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经方-天行健 于 2010-1-14 19:55 编辑
自2008年12月26日入经方群,得以结缘众位师兄和刘师,开始我的经方学习之路,到现在已经满一年了。有些感想与大家分享。
1)感到自己非常幸运。是的,没有其他更恰当的词句。我曾在大学期间自学了3个月中医,看的是中基。很快就放弃了。一来看不太懂,(认识每个字,可中医的理论很难理解。阴阳、气血等等)。二来,我内心深处把中医看的很高。一直有这个观念,认为要想贯通它,必须要有明师指点,才能入门。大学里、社会上都没有机缘找到明师,内心里告诉自己还是找到老师在学吧。这一拖就是十数年,直到自己3岁的女儿吃了一位民间中医开的方子,花费1.50元治好了咳嗽。惊讶于中医的神奇,我的内心中又起了学习中医的念头。其实,大学毕业后在社会上的十几年里,起起伏伏,内心逐渐明白了自己的需求,放弃了该放弃的,自然,本来属于自己的就有回来了。拨云见日的感觉吧。回归传统,也是自性逐渐显现的一个表现吧。之后的几年,自己看书,网上学习,三七、澄空、王正龙、郑钦安火神、老牛、郝万山等的医论看过不少。可自己对中医的理论,还是不能形成一个较完整的轮廓和认识。五运六气、易经中医等等,更是让人摸不着头绪。经常是看时明白,用时一片茫然。直到2008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进了经方传承群,接触到刘师及其经方学术理论,对中医才真正起了正信。
同样的伤寒论,在刘师的讲解下,那些看似凌乱纷杂的条文变的井然有序。仲景先师广论汤液,注伤寒杂病论时,已经将极为严谨的三阴三阳临床诊断术,巧妙地隐含在众多条文中。只是汉代以下,战乱纷纷,加上民间传承的私密,使得整部书不能保全。至宋朝林亿重新整理时,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之前的残缺的古书重新编序,就成了现在的伤寒论。刘师经过二十余年的实践、思考、沉淀,心印仲景,逐渐找到了伤寒论的内里脉络。弃后世总结的六经辨证不用,提出了六纲辨证的理论。伤寒论条文,在六纲框架、合并系属理论下,全部可以归类整理。而且,根据六纲理论,宋本中一些错简,漏简也得以顺利地修正、补足。
逐渐的,我以前自学中遇到的很多困惑,在刘师的六纲理论中,逐一得到了答案。那种喜悦,无法形容。因此,在这一年中,我一直对自己说,要珍惜这份机缘,哪怕基础再差,也要努力跟上课程的进度。
一年中,我也逐渐认识到,我的幸运还不仅仅在中医。在刘师的影响下,我重新认识了佛法。以前对佛法有误解,不解。。。其实都是自己智慧不够,仅仅看到的是一些外部和形式,看不到佛法的精粹。经刘师点拨,讲解,又一次有了拨云见日的感觉,慢慢的也走上了修行解脱之路。
2)伤寒学习小结
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反复琢磨六纲框架。搞清三阴三阳的划分,病位、病性、病态的分类,卫气营血,五证,真阴真阳等基础理论内容。对这些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感悟,一直贯穿着这一年的学习中。反复体会。反复琢磨。在条文中体会,在医案分析中体会,在金匮的学习中体会。我感到,对这些基础理论的感悟还是不够深入,还要继续下去。在临床中还要继续学习、感悟。
第二部分,学习方证。按照六纲框架熟悉学习伤寒的条文。由于起步晚,对条文不熟。有难度。不过,按照刘师建立的六纲框架,确实事半功倍。正在整理学习中。金匮的条文,刚刚开始。因为有了一年的基础,现在看书轻松的多,效率也高。记得刚进群听课时,基本上没有头绪,囫囵吞枣。现在重新看金匮条文论述,才真正体会到刘师讲解的精彩之处。如味甘饴。
第三部分,学习药性。从25味药开始。酸甘苦辛咸。 公式。。。。等等
总体来讲,这一年有兴奋,有彷徨,有苦闷,有喜悦,有失落,有急躁。。。但从来没有放弃。虽然进步慢了些,但一直在默默努力着。如果把传统中医精华(汉传经方)比作一座宝山,几年前开始自学中医时根本没有找到这座山,眼前群山一片。一年前有缘跟师学习,则是看到了这座大山的轮廓。经过一年的学习,终于在刘师的指引下找到了上山的路,并已经开始艰难的登山过程中。我也深深的体会到,仅靠老师的引领和鞭策是不够的,要想最终“宝”入囊中,还是需要自己下功夫才行。不由得想起屈原的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正是此时我的感触。 |
评分
-
4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