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EIWENZHU 于 2016-11-17 12:51 编辑
! R/ U' G( U8 m9 k( P' v5 r6 r7 y4 ~
2016年11月15日邓泽成老师讲理中汤加减 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理中汤加减。 首先我们看看理中汤。
8 r- Q. m+ J7 m: K# @9 ~【理中丸】
5 Z4 w( u. t2 x1 {) C2 G人参 干姜 白术 甘草(各三两) 煎服法:
^) r; g1 i) R3 q. t(丸药法):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汤法):以四物根据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三才解析法: 阳性:干姜(热,辛) 白术(温,辛甘滋微苦) 平性:炙甘草(平,甘滋) 阴性:人参(凉,甘滋) 四象解析法:; H, N: M/ A( C2 V
君药:干姜(热,辛)3
$ f+ O, ] h4 S( k5 `2 h+ c4 F% O臣药:白术(温,辛甘滋微苦)3
4 ?# p0 U- q" R) h! a4 H, _佐药:炙甘草(平,甘滋)3, M E/ C. z& w
使药:人参(凉,甘滋)3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理中汤以阳性温药为主。针对的主要是太阴中焦虚寒的病证。 这里涉及到三焦理论,这里简单说一下。 三焦,广义地说包括了上、中、下三个部位。 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下焦包括肾、膀胱和肠道。 三焦理论的法则是:上管下,下奉上。用阴阳太极来理解就是:上为阳火,下为阴水,中焦为太极中气——土。土为太极中气,调节这其他四象阴阳的平衡。 中焦太极中气,燥湿均衡,调节这上下、阴阳、水火,起着斡旋的作用,这也是经方理论注重胃气的原因。 六纲病证皆有三焦分属,理中汤就是对治太阴中焦虚寒的病证。 接下来我们看看有关理中汤的原文。 134、下利,不欲食者,就当温之,(拟补:宜理中丸) 这个原文记载是“欲食者”,是个错简。师父根据太阴机理以及上下文的联系,并且查阅资料后,修改过来了。《伤寒论类编补遗》中有关修正的论证,大家可以去看看。 前面说了,六纲病证皆有三焦分属,那么太阴里证,分有三焦的。 中焦起着承上启下,协调上下阴阳平衡的作用。 中焦出问题了,就会气机逆乱,在上焦不能受纳水谷饮食就会出现不欲食的症状;在下焦水饮不受中焦制约,一方面上逆导致恶心呕吐,一方面出现下利的症状。 5、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金匮要略增补》 这个是大病后出现中焦虚寒,水饮微逆于上焦不化,因此口里涎液增多。病人虽然涎液多,但是也会出现口渴口干,还不喜饮水的症状。 6、霍乱已,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这条讲的是霍乱的症状消失了,身体略有恢复,但是由于伤津液造成了变证。 前半句“五苓散主之”,是因为病没往虚寒上发展,而且出现了“欲饮水”的症状,说明有热参与,是水热互结的五苓散证。 后半句“寒多不用水者”,说明病人是虚寒证,以寒饮为主,出现了不欲饮水的症状,这个时候需要用理中丸来温化寒饮。 8、治霍乱吐下胀满,食不消化,心腹痛方。《金匮要略增补》 因为霍乱上吐下泻,伤及津液。 伤津液就是伤阳气,胃气跟着就虚弱,就会影响食物的消化。 中焦出现问题,人体上下焦气机运行受到影响,自然也会出现吐下胀满的症状。 总的来看理中汤。
( f6 C6 o) y7 z. n六纲:太阴, L0 G$ c4 S' j7 W: j& c) X
五证:寒饮证3 R. a) E! l8 x" q# d) q* Y7 e7 H- B
主要症状:恶心,呕吐,下利,口干、渴等
- w2 u: A* N& g主要体征:舌淡有齿痕,苔白水滑。脉弦。 《千金要方》的治中汤中记载有关的加减。咱们来看下。 “仲景云: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 [size=12.0000pt] | | | | | | | | | | | | | | ( ~" [! I- C& w0 G) `' l) k
| 2 X* T2 w6 j, Y9 D
|
+ X9 A3 Y9 I% b$ @# K5 I% ^5 Y | ; z- |( L1 {/ ]6 e8 ~' o
| | |
4 P0 N5 b1 `& S | | | # L1 L8 h1 O: L+ i7 ?1 X! S7 K# W
| * s) Q% L9 C2 I8 V
| $ A: y+ N/ y6 |: F8 ^! v# @
| | | |
; V S! Y9 ?# f2 \2 P' Q | | | | 2 A, h7 v) j3 [
|
- F$ s# \4 E/ l: t2 W" R | 7 ^& P* `2 J6 d1 m9 n
| | | | | | |
. Z7 V7 @5 J/ d- w" ~ | 1 Z: d2 [* k, @+ ^; m% o% ]) ?
|
& c# l' c+ a5 g& O | | | | | | 5 t2 t! h* i+ a: @. N7 J; Z* [
| | + Q: H6 d7 g- W* x
| 9 I/ x* ?) k' P. w' T! e G! G
| | | | | | 2 V- u/ {, }9 A
|
( F O& n* o3 j! o6 ^. a | ! x7 r, W2 l% E/ o) P# n
| + s) [3 T7 P6 z) q: L: |
| | | | | |
3 P4 ~9 j# I0 D# `, I7 k3 ]/ [ | / V# j8 v, A$ V! n W% `0 {
| & f) v' i; w& U4 u, Z( e3 s
|
$ h. n# Q! ^3 e1 w! o) Y | | | | | | - g' v c: m3 p5 d0 \: R/ D2 _ h
|
6 O$ y$ C+ P+ ~% U# O9 g | : Q8 L* a! m$ w9 \" o8 V: n8 Z
| ' T# V/ ]) ^2 v: }5 r
| | |
0 X2 F( f+ M. c0 j6 U/ h | | | ! ?# P1 q1 F# h; C2 I2 p3 \, m) t0 ~
| " G! |. ?- o: k
| |
7 b+ t6 p9 b# V' G: I1 U& W ?* U |
【理中汤去术加桂】 四象解析法: 君药:桂枝(温,辛甘滋)4 臣药:干姜(热,辛)3 佐药:炙甘草(平,甘滋)3 使药:人参(凉,甘滋)3 我们来看看桂枝的药症。 桂枝 温 辛甘滋 《本经》: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 这里主要是气逆,病人出现了胸闷气短、心慌、胃中动悸的症状。 从症状来看,这里的病人下焦是没有水饮的;假如有水饮的话,水饮会随气机上逆,导致出现咳、呕、眩、晕。 所以去白术,加的桂枝。 从桂枝的药症来看能平冲降逆,使气的旁流,减轻冲逆。同时还能养胃生津。 气得旁流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先看理中汤加生姜,再看理中汤去术加生姜。 【理中汤加生姜】 四象解析法: 君药:干姜(热,辛)3 臣药:白术(温,辛甘微苦)3 生姜(大温,辛)3 佐药:炙甘草(平,甘滋)3 使药:人参(凉,甘滋)3 生姜 大温 辛 《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白术 温 辛甘滋微苦. S" j+ @! I ^# _
《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这是理中汤的基础上加了一味生姜。 生姜能对治气滞、出血、痰饮。 这里是由于患者呕吐跟下利都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加了一味生姜能协助白术解决体内水饮的问题,也能照顾到呕吐的症状。 【理中汤去术加生姜】 四象解析法: 君药:干姜(热,辛)3 臣药:生姜(大温,辛)3 佐药:炙甘草(平,甘滋)3 使药:人参(凉,甘滋)3 “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病人出现以呕吐为主,下利不严重的情况,所以去了白术,加生姜。 【理中汤加茯苓】
! { B/ [ x- m# a I四象解析法:
6 Y. J4 t+ c8 q) V7 |君药:干姜(热,辛)3% I: Q8 K4 U9 l$ G% W
臣药:白术(温,辛甘微苦)3 7 |4 e, M3 G( I2 B
佐药:炙甘草(平,甘滋)3 茯苓(平,甘淡)2& j7 C$ w& x% @, K
使药:人参(凉,甘滋)3 茯苓 平 甘淡. j. a" b% R! a' H1 i ?/ E
《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悸者,加茯苓二两”病人出现心悸,是由于水饮上逆严重导致的。茯苓的药症“胸胁逆气”、“心下结痛”,正好解决问题。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了,大家课后注意复习。
/ h1 i* V* H) ]8 u4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