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按照师父《伤寒论类编补遗》书中的条文顺序,继续学习阳明篇条文。 条文98、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宋236) 【茵陈蒿汤】 茵陈蒿(六两) 栀子(擘,十四枚) 大黄(去皮,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阳明病的提纲是:胃家实。也就是“胃中燥、烦、实、大便难”。 阳明病外证是∶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烦躁口渴欲饮水。无论是提纲还是外证,都要体现出“实热”这个“实”字来。这条前一句讲的是阳明里热证,有蒸蒸发热而汗出不止。这是热邪能够外发,没有阻碍。身体也不会发黄。如果只是头和脖子部位出汗,身上不出汗,还有阳明里热盛大伤津液,津液不足,小便又不利,口渴大量饮水,水饮不化和里热互结,里热被阻碍了无法外透,那就瘀热在里了,身必发黄。瘀热在里,这个瘀,原意为积血,这里指的是郁结。要是瘀血和里热互结,一般会小便自利。我们看看抵当汤的条文描述。261、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宋124)。262、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宋125)。因此,这里小便不利,有津液亏损,也有水热结聚下焦的因素。 阳明里热证,有水饮的,叫水热互结。时方派叫做湿热。身体有水湿包裹,热透不出来,就会发阳性黄疸,灿灿如橘子色。舌脉上可以看到舌质红,苔黄腻,脉数。这个里热证,要和少阳病区别。少阳病,会有湿热的问题存在。主要从提纲病的症状上区分。就是从发热上和汗出上来区别。少阳的发热,是往来寒热,汗出也是。和阳明的截然不同。 这个阳明里热黄疸证,要用茵陈蒿汤来治疗。看药症: 茵陈蒿,辛苦微寒。《神农本草经》:主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这是个阳明药。十二剂里面,属于清热类。 “风湿寒热邪气”、 “热结黄疸”,就是清热和去湿的。因此,这个方以这味药来命名。它是表里兼顾的。 栀子,酸苦而寒。《神农本草经》:主治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它也是阳明药,清热的。也是表里都清。还能除烦。 大黄,咸苦寒。《神农本草经》: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破里面的热结的。 这个方,用苦寒药去清里热,去湿邪。酸苦除“烦”,辛咸除“滞”。烦,是有热的表现。里热盛,就多饮水,反而会造成水饮不化,增加湿热的程度。内有郁热,外有湿裹,要清利内外湿热,才能解决。 “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湿热从小便排出了。“腹减”,说明有腹胀,用了大黄,也通大便,属下法。因此这个方子,是内利大小便,外清湿热,是表里兼治。 条文99、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宋260) 上一条,有些症状没说全的,这条给补充说了。伤寒证,七八天了不解。这可能是太阳病伤寒证,这是多见的,也由于可能是少阴伤寒证,不是很多见。少阴伤寒,多数都会伴有里虚寒,里面有实热的不是很多。或者说这个人只有少阴的外感伤寒表证而无少阴本证问题。那么,患了伤寒表证,七八天之后,转了阳明,出现了黄疸,象橘子皮一样的鲜润发黄。还有小便不利,肚子微胀。同时还会有上一条阳明里热的症状表现,会头和脖子出汗,全身不出汗,发热心烦,大渴引饮。这也在告诉我们,已经传变了。不要认为身上不出汗,就是伤寒证了。伤寒证,不会只有头部和脖子出汗的,是都不出汗。阳明的汗出是有发热不恶寒的。而伤寒在发热时还有恶寒、头痛、体痛、脉浮紧等表现。要注意鉴别伤寒症状。那么伤寒七八日了,出现了头和脖子出汗,不怕冷,全身无汗,小便不利,肚子微胀这些症状。还有关键的主症是全身橘子色!已经由伤寒转阳明水热互结了,黄疸了!这是阳性的黄疸,会很鲜明,因为里有实热,外有湿邪包裹,热不能外透,书中称瘀热(郁热)。还会有周身沉重,黄腻苔等湿热表现的。治疗上还是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无论实热的黄疸还是虚寒的黄疸,都是有湿邪参与其中。临床上很多阳性黄疸,会是少阳阳明并病,用大柴胡汤。掌握好辨证就能区分。 条文100、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宋261) 【栀子柏皮汤】肥栀子(擘,十五个) 甘草(炙,一两) 黄柏(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这条文和上一条文都是说由伤寒传变而出现黄疸的。但是治疗应用的方子已经不同,我们看看区别在哪里。太阳或者少阴伤寒后,传入阳明,里未成实,就是外证的阳明发热,和肌表的水湿互结,出现黄疸。这个黄疸,也是很鲜艳的,如橘子色。同时,这个热,是蒸蒸的热,不恶寒了,要恶热的,象白虎汤的那个热。白虎汤是津液亏虚的大热,这个是湿热互结的大热。治疗用栀子柏皮汤。这个黄疸的方证,和茵陈蒿汤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在于,不会腹胀,也不会小便不利。病位在哪?在表。只是阳明外证的水热互结黄疸。没有里面的瘀热。共同点是都有阳明外证表现,身热不恶寒,反恶热,烦躁口渴欲饮水,肌表汗出不透,头和脖子出汗,身无汗,舌红苔黄腻。瘀热在里的黄疸,有茵陈蒿汤对治。阳明外证,有白虎汤对治。里实证,三个承气汤对治。在表的水热互结黄疸就用栀子柏皮汤。我们看看这个方剂组成。 栀子,酸苦寒。《神农本草经》:主治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表里一起清热。 黄柏,辛苦微寒。《神农本草经》:主治胃中结气热,黄疸,肠痔,止泄利,女子漏下赤白,阴阳蚀疮。------它也是阳明药,清热去湿。也是内外兼治。去皮肤黄疸。 阳明的外证发热,根源在于胃中干。津液不足有里热。方子里,有一味炙甘草。为什么?解决胃中干的。它能养胃中津液,提供资源保障。 条文10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宋371)
. i+ c1 W' y. ~5 Z, t( S7 b( X【白头翁汤】白头翁(三两) 黄柏(三两) 黄连(三两) 秦皮(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条文说热利下重,热利就是下利不止而赤热,肛门灼热。下重,指的是里急后重。里急是指肚子里面的内急,一阵一阵的肠痉挛既疼痛又想大便。后重是指大便刺激肛门时产生的便意。就是一直有拉大便的感觉,拉的次数也多,但每次拉大便的量不多。已经没有什么大便可拉了。即使拉出来也只是水样便或极少量的伴有脓血样的大便,气味很臭。这是阳明里热的一个症状。是里面有水热,也就是湿热,但没有热到郁结的程度。是由于里热刚盛,要口渴和能食的。这个时候不注意饮食,就容易积住,和里热互结,成为湿热。有了湿热,阳明自家就要调整,试图排出它,就要下利,但是,还排不干净,就要里急后重。要是热邪郁结,要腹胀,大便也要偏硬的。同时还要和虚寒下利区分,后者是虚寒水饮,津液不化的大便溏泻,伴随腹胀、腹部绵绵隐痛,怕冷喜温,不欲食,甚至呕吐,不欲饮水。阳明湿热的下利,是一派实热象,身热汗出怕热,烦燥口渴欲饮冷水,下利,肛门灼热,里急后重。舌脉上,虚寒下利舌质会淡胖有齿印苔白脉会沉迟弦紧。阳明湿热的下利舌质会红,苔黄腻,脉会滑数。阳明里热的下利是人体的一种排病机制。阳明和太阴,是一对阴阳,共同主机体之里,主吸收和排泄的平衡。在里的阳性实证,阳明病里证,机体就要以呕吐或者腹泻的形式排出。排不出去,就要用承气汤帮助排出。阳明里热的下利,利出而不解,就要清热燥湿,白头翁汤主之。看药症: 白头翁,苦温。《神农本草经》:主温疟,狂易寒热,症瘕积聚,瘿气,逐血止痛,疗金创。-------这个药,是入阳明、厥阴两家的。主通破的作用。里急后重的疼痛,它可以止住,还可以通畅气机。在这个方子里,这个温性,又是一个很好的反佐药。 黄柏,辛苦微寒。《神农本草经》:主治胃中结气热,黄疸,肠痔,止泄利,女子漏下赤白,阴阳蚀疮。黄连,苦寒。《神农本草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 这都是清里阳明湿热的。 秦皮,辛苦寒。《神农本草经》:主治风寒湿痹,洗洗寒气,除热,目中青翳白膜。这个方子,辛温苦寒都有了,清表里湿热,破气滞血瘀,除里急后重以及脓血痢疾。湿热得去,热利下重自安。- Q8 L0 G9 H+ V8 {
. B; h/ `3 }8 R6 [0 |" w8 |' B
6 e# I+ V9 e2 U* R1 E
条文102、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宋373)$ o- @, i2 c0 u4 v" b; }
这条可以说是对上条的症状补充。就是阳明里热证下利,可以参考上面。. T8 c6 i9 _- z; e7 X: {
- e8 J$ G& b& k; d* k
条文103、大法春宜吐(病可吐证篇)
, ?* _* p6 V2 o/ ?; } 春天适宜用吐法,这是个表法,要注意引申。对于养生来说,到了立春,喝点药,吐一吐,把一冬积攒的郁浊都吐出来,帮助阳气升发。经方的辨证治疗,有六大法则,就是“汗、吐、下、温、清、和”。实证,主要有三种治疗方法,就是“汗吐下”三法。吐法应用在阳明病上焦里实证。 条文104、凡用吐汤。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病可吐证篇) 吐法应用于上焦实证和一些急症。换句话说是有适应症的,不能随便乱用。它也伤正气,要病去了,就停药。 条文105、宿食在上管者当吐之。(病可吐证篇) 上焦宿食积聚,不消化,当然要吐出去。也是在说吐法的“适应症”。
% C2 n5 A" F) ]9 r G; a* {9 H
条文106、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病可吐证篇) 【瓜蒂散】 瓜蒂(熬黄,一分)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这条文是论述阳明上焦里实证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胸上诸实,就是上焦这个部位,内有实邪。出现了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的症状。实邪阻在那里,饮食难以进入。还出现了“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 其脉反迟”,乍一看,这些症状又好像似太阴病啊。我们知道太阴病治疗是要“温的”,而它说治疗要用吐法瓜蒂散,瓜蒂散里的瓜蒂、赤小豆都是寒凉性药物,服用禁忌症又给说了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那么就需要我们鉴别了。后面说了寸口脉微滑,寸部主上焦,滑实有力,是实证。因为上焦阻滞的严重,心肺的气血运行受阻,脉就要跳的慢,不要以为是虚寒了。上焦里实不通,下焦的水液蒸化上达受阻,不能在上焦化成津液,就会反入下焦,水谷不分而泻下。我们还可以通过收集其他的症状体征去辨别,比如有无口渴、汗出、畏寒,患者的舌象、体格等来排除虚寒性疾病。 这个上焦里实证就用瓜蒂散,吐出去就会好。看药症: 瓜蒂,辛苦微寒。《神农本草经》:主治大水,身面四肢浮肿,下水,杀蛊毒,欬逆上气;食诸果不消,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这个药,主要是催吐,用多了,还可以泻下。 赤小豆,酸、微苦而凉。《神农本草经》:主下水,排痈肿脓血。------酸苦除烦,辛苦除痞!赤小豆的“排痈肿脓血”的功能,能排出痰涎,通畅气血。 豆豉,微温。味甘咸而酸。《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辛咸除滞。豆豉去这个胸中烦满。 注意这个方,有虚寒的,亡血亡津液的,不能用。1 k3 D! [; O' r' `& [
3 A$ U% m4 ]+ b- a+ G% D: a) o4 ^& ?3 }2 P+ x$ Y
7 J( v/ K# s,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