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中医古籍的四个层次(上)
黄作阵 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人文系
继承和发扬祖国中医学,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研究中医古典著作。尽管中医学在不断发展,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前人总结的治病经验主要还是在古代中医文献里,因此学习中医学,必从学习中医古籍入手。学习中医古籍,我认为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版本目录校勘(文本还原)、文字语言训诂(文本解读)、历史文化哲学(文化解构)、科学研究应用(继承发展)。
学习中医古籍的第一个层次就是版本目录校勘学的学习,这是对中医古籍文本还原的过程。中医古籍大多经过几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流传,而在流传过程中又经过无数次的传抄和翻刻,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是相当复杂的。既有后人有意的改篡与增删,也有无心的讹误与漏衍。因此,学习古籍,就要读善本书。如何知道是否是善本书?这就要了解古籍的版本流传存佚刊刻情况。因此,了解记录这方面情况的目录学知识,就很重要了。清代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 张之洞曾著《书目答问》,按传统四部分类法,将所著录的二千二百余种书籍分为经、史、子、集、丛书五部,每部又分若干类。该书收录图书能够驭繁就简,书后附有初学读本,使读者渐识其门径。本书对扩大读者知识面、指导治学门径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中医目录学著作也非常多,著名的有日本丹波元胤的《中国医籍考》、冈西为人的《宋以前医籍考》、严世芸先生的《中医古籍通考》等,都是重要的中医目录学著作。据此,我们就可以了解各种医籍的流传存佚情况,了解医籍发展的学术源流,知道何书最早、何书最精,以及各自优缺点等。当然,仅仅了解这些还是不够的。清学者说,“书不校不可读”,可见还得进行校勘。即使自己不懂校勘,也应该找到那些校勘精良的书读,找经过高水平学者校勘过的书读。有人认为只有读古本书需要读校勘过的书,其实读现在的书或者是现代出版的古书也要有版本选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学古籍也成了各种出版社竞相争夺的资源,但医学是一个十分专门的学问,并非每个出版社每个读书人都有能力研究出版,因此现在出版的或经过现代人校注的书鱼目混珠,有的十分粗糙,有的则严重错误,可惜对现代版的医学古籍版本情况的研究至今无人去做,因而也就无从给读者以指导。个人以为,读现代版的中医古籍,应读著名学者校注的书,要读正规出版社、大出版社出版的书。
学习中医古籍的第二个层次就是中医古籍文字语言训诂的学习,这是对中医古籍文本正确解读的过程。中医古籍成书于几百数千年前,其中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俗字、避讳字的知识非常重要。不懂通假字就会把借字当本字;不懂古今字,就会把今字当古字;不懂异体字,就会把异体字当正字;不懂俗字,就会误解字义;不懂避讳字,就会不明白古人为何要改字。而且,懂得一些文字学的知识,会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医文化的发展源流,了解中医学的学术思想。
当然,学习中医古籍,最重要的工具是训诂学。训诂学是解释古代文献语言的专门学问,是沟通古今中医学的桥梁。这一点,古今中医学家都有充分的认识。李今庸先生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训诂学知识的重要性:“《素问·调经论》中‘皮肤不收’句的‘不’字,释其义为‘弗’是不妥当的,这里是用为助词。杜预注《春秋·左成八年传》说‘不,语助。’不,语助词,无义。是‘皮肤不收’,即为‘皮肤收’,皮肤收,始与上文‘寒湿之中人也’的起因,下文‘肌肉坚紧’的证候相应。这说明了在学习研究《内经》一书的过程中,忽视训诂之学,抛弃古代语言文字学方面的知识,是不恰当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