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unjianchen 于 2018-9-18 22:03 编辑
( h, j, v# c9 ^3 n2 `5 K) ^2 n3 j: e5 _3 n
- p4 A0 G; z1 s) n# p9 o; a; ? X
大家晚上好,我们开始上课吧$ \) J0 w% R; X
【厚朴三物汤】
+ \" `. \& x2 D3 Q; j K1 m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枚)
; [0 u2 r( i6 h1 J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纳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 @) @1 P5 G$ y, V7 w0 `汉传经方解析法
) U" O/ s/ z+ X \* N: O9 \- h三才解析法:
. O: P/ h( B9 L' P/ `# X阳性药:厚朴* Z. L* y, [' |' ]% s
平性药:无) o, X0 x& s. V; g% u
阴性药:大黄 枳壳1 a5 b6 s4 q8 b5 u: p7 c2 v8 ?# @+ D
四象解析法:" J/ t( X5 f! O+ w. |. T
君:大黄4! r6 V; j @5 Y
臣:枳实5, M! U c; |3 \8 n. ^* x
佐:无( B5 m+ {2 j B" {
使:厚朴8
- O# q4 N8 A( h! L这个方子从类方的角度来讲,是个承气类方子,从大承气汤或是小承气汤化裁来的。
2 w0 S/ o" s1 @* d/ B大承气汤去芒硝,剂量不变。小承气汤原方加大了枳实,厚朴的量。8 r1 L" x5 Z) O9 D4 W# y- _
由于方子中大黄性寒,枳实性凉而量大。厚朴虽量大,但性温而平和。故我们将其当入到六神方中的阴旦类方。
. v! e }+ }$ O N1 G' ~3 \, c大黄 大寒 咸苦
1 J8 k& z$ |0 B/ B s5 \& o《神农本草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藏。
* {+ M- B3 @/ d+ K3 F6 n# D大黄这味药我们上节课也提到了,一般用法是要酒洗,这张方子没明酒洗,说明这个方证不是以瘀血证为主,而是以阳明里实证为主。用大黄来推陈致新,下里实积滞。量用四两,阴数取下。
5 R- l! |1 ~4 f! h( d! S) ^: H( N枳实 凉 酸微辛苦1 H* Q3 [ Q& S% @. i2 _
《神农本草经》: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藏。益气轻身。
, x! r, g0 U( P2 [8 X5 U; _/ Z枳实这味药用量是5枚,时方中医没把这个古方中的枳实弄明白。《伤寒论》枳实是用的枚,一枚枳实多重?如果用现在药方的枳实,5枚枳实应该不到二十克,显然这个剂量偏小了。
! |/ Q+ u; c. R4 e4 K1 ^; b经方中的枳实当用枳壳。一枚枳壳约20克以上。# Q/ l0 p7 \5 d8 P. x: M4 N
宋代之前只有枳实而无枳壳的记载,到宋代《开宝本草》方分枳之小者为枳实,大者为枳壳。与《开宝本草》(公元973-974年)同时代的《梦溪笔谈》(公元1086—1093 沈括)在“补笔谈-药议”中说:“六朝以前医方,唯有枳实,无枳壳,后人用枳之小嫩者为枳实,大者为枳壳。”并且提出《神农本草经》的枳实条皆是枳壳之功。
7 @1 t1 _( T" A0 W+ d5 L. ]《名医别录》记载 枳实 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明目。九月十月采。
( c3 i2 H3 F' }& O注意后面的“九月十月采”,这个时候的枳实有多大?
" Q2 i) X$ t& ^0 U6 [: _6 U% [我特意去摘了个比较了下,比我们现在看到的枳壳还要大近一倍。现在我们用的枳壳多是农历的6到7月采,一枚最少也有二十克。# U* W- |6 w2 ?
所以我们可以推断《伤寒论》包括其他的经方,其中用的枳实都得用现在的枳壳。
% _! H3 w, d! b$ k( c另外大家要留意,枳实这味药是一个皮肤病治疗的好药,大家临床注意用。恩师在《金匮要略增补》里提到了一个枳实丸,专用于一些慢性难治性皮肤病,大家有时间可以参看下。
( V3 G0 k: g2 J厚朴 温 辛苦涩
' b% t$ R- {$ a2 n9 O《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
+ }: T" a2 f# E( j性温,为使药,用半斤之大量,温通破气下滞,还能沟通阴阳。
6 N8 s8 M9 [7 g: D2 B1 `/ W) D% u: W我们来看相关的条文
% K! m% }0 F* e# p2 D; T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金匮要略》$ K; @; t1 N$ L `- u3 V% y, x
条文非常简单,我们只能通过以方来测证来分析下这张方子的主治证候。
. Q! |5 v, k+ g. w5 O+ T4 j《金匮要略中》有一厚朴七物汤,条文如下:, M h s" t' k) y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 I8 B j5 p# N( |. Y9 ]厚朴三物汤这条条文当是相对这条说的。没有表证的问题,就是胀满,还不排便,不失气。用手按按肚子,他要疼的。这是阳明实邪无疑了。看看舌苔,是黄腻的。脉也会是个有力的实脉。用厚朴三物汤主之。- u( U! S. c3 e) p4 Y1 P4 Q' L
但这个证相对小承气汤来说,气滞胀满要重,但又没有大承气汤的阳明里实那么严重。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考虑厚朴三物汤这张方子。( o6 J8 `/ d! F: u5 c
我们接下来看下一个方子
* V- ^: f, V' ~6 D7 m V【麻子仁丸】
8 M, U" V) x% D! P1 S# j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一斤) 大黄(一斤) 厚朴(一尺) 杏仁(一升) 4 Q: O; R$ T: U) z+ E& j
上六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以知为度。
2 ~2 D* b, _" V& v" ]8 @( B' r汉传经方解析法' J9 h1 _1 ^% m3 C3 Y6 |1 _
2 u$ s- \8 _" _( h7 O三才解析法
& ~' N7 u8 A+ A+ P8 g( ~: o阳性药:杏仁 厚朴
3 l8 {+ [3 @! \: f+ C平性药:麻子仁 蜂蜜
( O; A: {: B4 x( d5 i阴性药:枳壳 芍药 大黄
/ Y1 p; N0 z- k; B! I9 o) ]" F1 [
% O& P7 c8 K& o4 [1 @1 w四象解析法& p j. ]2 S8 m
君:大黄169 m3 H- @& l$ J6 `( ^9 ~
臣:枳壳16 芍药8
8 E0 m9 D7 l5 {4 A4 \: U佐:麻子仁14 蜂蜜适量- L9 B! `6 N& H2 `1 |
使:杏仁8 厚朴8
" Q* i: d+ `' R大黄性大寒,且量大为君,枳壳,芍药性凉,为臣。阴性药比例明显多于阳性药,故从方子的组成来看,归入到阴旦类方中。
+ n9 E. m |1 q. }+ n1 v5 v6 E大黄,枳实这两味药的药症,上面讲过了,就不重复了,我们来看其他几味药。
$ Z' a6 r4 ~. u1 A3 E' u4 Z3 I! N芍药 凉 酸苦
3 |2 D6 H! w8 B6 Q5 ]3 { 《神农本草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s: `3 R/ T8 f. x
主治邪气腹痛,是去血痹积聚的,解缠缚。
) R0 y! d. ?% f古之芍药没有赤芍与白芍之分。后世说赤芍活血化瘀,白芍养血柔肝,这个有些臆测。. d: @ Z5 T: q2 S+ ]/ j
芍药以前都是野生赤芍,白芍是后来的家种品或是人工培植品种。
0 Z% B, J& \; W& |而白芍由于质地硬,需用水浸水煮后再切片晒干,这样就势必会使药性减低,故而我们主张经方中用赤芍不用白芍。4 n! P$ f& L0 i' V7 Q- K
当然你要用白芍可以,但一定要用生的白芍,这个后世医家张锡纯先生用得有经验,处方多写的是“生杭芍”。- ^& L, |$ @) u
生白芍,市场上可以找到,药商们称之为“黑白芍”,价格比赤芍便宜不少,经个人验证,效果也相当好。赤芍与生白芍(黑白芍)有明显的酸楚味,而现在药房里的白芍基本上闻不到酸楚味,明显炮制过度。
" x/ L" }8 P- a5 Y! M5 G麻子仁 平 甘滋 微辛苦8 I3 j# v/ P3 G- U# }$ K% w' X
《神农本草经》主五劳七伤,利五脏,下血寒气,多食令人见鬼狂走,久服通神明,轻身。/ \4 O; n, g, Z) z( E# _5 o4 `
能润补津液,通肠道,解缠缚补虚,因其为五谷,药力不大,其性平,不做君药。
& \( q) j- |4 |/ z' y8 [麻子仁,即火麻仁,其全株植物谓之麻蕡(fén )也即现在的大麻。“生圆形坚果,中含扁平之仁,即为麻子仁,入药,其花粉即麻勃”。
1 n, f8 b1 V1 T$ X$ u3 B) j0 |蜂蜜 平 甘滋
( G0 M: J) j; U6 _% R4 L* c9 z$ A" F 《神农本草经》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痉,安五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 [. S* Q# n$ ~) w, q6 [0 f2 U
甘滋,养胃气津液。
9 f0 |; G/ o3 c: m杏仁 温 微辛苦
( b# u- q3 c& o《神农本草经》:主治欬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贲豚。
6 Z2 k5 Z J* z2 \8 x可以润肠降逆而理气。: v* u: G( k8 K5 ]2 I5 @
大黄、枳实、厚朴,解决里实,大便干硬的问题。芍药可是去血痹积聚的,解缠缚。杏仁和麻仁,则是理气、养血、下血、润肠的。又以蜂蜜润燥滑肠。整个配伍十分严谨。
7 q, p5 @$ l' I- A制药成丸剂,药性缓,寒热并用,有补有泻。润肠通便,补胃气,泄热通气活血。
+ z8 n: k, u8 g8 [. C% x4 i我们来看条文:
& b" h0 t" U1 ^& B9 Y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宋247)
$ d2 v( k. R. X4 p这条条文不太好讲,有两个难点,一个是“趺阳脉”的位置历代就有争论,到底这里是指人体的什么地方。另一个是“脾为约”的“脾约”的概念与机理。) ], a3 @4 x( j1 O; {
关于趺阳脉后世说法极不统一。
( h4 s, d$ b' V1 q! u0 C' V2 `6 y- Y看到有个足字旁,就往脚上考虑。并且又和《内经》的三部九侯脉法相联系。说它是足背的跗阳脉。这个说法,成了主流,还有人专们搞出了趺阳脉学。
) i8 o" t. p$ o; m& b7 \! J另外清末民国初年的刘复(刘民叔)对趺阳脉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条文中提及“趺阳脉”之处甚多,而无一处提及“人迎脉”。6 c6 x! J. T |, N; e: x
而在自序言却提及有“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他认为人迎、趺阳为同一名(异名)。人迎脉即是趺阳脉。如此上、中、下三部脉明显可分。上部脉为阳明脉即人迎脉(趺阳脉),中部脉为太阴脉,即寸口脉,下部脉为少阴脉,即太溪脉。这些给大家做个参考。有兴趣可以参看其写的《鲁楼残简》。/ b7 l) w1 K! q o& Q
我们经方家阴阳脉法,诊脉的部位,一般以寸口脉为主,兼看足部脉象,足部的脉象以趺阳脉为主。因为,手部寸口,可候上焦太阴之气,足部趺阳脉可候中下焦阳明之气。3 Z* g' e/ B1 S- D, s9 Z
手部寸口,可候上焦太阴之气,足部趺阳脉可候中下焦阳明之气。太阴和阳明,可以作为一身阴阳的统领,代表全身脏腑百骸之气。
1 h* `8 P3 U; G这是个理论上的说法,因为脉象又有“全息性”,为方便起见,临床一般多选取寸口脉诊为主,有必要时,才参考足部脉象。
" o# q4 ^' v. y6 c趺阳脉,恩师在《伤寒论类编补遗》脉法篇的时候说过,可以理解为寸口脉的关脉。这个脉,有力的,代表中焦(胃肠道)胃气盛。脉要是沉而无力,代表中焦胃气弱,为太阴虚寒之证。
) s1 o* v; X, b$ b) Y他说,脉浮涩,浮是代表阳明,他叫胃气强,这里指胃热多而胃中干。涩则小便数,涩,是偏于迟涩,微散而不流利,这是津液流失的缘故。津液流失,不入胃肠滋润,胃肠干燥而里实,大便硬。他也管这个情况叫“脾约”。
5 Z1 F% S7 v* A4 u- t所以这个“脾约”就是指脾家实了,津液不化,不去润肠胃了。“属阳明”病,是个慢性的大便干燥问题。. [ @: Z2 U' u2 H. R9 r+ l
仲景书中,喜欢借用脏腑名词。比如,对阳明称“胃”,对太阴称“脾”。 或者是叫“胃家”、“脾家”。概念上,更喜欢彼此互用。如脾家实,胃中寒冷,阳明中寒等。脾家实,说的是阳明。胃中寒冷,阳明中寒,说的是太阴。4 j/ x* z6 Q A, D
“约”,《说文》:“缠束也”。 阳明胃家的周围血络不通畅,津液不得内入润肠,被当成多余的水液而通过小便排出。只要是津液不入肠胃,就都可以理解为“脾约”
+ s: _9 m+ Z5 S/ D, Y制成丸剂,是缓治法,补泻兼施,是从根本上去治疗。所以,这个药需要久服。见效就停服的话,就不容易根治的。& U/ n/ f, e2 e$ }
脾约,要和大承气汤证相鉴别。脾约证是津亏里实,病情较缓。大承气汤证是热盛里实,病情很急。
5 ^2 X. ?" L2 {1 O+ {8 S+ ^/ }麻子仁丸主要针对津液亏虚,肠燥有热,气血郁闭而设。临床上产后便秘、习惯性便秘、术后便秘等多用此方。
* \- y; r( P( L; ^【十枣汤】& }7 I/ S7 k5 r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 e) [1 X5 h4 n8 K$ F% ` A# n. l( r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 w) [4 e: J* q/ ^汉传经方解析法
* Q+ z6 ?* F( K三才解析法:& I% d& k. A& m# N, E6 e
阳性药:芫花) d% X9 @( N+ |
平性药:大枣
) x0 P- I1 @" r5 k阴性药:甘遂 大戟1 l4 R, R2 y+ f/ D# t
四象解析法:2 W# o0 M' q# ~
君药:甘遂
$ W6 {- {$ q$ f D臣药:大戟
1 a. X+ U% _* e0 l( `9 P3 Y* @7 U佐药:大枣
7 u* s. h3 h* R, v" Y% E使药:芫花& f( J. g2 t: B# r* I; l: L
甘遂,大戟其性寒 ,芫花一味性温。故归属于阴旦类方。
, X( ]7 e/ J, T甘遂 寒 苦 0 b$ k- X* y' K: Q: J
《神农本草经》: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症坚积聚,利水谷道。( u; S7 |' }6 ]* p
大戟 寒 苦: x2 w/ \' Y: z
《神农本草经》:主蛊毒,十二水肿,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
" @" r) T" E8 @: k) J 甘遂和大戟,攻下逐痰饮,尤其攻逐热痰。同时能破气,攻逐食积,也有轻度破血瘀的作用。这两味药为纯是阳明之品,是攻逐水饮的霸道之药。
/ L0 w2 y" b6 a7 u/ I: M 大枣 平 甘滋
3 |1 w5 j5 t' `; i1 d+ W. r《神农本草经》: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
2 U/ F3 C9 w X; `. [7 f. p" B佐以大枣,护胃气,养津液而不伤正气。! y& ^' m7 G1 W" P
芫花 温 辛
6 S: P& n4 Q2 q& p% D$ J% p n s4 Z《神农本草经》: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蛊毒,鬼疟,疝瘕,痈肿,杀虫鱼。* p; G3 Z0 [( ?% I8 S- U$ I
这是个对症药。攻下利水止咳逆的同时,还有温性,照顾一下虚寒的问题。对癌性胸水很好。古书上,对药物的叙述,凡是带有“蛊毒鬼疟”字样的,都对癌症有特效。 这方子煎服法也有些特别,用大枣十枚煎汤后冲其他三味药末服。大枣护胃气,补津液,因为剧烈攻逐,怕伤津液。
* L9 C. {) O4 d; _- V然后要“平旦服”,也就是要早上空服,胃里排空了,服药后,药力能直接攻逐病邪,不受饮食的障碍。得快利后,要喝稀粥来补充津液。
$ v$ z5 j0 w2 {5 n L* E从西医的角度来讲怕大下后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个人经验可以稀粥中加入少稀食盐。/ |% Q# A" a8 }# L, ]
我们来看条文:: F6 I2 V/ l' c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袅袅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宋152)
) s. `! V, C5 x+ T! _" h( Q太阳中风,汗出,头痛,发热有时,就是发热时间比较有规律,这是桂枝汤证。下利,呕逆呢,这两个症状,不是太阳病的症状。是阳明的湿热问题。也就是说是一个太阳中风阳明合病。$ b% U5 ~# y( i, X4 f
“表解者,乃可攻之”,说的是这种情况是有里实热了,但是要先解表,再攻里。如果先攻里的话,会造成表邪内陷的。那么这里所说的太阳中风阳明合病的表邪可以考虑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半夏来解决。
, c" F$ D' c* ?! @7 e8 ^/ x还有一种情况,是表未解而先攻下,结果呢,因为病人只是里湿热,并没有结成里实大热,这样就造成了表邪内陷而水饮上逆,凝聚胸胁。' i0 H) a- F& G' L. K) X
再看汗出不恶寒,这是个阳明外证啊,如果伴有大热那就是典型的阳明结胸了。所以为了区别之前说的结胸证,恩师对原条文做了修正,这样就不容易产生歧义。) ~/ @3 a' l8 B2 O/ X' g
修正:“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袅袅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十枣汤主之。
6 p5 U M* N3 [& M% K3 r心下痞硬,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是水饮上逆结聚造成的,汗出不恶寒,是阳明外证。如果是大热的话,就是典型的阳明结胸了。
5 \( W. c3 {& q& W) | x' q所以这里要交代一下“无大热者”,说明不是单纯的阳明热,而是还有水饮参与,是个水热互结,因此,叫做“此为水结在胸胁也”。$ j0 O$ U& O6 i4 w2 Q
当然这个“水结在胸胁”也可以看成是个结胸证,只是水饮更多了一些,而阳明的实热,相对轻些。
: a( q% ]& { ?" K7 T3 B* j. o' H大陷胸汤也好,大陷胸丸也罢,都是有水饮参与,不过,是热象明显而已,因此,只是在大黄、芒硝攻实热的基础上,增加了甘遂、葶苈等攻逐痰瘀的药。 而这条呢,则是阳明实热不重,是痰瘀水饮偏多了,因此,用十枣汤,专攻痰瘀水饮。他不用大黄和芒硝了。
) P' w0 \! _: s3 D8 p) d# q4 f十枣汤中,芫花、甘遂、大戟 ,这三味药,都是峻烈的攻下药,比大黄和芒硝还厉害。主要就是对痰饮结聚的“痰瘀”去的。
. ]1 a% b1 m* b. \8 J' X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金匮要略》8 |: F" P5 u) Y7 _
“支饮”一词《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是这样讲的:/ ~2 s, E( Y+ n. {! X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 }, G4 @ k p9 ]6 M其病机主要是个水饮很重,而上逆冲胸,导致了烦咳不止,胸中闷痛胀满,甚至咳逆不得卧,呼吸气短等。
4 a: G& C6 b: O4 O. R4 w“不卒死,”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也就是离死也差不多的类似绝症。' G1 |4 p: P! r: ~: Z
“至一百日或一岁,”说的是病程,三个多月乃至到一年的病程,还可以用十枣汤去解决。
( Y# v0 j. h4 O! j, M这条指病证类似于癌症的痰饮肿瘤。过去经方治病,一般的病,再顽固的,也没有超过3~4个月的。所以,都把超过3~4个月治疗不能痊愈的病,叫做痼疾。
( I9 V! P/ A6 m" \+ v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金匮要略》
# u" E& |/ V$ P# F; ~' l1 G“悬饮”一词《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是这样讲的:1 v3 m; m" r v0 o" p+ g/ F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E3 ]8 |3 }$ d4 Y: k
症状上除了咳嗽的顽固,饮逆厉害,还有胸腹水肿的表现。该是以胸水腹水为主了,咳嗽只是水逆所致的反应。4 c+ b& R- A! f* S. g* F% C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金匮要略》
9 w' S% U1 U9 k1 Y6 W' Q9 L0 X这条条文更简单,但其病机上也是水饮上逆严重所致。
7 g! x- D/ \8 k- H, ?9 Z以胸水腹水为主了,咳嗽只是水逆所致的反应。因此,病情也显得迫急,必须要加大攻逐的力度了。, f: H2 E3 L+ z" T, x
饮证的病机还是以寒饮为主,但十枣汤属于阴旦类方,以寒药为主,所以治疗支饮与悬饮多为临时性的治标之法,从证上来讲,为“系阳明”病。所以一旦急性期缓解,就要重新辨证处方,以治其本。
) Z$ Y. l) a/ g7 ?' ^! ]' i; `9 L这张方子,对现代医学说的癌性胸水效果很好。
7 J! l8 E4 m1 k9 N后世有个方子--控涎丹,就是这个方子的变方,疗效也很不错。控涎丹比这十枣汤缓和一些,少量常服,治疗一些癌症,不伤正气,疗效很好。* A/ M" {. }2 Z X
控涎丹
+ w! a+ q' d3 Q0 \0 j" V1 l: H出自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又名子龙丸、妙应丸。5 i# ~+ n/ q2 I
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分。
6 J, e6 U0 F0 F为细末,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5~10丸,临卧姜汤送下。1 M9 S; z. F* z: Z' a
功能祛痰逐饮。
, N& e2 q: `. v: h' R. s& c7 \治痰饮伏在膈上下,忽然颈项、胸背、腰胯隐痛不可忍,筋骨牵引作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或头痛不可忍,或神志昏倦多睡,或饮食无味,痰唾稠粘,夜间喉中痰鸣,多流涎唾。2 u3 M& X# a5 l4 ]7 O" M' o
我们来总结一下:! { r9 n. C% f t+ h
十枣汤这方子就四味药,甘遂善行经隧水湿,大戟善泄脏腑水湿,芫花善消胸胁水饮痰癖。大枣煎汤调服补中扶正,缓和诸药之烈,使邪去而不伤正。这个方子治诸饮,水结胸。* b$ m, ~; P: @& O/ p
诸饮,尤其是悬饮,支饮等,逆冲于上焦,出现喘、呕眩、悸,乃至头痛、胸胁痛等,脉象多弦。- T: W5 Y, }+ n4 O7 d/ Z$ b+ D8 \
水结胸,也是结胸,是水饮更多,阳明实热反而少的结胸证。它是一个水热互结,水热痰饮的一个证。
, K% ~, y6 L% A5 @, m9 d主要水饮遇燥热而成痰的燥热证。还有一个就是水饮寒邪结实于上焦,需要临时攻逐的系阳明证。& A6 x1 W+ g5 A# `
现代研究临床主治渗出性胸膜炎、肝硬化腹水等水饮停胸结热的体壮者,但须辨证准确。
' q1 A7 S, {- F; W5 c6 R/ v另外要注意逐水药的服法,早晨空腹服用。身体壮的,病程短的,可以多服一些,大泻几次,就会痊愈。身体弱的和病程久的,小量服用,微微腹泻,每天一次,坚持服用。腹泻期间,要多喝一些稀粥,晚上再吃硬饭、干饭。 补充一下,麻子仁丸这张方子,在《伤寒论》的剂量枳实是半斤,大家改一下。在我们的《金匮要略增补》中写的枳实是一斤。这个我课后去找找相关资料查一下。不过个人认为用一斤更符合临床。/ J0 Z3 n3 R2 {+ {, a: L. F
今晚的课就到这里,至此阴旦类方全部讲完了。从下节课开始,由邓泽成老师为大家讲解青龙汤类方。课后还是给大家分享一个病案,一个重症的病案。; H; ^4 w& ~8 k
廖X元 女 75岁
+ v6 M I0 _6 x: V J F因腹痛,腹部胀满9天于2017年11月19日来诊。
- w; w- u* F' w患者于11月12日饮食不洁后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自行煎以清热解毒的草药喝,后呕吐腹泻止,腹痛有所缓解,由于无人照顾,在家4天未进食,趟床上不能动了。邻居发现后联系其在长沙儿子,转至长沙,于当地社区服务站购药服用(具体用药不详)后病情无缓解。17日下午送到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医院初步诊断为:上消化道穿孔并腹膜炎、腹水;阑尾炎;心动过速,频发性房、室早博。
z9 e1 `- X; L3 J, t由于人的精神状态不佳,加上心脏不好,血糖又高。医院告之手术风险大,但估计保守治疗也不可能好,建议放弃治疗。并告之如果想让其多活几天,不能饮水,进食。
; N+ Z3 l$ {0 J' E/ o- p由于病人是本人姑母,表哥让我想想办法。11月19日中午送我这里就诊。
% Q, R$ w$ i2 H1 Y6 A刻诊:' n& `! J) p& h3 W* X" z1 P
患者极度消瘦,精神欠佳,神志尚清,呼吸略快,说话声音细微,四肢冰凉,微恶寒,汗出不断,粘腻而臭,口唇干裂,口渴想喝水,但没有喝,每每以棉签浸水润湿嘴唇。全腹紧张,不能触碰,触之疼痛加剧,明显反跳痛,右下腹有拳头大包块,质硬,按之痛甚,无呕吐,大便约6日未解。舌质降红,干裂无苔,舌下青筋明显。脉微弱难以摸到。听诊心率160余次,律不齐,基本无肠鸣音。血糖19.7mmol/L。
$ e6 `8 ~; ~2 t当时看完确实心里没底,当时请医院一做普外手术的朋友来会诊,言这个情况只怕没什么奇迹出现了。
8 s- u: g8 s3 v2 I8 R6 P3 P但人已经来了,就只能先让其住下来,中西医一起上。因为这种情况不能进食进水,没有营养,就算好人也会饿死,所以这种情况下不输液是不行的。但要输液就面临着一个矛盾,血糖太高了,但患者进一周没进食水,除了输生理盐水,要不要输葡萄糖?
4 v5 O& ?! y, P/ j6 o! e& `1 a, e+ p2 z/ q* k
后来经过考虑,还是打算输5%葡萄糖一天1000ml.每天大概3000ml输液,其他就用盐水,加上250ml氨基酸,补钾,能量合剂,奥美拉唑,抗生素用头孢曲松,丁胺卡那,替硝唑三联。 中医治疗如何?
. [' [8 R8 g3 R- \很头痛,这种情况,穿孔肯定不能让他喝中药,要不然药液就会进到腹膜里,那就更麻烦。不用中药,刚靠输液想治疗好,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考虑良久,想起上半年去广州淳元堂参加开业庆典时,一品师兄给过我自制的“妙用备急丸”。但自己对这药丸没经验啊,就打电话请教师兄是否可以用。师兄言一开始一次8粒,约三到四小时一次,可以慢慢加量到15粒左右,看大便情况,如果下了就减量或是停了。4 Q8 i& L% x) K5 U7 [3 Z2 S
约下午三点多开始服药第一次8粒妙用备急丸(大小约绿豆的一半大),两小时后服用二次用10粒,第三次服用了12粒,夜半时再服用了12粒。 早上起来,姑母言不想吃这个药了,说医院里交代不能喝水吃药,昨天吃了药,今天老想吐。 其实想吐是好事情,说明肠道在濡动。听听肠鸣音,还真能到了。我说可能会拉肚子,不着急,不想吃就先不吃了,看看反应吧。* V8 o0 t" c# R, @2 D! }; c
大概到中午的样子,就开始拉,大概二十分钟到半小时一次,开始是成形的硬便,后来就是黑色的臭味很大的水泻,量很多。到晚上十点多,打了二十来次,但言轻松了很多,再按按肚子,没那么紧了,肠鸣音外面都能听到,不停的放屁,一放屁就会出来些大便在尿裤上。再摸手脚,暖和了,脉也能摸到了,只是还有些不齐。$ e4 s3 p* Z! V- y" v, X3 u+ E8 T
21日开始就明显轻松了,但第一天还是能拉这种黑水七八次,但人精神了些。
: o' X: Q# P1 g) e22号就进少量的水,到23号就开始喝少量的稀粥,肉汤。' \, k& ^. b8 `5 `; h* Q3 ?
23日去我之前上班的卫生院做复查,能自己慢慢下床走动了。检查结果不错,气体消失了,右下腹包场小了,心律虽然还有些快,但早博不明显了。电解质没有紊乱。
' i# @" L8 b7 V- M" @
L7 t. @8 T8 R. z: z25号开始开汤药,用理中汤合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加红藤,银花,当归,桃仁薏苡仁,陈皮。( k, G" i+ C$ G& d. ~
山银花 240克 枳壳 60克 红藤 120克
: f% H3 O+ B5 B5 F1 u山桃仁 60克 干姜 45克 陈皮 120克
& N0 T) w% Q4 J信前胡 60克 薏苡仁 120克 党参 60克
* b' n( l+ G1 R- u( |5 g5 W9 F; L# V6 M当归 60克 白术 45克 炙甘草 45克
4 N) [) r/ c+ g中药共取 2 副 水煎开后60分钟 两日一剂 每日四到五次
% R4 R/ r: X' U g% U% X从26日起减为一联抗生素,抗生素,每天输液量1000ml左右& \" a4 v8 \8 x# K3 U! Z) V
30日停用输液,继续中药治疗。
; s" N$ o# n- ^% ^9 y, i12月2日又做了次复查各项指标基本正常。9 M& \) z' \1 A2 G) x- s# A- T8 P+ c
12月4日患者要求明日带药回长沙调养,处以理中汤合小阴旦汤加黄芪,当归,陈皮,生地七剂。
' d7 z# v! @( \. b& N6 p5 X黄芪 40克 干姜 30克 白术 30克 * G* g6 C; {, N
党参 30克 信前胡 40克 黄芩 20克
5 K+ T! u; [ u生地 40克 当归 20克 陈皮 20克
$ m+ u& O2 s' d$ ^7 K* {+ j炙甘草 30克 # O) C+ e! F! H+ O" o3 [' K7 G* ]
中药共取 7 副 一日一剂,煎水内服/ V) j2 u3 K3 x/ Y. p7 W
过春节时去长沙看望,精神很好,吵着要回乡下。
# { y2 X6 |4 O- Z3 d9 z现在人又回乡下做事情去了,老人家闲不住。- H3 u: g) Y3 C5 T# L, x3 `
在这里感恩师父刘师杰导师将治疗急症的宝贵经给传授于我们,也感谢南阳一品堂朱培府师兄的指导. b! E0 Z3 E' O6 a- `# T% {
- b) O# q% Q! |5 D) Z! \
" v+ O4 N6 i3 n# j2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