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sunjianchen 于 2016-11-30 13:08 编辑 3 r% u* c4 n) l3 ^
& [; K3 ^* n( U* x+ X
2016年11月29日廖冬阳老师讲《张仲景方剂化裁全解》麻黄汤化裁整理
/ K4 O% z1 K8 H4 k4 l. z" G0 d* J, i: F4 W
大家好,我们开始上课吧
% O J4 D( p5 z4 A2 t从今天开始由我来和大家一起学习麻黄汤的化裁。: n$ {1 J% r- e9 r
这节课和大家一起学习麻黄汤这张方子。2 B; |) [- ?, ^4 C7 A7 v
麻黄汤这张方子,在上一轮《类方讲伤寒》中,李明国老师已经很详细的讲了。这一轮,我会结合临床,以串讲的方式来讲讲这张方子。
3 p8 }7 S5 }1 Q4 a4 X大家都知道,在伤寒论中,麻黄汤这张方子对应的证与条文是太阳伤寒证。
7 q O; u# q! K* D& h按我们汉传的理论来分析,这个是有问题的,问题出在哪里呢?伤寒论对太阳伤寒这个概念讲得比较模糊。" ]( B8 _! r3 a3 j1 P, Y& ?. ]- w
下面我们针对这个疑惑来解析这张方子。
' g6 [1 t) i9 B ^我们先来看看麻黄汤的药物组成% j! W5 g7 d4 V. V
【麻黄汤】# m# ^+ i2 Q/ _1 h+ p1 O8 {% S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去皮,二两) 甘草(炙,一两)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 9 [0 ?, K: R4 H+ h& h( R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 s X+ P0 C( d: k上一轮的讲课中,我讲杂类方的时候,讲过一次有关经方的大小方,不知大家还有没有印象。
u# P) [3 f. I# L( T标准的小方是四味药,大方是七味药。$ H- V/ ~/ s6 @4 p5 l8 D
那么这里是四味药的组方,其量最大者是麻黄,麻黄在四象五行中,归属青龙类药。故伤寒论的麻黄汤应该称之为“小青龙汤”。
0 g1 n& }9 ?7 ]3 I而伤寒论的小青龙汤应该称之为“大青龙汤”。
* M3 m& ?3 Q. R按照标准的四神方来说是没有使药的,所以应该去了芍药才是标准的“大青龙汤”。
$ w( c* B8 y/ m这些都是恩师在辨治班提到的内容。0 _( b2 j% L, @% Z* A/ v0 A. x3 i }
有人说,我们把仲景先师的东西改了,有依据吗?: s" ?1 ]! l. ^3 `
当然有,咱汉传的理论都是有理有据的。
% D3 o' @" E# m) B$ k在《辅行决五藏用药法要》一书中,就有这么一段文字:
9 A1 W; k1 o; U( ]“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山林辟居,仓卒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变,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可疏忽!若能深明此数方者,则庶无蹈险之虞也。今变录而识之”。
" \4 K8 }8 m8 o0 f2 | 从这段文字,不难看出《伤寒论》的组方是依二旦,六神大小而来。只是仲景先师把方子的名称更改了。
, N" m% B6 N" b3 C. {0 k( {* g: R而《辅行决五藏用药法要》一书中的小青龙汤的药物组成就是《伤寒论》的麻黄汤,而大青汤的组成也就是伤寒论里的小青龙汤。% E- U% n% i' r. k
我们先用恩师刘志杰方证解析法分析一下《伤寒论》中的麻黄汤。
) W! U% O5 i( b+ ], E8 ~三才解析:; W g& j: A9 ^$ V, N. j9 Q
阳性药:麻黄、桂枝、杏仁- k0 z f' }7 m: ?! [
平性药:甘草
; b! N* g, ^. y# |8 {# z3 s阴性药:无9 m0 p* L4 U. E, Z% N
四象解析:1 `+ p+ w) Q& y0 P4 y
君:麻黄3两(性温,味苦涩微辛)
) z4 V4 h1 m$ O2 C Z" q臣:杏仁70枚(性温,味苦微辛)、桂枝2两(性温,味辛而甘滋)
0 O! Q# f( j2 f( u. f) w# U佐:炙甘草1两(性平,味甘滋)7 C/ F3 A) I9 o3 s
使:无 V, ^/ w4 |# J$ q! Q
由分析我们知道,此方无使药,三味阳性药,皆为性温之品。温能除滞。那他对治的证应该为少阴凉滞证。根据以方测证,那应该是个少阴的外感伤寒证。6 z& Y& o$ ^5 b4 Q' @# l! q
那么麻黄汤能不能治疗太阳伤寒证呢?
& w+ [) B# b+ }; ?" j照前面的推导是不太适合的。
% `7 b8 T: w4 _' k V但条文提到了太阳伤寒,那怎么理解呢?
, ~ |; A' H# M# ]4 f1 c: {这个太阳伤寒应该是初期,要抓住这个用药时期,这个时候津液还没有损伤,我们发一下汗,中病即止是可以的,然后再通过机体本身的调节功能自愈,这些对于体质好的人,是完全可能的。1 [. _* I3 p# i" X8 S6 M$ h5 \' X$ u
就像我们用西药阿斯匹林,扑热息痛等来治疗一个外感发热一样,有的人服一次,发个汗,不烧了,机体就会通过自身的调节功能来慢慢自愈。
& j1 I$ y( F, C' }' e4 q( s但有很大一部份人吃个西药发热后还是会发复发热。
- R. [5 l2 J% Y5 Z* }- j这个就产生了变证,伤津液了。
' l; A( ^( X; F+ h8 Z$ M' O* q那下一步就有可能出现一个太阳阳明的合病,或是少阳证,或是太阳中风证。
1 ^( f5 P* U: W5 J临床上以前两者常见。3 |+ B, Q2 N; p' V6 ~
恩师在《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第二版中已经澄清了太阳伤寒证的概念。
4 [# a( y) u% e( p5 U; u太阳伤寒当是解理成一个合病。既太阳本证加上外感伤寒了。0 @+ R8 t/ b" g# F0 A
我们还是来做一个推导。
8 |; u/ A9 Y+ ?1 j) U) Y& ?# J按六纲病位来分析,太阴为里虚寒,阳明为里实热,少阴为表虚寒,那太阳为表实热。
. G1 u6 X v# @1 d表实热是一个什么证。0 O8 e$ U9 J- A- Q ?# Z
实际上就是一个阳明外证的白虎汤证。发热,汗出,不恶寒的温病。
' X9 d( v1 G* H所以太阳伤寒证,当是白虎汤类与青龙类合方才对。也就是说是一个太阳阳明的合病才对。
8 J+ W" f/ g7 ^ p; u伤寒论中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方子,麻杏石甘汤。
/ D# P: g& J+ D/ j这才是治疗太阳伤寒最适合的方子。
2 B p" l0 [- q2 r当然你说你用麻黄汤加石膏或是用白虎汤加麻黄,或是白虎汤与麻黄汤合方可以不可以?
* Q4 V, n( r6 N! \如果临证时有这个需要是完全可以的。
; b' J/ X$ E0 U6 Z1 u/ D+ M关于麻杏石甘汤这张方子,再后面的学习中,会有老师给大家再讲,这里我就不讲了。5 x! V3 c+ ~) o- i9 W
我们再回到麻黄汤这张方子,来看看这张方子中各的药症。7 \, |* f1 `/ _- _
各药的药症. l# Q; q+ E6 G6 P! M0 Z
君药:
* m. Y$ O. V' w) Q- x7 e/ e麻黄 性:温 味:苦涩,微辛- w' o! Q3 @8 L6 }: _
《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 d7 y( s* e. I+ w4 k7 r5 D《名医别录》:五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疏伤寒头痛,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虚。
' i/ E; b5 G* y! |麻黄这位药是一个很好的药,时方却把麻黄看成虎狼之药,不敢用或是很少剂量的用。& y1 L( H! I3 Y1 Q
有的甚至还搞得因时节而用, e& [# q, d H2 U+ P
麻黄性温味辛而苦,辛能发散外邪,苦能涌泻病邪,有明显的发汗解表作用,是“攻表”的猛将。: e4 G& r9 d$ |3 e% ]. Y
它能把体内津液(卫气)输送到肌表去抗御外邪。通过发汗的形式来驱逐束缚在肌表的外邪。
0 P$ T: R: C2 U0 X! B尤其是体温越高,则发汗力越强。* _% p4 U6 _0 h
凡是在表的一切病邪,包括风寒湿邪,气滞、水饮、血瘀等,麻黄都可以攻之,随汗而解。
- l$ M7 Z" |9 i. q. @, e. L. w/ ~麻黄治疗头痛,身痛的机理,主要是通过发散聚焦在上焦,肌表的津液或是水饮来实现的。
3 T8 h; l4 u/ t; \7 m9 r也就是说让气得旁流。
& V$ X0 k# I1 t4 w当机体受到外邪的侵犯后,机体会通过自身的调节功能,调动其他地方的津液输送到肌表来抵御外邪,不让外邪继续向内侵袭。
. q+ V3 S$ p* B* H这个时候,肌体就会出现表的水饮,气机不化,形成一个在表的“痞”。
2 k3 ?) n3 p. n @$ V就会出现表位的一些症状,头痛,身痛,畏寒等。$ |: T( O! i% W3 e% k7 |
由于肌表的痞结不通,津液,气机不能通过毛孔往外散,就能有往上走# e, A; q7 M. N- C; q! j" h
所以就会出现咳嗽,喘息,甚至呕吐。
1 j- ~, S# k% | ~6 _3 x我们可以概要为四个字“气不旁流”。
) x- A: O. o$ Y# S6 b! v7 J2 m所以太阳病或是少阴病也会出现呕吐这一症状。: s% T9 Z( b) _8 b# m9 Q& n) v# J
应该来说,六纲皆会有呕吐一症。
0 N* o- L. C& m0 [+ ~/ Y& M但临床上一看到呕吐,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少阳病。) [3 n5 q( N7 V' E. v9 x2 Z
这也是我们临床值得要注意的。, @! ?9 {; b0 o9 u4 c& @3 K
头面与四肢皆属于表,所以麻黄对于治疗在表的痛症,用对了,用准了,效果非常好。
4 U2 ^! F( g8 ?8 ^% M2013年,刚接触经方不久,治疗一个头痛剧烈的患者
# W: p6 o9 \9 }当时病人在株洲,没办法,自己两口子都是学西医的,痛得吃罗痛定,吃完约半个小时后患者发生休克,面色苍白,紫绀,喉间痰鸣,口吐泡沫(可能是量大了点)。" ]3 O- t3 z, F0 w. b/ F
急打株洲中心医院电话。至医院血象,CT各项检查正常,输以氟桂利嗪等输液一天,次日出院,诊断未明。但头痛依旧如故,问我有何好办法。
, R$ G' t/ Z5 G6 Z通过详细的问诊后,当时处了个麻杏石甘汤加柴胡,芍药,黄芩,川芎。- u9 U. d6 R* B9 n
当时麻黄用10克,让他抓三付一起煎,分三次服。
+ U" J j: z9 P- f1 F9 d% c次日电话言,当晚就基本不痛了,后来就让他自己再抓了六付,分两天服。患者这几年也没复发过。1 r) g& e8 y$ H: b, Z9 R
另外麻黄擅长“走表”,可以用其来治疗很多顽固性的皮肤病,
# R. o" Y7 y7 s7 o! {' _这个临床上要值得注意。, K( a/ C# ]) D y$ N# ]( e
比如说用得比较多的方子是各半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7 F( `( Q9 j5 D; U+ P
麻黄还有醒脑的作用,
. G4 m" T }9 d& b) f7 E麻黄汤古方中也称“还魂汤”,, }2 ^0 ?- D0 n6 h4 k& q
东方青龙藏魂之故而名之: K' J. W6 y* w0 L
看看续命类方,基本都用到了麻黄1 _7 S# O- E$ ?; p
还可以利用麻黄的这个醒脑作用来治疗小儿的尿床(遗尿)9 `3 W/ V8 \% F: i; `) {$ G& v
比如说下焦水饮的,可以在肾着汤的基础上加麻黄
P, n* e! L# p% y2 ]3 S8 i我曾经用麻杏石甘汤治疗过两位10多岁的小儿遗尿患者,效果相当好
4 I4 @: S$ O! x4 `; n: _所以对于遗尿,包括西医说的尿崩症,麻黄是个不可多得的好药,临床要注意使用。+ p, T5 ] ~. ?" P8 N6 X3 L
辨证准确的话比时方说的什么缩泉丸疗效要好得多。
0 J A) a% x3 T1 y2 H v) E9 N a麻黄可以把体内的津液向外输布,可以导致下焦的津液不足) m- ?8 J9 O% j' _0 N: g
利用这个原理,对于一些伴有表证的腹泻,效果也很好1 z! _- I. W3 _% F) {; Q
十一在长沙讲课的期间,一个以前同事的小儿,腹泻好些天,后来又开始发热,我让他拍了个舌象,问了些情况。处了个芍药四物解肌汤加麻黄,次日热退泻止,效果非常好。
0 M# K5 b- H6 Z麻黄另外一个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降逆止咳喘。9 [8 O! ^# W& ]7 x* ^4 `& B- o
无论是外感导致的咳喘,还是内有痰饮上逆导致的咳喘,它都可以解决
5 z, w9 f) R( Q3 M8 {- H% g它的这个降逆作用同桂枝一样,是宣散邪气而降逆。
4 x! ?/ R) E$ ^: N0 G关于麻黄的煎法,在《伤寒论》里大多要先煎去沫; Y2 ?: A6 K; D7 U- K
这个就是为了去掉一些挥发油,避免服药后出呕吐,心烦等不适。7 d3 M/ f# b% ~
如果我们采取这种古法煎,麻黄去沫的时间一般是开后10分钟左右9 ~& a c+ ^- m: o! c
这个我做个实验,要水边煮边去
5 z, @1 }1 q% k3 z9 j在罐子的四周能看到明显的沫子,可以用汤匙轻轻掠过一层。
+ m d/ B2 z2 a/ i9 ~" U1 x+ p临床上,我一般都是与诸药同煎,煎的时间长一点,一般沫子就自然没有了* o8 {' [$ N8 f3 m5 q5 j1 Y& b
而且麻黄比较鲜者煎时沫子明显。放久了的,不太明显。
" x* E6 `8 f1 t* V- b% u3 s$ u! | 麻黄虽是个好药,但临床上有些反应还是要注意避免
$ }# e% {7 k' ?6 `6 F& @# o比如晚上喝多了容易失眠
) e" y1 R0 R- ]这个个体差异性大,有的量小也失眠,有的量大也不失眠" W; A- P3 _( z4 F0 D
这个我们建议患者晚上一次药尽量在睡前四个小时左右喝
( \: U( L* F2 C" ~另外就男性病人,尤其是老年男性有前列腺增生的患者,容易出现小便难出的情况
' T) A7 [$ H7 h n9 w8 b" ]: ^' [- V: U所以老年男性用药的时候,宜从小量开始用。
4 B' h5 o# E, ]+ L2 L时方喜欢用荆芥来替代麻黄
# T- O+ C/ k$ d7 A$ S( g9 T如果单纯发汗解表还行,但其他功效荆芥是没法替代的
/ `; \7 } X9 a; ~$ v$ l d5 i M且荆芥要解表发汗,我临床观察,药量必须大
, R% U7 C2 z0 {/ d. i# S- ^$ m' h) w时方说的解表要轻清之剂,如果真是风寒束表的伤寒证,非得大量不可: i7 `& a0 M( s8 X; g
最好还得配伍羌活,防风,桂枝,生姜等温散药物
1 e( T% J+ G! r: k* {2 G没学经方之前,我喜欢看一些民间医生的中医丛书
6 b% u. k' g; O# [; Y其中有一篇就专门提到了荆芥解表必需大量,40克到60克左右
' {5 Q9 V5 L6 V3 H, _1 b后来我用过一个外感发热的病人,用的荆防败毒散改汤,效果相当不错,一剂药就搞定了3 a8 k# g% j. \: U! D
大家如果有兴趣,课后有时间可以用咱们的经方解析法去分析下时方的一些方子
+ z. s" n5 q' s% ~# U) m比如说荆防败毒散,九味羌活汤,柴葛解肌汤,二陈汤,温胆汤等等,都是很好的方子。
9 u8 J; s) r4 P- v. G: e配伍方面其实也是遵循了经方法度的。只要把量用上来,效果也很出奇。
1 {+ l2 f9 M9 }- W有中医医生对咱汉传有偏见,说只知道经方,不承认时方
6 R* K+ g, |1 X这是没有深入的了解我们汉传的理论框架
' ~/ a o5 R$ Z' L( f! h师父经常说时方里有很多宝贵的东西
+ B# n0 A! F) @7 t" y# H但师父强调先让我们一门深入搞懂经方,再去涉猎各家2 E# r) M. b( h! ^, o: M
师父用心良苦啊!
* r6 A. D( N* F$ X+ D' A& i' O经方是根基,你把根基扎好了,时方的这些枝叶如何开的,你自然就会明明了了8 E$ g/ B; `8 a. x C
说远了, f2 U9 e; k( [
我们再来看看治疗兼症,协同君药的臣药:
; h1 G2 B, {0 K3 w+ ?1 F9 F4 @桂枝 性温 味辛甘滋
* o/ h; ^& S( L4 a《本经》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 v+ g/ C7 z/ D* ^
恩师补充“治伤寒中风”2 t. `8 A: o r3 w6 ^+ h) M
《别录》主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 c& @& b) ]! m7 j& g# l2 c- s! r! _
性温能祛寒,味辛能发散,甘滋 补津液。* D X. U$ U" }8 d6 u/ [" \
治上气咳逆,说明桂枝能降逆气
0 b# X/ o- m# o b这个降逆气还是和麻黄一样,是通过解决气不旁流来体现的
# L- b' M; d% ~" a! F+ u. F桂枝还能发汗解肌,能利关节。
{5 ]6 f6 y6 |3 z5 t与麻黄配伍,能增强其发散风寒的力度,又能协助降逆气止咳,平喘- g& y, z: z6 w5 G- `
还能利节而解决身痛,关节疼痛等症状7 c9 U# t, u. d* v( R* E1 J* J
桂枝辛而升散。此处用二两,取主降之意。
( z4 p9 K o5 M, O$ ]( z" L& m用降的量,做到升中有降,助升散的同时降逆气。
! ]) L: H5 B' ~/ ]7 R, A, m) Z还入肢体深部通气机,解决体痛8 D$ @. {0 [. e N: p
再来看杏仁:
6 @2 V: d5 x' ?% p, ~杏仁 温 微辛苦) t" @# T r7 W5 B$ R+ R3 c( l
《本经》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奔豚。" o# y% T* a1 r) _% ]3 G3 x* Z8 H
《别录》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去来,时行头痛,解肌,消心下急,杀狗毒。( O2 j3 L C8 L9 a+ _* A* @- O4 U' d
温能散寒,微辛能发散,苦能涌泻。2 _) \' } v) r4 v+ b
杏仁当用苦杏仁,甜杏仁不行,最好是生的,没去皮的。! |9 |! w1 v1 ?
原文中有“去皮尖”字样估计为后世所加,我们平时用都是带皮的,捣碎一下再煎。5 M# y2 H: n+ H' _- d
现在医药公司进的杏仁一般都是开水烫后再搓去皮的,叫做燀(chǎn )杏仁
6 [( s5 E5 r9 V/ ?+ h6 v/ z) e这个“燀”就是用热水烫之意5 h r& c! g9 T/ x$ G: |
这个字也读dǎn音
# r( n; D9 f. \- d, b- S1 ]' M我们益阳这里还保留着dǎn这个音,意思也是用热水烫一下
# v- n/ |* B- b4 A通过样处理后其作用明显减轻,所以不适合用/ ~, P3 t" N' u, Y2 w/ P
包括经方中用的桃仁,市面上也是燀桃仁,我们也当用生而带皮的。9 c" I: R' ~2 X7 ?) N- T
杏仁也能散寒解肌,能治疗头身痛,降逆气
* ~2 H$ [3 S) M0 ^6 b% c/ N/ H药症说主“咳逆上气雷鸣”,说明这个咳喘是比较严重的,不用听诊器也能听到明显的痰鸣音或是哮鸣音
( e9 A3 S: i ^! O( o; U治疗这个症状要用量大& I+ w' s% f. E: K* H! a8 b0 F {! i
比如《金匮要略》中的厚朴麻黄汤,杏仁用到了半升3 x6 o( k. n Z! t% R+ G) G
还有《千金方》中有一个方! [/ c& W3 i- {5 ~
治上气胸满麻黄石膏汤方,杏仁也是半升
! Q7 q6 g. p0 I( J( J麻黄汤这张方子,用到的量是七十个,七十个是多少6 Y3 p. z& f7 g p: p& `- o
我测量了一下,十个杏仁,小者大概4克左右,大者大概6克左右,七十个杏仁大概是30--40克
+ `! p. C' {; _+ B9 Q$ P6 t相对半升来讲不是太多,所以杏仁在这里,治咳喘只是一个兼症7 a0 l# \7 A/ e( \' v6 s( t& G }
如果咳喘厉害,可以用到半升. Z/ V! d* J! w0 c' m
半升我也测量了一下,大概60到70克的样子
9 P5 x3 p& Z- U9 \9 N% x/ E师父也说过,40-60克为显效量,经过水煎,可以显著降低毒性。7 z Q5 j- \. p% d! {1 y. [
杏仁还有一个好的药症就是治喉痹
, h8 F; @* S* s, M y比如现代医学所说的急慢性喉炎,说不出话来,或是声音嘶哑得厉害
7 U% E' S# C2 w' R/ [《千金方》有张小续命汤加杏仁喉治痹方 p8 Y# @# Y B& V0 r; Y* w$ N
这张方子把小续汤的杏仁一两加到了三两,来治疗喉痹
- M o; Y2 _ D: _7 X v0 ~7 Z这张方子把小续汤的杏仁一两加到了三两,来治疗喉痹。这张方子我用过两个患者,辨证准确的前提下,效果特好,大多一两付药见效。 t/ S) C+ e: p7 r% l& x
杏仁因富含油脂,能下气润肠通便
3 V# r4 g ` ^3 T4 \比如很大一部份病人,尤其是小儿,服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会有大便偏稀,次数增多& G5 k _# n2 L9 F* y
另外麻子仁丸中也用到了杏仁来润肠通便。
! x! t, x" Z R! Q9 P5 r" C佐药:
* N/ c: b% j" N8 f. U 甘草 平 甘滋
. k3 D2 {) k0 _《本经》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 X' d) }: P6 |5 c$ F# O- _5 U" E7 j甘草,伤寒论中多指炙甘草,可以护胃气,养津液,调和诸药。/ G: [0 ?; \7 f+ Y/ T, e$ c3 L
再来看看服药注意事项
% j3 d( W9 V, j m/ C服药后,要盖上被子,微微发汗,和桂枝汤一样
: u$ [: @! q" |1 p# ~ E8 t& R但不用喝粥助药力
3 |% `4 r6 B$ b+ i因为麻黄本身有发汗的作用
- @4 n( x' k0 ~! I$ ^$ v* o9 L不象桂枝汤,本身发汗作用不强,要喝热粥,助热发汗
4 g% J, z( S5 [: _& C禁忌呢,同桂枝汤。服法,也是和桂枝汤一样,不必分遍数,中病即止。
4 K/ [; F) F. z/ W8 l我们再来看看《伤寒论》中与麻黄汤有关的条文:7 G% W; j5 w; B b$ s" W
在《伤寒论》中,麻黄汤这张方子是治疗太阳伤寒的方子,所以讲条文的话,就少不了太阳病的提纲条文。5 g6 ^5 b: H% p7 G3 I5 r- J- w, }
3.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宋1)
3 H' B) K, x, X4 G5 ^31.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伤寒。(宋16)* q% y; O0 r2 U. e/ b' c* f% X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宋35)0 N0 H5 m. g3 Y3 A2 D5 q4 E
以上三条,如果综合起来看,把太阳伤寒的症状讲得很详细了: x0 P$ k3 I$ R) O b* t& V
后世根据35条,说太阳伤寒症状称之为“麻黄汤八症” t$ B: Y( S5 I/ W+ y4 u2 r
这一条也没说全,必须要加上前面的两条提纲病状/ K1 |$ m( t" @) c: G8 \
其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三症其实已经被“体痛”这一个症状给涵盖了( u' w, E/ ?3 j8 e3 E" ?
所以恩师根据这三条,去掉一些重复的症状,总结如下:
! @/ t8 U; Y; y/ p太阳伤寒证:脉浮阴阳俱紧;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恶风;体痛;呕逆;无汗而喘。3 G6 t" u6 W# [8 I9 \
上面才是标准的后世所认为的“麻黄汤八症”$ l4 ~: q# }5 D; \- T% h0 f
当然,这是根据条文机械的总结。临床上不一定全然如此。1 D9 O3 c8 l3 p' S! o
比如说提纲说的必恶寒,体痛,呕逆等,也未必要都要出现
7 @1 p! v- |& C+ s. p# d0 v这“必”字,古文中除了“一定”的意思之外,还有“假如,假设”的意思& A! Q& j9 d- S: z; s+ a
所以临床要完全套条文的话,那临证起来就会狭隘了。# y( \: f2 c7 g. h; a
3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宋46)) n7 d1 y$ _* h$ Q! t
这一条一开始就告诉我们是一个典型的太阳伤寒证。 b6 E+ F% h( ^1 ^" z3 E( b% I
过了七天,到了八九天的时候,伤寒表证的这些症状还存在,那就不要考虑其他方,还是得麻黄汤发汗。
2 W; w5 H7 {, B7 H+ L* t# G5 r这条,能有力反驳用《素问.热病论》的“六经经络”病传概念解释《伤寒论》病机的那套谬论。
. f; k& ~" |8 P& N: [) b这个时候,津液就会自寻出路,皮肤发散不了,就会往上走,找个最薄弱的地方往外透
6 g# x' Z3 v% e+ c% `所以剧者必衄。从鼻粘膜的个薄弱的环节透了出来,所以就出鼻血了6 q: e5 N, Z% Y
鼻血一出,津液就通过出血的形式排泻了。所以衄乃解。
) B( b5 i9 Z! \* q4 d& p所以有时候高热,我们可以通过十宣,大椎,耳尖,耳垂等放血来解决,也是同样的道理。7 R! w* `) a4 c) i9 Z- `
我们先休息十分钟,有个急腹症病人要处理
) }7 z' Q" m/ m8 q6 M& W. O" {2 _等下再接着讲吧
6 w/ U: p3 X, K+ N不好意思,耽搁大家时间了% y) t7 P* u7 h- X0 Q0 y
我们接着讲麻黄汤的有关条文
" u1 u9 h: g4 n# u2 g221.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宋37)7 L4 T+ U; Y& p
这个条文,恩师说要分开理解,语序也要修正。
/ Q, I1 Z. b+ w5 a- b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7 S2 `; L% p- S1 ^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 N* `* w' u& c: C% \2 ~/ D& c! S# `/ a& t7 t 太阳病,十日以去,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5 B' C0 s5 w# P' L太阳病,当为太阳伤寒讲,和前面八九日不解一样,过了十日,还有太阳伤寒症状存在,还是要用麻黄汤发汗。
- P! M# k/ Y; R: C# L& B4 [如果太阳病,经过十余天,伤寒已解,出现了胸满胁痛,提示病入少阳或是合并了少阳病,当与小柴胡汤。$ X1 I" N" g3 V6 T0 u) F5 W) J- W
218.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宋36)
- ]$ |; V7 `0 x: m5 D+ ? M# R这一条说的是一个太阳阳明合病,系在太阳。
$ Z7 t& ?/ {2 s5 L2 ~0 U' l& M* q阳明的里实热合并了一个外感的太阳伤伤寒,出现了喘而胸满1 b4 y2 P& _( G( U$ S4 |& z
多了一个伤字4 F& l, ^/ k* G' t$ Z
此时不能先攻下,攻下会使表邪内陷9 A4 F" m3 z( { p, F1 C
所以必须先用麻黄汤解决在表的伤寒,再去攻下。后世所说的“下不厌迟”就是这个意思。
+ U' Q+ ^, O5 D2 f/ P' u' ?/ b其实临床上也可以表里同解的
. ^+ U1 U% `# e/ C: |# W3 n7 D2 W比如麻黄与大黄的配伍黑散方,又如时方的防风通圣散。都是表里同解,临床这个情况用常见,这个大家要值得注意,不可太拘泥。
8 R1 V/ E$ ], V$ u5 X231.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宋235)' }8 t, N" s6 Z4 w! K7 C' a* b5 F/ \9 ?
这条《伤寒论类编补遗中》师父给予了修正。
) b3 y: i8 p6 ^, P B+ I (太阳病),脉浮,无汗而喘,(欲作)阳明病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8 N4 V: c4 X# s* U1 g也就是说这一点轻微的阳明症状,先不用去理他,用麻黄汤发汗后,机体会通过自我调节的能力自愈。+ n- G$ Q& a1 {4 n F. B! n
33、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宋51) ( m# Y/ ~4 Q% o! L- B5 F
34.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宋52)
7 j) T8 {. y$ t" |( k0 P这两条,都是把太阳伤寒的症状给省略了,都应该具备有太阳病提纲证与太阳伤寒症状才行。1 ^- O3 b- q0 G# F' v3 s& x' K# a
像这样省略的条文,《伤寒论》里出现的比较多,不能单一的去理解。
9 ^% n9 ~( L: A' ^/ t3 F257.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宋232)) @. H. @, M4 a8 c0 _
关于这一条的理解,大家可以课后参看《伤寒论类编补遗中》合并系属病脉证并治篇,因为理解起来要联系其他条文,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细讲了。" q. W0 F: e" [6 }( a; y
37.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宋55)+ ~2 N" K" W4 n! b
这条和(宋46)条意思差不多" g9 [0 k2 l: h" u4 |- ]
太阳伤寒证,没有给发汗治疗
: D5 K( b7 a( E5 q* H* B# x表束严重,津液聚集于肌表,气不旁流,导致鼻衄了, ?# c1 f0 Z0 R! T
怎么办?
( O8 s% T; b6 P# Y* ]0 W4 j' u5 C& x) V麻黄汤给发下汗,让津液(条文说的阳气重)从表发散,气得旁流,鼻衄自然就会止住。
# G1 V+ }+ v8 y' k这个我们临床上是可以看到的7 O& Y% V! F$ {; I7 v
但时方医生见到出血的毛病,不敢用麻黄
. l* N3 e( |- X. N; B1 N# P看到咱用麻黄汤治疗鼻出血,非得被骂得狗血淋头不可1 U! p# j1 k( v: W) a" ^
我就曾在一个群里被人骂过8 f, ]5 c4 k0 ]' h) m9 d
我们想想大续命汤治疗脑出血性的中风,用大剂量的麻黄,是不是也是这种机理呢? 0 v2 x) U8 I7 W8 b
由于时间关系,条文就讲到这里,具体还有什么不懂的,大家再课后看书或是群里交流。
9 ]/ L: ~/ d; ]2 ?, F3 E z. S我们再根据前面的一些讲解,结合条文的学习,来总结一下麻黄汤这张方子。
0 S' M1 q5 `7 J/ B" }& g- w' \六纲:少阴外感伤寒,太阳外感伤寒" Z. s2 w/ @* t" O8 f! F8 k& B9 J
五证:滞证
2 z$ Y1 y# @2 H病机:少阴凉滞证(表虚寒)
" D& A4 o7 ?, n4 K3 W) _( f2 Z常见症状:如无汗、发热、恶风、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喘而胸满,衄血等。
8 u0 g5 g+ y4 t' P! ?常见体征:脉浮紧或浮紧偏数。
- k8 S/ o. C" I" x" ?' t: g+ M8 X好了,今晚的内容比较多,讲得有点繁琐,大家见谅。* q+ M K7 r' r
今晚我们就不再做病案讨论了,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甘草麻黄汤与麻黄加术汤。到时我们再和大家一起分享病案。
3 b% w- _+ b+ T+ }! A感谢大家!
8 i& [6 r/ B9 _# x
+ `# U L, a9 t- z+ y7 e5 M1 c% o- S- U! Z% g#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