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处:《中医知识普及读本》
不了解中医的人往往有一个疑问:中医不依靠仪器检查,怎么就能了解病情呢?
其实,中医有一套独特的方法,可以通过外在的表现判断内在的健康状况。这就是中医的“脏象学说”。?
所谓“脏”,也就是藏,是深藏在身体内部的器官。“象”就是现象,是表现于外的形象。?
中医在古代不能直接看见内部的情况,只能通过外在的表现来判断。这种推断,或者判断可靠吗??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坚信“有诸内必形诸外,有诸外必根诸内”。也就是说,各个内在的变化,一定会在事物的外表有所反映,外表的差异来源于内在的区别。?
比如,各种水果,尽管古人没有化验设备,不了解它们内部化学成分的差异,但是梨子与苹果不同,桃与杏也不一样,黄瓜与丝瓜有别,西瓜与冬瓜更是不同。因此,一个家庭主妇,尽管不懂化学分析,但到市场上去买菜,她根据外在形象买回来的瓜果、蔬菜样样可口,而拿着试管去挑蔬菜、瓜果,希望靠化验化学成分买好菜的学生,买回来的东西,可能远不如此。?
这是为什么?因为《内经》说:“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形与名是统一的,而不是分割的。抓住了外在的形,也就是抓住了内在的实质。从市场上买回来的不仅是内容,也不止是外表,而是全部的整体。梨与苹果的外表区别,决定了它们内容上也不会相同。?
“表里如一”,为中医的脏象学说奠定了基础。?
内在脏腑与外在的色脉、五官九窍、四肢肌肤是有密切联系的。内在脏腑正常功能,决定了外在颜色、脉搏、证候的正常表现。?
中医学认为,脏腑是“藏精气”与“传化物”的“生化之宇”。如果“宇”里边的精气是充满的,脏腑之间的功能是平衡协调的,精气流动通畅适中,人体就不会感觉不适。因为“不平则鸣”,体内不协调的微观变化,必然会在外部反映出来,表现出各种证候。抓住了外在的证候,也就同时抓住了内在的病机变化。?
那么,中医的脏象学说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
中医的脏象学说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具有广泛联系的体系。?
中医学认为,心脏是生命的根本,因为它主宰着人的精神。心脏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人体的面色上观察出来,因为面色是靠血液来滋润的,心脏主宰血流和脉搏。心脏就像太阳那样重要,心气与夏天的阳气是相通的,与火气、苦味关系密切。人的心气充实,就经常是欢乐的;心气不足,人的精神就不振。?
中医学认为,人的肺脏主宰气的运行,是人体魄力的所在地,肺气足,人的声音就洪亮。肺气通于皮毛,每一个毛孔的开阖都与肺气有关,所以肺气虚的人容易出虚汗。肺气通于秋,与燥气、辛味关系密切。因此,肺气在体内能够下行,疏通三焦的水道。肺气不利的时候,可以形成水肿、喘咳。人的悲伤与肺有关,这也和肺气通于秋有一定关系。?
中医学认为,肾主宰水液代谢,主贮藏精气,掌管人的生殖功能和大、小便的排泄。肾的这些功能与肾气通于冬有关。肾配北方,与寒气、咸味关系密切。肾精是否充足,可以从头发得到反映。先天肾精不足的孩子头发稀疏而枯黄。肾主骨骼是否坚强,肾精亏虚的老人、儿童骨质容易疏松、软弱。骨骼可以产生骨髓。中医学认为,脊髓与骨髓有一定的相似性,也为肾所主。脊髓通于脑,因此,肾藏志,主记忆。肾精充足的人记忆力好。?
中医学认为,肝脏主贮藏血液,是人体劳作的根本。血液也是魂潜藏的地方。血液是否充足,可以从人的爪甲是否红润、筋腱是否坚强看出来。肝气通于春天,配东方,与风气、酸味关系密切。肝火盛的人,容易发怒。震颤摇摆、肢体抽搐的病证与肝关系密切。?
中医学认为,脾藏营,它与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器官一起,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转运、输布,就好像谷仓转运粮食一样,有出有入,贮存精华,剔除糟粕。其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口唇色泽、肌肉是否丰满看出来。脾通土气,与甜味、黄色关系密切。?
中医学认为,心开窍于舌,心的功能发生障碍时,人的言语就不能流畅,甚至神昏不语。?
肺开窍于鼻,当外邪侵袭肺经的时候,不仅皮毛的汗孔容易闭塞,不能出汗而发热怕冷,而且鼻子作为肺窍,也会阻塞流涕,不闻香臭。?
肝开窍于目,肝血不足的时候,就会两目干涩,视物昏花;肝火大的时候,就可能两目胀痛,或者眼睛充血、流泪。??
肾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肾精亏虚的时候就会出现耳聋、耳鸣、男子阳痿、女子不孕,或者小便失禁、遗尿、滑精。?
由于中医是在活体上动态地观察这些关系与状态的,这就决定了中医学不采取器官解剖的方法,不是打开来看,在结构的基础上求功能,而是以象来推测,通过关系来推测、判断脏腑的功能是否正常。?
假如总是用打开人体的解剖方法来动态地观察精气的状态与脏腑关系是否协调,不仅见不到“所欲见”,也不可能总是保持“直播状态”看内脏。?
因此中医学说,“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只要出现了外在的表现,就一定有内在的规律可以把握。“司外揣内”的“象研究方法”是不可替代的。这就像人们挑西瓜,尽管可以切开看看,但是多数情况下,经过反复验证,完全可以在不打开西瓜的情况下,根据外在的现象正确判断出西瓜的质量。?
中医诊断疾病,判断病情,评价服药后的治疗效果,除了依据色脉的特征进行判断之外,还要问患者的主观感受,比如,吃得如何,睡得怎样,便得畅否,体力有无增强,不适有无改善等等,目的是通过外在的表现和患者的自我感受来判断内在的情况。
?
这就是中医学的特点,以人为本,必然关心病人的主观感觉,因为中医相信人体有能力从总体上,对于自己的健康状态做出总体的自我判断。这就像电子计算机开机的时候,机器要自我检索一样,只有各项程序大致正常,才能进行正常工作。否则,就属于不健康状态,就应当早期干预,进行调整、治疗,这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摘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曹东义主编《中医知识普及读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