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有幸和大家一起来学习53至64条。 5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病有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宋183) 5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宋184) 55.问曰: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宋182) 53与54 这两条讲的是疾病传变的情况,病了一天,只恶寒不发热,表之伤寒发生了变化,主要的恶寒症状要结束了,“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恶热自汗出现,病由表传里到阳明了,如第四条所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若脉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烦躁,脉急数,为传也。”,其间虽症状所述有所不同,但其中道理是一样的。“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阳明居中为里,表证传到这里,表证就消失了,变为里证实热了,归里了,传到头了,不会再返回去在传到表了,为什么这样讲?“无所复传”其中的“复”《说文》:“往來也”,古文的理解要以古意为准。所以“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绝对不是说传到阳明,疾病就再没有传变的可能性。 55说的是传变之后的事情了,病传变了,不再恶寒,开始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典型的阳明外证出现了,里热盛了,但还没有达到胃中实,大便难的程度。 56.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宋198) 阳明病,胃家实,里热、实、燥烦、大便难。里热盛,无表证,不恶寒,火逆与上,则头晕,甚则神昏谵语。能食,是阳明内热消化亢进的体现,同时也表明里未结实,大便未硬,咳嗽是因为里热上逆攻于咽喉,咽部疼痛刺激而导致,没有咳嗽症状,则里热未伤及咽喉。 这一条的理解可以参“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是火逆的问题。 57.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宋202) 58.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宋227) 这两条要连着看,也是火逆的问题,阳明病,内伤津液,口干欲饮,饮多不化内停,使上焦火热不能顺畅下降而上逆,热向上向外发散,故而脉浮,身热,口干不欲饮水,甚则鼻衄。可参看“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56至58三条,其实讲的都是阳明病的上焦表现,上焦为火,内热盛,破坏了三焦下奉上,上管下的正常秩序,火本该下潜,因里热过盛或水饮阻隔而上逆作乱,所以头眩、咽痛、口干、鼻燥、鼻衄。 59.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恼者,身必发黄。(宋199) 阳明病,不发汗且小便不利,里热不能外出,也不能下排,闷在里边,甚是难受,心中懊恼、烦乱、痛苦不堪。邪热欲外出,有水饮阻隔,欲下排,内里气化失常。热邪向上向外努力发散,遇饮形成湿热,外排不畅而形成黄疸。这里水饮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饮水过多气化不利造成,二是素有水饮,又出现阳明里热,导致了水热互结。 60.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着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也。 趺阳脉,可从双侧关脉观察。脉象滑数,跳动有力而兼紧象,“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这就是脉象强盛的描述,表明正邪都很强盛,正邪相争激烈,就很有所损伤,发生疼痛。滑主实热,紧主痛。“坐作疮也”是这种脉象可能会导致中焦与里边疮疡的发生,比如肠痈、痔疮等。 61.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宋193) 阳明病,欲解时,是下午三点至晚上九点。这个时间段利于疾病的回复,身体强壮的可自愈,差点的药物帮助可加快回复,反之身体弱邪气重的,不但不解,反会加重。 62.大法秋宜下。(《病可下证篇》) 秋季养生的总的法则,就是下法。秋天,阳气内收,要用下法,清理下肠胃,使阳气更易潜藏。反之没有实邪,阳气就不能很好的内藏,就容易生病。阳明里实证也是一样,必须肃清实邪,三焦营卫才能正常循环,身体才得康复。 63.凡可下者,用汤胜丸散,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病可下证篇》) 这条很好理解,不讲了。 64.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宋本脉法) 脉象浮大,心下硬,发热,不恶寒,不要误判为太阳表证,而是阳明里实热证,可以用攻下之法;如果脉浮大、心下痞硬,而在表者,不要利尿,尿多伤津液,会令里热加重,大便便硬,形成真正的里实证。 “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这句总的意思,攻法应用要详细判研,不要草草了事,就是“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不论在表还是在里,汗多或汗少,治疗绝不了大伤津液,一定要符合阳明里实证的标准,才可攻下。 & A1 }/ m% o! l& R, a.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