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的世纪里,古老的中医药应怎样发展、前进?它在现代科技以及医学的殿堂中应怎样定位?最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与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的一项科研课题“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回答。 课题总负责人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振吉介绍说,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的发展非常重视,1997年,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计划列入国家科委“九五”计划,1999年,这项软课题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药发展离不开中医,但中医如何发展,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年龄,甚至不同的国家,认识上也大相径庭。在此背景下,“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启动。它的宗旨是,分析中医学的优势和制约因素,明确学科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提高中医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产业,提高中医药国际地位。 首先,什么叫中医现代化?对这一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这项软课题研究的定义是:“中医现代化是按照中医自身发展规律,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使中医学从理论到实践都产生新的变革与升华,成为具有现代科技水平的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课题的另一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刘保延说:当前疾病谱的变化、老龄化社会的形成、健康观念的转变,都给医学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以病为本”的预防体系难以满足人们养生保健、强身延年的要求等等。而在这些方面,中医恰恰有诸多“先天”优势:它的系统的生命科学理论,个体化的诊疗体系,综合调节的医疗手段和方法,丰富的养生保健理论,融自然、人文科学于一体的学科特色等。但是,也必须看到,还有很多制约这些优势发挥的关键问题远远没有得到解决,像技术手段落后,现代科技含量低,缺乏评价标准和技术标准,学科的现代科学基础薄弱等等。 那么,中医该如何实现现代化呢?这项研究认为,现阶段应在继承的基础上,以优势特色为起点,以解决制约优势发挥的关键问题为突破口,组织中医和多学科结合的研究队伍,利用传统和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争取中医学的跨越式发展。它的目标是:通过10~15年的时间,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个体化诊疗体系、技术标准和评价标准体系、中医现代研究方法体系、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的重大疾病防治体系、中医“辨证施保”提高生存质量的应用体系和数字化健康研究体系。 具体来说,研究的领域和重点任务分为三个方面: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基础性工作。半个世纪以来,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没有突破性进展,科研人员应抓住当前现代医学尤其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所提供的技术平台,以大学科的观念,多学科协作,在证候、藏象、经络、方剂等方面深入系统研究,以求突破。现代中医四诊的多维信息集成式诊断智能系统、中医诊断的功能性检测以及中医疗效的评价体系,被列为方法学研究的重点;同时,现代中医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被提高到从未有过的高度。其中包括构建基于网络技术的中医药虚拟研究院;中医智能化信息系统研究和中医药古代文献资源系统研究开发工程。 在临床研究方面,将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相对优势为切入点,把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老年性疾病、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的治疗以及戒毒,作为重点任务加以研究。被列入中医药防治研究重点的疑难病症有:脏器的慢性纤维化、自身免疫性疾病、癌前疾病、药物依赖性疾病、多脏器衰竭、糖尿病坏疽、慢性脊髓炎、股骨头坏死等;中医还将发挥在治疗情志病方面的特长,建立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中医情志医学学科体系。中医药在养生保健,特别是对老年病和更年期妇女病的治疗方面,历来有其特色,今后将从中医学养生保健理论和相关常见证候着手,建立中医“辨证施保”体系,以及养生保健示范区。 大量事实证明,中医学基础性工作是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科研创新的源头。它内容广泛,包括各种数据库的建设和标准体系的建立,尤其要加强建设的是中医证候资料库、中医药研究开发信息系统、中药市场信息系统,以及制定和完善国家标准的中医临床诊疗技术、证候、治法、诊断、经穴、疾病等各类规范标准,加快实施GLP、GCP的步伐,加快中医药实验室规范化操作规程工程的建设。 实现中医现代化,是党和政府制定的中医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根本指导原则。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科技必须先行。“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的完成,为中医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中医现代化的早日实现,规划了蓝图,奠定了基础。
刘燕玲
健康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