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豆子 于 2015-9-14 21:25 编辑
1 N( n$ l8 o- W2 a2 d/ |
4 j; U6 s$ @" ?9 e! e v! ^大家好,今晚我们一起来学习伤寒论类编补遗的384-388条。' r. Z- K% Y) H+ u
7 j2 S8 ?; D& \2 g0 x- v& o脉浮而紧,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宋154)/ ` k f K( p! C" W( N9 i
【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m! ^2 h7 J& F2 X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0 V' P5 a. _4 T6 m f' P @
* j" q* H6 d% G2 K/ G+ o这条,应该结合上一条来看:“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宋151)”" i+ F; R& t& t" v( e5 D- q
/ @0 H4 ?1 d4 P) Y# w师曰:这属于“气痞”,是痞证的轻证,按下去没有硬结,通过详细辩证,可以适用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等。0 A3 H2 w8 Z: l# ] z8 t4 F: w
( f" m6 D4 {5 R那么这一条大黄黄连泻心汤的条文,跟上一条对比就在于脉象,区别在于这条脉象关脉浮滑如豆,舌象是舌红苔黄腻,一派阳明热象,甚至会出现大便干。, W& n u- i9 ^9 x( \4 o
+ J) [0 `1 ?! X4 ~, _ O9 m进一步的话会有小陷胸汤证结实的出现,再发展会有大陷胸汤证。
- }& P' d3 x1 S* a J: m. W8 d* ?
% E( e* k6 x9 k: K; T% @" h因此,在这种初步的阳明里热证下,选用了这两味药组成大黄黄连泻心汤。" W6 }$ B& X! B8 z0 o* O K7 F
* j; P) X/ a O: `2 }
大黄——苦,咸而寒。《神农本草经》: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它是入阳明病位的,通闭结。; f. F: `$ P# ]& V
黄连——苦寒。《神农本草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是阳明药、清理湿热的。6 U; |% E) [+ q
U' Q+ b7 R" E P2 X
这里要注意煎煮方法是开水泡10分钟,而不是水煎、久煎。泡服,短煎,入阳及中上焦,破无形之聚。
8 v- h0 d( i/ Z( B6 t
& M: z& c. ~, y9 f3 [! m服用后,阳明里热气结随之而清,可能出现腹泻,排出阻滞之气,有轻微淤血的还可能排出淤血。/ o! `4 D# Y* C N5 Z. v9 @' M' e
4 l l5 I; f4 A5 E8 G5 F/ x. H. N
这条的脉说的是浮而紧,也就是说,存在表证,于是下一条就是解释原因的条文了:6 I( ?5 E4 Y; I( }- z( i( l5 y( Q7 I
# C9 k4 ^; ?1 {8 i: F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宋164)
8 Z( v0 Y/ c' X. v# w- ~0 i) x. z9 j. a$ n0 I
这条讲的就是辨证中会出现的一种情况了,因为上条说过,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本是表未解,攻下而成气痞,之后更发汗伤了津液造成阳明里热欲成里实。此时如果还有表证存在,要先把表证解决,然后再去治疗痞证。
5 {$ V& s' u) `" A H6 y+ b
7 \( w) G1 J6 d5 }& @! L, C这可以类比于四逆汤那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宋372)”& w( x6 ] U4 A9 F) g5 C
* F' _" W! x# }& i那么他们论的是一个辩证治疗思路,同时存在表证和里证,如何治疗?里实热的,当然要先解表散热,但是四逆汤的里虚寒呢,就必须先温里,再解表了。
$ ]/ V k0 n# b% j* J9 p5 j9 m# p |( B* V/ L% C0 Y
当然,我们可以同时表里双解,不必绝对化,比如这条,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像大柴胡汤那样来一个合并解决的方子呢?我看直接来一个桂枝汤和大黄黄连泻心汤的合方也不是不行。9 O2 V1 W% C$ H) _
9 O! }% j5 g% L) L( |
另外,关于这条我们还要理解,他举出桂枝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只是作为一个例子,解决表证,不止桂枝汤一条吧,痞证,不止大黄黄连泻心汤一条吧,大家千万不要被条文限制住,要明白条文最终说明的是什么思路。: t ~. F1 @& I6 I3 j$ [
# X, V. f7 m# G6 c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宋155): f6 y1 @. X$ z$ m: l5 a" Z/ d
' ?/ v9 D2 f& I P6 P5 t【附子泻心汤】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
* f: y4 {4 f3 X4 D* G+ k# y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n& k7 H. q) X( R, g" c/ s& s" m6 z% |
) M% B3 s4 _* Q1 T! i3 i
师曰:从这条看出,大黄黄连泻心汤本应该有黄芩。就像栀子豉汤类方一样该有豆豉才对。但是因为黄芩泡服,浸出成分不多,因此只用了两味药,从临床上看疗效也是可以的。
- u* t* d5 M% D: C# d# }
* g+ }1 H/ E; P5 o我们上一条才讲了表里症状同时出现怎么办,这里就来了,给了一个现成的方子,加了一味附子(黄芩本来该有)。0 K$ g; K8 s4 k r( ^
|) g( q0 r# b) ~这个附子对应的应该是少阴表证:
}9 i- M' i; \附子——辛苦热,有毒。《神农本草经》: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解表驱寒。+ k: Z! X6 x; n/ C1 K3 C
8 x3 K. R% f V. u这条方子就解决了上一条所说的一种可能的情况:少阴表寒证合并阳明里热证。临床是很常见的,少阴阳明合病,属厥阴,本方不分表里先后采取同治的办法。
5 O& \6 m5 U; v- U6 K J! }4 ?# v" S6 M! ^' o |. X
典型的痞证,就是昨天小冷师兄说的半夏泻心汤证为代表了。6 y. W0 z* C& @2 I0 x
. w& K( L; X& v2 A' l. H此外,痞证还包括脏器郁结不通,乃至形成肿块的这样的证,可以认定为“状如痞”。这和“状如结胸”是一个道理。大家要搞清这个广义的痞证的概念。* B" z7 B% }) @7 X0 Y
. Z: J6 g- O! b6 y8 p+ B% A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宋159)* n1 y" ^ w' Z1 o- ]2 Z
【赤石脂禹余粮汤】赤石脂(碎,一斤160g)太一禹余粮(碎,一斤160g)& F+ x# Z2 p* n. w; I5 z
) z% ?6 {7 M* d7 O( f
这条讲的是伤寒表证不解,见到阳明里实,给了攻下,造成表邪内陷,形成痞证和协热利。
; f/ e, c& b' k/ F \( a+ I+ [5 i, F: T( f4 Y+ r, g$ v% @
然后医生辩证使用了泻心汤,后面这个已字,说的是把下利解决了,剩下了一个痞证,结果医生以为是阳明里实结胸了,又给用了攻下,这时候下利就止不住了,用理中丸也不行。
- F% q$ P. }+ m' i( j* x, X& N* `
3 B& O7 _2 G/ w' X- M/ o, _为什么理中丸也不行了呢,你攻下太过,不是形成太阴虚寒吗,理中对证啊。3 j! Z! [+ s) g
& i5 ^; X9 V8 e5 X7 V8 I- l这是因为啊,他下之太过,已经伤及下焦了,下焦不固甚至于脱阳。所以这是很重的情况啦,要用重镇固摄的药。
8 k% U9 |/ @' |0 q0 s# R- N$ \& M! A- i
赤石脂——味甘平。主黄疸,泄利,肠癖,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创,头疡,疥搔。久服,补髓益气,肥健,不饥,轻身延年。——这个药,固脱止利,还能止血,破瘀滞。1 _- Z& @0 |& q/ k8 l! _0 u
禹余粮——味甘寒。主咳逆寒热,烦满,下痢赤白,血闭,癥瘕,大热。——这个药,同样是固脱止利,更能止血清热,破瘀滞。
& [! e* d. X# ~8 V3 G. W
7 z$ r2 R" G3 M/ d4 S1 s+ u这两味药,都能起到固正气去邪气,对于协热利下利不止的很有效果。对于解决心下痞硬也有疗效。& O# }, V6 y9 K. ~
u1 h" `0 d9 x
后面他还说道,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 U) [6 P, D9 F: Y m, R1 c$ y5 f* \; j
把多余的水饮从小便排出,也是止利的一个思路哦。
' \; B1 L$ |7 m( y& |+ K
9 n: X: E% d7 F1 P, P7 N* d这里就应该用五苓散了,温化太阴水饮,去阳明热,更可以解表,降水逆,散结,五苓散也能治疗痞证啊!让我们来看下一条:- O/ E! [, _/ ~7 F P
# [+ h1 J. L7 @: Y4 j6 l
本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宋156)
' H) U8 l! p# i G【五苓散】茯苓3 猪苓3 泽泻5 桂枝2 白术39 @+ v; q5 }/ ~6 J) H$ t4 q+ h
按上面的比例来打成粉末,做散服用,温水送服。
$ j9 f/ f/ w) c4 C; ~1 D
1 \! y4 [( W! K' A" B$ ]) Z$ U" U9 J5 _这里要注意服用后也要多喝温水,一方面补充下利失去的水分,一方面解表也需要水分来发汗。
7 K9 T( b* l; P$ J# a* ]& J% V3 Q$ _' f6 J1 S
师曰:这条本下之的“本”,指的是原因,因为下之,原来的表证内陷了,所以造成心下痞。! q: L3 Z) `$ j1 w% @/ e
( y7 _3 x: \7 B, d/ |
为什么心下痞用了泻心汤也不解呢?后面说的就是“其人渴而口燥烦”。是因为水饮盛,不化津液,所以口渴;因为水饮上逆结于心下,热在上焦,所以烦躁。6 n3 q" ]2 _8 ?+ t+ T2 E+ ]
5 g S9 r! f0 W- h0 ]1 g* G泻心汤类以降逆清热温里为主,而五苓散以温化水饮为主,兼顾清热,因此更加对证。- L$ G% x: v6 \6 q. |
' b% a. L! s: Y
讲到这里,痞证也算是讲完了。大家想想心下痞,有多少方子可以用?以后不要一见到心下痞,就用半夏泻心汤咯。另外,广用的思路,要建立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