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吐槽】李锋(51586190) 20:33:55
! v, [% Z/ j: T, K7 g# o大家好,今晚跟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伤寒论类编补遗》418-422条文
t6 {. E" x% y1 z2 a7 |$ n" c; G, B" A; J! ?
6 W* { N- }$ N" o3 p" a$ c; D: ^7 s
418、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宋89)& G+ z: C% G6 F5 J! k
病人有寒——就是病人本赖就里虚寒胃中冷,属太阴虚寒
0 H) a9 d6 E6 L5 C* S% X复发汗,是有了表证,才会用汗法治疗& P: Z3 p, p" w2 b6 F0 j( S1 P$ O, A6 a
根据治疗原则,表证兼里实的,要先解表再通里;表证兼三阴虚寒的,要先温里再解表
, m7 }2 l1 a( b这个是本有虚寒,里面津液不足,水饮盛,2 l0 O. A; x3 ^
如果还是给予发汗,就会伤到阳气4 X( z! G2 _0 ^1 [& t$ i5 k' n- r
胃气更虚,无法制约下焦# ^: o0 T( M8 k0 v3 H2 N. b4 {; [
导致下焦的寒饮就会上逆6 S; F8 A5 F! Y0 q5 @3 r& D) T
重的就会出现呕吐
: {, T' O \! k' A% @眩晕呕吐心悸都会出现,! V5 b; E+ X* p
所以这个汗法一定要分清运用指针。避免误治变生他病。7 K# M3 w& Y$ x; X
后面讲了必吐蛔,这个原理跟厥阴病里讲的吐蛔道理一样$ ^' \ v3 L" C4 u" i
吐蛔只是借用吐蛔的原理 说清机理,不一定都要吐蛔
# l4 `3 X* y [0 [现在人几乎很少长蛔虫了% Y: g: ]/ w2 B( g1 o2 V0 B \
不过古代卫生条件差,化学药物几乎没有,大部分人还是会长蛔虫的
o1 F9 a9 J1 v9 W就90年代以前就有很多人长蛔虫,
1 t+ T' m, a k蛔虫在体内稳定的温度下生长,是很舒爽的,对于温度的一点点变化都很敏感。
0 ^. n+ V _2 U2 b太阴虚寒下焦比较凉,用现在的话讲代谢机能减弱
$ S2 M3 N( J- l8 h* y( V% m那么蛔虫就会往中上焦温暖的地方移动! F% h$ S d0 k3 T* u# G
中上焦被你发表后,阳气都外出肌表了,那么中上焦变的虚弱,下焦的水饮乘机上逆,
) N6 ^, q$ w* g* G( Z0 W/ E( i上逆凶猛的就呕吐了,那么蛔虫也会随着呕吐吐出来了' Y1 T9 M6 m9 ~( c. G. x+ g# k) j& m1 ?
旧时代人有蛔虫就吐蛔,现在人没蛔虫就表现为呕吐。
3 U/ l6 C2 X& _4 l4 l2 C" U所以这里用蛔虫说清了下焦虚寒水饮上逆呕吐的机理。6 }) F, D5 U# P7 B8 X d
1 }, }% t3 u' \3 a) B
419、病欲吐者,不可下之。(《不可下证篇》)
5 N ?7 Y+ M7 d六纲都存在呕吐。7 P8 r: R8 N. m' G$ s8 m B
机理各不同. R3 z( B# X J7 M$ `* a) I
太阳的呕吐,见于太阳中风的鼻鸣干呕。
% o5 ^ n: k+ \% L4 B) X* }9 G是由于外感,体内的阳气向上向外调动抗邪' Z; P* W6 v- H. K* _
出现的上逆现象/ [& f8 U& ]4 U( ^: M8 T! x, U
这时内里的阳气积极外出抗邪,导致里面阳气暂时不足,
# u) Y* h9 R. p4 t3 z要是给用了下法,那么就会出现内里阳气空虚,不但外面的表证解不了,还会让病邪内传: K: k3 Q B3 z. V7 ^; x
机体强壮的出现少阳阳明证,机体虚弱的就会出现三阴的病证。
. n- [. z! N! ~+ g) W/ _
% u7 a' {4 @6 p8 }; h- |* ^& f少阳的呕吐多表现为 心烦喜呕' ]5 O2 J4 H- l0 q
由于病在半表里间,需用和法解决( z* U4 J- p$ \ o; N- I7 w0 T9 o+ K
如果给用下法,也会变生他病
9 m# l. i u; m# R要么传阳明,要么传三阴3 P; L" T$ E7 |* p
阳明的呕吐,是由于里实不同热邪上涌引起的呕吐 气喘等# i% {, [, P5 ]2 O
这个才是需要用下法来把邪热排出。
3 u6 b1 G- A3 R; S% w8 U* ~少阴的呕吐见于——欲吐不吐* ?/ V% Y ^& ?* a9 p. v
太阴的呕吐见于——腹满呕吐
" c* | s7 z7 N j7 P9 d) \厥阴的呕吐见于——饥不欲食甚则欲吐
8 @+ |1 q% |( }' f6 M三阴病的呕吐都跟虚寒水饮有关。
" ^$ |; K2 v" P# W4 B1 } u本来就虚寒阳气不足了,再用下法更伤阳气,就会出现虚脱而亡。是很危险的。
5 c# G' V+ T5 Y$ b5 O. Q即使是三阴兼有实邪阻滞,也必须先温里。0 t% M5 w9 M; y i3 q
总结六纲中的呕吐,只有阳明证可用下法,而且必须一定肯定确定是阳明里实闭阻、气不得下而上逆呕吐。如肠痈欲吐,肠梗阻呕吐,都要攻下。
% T" _+ x5 `8 S- `所以说下不厌迟,没有100%确定阳明里实证之前不要轻易用下法,特别是迅猛的下法。; G% [3 L' O2 j' [' s2 Z8 B
阳明里热未结实的呕吐也是不可下。
8 r( J$ w4 r! m其他纲的呕吐皆不可下' @1 X C! l; I
# @: k+ E" d( `2 e4 i6 m
420、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宋195)- D0 W: ?) o2 `. Q& C q( g+ W
这个既有阳明的症状,也有太阴的症状,属于厥阴。
6 M5 [# B7 g$ I: |( `) H, ]本有太阴虚寒见于(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小便不化),% R* l6 E. ~0 T& W' v8 C9 \
同时还有饱则微烦的阳明症状; A7 z% v& t7 Q: n; n* _5 ]) _5 @" c
本来就太阴虚寒,身体机能减弱,脉象迟无力,头晕目眩小便不化。胃气也不足8 S# J7 N L% G0 w, ?
那么多吃点食物,由于胃气不足,无法消化掉,就积聚在那里。
+ K7 V' P& s( Y( H4 T" [6 H水饮食物积聚产生烦热,因虚致实啊
% T$ ]: f. U1 _5 l3 k5 e: p2 d( R# r2 [) H, s4 p7 Q
【冒泡】浮生若梦(63490579) 21:36:22
) w, X9 x* H3 c0 D+ O! J9 z$ Y水饮食物积聚产生烦热,因虚致实啊——有点迷惘 ~4 t4 x; e' V0 ]* j6 k
【冒泡】浮生若梦(63490579) 21:37:12# A/ o3 k0 b9 O/ m. M) r' Q
虚,不能化?实,是指什么啊?——请教5 I# A y: o1 L" o! ^
% q- k# `; r! n1 \( J9 N【吐槽】李锋(51586190) 21:37:30: f ?" Y8 A" }5 W: @
本有太阴虚寒就会有气血不足,就有水饮
: y" t% C' K6 }& q; y2 f太阴胃气不足不能消化掉摄入的食物,
, L: J% i& @3 K$ M' h; X! P, D那么食物就是堵塞在那里,成了不能被机体利用的外来物质,就是病邪实邪
! g" ^+ \$ o( @- D/ Z有实邪存在,机体虚弱的阳气就会去抗争排除病邪,就产生了烦躁发热& C/ O' p0 y1 W! a; P% C
那么身体的症状既有虚寒的太阴症状,也有阳明的邪实症状,3 `; _- h6 B& a
本质是虚寒引出了邪实所以称为因虚致实
$ \% R7 |1 o3 B0 z a! X- I这样疾病就变的复杂了,变的顽固了,不容易治疗了,治疗时间也会增加
" r6 v' N4 z; `条文里提到了谷瘅,这个谷瘅的机理就是虚实杂夹引起的
$ Z8 W! c& Z: b; A7 L M3 x谷瘅(就是黄疸)所以称为谷,是因为多为水谷饮食引起,机理是本有虚寒水饮不化,小便不利,水饮与邪实的阳明热相互掺和造成湿热蕴结,出现黄疸。
, W0 o. b* |* r: e3 T( o腹满了,也是有两方面原因引起,一个是食后食物积聚不消化的胀满,一个是太阴里虚寒水饮引起的腹满。
( F" M$ R* m& g# ~" M( l腹满要是辨证不仔细以为是阳明的腹满,给用了下法,就是出现下之益甚,里面更虚了,腹满更严重了。- O6 Y8 L$ w3 F! L4 N2 R7 r
总结:有食积,有寒饮,以寒饮为主。食积寒饮互结,还与上焦的热互结,寒热错杂出现黄疸。以寒饮为主,虽然有热,脉还是迟。只是微烦也说明热不是很重。- e5 ^8 T& B1 g* B
) h' [0 F7 e0 a4 X# }. L
421、无阳阴强,大便鞕者,下之必清谷腹满。(《不可下证篇》)
% o( D9 ^- e7 c" h' ?2 U8 [( F
, i8 P$ K) A. o: q! q0 x无阳阴强——这是虚寒水饮盛;
6 _7 v+ @ a0 W M v1 ]大便硬——这是阳明;( u3 F1 z0 t3 j5 ]* V
既有太阴又有阳明8 \, K2 O5 P* r' O
是个太阴虚寒水饮 + 阳明不纳津液的大便硬。; I! O2 O1 [7 A* z' y0 N6 B
位置在下焦。属下焦的阳明太阴合病。( K. }: h, `4 I
只要有太阴的虚寒存在就不能用下法,不要看到大便硬就给承气汤汤类方剂,会引起下利清谷,腹部胀满的。重的会发生危险。
% a0 l3 ~8 k& {正确的治疗方法是要用温下法,温脾汤就可以。
% ~7 ^$ {# J* I G6 v太阴阳明合并的病证有很多种组合,
* I3 N O. @& x( |: S, ?) {0 r `要去归纳总结。5 D7 n- H' ]# x8 H/ y
更要仔细辨证,避免误治,导致危险发生7 a& d8 G5 }" J0 ~
汗吐下法禁忌要牢记
! Y- l8 c5 ~3 J% K1 Z% A; d: R. B o& C" e/ t
422、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正气却结于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脉数者不可下,下之必烦,利不止。(《不可下证篇》)( i+ F% y/ Y. ]$ O; W0 |
% Y5 S) ]1 H8 q2 c" k, G8 v这条文要分段理解:
8 h4 d/ z# J1 O5 |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正气却结于脏,
7 J/ c2 Z; W, x4 g3 Q ]- L3 n, T脉数者,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故不可下,下之必烦,利不止。
/ s6 @/ |5 A- z
5 G# U w! J/ T, w第一句 脉数是有热邪
9 B5 f# W! O2 z) ?0 B6 d9 g% N久数不止,是持续发热耗伤津液,导致胃中干
- F8 y6 P/ F1 U, u& T& l一旦脉象不数了,就真的津液不足了,阳明里实就形成了。 k5 |2 F. v, G1 P. P: `
结于脏,就是里面结实了,成了阳明里实证。/ T. m7 u6 L# Y( S
伤寒条文里出现的脏多指里面的部位
5 l' o/ q# y/ J m" w/ h) \; R2 K. Z8 G. X1 F
第二句 脉数有邪热,同时与皮毛相得就是有表证存在
: O' [+ g, X; A$ n5 T3 _表证就不能攻下,下之引起表证入里,5 u- _% ]% o/ D* b6 i# y' g
轻的会虚烦懊恼,重的会心下痞而协热利,再重就结胸了。
) ^! N! S: c" v2 Y" W. e2 f下的严重了就转三阴了' c S* K3 J- r) [, v
" K. V7 w/ A% z+ M- e
好了,今天就说这些吧。大家加油。) ?4 ?$ b8 I) R. [+ [# ]8 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