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晚上好
5 D, `/ L |* ]今晚由我与大家共同学习恩师刘志杰著的《伤寒论类编补遗》条文435-439条。
8 n) N4 r7 H: w2 A4 [$ }第435条:
5 O' k; G% r% t5 T. e# `, a, P: s大怒无刺,已刺无怒。新内无刺,已刺无内。大劳无刺,已刺无劳。大醉无刺,已刺无醉。大饱无刺,已刺无饱。大饥无刺,已刺无饥。大渴无刺,已刺无渴。无刺大惊,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身热甚,阴阳皆争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则泄。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无刺病与脉相逆者。上工刺未生,其次刺未盛,其次刺正衰,粗工逆此,谓之伐形。/ B1 \/ `6 n4 |2 i, }
( s# O, m( v8 `0 g+ i这条,不是仲景的原文,是王叔和《脉经》里补入的,可以作为针刺禁忌证的补充,对学者也是有帮助的。
, q' A& g: H4 k% q; n, W6 l9 x Z. t5 e: x5 Q' I( Q
“大怒无刺,已刺无怒。新内无刺,已刺无内。大劳无刺,已刺无劳。大醉无刺,已刺无醉。大饱无刺,已刺无饱。大饥无刺,已刺无饥。大渴无刺,已刺无渴。”
: G3 Y: S5 l; A, l$ U0 v2 g/ ]; k) a2 x3 g
这条是说,在发怒,房事后,劳作,醉酒,过饱过饥过渴时不要给针刺治疗,告诉我们要在身体相对平和的状态下针刺,且针刺后要注意保养。
) ]6 a6 f, M# N# z8 O( w6 j8 b3 i* ^) ?4 f$ K0 w) t
无刺大惊,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5 u' d$ J1 k+ u, ~3 T/ u' m
这句是说,大惊之后,血脉逆乱,大热不止,津液匮乏,汗出如油,是阳气欲脱,浑浑之脉 ,是阴阳离绝欲死之脉,这些情况下,不要给针刺,会发生危险的。% w, P8 B) _, K. E2 [& Q- w
8 L5 X- n$ W3 _" E# a身热甚,阴阳皆争者,勿刺也" z* y- u2 M+ f! U4 l! F2 E
此句为为厥热往复,阴阳严重不和,不能针刺。否则易逆乱经脉之气的。
9 c+ I2 X- }; d2 X! h$ I. i1 F, |2 N9 q) v$ I
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则泄。
, b) a4 P' P; F; W& ]适合针刺的疾病可以针刺,在表的汗解,在里的下利而解,这是针后调动经脉正气至于病灶,病邪得以排除的原因。& R" J7 o9 B! b$ [) w* L5 O. H
8 `" @" l0 R. S \1 n
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无刺病与脉相逆者。# m& P- r" c" Y" O& L
有针刺禁忌者,是不可以刺的,病与脉不相符的,如厥阴之类的,要注意了,不要用针刺治疗。
; x0 X- ]9 s, J" H! k# ^/ a8 b- ^2 `) z
上工刺未生,其次刺未盛,其次刺正衰,粗工逆此,谓之伐形。
; ]7 q6 e1 \1 ^* ]这句是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那种观念。套用一句大家较为熟悉的话:“上工治末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的意思。这种观念,从临床角度讲,是不对的,从养生角度讲,则是圣旨。
; N1 n+ V; \$ k3 `1 K' ~
" J' }% r' h T; M" N4 L" h436、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宋304); N/ s2 {: V; j
【附子汤】(见307条)
" L3 u- \$ R9 h: _附子二枚,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8 [) Q- p; N% y8 a$ x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 I) I! V4 v$ v5 T/ R' j, ~- S! o. Z0 `
这条啊,《脉经》原文可是没提用什么方剂。只说了“当灸之”。% f% ]4 C7 c" a4 w4 K* T
那么,孙思邈在搜集整理王叔和原稿的时候,附上了这个方子,到底原来是否有方,已经不可考证了,既然有了这个方子,我们就要按照这个方子的方证思路去考虑。- @( e. B% t- B! @4 M% \5 R" F
0 s& V o9 v8 Y8 |* C5 n# I1 P: ~
$ K" J7 |$ u z0 F0 t& W% F少阴病,指的是少阴表虚寒证,包括伤寒和中风。2 _6 B% f' d9 \; S; k+ A" \
两三天后,出现了口中和,后背恶寒很重,注意,这个恶寒,该是指的畏寒,甚至蜷缩。: U4 S, K1 G" P# S" q9 c2 ]% D* x. @
: X- @6 b0 g$ R
口中和,是里有寒饮造成的,' c) X9 P- }, m2 |& e
后背这块地方恶寒、畏寒独重,是中焦有停饮造成的。
7 J3 ~) m% E* A7 H9 s( D: J
# [' i r7 s% @9 y2 R- R这个病,虽然没说有自利呕吐腹痛,但是,也是太阴病,轻微的而已。因此,这个病是少阴传入太阴的病,也可以叫属太阴病,因为可能还有少阴表证不解参与其中。
# i6 p) `+ |% Y5 k
6 u' j1 o9 S w; I如临床常见到后背巴掌大一块发凉怕冷的病人,都是内里胃中有寒饮造成的,这个很准。( u- E9 m% J: h6 s$ m
) R: k/ |1 f' E1 h0 C7 v# Q& v
口中和,是什么意思?: Y M+ E5 q6 Y* A9 |
是口不苦,或者说是口中不干燥,也不多唾流涎吗。如果成立的话,那就是正常了,条文还要特意提它干什么?
c1 G9 E" I" ?/ |* g H: M) `7 T/ m+ M, v
“和”,有和混的意思。. z& N/ k4 c& w3 l6 K. a
这里是指味觉不灵敏,吃什么都没味!食欲不好,是阳明中寒者不能食的缘故。口里还粘腻不爽。要用热药利水温阳化饮。$ z! E& x' b" [
, k* G1 q* f" X& b' r6 C- J书上条文说了,当灸。灸哪里?
' L1 V/ F( G$ P0 _' t5 |胃里水饮,表现背寒一块。就灸中脘和阿是穴两个部位。不是下焦虚寒,不用灸关元。0 D7 i0 `5 H) p6 i: F* u0 x
灸,可以温中驱寒,化水饮。配合药物,疗效快速。
9 {7 t2 d7 \2 z1 M2 _6 D- ]) U4 }9 s- ^
条文后面又来个附子汤主之。这个附子汤,和真武汤配伍相比,是把真武汤的生姜,换成了人参。我们看这条:
" t' Q5 F, R' B. s“307、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宋305)”
2 y* w$ n3 V9 U' R1 H6 `* n 附子汤证,从方子来看,病人还会有津液不足的。水饮不化津液,出现了些许的热证,口中干渴。还会出现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或身微肿。这个病,严格讲,是少阴太阴阳明合病。
K* M v5 m1 f
6 q/ z$ e3 V; }, E. R* W那么,这436条,只说了“口中和,其背恶寒者”,没再详细叙述其它症状,
; V* R( D, a9 p2 W! E0 d1 W0 H我们就只能从附子汤的药症组成去反推了。如果是少阴太阴合病,或者属太阴病,可以用灸法治疗。
4 g9 B5 K) g' A* v4 A( Y! J如果是还夹有一部分阳明津亏里实的,就是附子汤证。可以温灸结合附子汤治疗。
" U' m( h. p; J0 a! I/ z5 |) c8 n9 s' ]6 k1 T& x4 T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千金:病患肩息上引。)# J- F* b. B/ q# s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转甚。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3 }1 e- N: E1 W2 j" Z' K# d! N& F4 o
; z6 o; p4 o( D' q. F在师父那里使用“刘氏温灸”现在已经十几年了,经过对无数患者的治疗。虚寒水饮证,即使存在部分里热的,用温灸也不会发生问题的。更不用说是一派虚寒的。( u; E8 b$ O' T
所以不要因为有点阳明热,而存疑虑。' K+ D0 P( E$ B6 d3 d
6 f. u; `$ Z$ B# c* s- w1 {# t: m437、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宋325) F: W8 z3 u) |1 y& s# f5 j% g f
这条,就是少阴转太阴了,下利、呕吐、汗出。三个渠道往出泻津液。
* ^; i: Y' u+ g; c# V; b7 a2 o4 C
. _, S( Z' ]9 |; @( U) g, [# v4 m' z“必数更衣,”是拉的次数多。4 N0 ~; _2 O) i+ `7 {- f# m
“脉微涩,”脉无力,弱的很,涩,是血少。) P! W3 u* c8 `' o# {6 @- k% q
津液都快脱没了,哪能化血呢?血也就不足了。
! g; f0 U! s. V1 L& S! n% e就是个寒症的虚脱。7 J# ~3 d9 H- v, }6 Y
“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G: o/ `6 W2 H4 u/ y) F, V5 o
脱得差不多了,没有多少体液再排了,大便反少了。/ ]- U- f4 O, N; o4 r
这个时候,就要温补真阳了。: T6 }- ^6 k! j2 y! o
( F7 a g% T: a, e/ N$ r他说,“当温其上”,其上,是什么意思?有人说,是脐上,有人说,是“其土”。
1 E5 ~9 S8 M; H这个问题,说不明白。或者说,有脱漏字。2 x) c3 y6 A: h* V) D9 R% I! X
" C/ h' r( O& s( c
但是,从临床上看,温灸神阙、关元、中脘、上脘,可以迅速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注重临床实践,不要在“其上”到底是哪里的问题上纠结。
9 `! ~, v; H/ ~) c; |8 J' N6 [, w" U2 y; B( s" E& J
438、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足)者,灸少阴七壮。(宋292)
9 d3 Z2 @. T9 X6 e5 g" o/ b) z% k V
少阴病传太阴,见到吐利,手足不厥逆,反而发热,说明阳明胃气盛,死不了。4 k- J7 }" V' R4 N( @" y
6 y+ n/ Q9 q0 Y: O( {/ M/ O
“脉不足者,灸少阴七壮。”
2 p# }/ P: I* y" Q( j) Y宋本这条,记载的是“脉不至者”吧?桂本也是这样。孙思邈记载的,是“脉不足者”。《脉经》记载的,也是“脉不足者”!
8 [; ^& z+ K% J* j$ E* E7 g6 b5 Z* X. d8 U( [6 k
这个脉,该是寸口脉,脉短而偏弱。称为不足。
0 u) V/ ^2 @2 ]' _也可以理解为少阴纲的脉微细。$ W2 n' }. T8 h7 q: j0 Y7 b
3 \$ H5 s% B% l4 B
灸少阴七壮。
8 \/ O4 Z* Q, K& `就是灸关元,这个部位上叫少阴,少腹部位上的穴位都可以。
! ^* b$ j% C" D# R) r同样道理,太阴病也可以灸神阙和中脘。# b& e; t. P% R3 X: G N* b
少阳厥阴可以刺灸季肋期门。
; K5 s! ~+ `$ w( a: Z1 j& F. x; A- ^1 g$ _
服药的话,可以参考用真武汤。不必拘束于什么“少阴七壮”,用温灸法,灸少腹1-2小时就行,有的还需要连灸几天才有疗效。
8 b# w: F: X" n0 |4 L5 X( a" [) }
) G5 i) b+ a" R/ g- T439、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宋349)1 X9 U) {! K2 G9 b( U+ N( W, h
这条,《脉经》这样记载的:“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为可灸少阴、厥阴,主逆”。
, m. C0 J' O( {2 K) J) D# P1 @. ~3 d+ [ d; Q
后面这句,“为可灸少阴、厥阴,主逆”,怀疑是王叔和的注解。
+ e; H, F4 c( C! k; W0 U
; g' ^; f6 m. J) h伤寒出现促脉,寸浮,关以下沉弱或沉弦,是有表邪,
! [6 e$ {- S7 V, m# l. f o3 Z; _同时下焦寒饮上逆,还出现手足逆冷,是阳气不足,寒饮盛。 ^- Y3 L# {( T$ M$ v
4 B6 H I* }2 d( V" \# c
用温灸法,灸阴交或者关元。或者直接用师父的大号温灸器灸神阙穴。
% b# }1 m7 _$ D) R, s! Z' a1 \7 ?2 V Q; ?3 A
这里再说一下促脉的脉象,
) @( w, x& M$ X# |促脉,就像一个蝌蚪,头在寸部,尾在尺部。还有一个比喻,就是人群被锁住的门拦截了,前面出不去,后面的人还是继续向前涌。
, R8 E" [2 F+ m, e8 H7 i3 G; N2 F
% T3 q# u1 f4 h2 N这种脉,一个是说明有表邪不解,同时还有中下焦的气上逆。还有一个就是典型的结胸证,会出现促脉,因为上焦实邪闭阻。1 `1 g$ O( a0 a* l$ x; G& Z; _
" w" n$ F7 j2 S" G5 x3 m1 j% u“为可灸少阴、厥阴,主逆”这句话,说的也是对的,* G+ p1 C5 s- x% ?- T, {
主逆,主真阳不足的厥逆,因此可以灸足少阴和足厥阴,: t4 V& i8 |% R9 j6 D/ Q2 i
" S3 V' S9 R: o7 U; C- m, w1 A$ D
为什么取足经?因为真阳在下焦的缘故。
! j5 V& H9 {% m, M* _膈下病,多取足经。
2 a5 E- T6 ~3 J6 T
8 u# Q! s* U8 r4 f4 p0 Q阳明和太阴都有典型的三焦分部病证。
0 F- ?4 C7 a1 U6 _: \少阳和厥阴病呢,少阳偏于中上焦,也有下焦证参与。4 V% t: s9 m7 M
厥阴多主中下焦,也有上焦证参与。( ?. w1 @) n, f3 Q% m5 }5 Q
那么太阳和少阴呢?太阳病证多表现在上焦,: d5 J* D5 I z$ A2 j
少阴呢,多表现在下焦。
# u# Y5 Q( u" Z' y5 E" F二者有都可以主全身的皮肉筋骨。为什么说少阴多表现在下焦?
9 k( G" C8 y I3 `( \
$ k9 R* l: w5 Y& X" ]' r这里有个说法,那就是少阴主真阳,真阳藏于下焦的道理。
* m9 O" T0 O, L! ]- E% }% Z% L: b凡是出现脉微欲绝的四逆,欲吐不吐等,这都是下焦真阳不足而寒饮上逆造成的。) r( O' B8 K" v7 i/ ?+ l
不要以为是什么上焦心阳不足了,那是时方辨证的看法。$ W/ P4 y0 _+ R4 D( m: Y1 Z& F2 \
+ \7 K" ]/ }; A. b* w今天晚上讲了针刺的注意点和灸法的部分适应证。
, Y8 r1 v$ `3 ?医家治病,内用药物,外用针灸。孙思邈说,病在外,用针灸,病在内,用汤液。两大辩证治疗,要互补。汉传经方学术,也有经脉针灸理论。
|) I a7 R2 ` H) A: L' \* [ E! O8 o& `( s8 \0 \ ?
师父说,实热的用针法开泄,虚寒的用灸法温通。
; q3 ]9 x' m5 T- p6 |$ T: y我们可以从上述条文中感觉到,而且在临床上也体会到,灸法,主要是针对的三阴病,而针法主要针对的是三阳病或急症。: G8 K7 Y: ?8 h1 l+ I t
在《伤寒论类编补遗》中也能经常看到一些可灸不可灸的条文2 F; p9 r0 p2 D" v
在此就不一一例举了,大家在看书时留心就是了。+ K+ {* k/ T1 D c0 o( l& K
今天就学习到这里.在此谢谢大家的参与.( t* y& y0 n+ z8 ^. b
深深感恩师父的无私传授和教诲。! |2 \9 d( P! v! L# e& i( a' n$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