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7、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宋104) (脉经: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而微利,此本当柴胡汤下之,不得利,今反利者,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再服小柴胡汤,以解其外,后属柴胡加芒硝汤。) 这条师父在书中说的很清楚,原条文用了倒装语句,师父用《脉经》纠正了语序。 伤寒十多日,病情传变,出现了胸胁满而呕,日晡潮热,不大便,或大便难而干硬。胸胁满而呕,这是少阳病。日晡所发潮热,不得利,这是有阳明里实了。结合在一起,这是少阳阳明并病了。少阳阳明并病用少阳的小柴胡汤明显力道不足,要用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双解。这里是医生给用了攻下的丸药,过度攻下才导致的便溏。 虽然用了下法,但患者还是有潮热,还是有阳明里实的,而且只用了下法少阳还是没有去掉,所以说“潮热者,实也,先再服小柴胡汤,以解其外,后属柴胡加芒硝汤”。 这里为什么没直接用柴胡加芒硝汤来个表里双解呢? 我们来看一下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加芒硝汤】 君:柴胡 二两十六铢 臣:黄芩 一两 人参 一两 芒硝二两 佐:甘草 炙一两 大枣 四枚 使:生姜 一两 半夏 二十五铢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君:柴胡 辛苦,凉 《神农本草经》:主治心腹肠胃中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这个药,入少阳和阳明病位。专入上焦,和解表里。能够疏导内外,去寒热往来的少阳邪气。 臣:黄芩 一两 人参 一两 芒硝 二两 黄芩 苦寒 《神农本草经》:主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这个药,可入少阳和阳明。可以清热止利。 人参 凉 甘滋 《神农本草经》: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甘味药,一般都有除饮的功效。人参主入三阳,能够补周身内外津液。也有一定的治水饮的作用。 芒硝 寒 咸苦 《神农本草经》:治五脏积热,胃胀闭,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这个药也是通闭结,入阳明病位。 此方君臣为寒凉药,入三阳病位,清少阳的胸胁满、呕,去阳明的日晡潮热。 佐:甘草 大枣 炙甘草 平 甘滋 《神农本草经》: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补胃气津液而已。津液胃气足了,周身受益。 大枣 平 甘滋 《神农本草经》: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大枣,大补津液,也能制水饮,只不过是去水饮的作用弱而已。凡是甘味药,都是这样。 佐以甘滋,护胃气,养津液。 & w7 F( d8 B1 k6 r
使:生姜 半夏 生姜 温 辛 《神农本草经》: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姜解表止呕降水饮。 半夏 温 辛甘淡 《神农本草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这个药,入太阴和厥阴病位。 为什么加这个使药?少阳,偏表,偏上,因此,要把多部分病邪向外,向太阳疏导,再把少部分病邪,向内,向阳明疏导。要清热,要发散,同时还要顾全津液和水饮问题。少阳,是和三阴沟通的信使,少阳有问题,那个三阴会受影响,水饮会上逆的。这和厥阴里面,有燥热参与是一个道理。所以加了温热的药物来去水饮。 这么分析起来柴胡加芒硝汤来表里双解很符合现在患者的情况,可为什么说要“先再服小柴胡汤”呢? 大家不要忘记了,这个患者治疗上有一个前提“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经过了过用的下法,胃气肯定是伤了,有津液亏虚,再用攻下就不合适了,所以应先解决少阳问题,故而先服小柴胡汤。 为什么小柴胡汤比柴胡加芒硝汤更合适呢? 【小柴胡汤方】 君:柴胡 半斤 臣:黄芩 三两 人参 三两 佐:炙甘草 三两 大枣 擘,十二枚 使:生姜 切,三两 半夏 洗,半升 【柴胡加芒硝汤】 君:柴胡 二两十六铢 臣:黄芩 一两 人参 一两 芒硝 二两 佐:炙甘草 一两 大枣 四枚 使:生姜 一两 半夏 二十五铢 3 T' y9 G; R1 }) D8 T9 j& ^
0 t, h8 _8 P9 L; H
- k# Q9 x' P+ d6 n; @/ y- L小柴胡汤比之柴胡加芒硝汤没有芒硝,其他的药药量也有变化,增加了生津液和胃气之功。“解其外”呢?少阳与阳明的病位比较,属于“外”。就是说,先解“表”,按照少阳病去治疗,服用小柴胡汤,一服不好,可以再次服用。但如果病还不解,少阳病轻微了,但是阳明潮热还是有,里实还存在,津液恢复但胃气未和,那么就该用柴胡加芒硝汤了。所以说“后属柴胡加芒硝汤”。这里的“先服”“后属”并不可以机械的理解为先用两付小柴胡汤之后,接着用柴胡加芒硝汤。这里的“先”“后”是根据疾病的表里而说的。就是说,少阳这个“外”证好的差不多了,胃气也恢复了,但还有阳明潮热,是真的有里实不解了,只能再次攻逐里实了。柴胡加芒硝汤里的芒硝用二两,用量很大,主要是为了清阳明里实的。 从这个条文可以看出,即使是两个方子九成药相同,药量不同,一两味药不同也能改变方义。方剂中的药物如同棋子 ,一子动,全局动! 咱们再来看下一条。
9 u( a' Q! B2 y0 v* Q' j# x338、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宋103) (脉经: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再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续在,先与小柴胡汤。呕止小安,其人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与大柴胡汤,下者止。) 用了小柴胡汤还有“烦”那就要考虑是否有阳明的“烦”了。参考其他症状,如果大便硬了,基本就是阳明里实了,就要用大柴胡汤去少阳阳明双解了。 大柴胡汤,里面是有大黄的。这条可以结合《金匮》里“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一起看。少阳阳明有实热实邪,还有心下痞满疼痛,以及呕恶。这是用大柴胡汤的主要的指标。要注意这里指的是心下,不是腹中。 同样是少阳阳明误下,为什么这次用的是大柴胡汤下而不是上一条说的柴胡加芒硝汤呢? # _( F7 ]: D" _9 M* ^: x
) t( J$ J- K- m* O0 w4 M) y# |8 N+ w( _3 w! i N# u
【大柴胡汤】君:柴胡 半斤 臣:黄芩 三两 芍药 三两 大黄 二两 枳实 四枚,炙 佐:大枣 十二枚 使:半夏 半升,洗 生姜 五两 【柴胡加芒硝汤】 君:柴胡 二两十六铢 臣:黄芩 一两 人参 一两 芒硝 二两 佐:炙甘草 一两 大枣 四枚 使:生姜 一两 半夏 二十五铢 - F% z3 c3 C8 T/ M9 \* f7 o
% X5 b/ v" f: f6 N; J
大柴胡汤,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的变方。大柴胡汤与柴胡加芒硝汤相比,加大了柴胡的量,去芒硝,加了芍药 大黄 枳实,增加了清里热、除烦的力度,重在清阳明里实腹痛。生姜、半夏加量重在止呕解表。去掉人参和炙甘草,是怕两味药守中,影响药力下达,甘滋类药蓄水力很强的。里实比起承气汤类里实证轻一些,因此大黄减量,用二两,枳实加量,用四枚,重在通腑破气。这条是少阳的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较重,阳明的烦,大便硬为主,所以用的是大柴胡汤。 枳实,酸苦而寒。现在的枳实,很小,就是现在的枳壳,可以消胸中痞满气胀。 339.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宋98) (脉经: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再三下之,不能食,其人胁下满。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与柴胡汤,后必下重,大渴饮水而呕,柴胡汤不复中与也。食谷者哕。) 这条,师父的书上讲的比较细。是太阴中风证的误下后治疗。 太阴: 1.太阴病提纲 太阴之为病,阳明中寒,胃家虚是也。 2.太阴中风证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恶风重而汗出,身重。或微发热,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或欲嚏不能,脉浮弱。甚则风水血痹,脉微。桂枝黄芪五物汤类为主。 # ?8 `$ H. o3 h8 g! M/ ]$ I3 s
太阴中风证误下后出现了一系列症状,这里提到患者“面目及身黄”这是黄疸了,这条结合《金匮》条文“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一起理解,“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这里点了一句各种黄疸的治疗,首选的方法就是治疗主证的同时利小便,湿邪得以排出。“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如果这个人脉浮,说明是表邪,湿热蕴积在肌表而发黄了,要用汗法,这是对黄疸病提出了一个辨证思路。而这个医生用大柴胡下了,也是误治,可以用条文的黄芪桂枝汤解决。黄疸病《金匮要略增补》里有详细的分类和讲解,伤寒和金匮一定要结合起来看,师父也在书里说过,仲景用《伤寒论》来举例说明如何辨证,教我们生动的辨证法;然后,《金匮要略》杂病部分是留给我们的课后作业。二者合参,对于临床实际应用进步会很快的。 $ B2 E- W& R- {; j/ \' h
340.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宋226) 饮水者哕,指的是胃虚寒,不但喝水呕吐,还会造成连食物都不能吃了,也就是太阴病的呕吐。可以用吴茱萸汤。 341.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宋380) 太阳伤寒,过度汗吐下,喝水后,水饮停聚,上逆呕吐,是胃虚寒了。 大家可能问了,为什么是太阳伤寒,而不是少阴伤寒呢?( L& J9 c) a. ~" M% I
因为“342.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宋333)” 这条说的也是误治。脉迟,为寒。以寒治寒,剩的阳气清干净了。除中,就是说,这个胃气要垂死挣扎,本来食欲不行,突然食欲很好,吃了东西后,这点胃气难受负担,就绝根了,阳气也随之而绝脱。死征。 仲景那个年代用的是竹简,说话能省则省,所以咱们要自己结合起来看,自己补充上前因。 今天我讲的这几条都是误治或过度治疗的补救之法,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遇到。已经治疗过的患者一定要考虑胃气问题,还能不能承受药力,一定得考虑到。所以仲景说要“先”“后”。 希望咱们现实诊疗中能少一些误治的例子。7 u6 b( i) S+ Z) U. p2 m+ t( V
今天就讲到这吧,具体条文讲解请参考《伤寒论类编补遗》。
% @8 @( y5 Q& b+ d* ?7 l: _5 o2 r*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