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三个方证:
+ B9 U$ i7 A0 u* };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5 T& s$ S, }9 x9 u
桂枝 一两(君)
. q, W8 w2 ~3 p ` H: B龙骨 二两(臣)
- U& j7 a! O: p& _2 R1 c3 f- ?甘草 二两(佐)
/ Y9 p. d- j) g* \4 y- ^牡蛎 二两(使)
. j4 J4 `* f/ \3 @& h4 j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5 _+ Q+ X2 A1 [ d) T* E. r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7 l. Q% Z! r, L
这一条讲的是“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的治疗方法。
2 K- H: T% A0 P% t2 @“火逆”仲景解释说:“脉浮,当以汗解,而反灸之,邪无从去,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此为火逆”
2 z5 X' x/ n2 u2 W- @“火逆”仲景解释说:“脉浮,当以汗解,而反灸之,邪无从去,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此为火逆”9 {% p3 z. u$ T) N9 N
本着阴阳相对的法则,也会有“火逆”,也就是火热不在本位而下逆产生的一系列症状。, H& t- f$ C' D# o2 K; [
本着阴阳相对的法则,也会有“火逆”,也就是火热不在本位而下逆产生的一系列症状。
; u/ _0 D! j4 v+ M“火逆”,医生以为阳明实证,又用了下法、火针来泻实,因此津液受伤而烦躁。
( H# i' E3 f1 i0 u“火逆”,医生以为阳明实证,又用了下法、火针来泻实,因此津液受伤而烦躁。
. ?+ v( Z0 i: E* h仲景先师所撰的《辨伤寒》、《评病要方》等著作虽然属于经方学(中医内科学),但也讲到了忌火、宜火、忌灸、宜灸、忌刺、宜刺的诸多医经学外治法的辨证使用要点。
. f% }/ c9 T, z4 C/ J中医学的灵魂就是“辨证论治”,任何药物、任何外治法都有它的偏性。因此运用得当可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运用不当,会导致“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的严重后果。
0 R0 a1 v c7 n4 ]- W不能因为以艾灸为代表的中医外治法简、便、效、廉就滥用和乱用。2 _; \1 w9 e- W9 p
当前的中医混乱之象,令师父刘志杰老师忧心忡忡。真理迷失,乌云蔽日,需要有人不断振臂疾呼,才能让真理的声音日益壮大。: q* n/ P! S, c# e
为此,恩师刘志杰老师将于2016年11月启讲《汉传医经辨治学》。这是刘志杰老师对汉传医经医学的首次系统宣讲,内容包括医经学基础理论、经脉映像系统、取穴法、十四经腧穴、常见穴位及主治、针具针法、灸具灸法、诊断方法、临床各科治疗学等。9 r( k5 v2 H- K- M% S% k* W
《汉传医经辨治学》,将会彻底澄清《素问》《灵枢》《黄帝明堂经》等存在的诸多问题,重新恢复古医经学系统辨治框架,让针刺、艾灸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k4 d5 O5 r& W; A1 S. Z s
这个方桂枝用了1两,值得怀疑。1两桂枝,不过能微微解表而已,在本方中药量最小,起不到补津液,降逆气,定心悸的君药作用。然而,是否为错简, 已不可考证了。汉传认为,应当遵循桂枝甘草汤之义,桂枝该是四两。/ w& z4 z% K, Q& N2 @( [
龙骨,甘温。《神农本草经》:主心腹鬼注,精物老魅,咳逆,泄利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 s% W7 F4 W% j8 q Y" i9 B
牡蛎,咸凉。《神农本草经》: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 C P f8 e3 o, p, F
经云:“重可祛怯”,龙骨是化石类,牡蛎是贝壳类药,主要化学成份都是碳酸钙,质量较重,祛怯镇惊,专门交通精神,去结气,化瘀浊。
8 z- t# }& _6 A& O6 \- Y龙骨和牡蛎,一个性温、一个性凉,温凉并用,是一对对药,开方时候,常写作“龙牡”而合用。
- p( [. H! s9 q2 ~4 q+ z# Y“火逆”,复加下法、火针使津液大伤,会烦躁不安,再严重一些,水饮无所制化而泛滥,会出现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发奔豚或者惊狂、卧起不安:% H: D% j6 b- [( ~' X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4 U5 N# M6 x; L2 b桂枝 三两(君)
' ]( z0 T+ g! x) B3 W# P龙骨 四两(臣)
" K& T: x) C& Z" q蜀漆 三两(臣) Q5 l! x7 O9 t+ z
生姜 三两(臣)
1 W" @! U5 v4 W7 _- \" ?# m1 U甘草 二两(佐)- @) R9 S c; ]9 U/ U& F
大枣 十二枚(佐)
p1 _- @9 E' ^0 x1 b牡蛎 五两(使)" v0 s0 O' }0 j& X* z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_- n. T3 C3 F* B& Q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9 `: Q6 ]7 h2 d x+ W. A, y% r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 X1 t0 i+ X' x, K4 q- h火邪,包括“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即“脉浮,当以汗解,而反灸之,邪无从去,因火而盛”,更包括含火针在内的一切温热熏蒸疗法误用而致。有几种情况:
; T6 C# D1 B; k$ N) k" e) |' P第一,是因为火热攻邪,大汗亡阳。第二,是用温灸等,寒邪没有排出,反而内陷,就是《伤寒》里说的,那个火逆,腰以下痹痛。那个寒饮都被逼到下焦作乱去了。第三,就是火针没用好,整感染了,发奔豚。第四,就是因为火热散血,导致津液不足,而发惊悸。
# t, D% Z) a+ ] E这几种情况都有神志的异常,或者惊悸,或者奔豚,或者谵语发狂,或者便血衄血。还有,就是痉证,痉挛抽搐,这也是“惊”的范畴。
& K% m& h# j& l4 X9 h; _$ T宋本《伤寒》第112条讲到了其中一种成因:本来是外感病伤寒证,恶寒无汗,脉浮病位在表,应当用发汗的方法解除在表的风寒之邪;却判断成了内伤病的畏寒,采用了“火迫劫之”的方法,从而“以热益热”,导致大汗出,津液大伤,甚至亡阳(津液);不但表邪不去,还大伤了津液,内里的水饮乘虚上逆,脑无所养,心受饮凌,就要惊狂不安,躺着不是,起来活动也不是,有点声音就吓得了不得,甚至狂躁而大发脾气,也有的直接就是痉挛抽搐。
9 k: ` o. o$ Z& O$ a这个证比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更严重,要更加蜀漆、生姜、大枣三味药而成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对治。4 ]' z1 ]* ^" B, f; Y1 ~, S& K
蜀漆,辛苦,微温。《神农本草经》: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症坚痞结,结聚邪气,蛊毒鬼注。
5 Z6 a1 D |1 r4 I" D! L蜀漆和龙骨,《本经》记载都是性平,实际上,它俩有温性。历代中医文献关于本草药味的记载是最乱的,这一项恩师也已经在《药症本草经》中做了正本清源的讲解。
3 I- p5 R/ m4 [( o |蜀漆温降而散水饮,更加生姜三两,协助桂枝加强解表和化除水饮的作用。加大枣十二枚,保胃气,养津液。8 |6 T+ ~9 P# W# B: g- _, q1 s) ^% ~
蜀漆、龙骨、牡蛎,都是镇惊去水饮结聚,交通精神的。加上甘草大枣养胃气津液,桂枝生姜解表和降逆。可以看出,这个方治疗津液亏损、寒性水饮内结冲逆而表证不解,六纲属太阳外感病合并太阴本证和阳明津亏。
% j2 {: q$ r# a' I寒饮结聚成实邪,是本方要解决的当务之急,因此,要用有攻破力量的蜀漆对治,恩师的用药经验,搞不到好蜀漆的,可以用生附子,或微量巴豆霜代替。
( W+ y d# z, {$ c( _4 N【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 w7 y: J( E; `" `1 x+ ~桂枝三两(君)
! u& I+ }2 C. e% K8 \龙骨三两(臣)
6 q. @" i: t, l% X生姜三两(臣)
1 b# a# j$ `# ?4 {0 H甘草二两(佐)
|% W6 j6 f- M3 G" [0 U N大枣十二枚(佐)8 r5 z, c8 B. }2 r- `3 g" z
芍药三两(使): @; X# w/ Q5 C2 Q
牡蛎三两(使)" r4 I* }# T- W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 k1 N% Y. H2 H- h: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 |0 z/ R; a- o) Q这是典型“平脉辨证”的典范。) {+ p' {, _ D2 n$ V7 E: \' @
芤脉,势软而中空,好似手指按葱管的感觉,主气血亏,是脉管内血量减少,充盈度不足,紧张度低下导致的一种虚弱不足的脉象;
4 b; }# g" u; J+ E6 O8 c5 @% q) g动脉,是大如黄豆而独显,主交结不通,阴阳精神交结不通而郁结。
8 L) D/ k! N' h微脉,指脉象微弱,是气血极度不足,动脉搏动似有似无,按之欲绝的脉象。
$ x" Z2 a7 D( |/ K" l I紧脉,是把琴弦绷得最紧张的程度,用手按着后找到的感觉,是比较硬的,属于饮病的脉象。4 b! L9 j1 u* G( P! o5 g! m- P
“脉得诸芤动微紧”,这样四部脉的兼脉,是一个气血不足,虚实夹杂的复杂脉象。
. k! G+ m* X# I《金匮》说:“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脉极虚,是气血不足,主虚劳。脉大,即浮而有力,但是重按会现芤象的,这也是虚劳脉象。
$ T* u( [" X7 J* ?虚劳,临床非常常见,尤其是都市人,夜生活而丰富,熬夜加班,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消耗多,虚劳患者很多。0 {$ |. o/ O' S- K5 V! u5 B
虚劳的定义,就是正气不足。凡是正气不足导致的一系列症状群,通谓虚劳。 v4 N1 I+ a# ^+ ]+ T
虚劳的定义,就是正气不足。凡是正气不足导致的一系列症状群,通谓虚劳。7 z4 [: J \( q7 y8 [1 k5 L* d
脉虚沉弦,是浮按虚弱气血不足,重取则沉弦水饮内停。这是表虚而里有寒饮的脉象。
$ b+ |* x7 O; N! _8 a5 ?' K9 E见到这个脉象,没有见到明显的寒热表现,但是面色白、经常头晕眼花、气短,这是气血不足,不能够荣养巅顶面部了,甚至气虚不能摄血而自溢,出现鼻衄、齿衄等出血症;身体内部拘急疼痛、小便不利、小腹满胀,这是里虚寒,经脉收引不通而痛,水气不得阳气温化故泛滥壅滞。仲景说,这是“劳”使之然。
2 v+ ?' x, f) e. V' u劳,繁体字为“勞”。上面两个“火”,比喻你的两个眼睛,比喻精神,下面一个“力”,比喻伤体力。伤神伤力,匮竭身心,则为劳。甚至“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_ ]* G; C- N4 E
阴寒,是指生殖器官说的,发凉发冷,遗精,伤了精气,肌肉没有足够的精气来养,要两腿酸软无力。遗精、滑精等,都是津液亏伤,阴阳格拒,阳气所逼。
7 s+ d9 ~ A; c0 r7 }在讲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证之前,仲景进一步详细解释了“失精家”的表现: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这些系列症状都是长期丢失体液、血液、精液等人体精微物质,导致的虚劳、正气不足表现。
- Q. G) P- H ]1 W这种情况,不仅常见于男子的遗精、滑精等“失精家”,也会见于男子或女子的“梦交”,这就要用桂枝汤再加龙骨牡蛎来治疗。. @2 r$ A3 `. W/ S- V$ `
桂枝汤,前面讲过,是小阳旦汤的变方,可以扶阳化饮益津液,治疗营卫不和、魂魄不交。
9 y s0 J/ l, l2 B6 R! a7 b在此基础上,再加龙骨牡蛎,祛怯镇惊,交通精神魂魄,去结气,化瘀浊,对于虚劳精亏导致的心神不安、阴精不能固摄,有专门治疗作用。" N8 I/ r' L1 j0 Z X4 }8 ~
以上,桂枝汤类方的25个方证,就全部讲完了。仲景先师以桂枝汤的灵活、随症加减、合方为例,示范了方证化裁的方法。& ]+ e$ \" p9 g4 m: |
可以看出,仲景先师,是第一个教我们方证灵活化裁的人。某些妖人方剂不能加减、不能合方的歪理邪说,自然不攻自破。. e* a* Z% P: v j. Z, H
张仲景要我们“量体裁衣”、随症加减,没有教我们刻舟求剑、死路一条。张仲景的著作,是先师示范给我们的“例题”,处处授人以渔,教我们随证活变,要我们举一反三。% {& |" i& D A$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恩师刘志杰老师,透彻阐释了中医经方学的病位病机病理与治则方药,解释了医经学的经脉本质、映像系统和诊断治疗方法,并可与现代医学科学对接互释。
. L" d/ }" s0 n! k系统完善的汉传中医学术,向世人展示了中医学是科学,是循证医学。中医和西医的最终目的,同样是追求真理。真理应当成为两者的汇合点,亦是沟通两者间的桥梁。尽管真理唯一,但通向真理的路非一。中医和西医是完全可以互相发扬、相辅相成的。6 u4 O+ v* m `8 {4 P3 P
真正的研究不需要号召,不希求名利,一切自我繁殖,而不需要温室和被培育。然而,正如蕅益大师所说: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恩师刘志杰老师以大悲无私之心,复现经方本来之面目,发明往圣未传之隐义,艰苦卓绝,为法忘身,普传学术,培育桃李,并不希求任何名利与回报,只希望毕生的努力与奉献,能得到尊重。
/ K2 Q: p4 f" s6 v" B) P, E4 t5 h6 ^/ E到这里,我的授课任务就全部完成了,今后会同大家共同学习。下周二开始,将由刘云舟师兄为大家讲解小建中汤加减,欢迎大家继续学习。8 c8 p- l& q' Y/ U" ^, a
下一课由徐朋吉师兄讲小建中汤加减,欢迎大家继续学习
1 G; m+ `& v% b9 I& y6 v5 B" R
( }# v* m4 y. N+ F, Y( g; d3 U;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