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讲:贾铁军
# J$ A- R7 s! l' @3 T& t& ~" M. }1 R8 h& y
% b! j8 ~- v" t% h7 D 大家好,今天晚上由我来和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类编补遗343-346条。
) V; u3 d+ l$ v 下面我们来一条一条来看,: l; M9 l8 E" j% J4 e( d& P' G4 F
343.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予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病发汗后证篇》)) c* n% C+ h3 C- x" B- D
这条讲的是太阳病后发汗太过,造成表虚,患者出现表虚寒,谵语表示有轻微的阳明证,这时候造成表虚里实,表寒里热,胃中津液亏损,所以要生津液,和胃气。桂枝汤解表,小柴胡汤和解表里,所以针对太阴中风和少阳合病选用了柴胡桂枝汤。, a! l4 C; f- B+ w# \5 j' [$ D) Y/ C
柴胡桂枝汤见于宋本《伤寒论》146条,具体内容如下:、
/ q5 d9 G. N5 j9 S B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k2 j9 T H8 ~. f
柴胡桂枝汤方; R0 M X! H+ Q$ d( V
桂枝去皮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灸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 G5 O; [' ]4 \: n0 |5 b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L" i# R4 c6 V; {7 N7 G! Z E
这个方子是柴胡汤的一半和桂枝汤的一半,在临床上也是常用的方子。把握好症状和病机还是很容易判断的。
+ d1 N. e3 e" D! L0 i
1 E- c- |) a/ V" r344.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宋364)
' m1 G. I" \3 }患者出现下焦虚寒,水谷不化,这时候有些表证也不能攻表,要先温里。如果攻表汗出,会造成腹胀满。
* |0 x! \; z4 Y8 c; f8 q6 M* z$ Z" K3 C
345.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宋66)
1 ~/ l" k& D. ~4 l5 J7 V. @' d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见于宋本《伤寒论》66条,具体内容如下:) n( e6 Q/ |. s) f) @& \; Y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o. T. @2 z' c2 u3 J( z3 y- ~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2 W4 g: L7 x+ v( l+ \厚朴半斤,灸,去皮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两 人参一两1 _2 C; I w! Z- y$ ?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E5 k* Y# e) a发汗后伤于中焦,造成气机不畅,有形之气上逆,阻滞于中焦,造成腹胀满,这时应以降逆扶中为主,药用厚朴去胀满。半夏,降逆,去水饮。生姜,止呕,止利,温中,解表。灸甘草,养胃气津液。人参,养津液。
. R/ N9 e; j9 j* z4 O
8 G( Q; ^4 L `$ V346.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肋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宋147)6 P6 G1 u& H/ a$ ?* k. a. H, s5 p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宋本《伤寒论》147条,具体内容如下:
/ h6 z! Z/ N8 U5 p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肋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w" P/ R; H( s1 l$ ~2 `* Y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 t ~% z4 A# x9 U%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楼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灸
. h6 M5 V% ~% e9 V6 Y) m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 u/ Z- z% q7 f6 o( E, ~% n) U, {这个方,也有柴胡桂枝汤的内涵。“222.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宋146)”
) @3 U% }) Y+ b4 Z, t2 g$ n表证的发热、微恶寒,被寒热往来掩盖了。但是,一般会有肢节烦热痛状伴随。不然,方子里面也不会有桂枝这味药存在。表邪存在的同时,又出现了内陷。入了少阳和阳明,还伴有阳明病的一些症兆。表邪内陷中上两焦,胸肋满微结,但头汗出,里气又被下法给伤了,一个是津液不足口渴,同时有津液不化的小便不利,又有少阳往来的烦热、心烦,乱套了。这个胸肋微结、但头汗出, 典型的结胸,当从痞论证。少阳是胸肋苦满,没有“微结”现象的。这个可以认为是太阳、少阳、太阴合并证的,太阴的证不显而已,但是内里的虚寒水饮是存在的。结胸就是水热痰淤互结,这个不是结胸,但必有寒饮不化参与。这寒饮不化,是用下法伤了里气,欲转三阴的意思。也可以干脆就列入厥阴病的范畴。为什么“胸肋满微结”要从痞证范畴论?我们看看这个条文,参考一下。
- \) M: M/ L" q& c0 b3 W" L9 p“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以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本身就有泻心汤的配伍含义。他这个方子,有桂枝甘草汤的含义,牡蛎化结气痰淤,花粉清热除烦止渴,加干姜呢,一个是温中散饮,一个是反佐除痞,柴胡黄芩是个针对少阳的,因为大汗的原因,这个表证也一定不彻的。这是个寒热错杂的证。凡是有寒热错杂的,都大概存在“痞”的。桂枝干姜,两味辛温,量不小。干姜甘草,还有温散制寒饮的意思。他有内虚而寒,水气不化,要結聚心下,渴,津液不足。头汗出,有个太阳中风证象。不呕就不用半夏;渴,还有内虚停水虚寒,就用干姜化水饮,用花粉解其渴。牡蛎呢,是除寒热,散结气。用桂枝解一下表邪。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这还是证明是表邪存在。温里、解表、和解少阳,就是这么个证。上面几段话是照搬的补遗原文,因为我认为书里已经讲解的很详细。下面谈一下个人的学习体会,汉传中医的理论没有那么多的繁琐结构,讲的就是一个删繁就简,条文的讲解本来就是基础理论的体现,只是在临床时大家慢慢熟悉,把基础理论立体综合分析,举一反三。汉传中医所做的也是让更多的同仁和爱好者对经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经方普及到每一个家庭,让传统的中医药更好的为中华民族服务。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学习到这里,感谢大家的参与,谢谢" m0 m. T4 y" v7 V' ~
}2 H7 a2 z1 ^* G9 K: p' R, y1 c5 v0 ?7 @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