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人:谢国贤
- B7 z' N/ ^% [- C' r& t我们先来看下276条的条文 276、 治伤寒敕涩,恶寒发热,体疼者,神丹丸方。 附子 乌头(各四两) 人参 茯苓 半夏(各五两) 朱砂(一两) 上六味末之,蜜丸,以真丹为色,先食服,如大豆二丸,生姜汤下,日三,须臾进热粥 二升许,重覆出汗止。若不得汗,汗少不解复服如前法。若得汗足应解而不解者,当服桂枝 汤。此药多毒,热者令饮水,寒者温饮解之。治疟先发服二丸。(《要略》用细辛不用人参(千金方)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方证。 “伤寒敕涩,恶寒发热,体疼者”,这里提到的伤寒,可以是太阳伤寒,也可以是少阴伤寒,这个必须要明记。敕涩,就是无汗的意思。恶寒发热,身体疼痛,是伤寒的必有症状。少阴伤寒有微热的,也算发热。看看方子的配伍,可不是单纯解决伤寒的。更偏重于少阴伤寒,内有太阴水饮,兼有些许阳明热的。 附子,辛苦热。《神农本草经》: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乌头,辛苦热。《神农本草经》:主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 这两味药,都能解表驱寒啊。能解少阴伤寒,能解太阳伤寒吗?一定能解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能解太阳伤寒不?只要没有里热,就能解!要活学啊。太阳伤寒,没有里热伤津的,只要给发汗,就能解。看看麻黄汤,是不是温热药?一定要变通,明辨病机。伤寒病机是什么,寒邪束表嘛!太阳的伤寒,有固护津液的必要,因此,加大枣和炙甘草。少阴伤寒,注重温阳,用炙甘草固护些津液而已。如果太阳伤寒津液没伤,直接解表,也未尝不可。 再看这条。人参,补充津液。茯苓、半夏,化太阴水饮而降逆。朱砂,苦,微寒。《神农本草经》:治身体五脏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精魅邪恶鬼。它可以清上焦阳明热,安神,镇水热上逆的心悸。 这个方子,好就好在,太阳、少阴的伤寒两解,还注意到了内有水饮,因表闭而气不旁流,水饮上逆的问题。没有水饮,就是气逆的,也可以降逆。有津液不足呢,可以人参补津液。上焦有点阳明水热心悸呢,可以用朱砂清心降逆安神。照顾的很全面。这个方,更可以广用的。对于对证的类风湿,疗效满意。方子后面说,还可以治疗疟疾。 服法,用生姜汤送服,生姜解表啊。然后,和服桂枝汤一样,喝粥,助胃气津液,盖上被子发汗。要是汗少不解,就再服。如果汗出的不少了,还不解,就要吃桂枝汤。 为什么?汗出充足了,寒邪一定是去掉了。表证还不解,就是转为桂枝汤证了,属表证中风了。这个方证,该是“太阳或少阴太阴阳明合病,属太阳或少阴”。 这个方子,该是《金匮要略》里面的。因为它方证表述,是治疗伤寒的,因此我们没有收录到《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放到了《伤寒》条文里。原方,根据注脚,该是没有人参,用的是细辛。细辛,辛温药,治疗水饮上逆,百节疼痛的。把它换成人参,对于发汗解表,最合适。如果是治疗杂病而广用,比如顽痹,也就是类风湿一类的病,还是用原方更合适。因为发汗解表,会损耗津液,因此用人参补津液。看来这个方有明白其病机的人。这叫“换药法”。大元帅带兵临阵,要会“走马换将”。或者是用原方,加人参。可以叫神丹加人参丸。 277、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宋本脉法)7 v- D0 O d/ F2 G
这条,讲的其实就是“属厥阴病”的一个病机。
- ?6 O% s9 C/ f, S6 k我们看第一句:
3 n3 ^9 n! y& L$ O5 g9 {8 m“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 l% V" l* p9 B5 m
脉阴阳俱紧,是个太阳伤寒脉。口中气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张嘴呼吸,似喘非喘的那个样子。为什么这个样子?因为表不通透,里有水饮,感到气不够用。唇口干燥,一个是表示津液不足,一个是因为总张嘴喘气,能不干吗?蜷卧足冷,说的是双足逆冷,蜷卧,是少阴病的一个常见的静卧体态。我们在冬天里,屋子还不暖和,钻进被窝里,就瑟瑟发抖的蜷卧着,为什么?冷啊!他没说四逆,不代表这个病人就不是四逆。
, F" w. t3 P" @* k N# _3 R0 u鼻中涕出,这是腹中寒的表现。“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金匮)”舌上苔滑,这是内有寒饮的典型舌象。舌苔湿润水滑。这是太阳、少阴、太阴合病,“属”厥阴病。他说,“勿妄治也”。不能给乱治的。这个证,你们看看,要是治疗,用什么方?刚讲过神丹丸。就要用神丹丸才对证。不对证的话,容易出危险,因为这个病象,不轻啊。寒的厉害。6 _! L+ z) m6 ^( U
我们再看下一句。“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急重病,尤其是外感病,一般六七天就会有变化,或者转好,或者传变而加重。所谓的,发于阳证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到了七天后,这个病人微微发热,手脚温暖了。他提到手了,看来,开始不单是脚冷,手也冷啊。既然出现了这种情况,那就是要好了。4 @$ W# H% ~' X0 s4 ~! J% S, Q0 {
“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要是发展到了八天以上,出现了高热,这可坏了。虚寒极重的,恢复的时候,是缓缓的恢复,逐渐的温暖过来。一下子发了高热,这还了得?太异常了!他说难治,有道理的。这是厥阴病的典型表现了,厥热现象。搞不好,就是虚阳外越了。真寒假热了!; o: S+ [ V/ `) u5 @9 H% |
“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他这句,要和第一句联系起来看。: j' B0 z7 }3 N: @9 [0 n k
刚得病,出现了“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
$ S1 O Q. E6 C% X如果恶寒重,恶寒指的是表证的恶寒,就要出现呕逆。寒邪闭阻肌表,内有寒饮旺盛,气不旁流,要上逆的。如果恶寒的表证不明显,而是肚子疼,就是要下利了。
& L- a+ W2 b. X; P/ |/ ?% l“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金匮)”大家要参考这些《金匮》的条文来理解才更透彻。原本就是一部书嘛。治疗的方法呢,就是准确的运用四逆类方剂。 278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宋372)
. d- G/ F4 \- L8 b5 h5 U. b这条,也暗示了一个治疗法则。就是表里同病,里有虚寒的,要先治里,后解表。" Z. g" u* b( A
你要是先给解表,容易亡阳的。解表,一定是散热的。这个和表里同病而里实的治疗法则是相反的。里实的,要先解表,后攻里,反之,则怕表邪内陷。这两种法则啊,是基本法则,不是绝对的。完全是可以表里双解的。临床要活用,不要被限制住。这条说的这种情况,表里同病而里虚寒,完全可以用神丹丸加干姜解决。我们按照文中说的法则来讲解一下这个条文。
, w# f9 ^, n n. K% i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这句话很关键。下利腹胀,三阴病都可以出现,三阴病常互含的道理。他说的呢,笼统了一些,我们理解的时候,不能笼统,要细分。少阴太阴合病、厥阴病等,都可以出现这个“下利腹胀”。当然,要以太阴为主,因为这是太阴提纲主症。可以叫属太阴病。太阴病,经文里说了,要温里,四逆类解决。如:" N2 a3 t @: X$ L1 N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宋277、宋282)”
! p; R/ x. l! v+ U; l* e6 X0 l 再看后一句,“身体疼痛者”。这个也很笼统,也很特殊。这是指的表证说的。表证,为什么不提发热、恶寒、头项强痛等症状?身疼,也是表证的一种,但是,辨证的时候常被忽略了。我们知道,伤寒证,无论太阳还是少阴,都有“身疼腰痛,骨节疼痛”的症状。
$ y: ]/ X! x* n那么,太阳和少阴的中风,乃至于其它纲的中风表证,会不会有这个现象?只要是表证,就都会有出现这个症状的机会的。看他后面的一句话就知道了,“攻表宜桂枝汤”,他没说用麻黄汤。他的用意是什么?是引导你的思路。他完全可以这样说,“身体疼痛者。伤寒用麻黄汤,中风用桂枝汤”。桂枝汤大家知道,不是单纯为太阳中风而设的。仲圣引导我们的思路,真是用心良苦啊。2 M% ?5 ]+ f: r: h2 L. f" A
这条的病机我们知道了,具体归属到什么病,是什么合病,是什么并病,是什么属病、什么系病?这个要随证而定的。所以,大家要把“合并系属病”的概念吃透才行,临证才能不乱。" B8 l2 a h3 j0 W
这个病,要先用四逆汤去温里,里面的虚寒解决了,再去攻表,用麻黄汤或者桂枝汤,随证治之。有人说,中风是表虚证,要用桂枝汤去调补。仲圣则说,“攻表宜桂枝汤”。人家认为,桂枝汤也是攻表的泻药。是去表的风邪的。这都是实邪啊。怎么能说中风是表虚呢?: e9 v0 T6 P3 f7 x( m# l
概念要严谨才行。怎么说都有理哪能行?还能叫严谨的学术?
7 u8 M6 z2 z. s# I7 R3 F+ {( c279、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宋92)$ E' b$ R+ G5 R1 H+ Q' L- f, r$ y
四逆汤. X6 ~" a5 b+ b- h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1 S4 N/ G% G* ]% n6 v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C$ N U* U) ?* j
这两条,是不是该紧挨着?1 v9 E+ J! h6 s5 j* S8 M( R
“病发热、头痛”、“身体疼痛”,这指的是上条说的表证。他给你细说了一下,意思是说,不但会身体疼痛,既然是表证,也会有发热、头痛等表证出现的。然后说。“脉反沉”,沉脉主里啊,一定是里面有问题了。大家要注意这个地方。注意什么呢?就是表里同病,不一定要脉浮的。虽然有表证,但是脉要是沉,就是以里证为主了。脉沉,表证不解,多见于三阴病。阳明里实而有中风表证的,脉也有沉实的,很少见。这种情况,表证可以忽略,直接治里就行。要是阳明里实,还脉浮大的,可以兼顾解表。; I; d6 g0 P1 N! h
后面又说,“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意思是说,发热、头痛,以及身疼,脉沉,是表里同病了,如果不缓解,身体还是疼,或者还是发热头痛,就要温里了。这里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脉沉,病给入里了,表证就要不明显了。如今,脉沉了,表证还是不解,就要注意里证了,是不是里虚寒而无力鼓邪外出了?还有一个,他给省略了里证的症状!% x) S: N2 g4 g
没有里虚寒证,你给用四逆汤干什么?这就要看上条的内容理解了,上条说,“下利腹胀满”啊!脉沉了,还下利腹胀等,就是里虚寒了,要用四逆汤温里。那么,既然他说的很笼统,我们就要细琢磨。没有下利腹胀,但是,脉微细,但欲寐可以吗?四肢逆冷蜷卧可以吗?
+ L' ^$ w1 d( p' m' U# V: G完全可以的!只要出现了三阴虚寒的症状,出现了四逆汤的方证病机,就都可以认定为里虚寒啊!四逆汤的配伍方义,我们以前讲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 K) D0 y9 ]" q1 U) ?' r: j 280、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宋316)
, h8 t* i# o$ ~8 p D' s$ `8 D2 h真武汤方( _" n5 k2 {; N# b/ _' t9 d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生姜(切,三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C" c* @4 \( W4 x8 `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0 _! E: X$ _& H) k
真武汤方证,比较有名,临床运用也较广。少阴病,可能是少阴表证,或者少阴伤寒,或者少阴中风。也有可能是少阴本病。他这一句少阴病,就都概括了。少阴病,得了两三天不好,到了四五天的头上,出现了问题,发生了传变。出现了“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等系列症状。
# Z6 F! s& ~# C4 g7 u8 c, } T 腹痛、自下利,四肢沉重疼痛,这是太阴病的症状。" ?+ _$ l- T3 C9 i1 O! G2 R8 ^
小便不利,是水饮停聚不化了。太阴病,在肢体上,有个表现,就是水饮停聚导致身体沉重,四肢烦疼。身体沉重,有两种情况,一个是水饮停聚导致的,一个是津液不养肌肉,导致肌肉无力的那种沉重。这个要分别开,一看整体状况和舌象就会分辨出来的。4 z2 [1 \% T f$ M
这个病,在辨证分类上,是什么病呢?不是单纯的太阴病。要注意这句话,“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说明,还是有少阴病的症状存在。书中有这样一句条文,说的很清楚,“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造成这样的一种情况,原因就是太阴里虚寒而停水饮了,他后面交代说,“此为有水气”。
( U6 I( t: h/ Z2 E$ W2 E9 S 后面这句或然症的描述,有问题。“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前文的系列主要症状说了,有“自下利”,后面的或然症里面,怎么还来个“或下利”?那么,有的版本记载的,是“或不下利”。要是或者有不下利的这个症状,他后面方子的加减上,怎么又来个“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下利,才要去芍药加干姜。要是按照别的版本的说法,后面的加减就要改成这样:“若不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这有些滑稽不通了。因此啊,就这一处的问题,很难说清。主要的症状里,有自下利,真武汤原方就要去芍药加干姜才行。
; |, w$ p8 }5 Y1 ^4 Q恩师考虑了一下,这个条文,这样来理解和修正:
6 B- }0 p% K$ }. V) p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这样才圆满。我们来看看方义,然后再说加减的问题。
+ X6 K( Y; ^1 M茯苓,味甘平。《神农本草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茯苓治疗咳嗽不?方子后面的“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还有必要吗?我们继续看下面。, ~$ N0 `: D: h4 K' K3 S ]
芍药,酸苦凉。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9 y2 f' }! H; u/ e9 e9 m: f, O4 i9 ?
去腹痛,破水饮积聚不化而利尿。芍药在这个方子里,很重要,不能去掉。因为有下利而怕它寒凉攻泻而加重病情,没有必要,因为有生姜附子来制衡。+ E! ]* R5 g( |- B2 A) s/ r
白术,辛甘微苦。《神农本草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白术,去内外水湿的。+ O: Y8 E) c* @$ s5 i, s
附子,味辛苦热。《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温,踒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附子也治疗水饮上逆的咳逆吧?通一身经脉而止身体痛。3 s) G: i6 n; N& c: ?
生姜,辛热,功同干姜。《神农本草经》: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 h* A; A$ |9 X& ?“生者尤良”啊!去内外水饮,止咳逆,止下利啊!生姜,更能止呕。
6 X# h/ T: v6 O1 D% {! B 看看这个方子的药物组合,在药症组合上,呕吐、咳嗽、下利,是不是都能治疗?0 Q+ Z1 F- ^: ^
那么,这个方子,可以治疗水饮停聚不化的小便不利,为什么也可以治疗小便利呢?
# q- |; b+ y& W4 ]小便利,在这里,要理解为小便频数。在这里,是水饮多而没有停聚的一种情况,也是有水气的一个表现。这个方子,不但能破水饮凝聚,还能化水饮为津液,是个双向调节作用。
. J# v P/ D; ~0 }' l; n你们说说,方后的那个加减,是不是多余?是不是胡来?他这么做,没道理的! x9 X" K- G, B# @
再说说配伍法度。酸甘除饮。茯苓甘淡,芍药酸凉。很好的利水配伍,去水饮,利尿,破水饮积聚。如果水饮停积,或多或少会有郁热发生的,芍药的可以清郁热的。除水饮的话,还要顾全一点,就是温化。温化,就要用辛甘类药去对待。附子、生姜,辛热,白术,有甘味,可以化水利水。所谓辛甘发散为阳啊。附子、白术的苦味,能入水中啊,入水中温阳化散寒饮。凡是治水,都要酸甘除饮的同时,辛甘苦配合入水温阳化气!这是治水的法则。' ]( ~1 L( o* z9 A; }- Q3 G# }
甘味药,一定要选“甘淡”,不要选“甘滋”,否则,就搞反了,就补水液了,要加重病情的。
7 L2 W, k( D9 ?& x看看这个方,哪里有炙甘草的影子?其中,还有辛苦的配伍,除痞结,还有酸苦的配伍,去心悸心烦。
. p9 ]2 |& u1 h6 O 简单的几味药,含义太深了。因此,后人管这个方剂,叫治水饮的祖方。不要小看啊,广用起来,了不得!不可更改的铁定祖方。不懂汤液配伍法则,绝不要给人家乱加减。
, I9 Q5 b9 G3 @! D- r就像桂枝汤,动一味药,都变了方义。方证也就大变。十二方剂,各有一个祖方,绝对是千古不易的代表方,是铁的公式!这个一定要清楚,一切方剂,都是在它们的基础上变化来的。
+ v! I& U6 G0 X* w0 G8 P0 U/ b这条,在辨证归类上,也可以叫属厥阴病。为什么?因为有个“属阳明”的芍药药症参与。6 f3 `/ |( m. V" M1 k( y
这个,很符合临床的常见证候。要是一点热像都没有,就得换五味子了。或者要用酸枣仁。
2 A- n! n# P: ?( t- Z+ |酸枣仁,酸平。《神农本草经》: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酸疼,湿痹。久服安五藏,轻身延年。那个治疗虚烦不得眠的酸枣仁汤,就是去水热扰心的。大家看看它的药症就知道了,去水饮结聚。
! x8 z' |$ ]. Q8 Y( S% q) t; T. M* c, k) |0 l3 ^# H
8 g/ _# X( D5 [3 l- w9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