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2课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
f. h; s# z/ \" P. G -------高珊珊老师主讲(2016-07-15)
" j* s1 {% h1 B1 z* Q4 J6 a/ s大家好。上一节课我们讲了张仲景方书的流传与沿革,和汉传中医对这部书的透彻解析、对仲景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可以说,没有恩师刘志杰老师的方证解析法和经方辨治法式,也就没有办法讲清楚《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这个课题。因此,我们接下来的课程,都会以辨“病证”的刘志杰经方辨治法式,加上辨“方药”的刘志杰方证解析法进行讲解,从而帮助大家都能达到方证相应、药症相对的汉传经方辨证论治要求。从今天开始,我们讲桂枝汤加减。之前讲过:“桂枝汤被誉为万方之祖,也就是说,桂枝汤的配伍法则,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一切方剂的创制,都可以以桂枝汤的配伍法为根本法则”。这一说法是在深刻领会病理病机内涵、透彻掌握方剂配伍法则的基础上提出的。如果认识不到桂枝汤的配伍法则内涵,以及配伍法则之上的方剂临床加减广用甚至创制,也就是对方、证本质的认识还不够。桂枝汤,已经讲过很多次,在上一轮《类方讲伤寒》课程中,我们用刘志杰方证解析法对桂枝汤的三才、四象、五行属性做了透彻讲解,我们来复习一下:& n) ^) x: s, w" z
' M3 f9 @ d* G5 C
由此得出桂枝汤的六纲五证四本三因属性如下:/ f" ]: g9 f( r# v. y2 R
6 T; v0 I) b8 g3 z( `1 Z P
有关刘志杰方证解析法,和六纲五证属性分析,请大家复习上一轮讲课内容,这里就不再重复。四本三因内容,是《汉传经方辨治学》和「中医科学与标准化诊疗」临床讲坛基础理论部分的内容,尚未公开讲授,此处解释从略。
( g2 e: x" v$ l% { z2 i/ n/ [在仲景遗论里,对桂枝汤的论述条文很多,我们来梳理一下:
" _5 K$ l) c9 W8 K7 l4 P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太阳病外感风寒证的总纲。
& Y% H# p8 b6 L" o" a太阳病本身,病位在表,病理是实热,太阳病的病机实质,就是表实热病,这一条讲的,就是太阳病复加外感风寒之邪之后的表现。
! c1 t0 c' o9 {5 N5 ^5 v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中风,发热而恶寒”,这两条,讲的是太阳病外感风邪,即太阳病中风证的临床表现。
$ V7 b# v$ N: }; R- y4 Q. ~" Y9 _风邪束表,通而不畅,因此发热而有汗出,汗出而毛孔开泄,在表风邪向内侵袭,必然要出现怕风、或怕寒的现象。4 m/ ~1 |% n) T8 j' q+ c" i9 ]$ a
风邪的外束不如寒邪严重,因此中风也有头身痛,但疼痛程度要弱于伤寒,脉象也相对和缓,以浮缓脉为典型脉象。
! w9 G8 K- }. Q0 a- n" q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9 z2 j8 X5 n6 K) S' Q, F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 L- \+ u. i! r9 ]5 ]3 ~2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 Z) ]. ]" X9 q2 B这三条讲的是桂枝汤的使用指征和主要症状细节,大家课后参照师父《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相关条文讲解,再复习一遍。
% B9 E8 x' N3 `7 j/ W8 A- U! P3 W( |4 I+ w+ q2 |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 o/ {7 _- H% _! @3 q“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1 T2 I: f. w! K! M“太阳病,脉浮而数者,可发其汗,属桂枝汤证”," k" g- y! `6 ^/ s2 a: q+ e g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6 i' F% m3 @+ O" N6 O4 S- q6 O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 [- x* K1 m0 v# G v9 Q
“太阳病未解,其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汗出而解,但阳微者,先汗之而解,宜桂枝汤”。
, J# g8 t7 P6 V4 u$ @8 b这几条,讲的是可以用桂枝汤发汗的情况。
& i" x: g7 `. c) r( d. G9 A+ Z% ? P3 v+ q: r! v
经方治疗疾病,没有纯粹的补法,因为是药三分毒,药物的偏性是很大的。补泻的广义就是:摄入的多,排泄的少,即为补,反之,排泄的多,摄入的少,即为泻。5 t; ]4 v+ [! {3 r
那么,经方学里的泻法,也就无外乎三种:汗,吐,下。在外感病上,由于病位在表,本着就近原则,驱邪就要从表而解,因此要以解表发汗的方式治疗表病。/ u. o8 l; G0 y4 D, b" s
# M7 o$ i8 x! Q( D/ i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6 P w: [3 S+ B6 c$ h“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复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c. W+ b r4 |4 S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0 w) D! s/ K, l( f# d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坚耳。设利者为虚,大逆。坚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
% u2 o, E+ G4 y0 X& c这几条是说“可汗不可下”的情况,也就是表证外感和里证之间的一般常规性治疗法则。
- A* E2 ` y- G& J5 l' H; _9 j& d) t. i- ?, w' N7 P& R
如果有了里实证,要用攻下法治疗的,要注意一下是否还有表证,如果有表证,要先解表,然后再攻下。怕的是里实去掉了,表邪随之内陷。如果表不解,就用攻下,会造成里虚,表邪会乘虚而入,症状表现见以下诸条:4 H$ ?" ~) K- \+ I0 n% d4 _3 k
4 R0 m: T0 d7 S h. f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 j+ d$ G! f7 m/ A“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4 Q( S' U% r {& V( o, T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3 H; u/ d- q4 E1 U“伤寒医下之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急当救表,宜桂枝汤”,' V9 Y; |6 M5 U$ ~8 T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不可攻痞,当先解表,宜桂枝汤”。& o7 R, i l" n8 d% F0 l/ t
这是“下后可发汗”的情况。桂枝汤温散为主,同时滋养胃气津液,虽然下后津液已亏,仍然可以用桂枝汤解表益津来治疗尚存的外感证。
6 _8 H9 y/ G7 d; z1 u9 B7 S# A: c& j, `8 t5 O5 C( r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9 s3 u |* |' w& P+ q) ]“太阳病未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其血必自下,下者即愈,其外未解,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宜桂枝汤”,这是讲误治变证。2 R& n: b/ f8 m0 U. O, _/ K
+ R7 H4 ^2 ]7 K0 u+ u5 h n
第一条是讲表里同病,里有虚寒的,要先治里,后解表。你要是先给解表,容易亡阳的。解表,一定是散热的。这个和表里同病而里实的治疗法则是相反的。里实的,要先解表,后攻里,反之,则怕表邪内陷。这两种法则是基本法则,不是绝对的,完全是可以表里双解的,临床要活用,不要被限制住。这条说的这种情况,表里同病而里虚寒,完全可以用神丹丸加干姜解决。9 } U5 u5 E$ K1 ]
; n2 _* q D- S) p! m
第二条是讲太阳病外感病合并热结膀胱(小腹部)的里热证,里热盛,表被束缚,热不得解,就会发狂,如果这个时候出现下血,不论是便血、尿血、子宫出血,都能够起到解表泄里热的作用,这和发汗、针灸放血,都是一个道理。如果表不解,不要攻里,攻里会导致里虚,表邪会乘虚而入。0 r3 R$ C7 J! N( Y
' [& w' E! b0 ^% P师曰:脉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为躯,桂枝汤主之。法六十日当有娠,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方在《伤寒》中”,% ?1 m# `, A: ` I+ W, c$ h
“产后风续续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
% E; X9 Q& n. ~# X5 A! x“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 [4 O3 v1 p4 q/ t: j
" a4 T( F7 F( U4 m+ G* R' o+ H& U
这几条是讲妇人病和产后病的,妇人妊娠恶阻或产后受风,都适合用桂枝汤来治疗,因为桂枝汤能升阳解表,发越而降逆,更有养津液的功效。! d2 R2 e' d: M; T3 z( N: Q
: \& `. F) `% ~) l6 c6 r炙甘草、生姜、大枣,养胃止呕补津液;桂枝和白芍,可以调和营卫,理顺阴阳;白芍还可以通理一下下焦滞气,轻的胎气上逆和表虚受风都能治疗。风邪随汗而解,心下满闷与干呕,也自然解除。5 _; H# y; N, t6 v4 B
# r, n8 Z* P9 c1 \- p “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2 ]. r, e2 `, K“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_) l' c% S' M# ]- A) F4 K1 I
2 M3 z( t, J7 ^ G
这两条讲“自汗”症,没有其他异常表现,只是营卫不和的,也适合用桂枝汤来治疗。桂枝汤,是小阳旦汤变方,可以平调以寒凉多温热少的营卫不和、魂魄不交。营卫不和,会导致皮肤毛孔开阖不利,或收摄失司的“自汗”症。* d# {; p% D8 ~0 |$ m
有关桂枝汤的所有条文,汇总如下表:) a2 x9 D0 d0 N$ ?! d
5 i; h' _: Y% q% P) _5 S! _/ b, `+ j
5 V2 l4 T/ z0 n% x$ x4 w0 ]
由条文论述和药症分析,我们总结出桂枝汤证的常见症状和体征如下:. h# X+ D: _1 s0 y
常见症状:太阳病中风证:发热,汗出,恶风寒,头身痛' i4 R2 c; c& ?4 o: B" E
凉滞证:鼻鸣干呕,气上冲* ?, ~. a" K' b
烦温证:衄,烦,便坚,尿血,渴
( a4 h" F5 V( j: a: |+ W0 O# }或然症状:畏寒身冷,厥热往复,上气咳逆,胸中心下结气,风湿痹痛,腹中绵绵痛,小便不利,便溏下利或便干,痈疽疮疡疼痛,积聚癥瘕, `/ O$ f+ u$ f% Z8 n8 c0 W# F
常见体征:太阳病中风证:脉浮缓
0 [7 c, L+ o( Z# M. e; g/ [2 u; T+ C6 p! |3 X2 j" n( n& C( p
9 c1 U8 R* }; g* }3 Z! p桂枝汤要求大家掌握的主要内容,总结起来就是这张图。初学的同学,临证可以按图索骥,六纲五证辨准确,方与“症状群”相应超过一半,临床效果就会不错。- u2 X* O4 X E0 h1 ]/ |; g4 c
3 K4 u# a+ ?1 j2 N) w: e我们讲一个师父刘志杰老师的医案,来印证一下桂枝汤的临床辨治应用方法:
; u3 t9 Q: }0 B# R6 M5 J' t8 G1 u: W# }) n' q$ `4 Z
1 搜集全部症状和舌脉体征" I9 b/ } S9 O9 Z# p& z
卢某,男,50岁,初诊时间:2002年5月10日
6 [; g- L: G2 f. s }+ J) P" r9 N病史简要:晨起后,发现左侧大腿后侧中部,出现手掌大小范围之黯红色针尖样出血点。素爱冬泳。, ?3 K! F, d6 B" q
刻诊:出血部位无皮肤感觉异常,颈部微酸,微有恶风样不舒服感觉,余无异常。. x! E! q' t6 R W2 T# L( U
舌象:舌淡红,苔薄白;$ [( H, y2 m$ T" `# F+ s1 ~2 [
脉象:六脉浮缓。: w t) i6 P) o$ \
7 Q9 ~- n/ b4 I4 F
2 辨六纲,求病位和病理
8 d" I. o& E: g$ Y6 Q w该患者,皮肤出血点,可以视为在表之证;微恶风,颈项微酸,符合太阳病项强之微证;脉浮缓,符合太阳中风脉。总属太阳病中风证,营卫不和,少阴之营气外郁肌表。
; z1 J$ e6 {& ~
0 \9 c" e& X: D8 `3 ]综上,六纲辨证为:太阳少阴合病,属厥阴
/ j' Y3 h& n6 J0 r! y D& M# I7 V
3 定五证,求寒热轻重
1 |6 F- A7 Q( d S5 u! \这位患者不适症状和体征不多,归纳来讲,皮肤黯红色出血点的体征属在表的寒热夹杂、寒多热少的阴痞,五证为阴痞证。8 M. b' H4 N' C/ H/ Z
; l) |& T8 s: @6 W3 L
4 明病本,求病理产物4 w, K! V q0 E+ d' U! I& m
皮肤局部出血,属于血溢于脉外的出血症+ F# B' _9 a& h+ Z6 R* Y
9 L$ X$ T4 P8 _9 X! `- H5 知类方,确定选方范畴+ W. C. Q, k0 T( ]7 [
综合六纲五证属性,当在阳旦汤类方中选择方剂. f0 Q7 b4 ^3 R% g# ^# d
- A3 F9 e ?: q! g; l3 G2 E$ G8 y: G6 抓主症,求君药- o/ J0 I4 w# h! c$ Y/ U0 W: U
桂枝,治伤寒中风(恩师《药症本草经》增补),轻能达表通上,宣可宣发而通经脉,轻微的血瘀闭阻都能够解决。
, [* d! z5 e8 i4 D6 r) g% K( P; q1 X, u+ u p8 M, r
要是有了严重的血瘀闭阻,辛味宣通的力量受阻,就得加用活血破瘀的药去帮助它才能解决。+ E( t3 \+ F8 Q P! p8 A
& j7 L4 n0 j0 ~0 V! Q6 c% K C7 立兼症,求臣药
* E2 A9 V5 o0 R1 P& z3 @生姜,能温中止血,除风邪,但凡凉滞证和寒饮证导致的气滞、血瘀或出血、痰饮,都能够治疗。因此选它为臣药。! K# v* k3 |& o, ~8 Y+ Q2 p' q
9 Z9 e# J+ F q* b2 x8 \$ J8 t
臣药,顾名思义,是大臣、宰相,协助君王做事的。它主治的,就是主症以外的兼症,同时加强君药治疗主症的药力。
2 _( f) j3 v. }, v- K' k0 v8 Y1 X1 }: I9 U8 X
8 固中气,求佐药3 v4 q8 y2 g: p' k0 B7 ^
佐药都是平性药,经方最常选用的就是炙甘草和大枣,这两味药性质平和,甘滋生津,能固护中土胃气。
8 w5 S+ y/ h+ m8 G, F/ r
$ t/ b6 @! Y( O* d9 夹杂症,求使药; k5 G2 ?( [" N/ N
芍药,有去血痹血瘀的功能,《神农本草经》记载: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它能去血瘀,利水饮,行气滞,入表的话,可以通血脉,消紫癜紫斑。
7 d1 V: C- v' g, S2 m# ]* V! l$ ?4 v& b$ m5 x% i
10 遴选对治方,求方证基本相应
, t- F$ R- v7 ?# L, ] Q: q8 R# u. |. [0 ?
师父在《刘志杰经方医案集》中讲这个医案:该患者当时来诊时,除了局部出血的皮肤无异常感觉外,言说一切正常。舌象也正常,脉象浮缓,也接近正常,觉得很奇怪,有无证可辨的感觉。思之再三,觉得病灶在肌表,就要按照表证去理解,况且脉浮缓,一下子想起了太阳中风证来,“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4 W6 q, J* h! A. ]4 ]0 h+ k# b$ O7 s
; G, f, }0 e9 B9 c) Y因此,师父马上问他,是否颈项强痛、恶风、汗出等。患者说,你要是不问,我还真没太注意,这两天,确实是有些象要感冒的样子,身上有些微微的怕风,脖子也有些酸,以为是工作劳累造成的,排汗没事,还算正常。又问平时嗜好,说坚持20余年冬泳。这正是太阳中风的微证,符合“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之条文本义,因此选用桂枝汤予以治疗,调和营卫,散营气之血痹,求得营卫和谐。: R6 Q. X9 n' Z: ]
y- j8 U5 a0 `; G5 }
11 按药症相对原则,化裁加减,求方证高度相应0 p$ Y7 d- A9 L0 N# i
方药符合病机要求,病证轻微,未做加减。3 n, L. {3 {7 n1 x5 d
, q4 ^3 r0 P( T- U R
12 确定处方,完成辨治
+ M7 b9 i5 h# O! E5 q- t* B& }+ `处方:桂枝30 芍药30 炙甘草30 生姜30 大枣12枚
5 ?. \# n1 ~* G0 j二付, 一日一付,分三次,水煎服。临睡前服药后,喝热粥一碗,盖被,微发汗。
0 S2 \6 ?/ J- r7 \. l7 p* D) `) x6 }1 ?9 \
二诊:2002年5月11日% W/ F5 ], \% k" {+ d6 C8 @
刻诊:患者今日一付药服完,晨起出血部位完全恢复正常,欣喜来告,问第二付药是否续服,告知可以续服,不必发汗。7 `* F F2 w! b- H8 [
1 G( c. W9 B% ?- K
从这个案例我们知道,桂枝汤本身,还有止血的作用,这就涉及到方证广用的内容。
# @5 E8 j' o5 ?: w, ?" m8 `. x/ [- ^. N8 ^( g: \
经方的每一个方和与其相对应的证和病机,都是相对固定的,但是,在临床上,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即一个方子的组成是相对固定的,而证和病机,往往是复杂多变的,病绝不会严格按照你那个固定方子所要求的相应症状去得。这就造成了方证,病机之间的对应偏差,有的偏差,甚至是超过了50%以上。
' l4 z: A9 k- c, S" t( p; d0 `3 N' J3 ]! C& p# o0 E; j8 V/ g: r
南北朝时期《小品方》的作者陈延之先生,曾经在书里说过,方证对应一半以上就可以产生好的疗效,他的要求很低啊。
# @0 y0 a% M# n% c3 l; G! ?
* @ g5 Z. [- X: [7 \% n* [* |2 E要取得更高水平的方证、病机相应,就需要我们在明辨病机的基础上,达到方证相应,药症相符这两个标准,从而取得更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3 G) J. w4 p) Y7 ~* O
) v, s: f/ O! V: ?7 i5 w$ X师父讲过:方证对应60%者,必须进行药症的化裁加减和置换;如果方证对应一半者,就要采用合方对治。" H' F" _: c7 M `, t% O
' I y( J' c. g2 ?$ Z如何高标准,严要求呢?那就是,方、证、症以及病机的相应程度,必须达到90%以上的吻合率才行,这样才能够达到“一剂而知”的理想效果。
- X0 l9 k: `5 X+ U
" |2 v0 O- Q7 ]. J0 m: s很多外感急病,往往一剂没有服完就痊愈了;而多年的、顽固的慢性病,若要在短期内达到速愈是办不到的,正所谓“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
) t, e% R- D/ c
2 |, P# T( N F仲景先师对桂枝汤和其加减方的使用指征,论述甚精,他是以桂枝汤为范例,演示方证应如何进行灵活的加减化裁与广用的。- K0 e" |/ _$ U9 v1 c6 Y) B7 H
/ E8 z: V( m4 k+ A我们这一轮课程的目的,就是示范给大家方证化裁合方、加减的法则。首先以仲景对桂枝汤的化裁加减方法进行演示,如图:
0 a4 S0 D) p% O8 x; |8 m
* l6 k/ g7 K; C; c* m: L/ o5 v" R% F& q8 @* T6 J3 x
这些内容会在接下来的课程中逐一讲解。相信通过系列课程,大家对方证化裁加减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具体化裁方法,都能有一个飞跃性的认识,看清“伤寒论原方不能加减、不能合方”悖论的荒谬之处所在。. l- p9 E5 ~& o7 F- c. ]
, P& x1 P: y# F+ f( g' g+ J2 J今天的课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参与。
3 P* |# s8 J# C; X
( I7 t* y) w; c&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