了!

梁晓光 发表于 2007-8-29 20:03:53

回复 #13 飞龙在天 的帖子

(4):知所以要引出汗是怎么生成的,就是要回答无汗的原因.
只要明白了了汗的生成原理和过程,在结合原文和仲景所用的药,就可以很清楚明白无汗的原因了!

梁晓光 发表于 2007-8-29 20:06:37

回地平线:
哈哈!你先入为主的观念可比我深啊.谁对谁错你还是先保留吧!

[ 本帖最后由 梁晓光 于 2007-8-29 20:08 编辑 ]

地平线 发表于 2007-8-29 20:43:29

回梁兄:
    我也不仅仅是听了刘老师的讲解,我还看了很多资料,其中包括经方临床大家胡希恕的讲课资料,冯确实是误解了他老师的意思,所以不存在先入为主的思想。我言语可能有点偏激,请梁兄不要见怪。至于您的意见,我会好好保留,毕竟我还没经过临床实践,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很感谢您的意见!

[ 本帖最后由 地平线 于 2007-8-29 20:46 编辑 ]

梁晓光 发表于 2007-8-29 21:54:08

争论都是以理服人.大家争论只要心平气和,不管谁对谁错,都是有收获的!
我言语当中不敬之处也望楼上各位见凉.:handshake

飞龙在天 发表于 2007-9-7 13:23:32

多谢梁兄!
希望以后多交流。:handshake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伤寒论》第28条,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