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夜晚之心 于 2015-7-4 20:28 编辑 5 i( o$ z5 ]; _% [/ O
) s. u8 x! r8 H# g; z; G6 X 大家好,今天由我来和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类编补遗》第322-325条。, g4 G# c* m1 R/ V' B
本课学习的方证有以下三个:麻杏石甘汤、文蛤汤、桂枝汤。; V: s A6 f. e* n+ H6 R' }7 O+ `
首先来看第322条:
) M# }* T0 w$ c322、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宋63)
/ ]# d, `5 q' N& L% N. B; v"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G4 U' [# ~1 U
麻黄(去节,四两 40克) 杏仁(去皮尖,五十个 13克) 甘草(炙,二两 20克) 石膏(碎,绵裹,半斤 80克)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 W( D7 ^$ u, x- N4 M; ~4 l& T/ s0 O+ ~$ T* k" C+ U7 c
大家都知道,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方法,就是“辨证论治”。也就是《伤寒论》所说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A. E+ V3 w' I7 @9 i' @
也就是说,要求方证相应,处方和患者的症状群与舌脉体征的总和——病机相应。7 b' Y; S: ]8 P# E8 S6 g0 i* X
大家也都知道,目前传世的《伤寒论》历经历代医家的传抄和整理,条文的排列有诸多变化,有按治则分类的(王叔和),有按三阴三阳寒热病理进行分类的(孙思邈)......真正《伤寒论》全书的原貌已经不可重现。
. H a: f: ~8 R/ H 条文虽不可重现,但幸运的是,伤寒论中的方剂组成基本都原原本本的保存了下来。因此我们现代人研究、学习伤寒论的好方法,为从分析方证入手,从而体会仲景原书的精神,这也是符合中医学临床实用精神的。
% c4 e; ?" o, }% Q$ ] 打一个比方,每一个现存的条文,都好比一盏明灯,而每一盏灯下,都难以避免的有一小片暗影,只有当诸多灯聚成一个灯海,灯灯护照,才能“无幽不烛”,明察隐微,达到“无影灯”的效果,从而准确的照见病灶,并有可能直击病灶,药到病除。
* k4 P( Z# I9 j9 n# ] 将诸多的涉及同一方的条文碎片汇总通观,才能看清这一方剂的全貌。也只有透彻的解析了方剂,才能明白仲景条文的真正内涵和言犹未尽之处。 : v) ~3 M, q" H( M# n& [& @
本着“方证相应”的原则,我们把322条的讲授顺序做一调整:) ~6 N1 g0 d9 L" q: m$ y) M9 B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Z9 A. x6 i5 ?7 w c ~. y a6 ?麻黄(去节,四两 40克)
$ M; C% d+ M+ ^杏仁(去皮尖,五十个 13克) / k' V; A: a- { D5 I. `3 T
甘草(炙,二两 20克)
8 \* P4 C! L/ I: z: l/ t石膏(碎,绵裹,半斤 80克)
$ s4 ?9 o E' c) u. q) _4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j% c$ I; k& |
322、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宋63)
' Y. c& u# [ k9 E) O9 {" j6 | 首先用恩师刘志杰老师的方证解析法,对此方剂做一解析:4 F" n |7 f2 q" U
本方以麻黄为君药,对治主症。麻黄性温,对治凉证;味辛苦涩,辛能发散,苦能涌泻,涩能渗湿。杏仁为臣药,对治兼症。臣药的寒热属性需与君药一致,杏仁亦性温,对治凉证;味微辛,苦,有一定的发散作用,并可涌泻病邪。甘草为佐药,辅助君臣药发挥药力,并可护胃气。甘草经蜜制后,性平,味甘滋,养津液。石膏为使药,为沟通阴阳的信使。使药的寒热属性与君臣药相反。石膏性凉,对治温证,味酸,可收敛并制化病邪。; Y4 }* \$ L$ ~$ k# w
综观全方,在五证上,主治滞证;六纲上,主治太阳病本证合并太阳病外感风寒湿证(中风、伤寒)。
7 K$ t" |# Q4 ?' X3 u- a1 [7 g1 Z* ^ 我们来看看伤寒论322条(师父修订后)是怎么讲述的:
! o# d. v; w- i u- j+ W- r322.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g' {) C% U; C' I& K e
病人有表证,用了汗法,但发汗不得法。汗不得法,表证一定不解。表证不解的同时,还出现了汗出而喘,没有大热。其实,这个“汗出”、“无大热者”,就在告诉我们,这里有表证存在。
/ L7 t& A; c6 O" U5 w 同时,这个“无大热者”,又在暗示还有热象存在,但是,还没到严重程度。
1 L" J: h8 K: f 本条有太阳外感证,同时又有太阳病本证——表热证。太阳病外感证,要用麻黄汤或桂枝汤,但本条夹杂了一定的热证和津亏,单纯的辛温发散解表已不合适。太阳病本证,要用白虎汤,但本条夹杂了外感风寒之邪,白虎汤证也不典型。
6 W6 z! @9 ?$ q2 a; Y& b( g 因此要用麻黄汤和白虎汤合化,以麻杏石甘汤对治。+ g4 B6 ?9 ] p/ v2 \7 ~
麻杏石甘汤证的必然症状,有太阳病本证症状(白虎汤证):发热、汗出、口渴、心烦;
% l g, O) Q% k 太阳病外感风寒湿证:发热恶风寒或不恶寒;5 [$ v$ V) N9 g$ `% B1 I) a
以及气逆证:喘。
/ r3 w8 l/ c! }+ g8 @) m 同时有可能出现咳嗽、胸闷短气、头痛、身痛、惊痫等或然症状。+ I# h. p& j6 N2 E5 g" ^6 }
把握好以上几点,在临床中就可以较准确的使用好麻杏石甘汤了。
" B) e: z ?- B3 S+ p/ O) u/ k! w 夏天,一般小孩子感冒了,出现了肺炎症状,喘咳、汗出,麻杏石甘汤用的机会就多。还有的肺炎等,用了输液抗炎治疗,遗留下来了水湿蕴热不化,汗出而喘咳的,更要用它。4 @) l. j3 P3 \
L) M7 G6 K# e _/ J
/ m) a$ J$ v( Y1 v2 p0 {1 R% l
【文蛤汤】 & B+ Z8 x; m+ x6 N/ ^
麻黄(三两 30克) * F: v! e5 j$ @; @8 A/ `
生姜(三两30克)
9 I ^' q2 e& R2 b% }杏仁(五十枚 13克)
' }, J: J/ t w0 i甘草(三两 30克)+ p2 k( R- Z+ Z- H
大枣(十二枚 20克)0 X' d& B1 I U2 S* R
文蛤(五两 50克). D# @4 S( R, ]7 k* k6 B; p
石膏(五两 50克)
3 r& ^+ M. y4 h9 K2 k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6 ^7 | U& `9 X$ L: [$ a
323、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之洗之,益令热劫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汤;
) i' x% u2 S9 i% S" @. d v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若不瘥者,与五苓散。) J Y$ e% Y" R/ [* T8 Q
文蛤汤以麻黄为君药,对治主症;以生姜、杏仁为臣药,对治兼症;以甘草、大枣为佐药,辅君臣而护胃气;以海蛤、石膏为使药,沟通阴阳。
" C, U' {6 u6 l% y b) j 在五证上,文蛤汤主治寒凉多温热少的滞证;在六纲上,主治太阳病本证合并太阳病伤寒证。
: i; b+ n% r) k! L- v- \( ? 323条讲述了本证的一种发病经过:患者患太阳病伤寒证,本应当以汗法解表,反而被用以了冷水外喷或内服,因此导致热邪郁闭在内不得发散。风寒之邪束表,热邪在内,郁热更盛,因此内热症状更加明显(烦躁、口干渴),太阳病外感风寒证也更严重(恶寒(欲引衣自覆)、发热、皮粟不解、无汗),并且因为饮冷产生了水饮内停,虽然津液不足,但并不想饮水。2 ] B% O$ g4 F& t
以上这种情况,要用文蛤汤治疗。文蛤汤证的必然症状,首先要有太阳病伤寒证:发热恶寒、皮粟或皮疹、无汗;
B: k2 q, N6 s: O/ @: X$ q以及太阳病本证:心烦或烦躁、意欲饮水;并夹杂有轻微太阴水饮证:意欲饮水,反不渴,也就是病人感觉想喝水,但是还喝不了多少,不是真渴。& _9 n* t0 s3 O) q$ r) ]7 z1 _7 W
文蛤汤内含了刚才讲过的麻杏石甘汤方义,并加了生姜、大枣和海蛤药症。生姜性大温,对治寒饮证,轻微的那一点太阴水饮可以解决。海蛤、石膏清热除烦,并可利水解渴。麻黄、杏仁、生姜辛温发散,解除在表的风寒郁闭。诸药合用,使得这样一个复杂的外感内伤夹杂坏病得以痊愈。
+ X8 Q/ U" e5 F( L) Z, D6 d9 {* f$ V 服了文蛤汤,汗出了,表热解了,出现了“假令汗出已,腹中痛”的,要加“芍药三两”。这就该是内有阳明轻微的里实了,出现了腹痛的症状,所以要加芍药。) z: p( k G. w
方剂的随“症”加减,需要在精研药症后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方证广用,达到不仅“方证相应”,而且“药症相对”的经方学最高境界。然而在对五证六纲的把握尚不准确,方证相应尚难达到之时,还当守规矩、守原方,不要随意加减药症;并且学习的重点,也要放在基础理论和五证六纲学习上。
( j" x2 U5 ]6 R7 Y* R; v& s# c
; [, \' s5 v4 u* Z( J7 t& r5 ^
& i) w* R6 Q2 n) p【桂枝汤】
9 [3 b/ ]' D$ }9 B+ a- F' a桂枝(三两,30克)3 a5 Q) L+ F, P+ c" ]! t. l
生姜(切,三两,30克)( o) y0 V! Y( Q
甘草(炙,二两,20克)
( Y* L( J6 L; o. V. {5 a1 q9 m大枣(擘,十二枚,20克); s5 U) W* Z* c" X: q" [$ o
芍药(三两,30克)
/ I4 z: V# H+ r324、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宋45)
, g' ?8 \' w A h3 E; I; |32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宋15)
V% @2 N( ^: Q/ W: ~ `9 \/ I桂枝汤以桂枝为君药,对治主症;生姜为臣药,对治兼症;甘草、大枣为佐药,辅助君臣药,保津液而护胃气;芍药为使药,为沟通阴阳的信使。7 n3 e% h3 q. ]8 e& ~! |
全方寒热并用,主治寒凉多、温热少的阴痞证;在六纲上,主治太阳病外感风寒湿证(中风证)或厥阴病、属厥阴病。
* P0 K) ^' d- @0 b" E/ i% S 324、325条分别指出了脉浮、气上冲这两个使用桂枝汤的特定症状。
9 N M' C/ m% | 结合桂枝汤的五证六纲定位,桂枝汤可治疗寒热错杂,寒凉多、温热少的阴痞证(厥阴病),以及太阳病中风证。太阳病中风证的特定症状和体征有:发热、汗出、恶风寒、头痛或身痛、鼻鸣干呕、气上冲、脉浮(缓)等。而厥阴病的症状纷繁复杂,不一而足,在具体临床中要从总体病机和药症处进行把握。
2 u+ [* r1 x% U- u# w 324、325条条文比较简单,恩师在书中已经进行了非常透彻的讲解和拓展,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 u3 p0 l3 G' ~. T: |( z7 X
以上是我对322-325条麻杏石甘汤、文蛤汤、桂枝汤的简要讲解。有关五证、六纲、刘志杰经方解析法、汤液配伍法则、方证标准和临床应用等的具体讲解,请关注汉传中医下半年的课程安排。 特别需要指出的,本次课程使用的刘志杰方证解析法,为恩师解密后的第一次对外公开宣讲,感恩恩师!. O4 N. a/ c6 V7 v
今天的课程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参与!
4 ?$ z9 d* b& k2 N6 `6 ]/ t' r j5 |0 m6 t) q- l0 i
% \ V! t% }% p2 F) X+ n0 Z4 g- m+ s: E2 `; r* N1 [' K
9 l* t# t- ? j0 G6 E+ t, ]0 N+ Y
$ z5 S+ t7 D, L2 s
! b# n9 ~5 J! q/ {/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