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人:刘卫红 大家好,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伤寒论类编补遗》第285-289条。 285.病患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宋283) 师父对语序做了调整:病患脉阴阳俱紧,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反汗出者,亡阳也。 看到“脉阴阳俱紧”很容易想到是太阳伤寒的麻黄汤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但条文接着就说了,此属少阴。那么我们就需要分析一下此处的“脉阴阳俱紧”了。 按照师父总结的阴阳脉法,可以按浮沉分阴阳,也可以按寸尺分阴阳,因此,“脉阴阳俱紧”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浮沉俱紧,另一种是寸关尺俱紧。太阳伤寒证的典型脉象是浮沉俱紧,以浮为主,因为病在表的缘故。太阳病伤寒证发热恶寒,无汗,并且没有里证。这一条文有吐利的里证,并且有汗出,因此判断“脉阴阳俱紧”不是太阳伤寒的麻黄汤证,而应该是寸关尺俱紧,可以是浮紧,也可能中取俱紧或沉紧。我们知道少阴病的典型脉象是微细脉,太阴病典型脉象是沉而无力,这是常规典型脉象。如果里寒过剩,水饮结实,脉会紧。紧脉主寒,是寒饮盛的表象。少阴病,阳气被郁闭在咽喉,会出现咽痛。呕吐和下利是疾病由少阴传入太阴,出现咽痛、吐利而渴,小便清长,腰背部疼痛,甚至周身痛,手足逆冷,腹痛,可出现但欲寐,甚至眩晕。为少阴太阴合病,属少阴,用真武汤治疗。 “反汗出者,亡阳也”,这一句讲在前面一系列症状基础上,又出现汗出。三阴病的里证,一般不会汗出,即使表证的中风,汗出的情况也不多。里寒证的汗出是亡阳的征兆。一旦大汗出,甚者汗出不止,就要亡阳了。如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宋353)”、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逆者,四逆汤主之。(宋354)” 都是讲大汗淋漓是亡阳之兆。进一步发展,“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宋370)” 亡阳的汗会汗出如油,汗是黏的,或者汗出如豆粒,用通脉四逆汤治疗。 285这一条还没有到亡阳的严重程度,亡阳的脉是微细欲绝的。这是提示我们看到三阴病患者出现汗出,要警惕有亡阳的危险。有汗出,脉仍然紧,是因为病在里。病在表,汗出,脉就会缓了。而病在里,里寒盛,汗出了,脉仍然会紧。 286.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宋309) 141、食谷欲呕,属太阴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142、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 吴茱萸(洗,一升 60克) 人参(三两 30克) 生姜(切,六两 60克) 大枣(擘,十二枚 20克)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我们将这三条放在一起学习。141及142条讲吴茱萸汤治疗单纯的太阴病,上焦证,水饮上逆,干呕吐涎沫,或恶心呕吐,眩晕、头痛。286条冠以少阴病,手足逆冷、烦躁、但欲寐等,又出现吐利,说明有太阴病参与,是少阴太阴合病,舌淡红有齿痕,舌苔白厚,脉紧(脉紧的原理与285条相同)。如果苔黄或苔白厚偏燥,是津液损伤化热,即少阴太阴阳明合病,属厥阴。因此,吴茱萸汤对治少阴、太阴、厥阴病,上焦里虚寒水饮上逆而致的眩晕头痛、恶心呕吐效果很好。只有虚寒水饮上逆的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才能应用吴茱萸汤治疗。 吴茱萸汤以吴茱萸为君药,温中下气、止眩晕呕吐;以生姜为臣药,协助止呕,温中化水饮;以大枣为佐药,养津液、护胃气;以人参为使药,甘滋而微凉,和大枣一起,补充因呕吐和温化水饮丢失的津液。全方配伍精当,温化水饮而没有燥烈伤津之弊,充分体现了经方方剂配伍的圆满法度。 吴茱萸,苦辛,大热。《神农本草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师父对吴茱萸药症做了重点讲解:这是温热药,入少阴、太阴、厥阴病位。升浮。升浮的概念是什么?浮到顶级,自然就下沉。因此,此药能达巅顶而降逆,对于寒饮攻冲头部而头晕,呕吐的,效果最好。许多西医的内耳迷路水肿的眩晕症,疗效确实很满意。吴茱萸既能解表,又可温里,风、寒、湿、血痹都能发越出去,温里具备干姜和附子的功用,可以止呕、止利。因此有“一味吴茱萸,功同四逆汤”之说。四肢逆冷的人,女孩子多见,吴茱萸的疗效很好。 师父还讲了吴茱萸汤的活变法,如果寒饮盛,津液不虚,没有热参与,可以去掉人参和大枣,加炙甘草。如当归四逆汤,“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恩师强调这一条的重点是掌握烦躁的病机,要分清阴阳。阳证的烦躁心里烦热,闷乱不安,甚者躁狂,热伤津液的实热烦躁,属于五证中的烦证和燥证;阴证的烦躁只是一个症状,以躁动不安为主,是真阳被寒饮逼迫所致。 在我刚开始学习经方时,曾经遇到过一个典型病例,头痛剧烈,发作起来想要以头撞墙,类似本条说的烦躁欲死吧,其他症状记不清了,没有下利、呕吐等。用吴茱萸汤,加了细辛,头痛明显缓解,患者说中药的止痛效果比止痛片快多了。 287.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宋310) 恩师首先讲解了对仲景条文总的学习方法:“仲景的条文,一般都是先说病和症状、脉象,然后说对治的方剂。更有一些条文,则是叙述不全。还是一句话,那是仲景故意留的作业题。还有一些条文,说某某病,症状却不是那个病,目的就是要你思考,那是病情变化了导致的,属于一种传变。而误治的,则会交代,是误汗了或是误下了等。没有交代误治的,病和症状不符,一定是传变导致的。”这段话对我们理解学习伤寒论条文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一条就是开头说少阴病,后面的症状不是少阴病的症状,没有说经过误治,因此是疾病发生了传变。病人开始得的是少阴病表证,少阴中风,有汗出,损伤津液了,又有传入太阴的下利,也会丢失津液,因为不是少阴病本证的里虚寒,津液丢失会出现胃中干的发热,转入阳明,津亏热燥,导致咽喉干痛,胸满、心烦。属于五证中的烦证和燥证。六纲属阳明或者属厥阴。 猪皮,甘咸而凉,清热,养血,润燥,大补津液,利尿。 蜜,甘平。《神农本草经》: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痓,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 米粉,《名医别录》:主益气,止烦,止泄。清热除烦养津液。 因此,猪肤汤治疗津亏热燥的咽喉干痛。而寒性的咽痛,以少阴和厥阴多见,用半夏散对治。 288.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宋306) 289.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宋307) 【桃花汤】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160克)干姜(一两 10克)粳米(一升100克)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师父对288和289条做了详细分析,288条讲少阴病,同时有下利便脓血,是少阴太阴合病,属太阴。而289条说的是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后,出现了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少阴转入太阴,少阴病的症状已经不存在了,是单纯的太阴病。不论是单纯的太阴病,还是少阴太阴合病,桃花汤均可治疗。桃花汤证的主要症状是下利,便脓血。下利很重、滑泻不止,或久利,一方面是津液随着大便亡失,导致小便少,另一方面,里虚寒导致中下焦不能固摄,开始是不能固摄津液,进一步血随津液、水湿一起下脱,会津血俱脱,出现便脓血,赤白痢,白多红少,或纯为白色胶状便。腹痛,或里急后重,因为是虚寒下利,还伴有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脉迟弱,寒饮盛则脉有紧象。太阴病,利在下焦,固摄是定法。 赤石脂:甘淡,平。《神农本草经》:主黄疸,泄利,肠癖,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疮,头疡,疥搔。淡渗利湿作用很强。 干姜,辛热,《神农本草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利。 粳米,甘平。《名医别录》:主益气,止烦,止泄。 辛甘配伍,温中化寒饮,温化水饮多佐甘淡渗湿之品,又用粳米的甘滋养胃气,补丢失的津液。 桃花汤的临床应用首先要注意与白头翁汤相鉴别。白头翁汤证为阳明病协热下利,便脓血,属热性下利,症状为腹痛下痢,便脓血,血色鲜红,里急后重明显,肛门灼热感,心中烦躁,咽干口燥,失眠多梦,手足心热,畏热喜凉,口干口苦,小便黄,舌质红,舌苔黄,或者黄腻,脉滑数。 其次,阳明病和太阴病要分清病在上焦、中焦还是下焦。 太阴病上焦证,呕吐、头痛、眩晕——吴茱萸汤 太阴病中焦证,下利,呕吐,不欲食——理中丸 太阴病下焦证,下利,便脓血,腹胀,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桃花汤 有时候不好区分是中焦还是下焦,师父讲了一个用药试探法,即先用理中汤,如果无效,就是在下焦,用桃花汤。 再有就是桃花汤与赤石脂禹余粮汤的使用。 135、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拟补)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赤石脂(碎,一斤) 太一禹余粮(碎,一斤)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这个下利在下焦,特有的症状就是腹胀,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尺脉会显示微弱虚象。因为不在中焦,因此呕吐的问题可以不存在,食欲也一般不受影响。再下去,就要合并少阴四逆而脱阳了。这种情况,往往是重病才有,下焦虚极不固了。赤石脂禹余粮汤这个方子也能治疗慢性久泻。 赤石脂,味甘平。主黄疸,泄利,肠癖,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创,头疡,疥搔。久服,补髓益气,肥健,不饥,轻身延年。 太一禹余粮,味甘平。主咳逆上气,症瘕,血闭,漏下,余邪气。 如果没有太一禹余粮,权宜之法用禹余粮加干姜来用。无论什么余粮,对于这个方证,保险的话,还是加一味干姜保险。这个单一的太阴虚寒在下焦的下利不止,要用到赤石脂和禹余粮的利水收涩。赤石脂对于下焦水饮为患比较管用。比如大便溏泻,妇人带下量多。 两个方证均是太阴病下焦证,里虚寒导致中下焦不能固摄,下利不止,津液下脱,均用固摄之法。下利不止,进一步血随津脱,下利脓血,从药症来看,赤石脂禹余粮汤中禹余粮偏寒,而桃花汤中干姜性热,因此,可以说桃花汤比赤石脂禹余粮汤虚寒重,津液损伤也重,并且血随津液下脱了。 另外,两方中君药赤石脂的用量相同,均为一斤,但用法有所不同,赤石脂禹余粮汤方中赤石脂全部入煎,而桃花汤中赤石脂则一半入煎,一半筛末冲服,为了更好的发挥赤石脂的收涩之力。方后注中“若一服愈,余勿服”,也说明桃花汤中的赤石脂收涩之力很强,中病即止,过用有留邪之虞。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O7 ]; k2 P4 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