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承气汤
5、调胃承气汤
组成:炙甘草二两 芒硝五两 大黄(酒洗四两)
用法: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病机:阳明里实证。阳明热力强。
三才:寒——大黄、芒硝
热——无
平——炙甘草
临床表现:大便干,微烦,胃里懊憹不舒服,或者有谵语,心中烦躁,身热汗出,口干烦渴,小便黄。舌红,舌苔黄,脉沉实,或者脉滑有力。
药症:
1、大黄——苦,咸而寒。《神农本草经》: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它是入阳明病位的,通闭结。
2、芒硝——苦咸而寒。《神农本草经》:治五脏积热,胃胀闭,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这个药也是通闭结,入阳明病位。
3、炙甘草——甘平。《神农本草》: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在十二剂中,属于滋剂类药物。 针对太阴、阳明两纲的,其实也可以针对六纲疾病的,滋养胃气。
条文: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宋207)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宋249)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宋94)
332.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宋248.
333.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宋70.
6、小承气汤
组成:大黄(酒洗四两 40克 ) 厚朴(二两 20克) 枳实(三枚 40克)
用法: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病机:阳明里实证。通气滞力强。
三才:寒——大黄、枳实
热——厚朴
平——无
临床表现:大便干硬,蒸蒸发热汗出,腹胀明显,谵语,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或沉实有力)。
药症:
1、大黄——苦,咸而寒。《神农本草经》: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它是入阳明病位的,通闭结。
2、厚朴——辛咸而温。《神农本草经》:主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气,血痹死肌,去三虫。辛咸而温,本身就有除滞和温通的作用。入太阴、厥阴、阳明病位的。升中有降,能入头啊,定心安神,可以通闭塞。厚朴针对膈下气滞。
3、枳实——酸苦而寒。《神农本草经》: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热结(阳明里实热结大便硬),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外宣,内收。主阳明、厥阴病位。枳实针对膈上气滞。
条文: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宋213)
7、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酒洗,四两40克) 厚朴(炙,去皮,半斤80克) 枳实(炙,五枚 100克) 芒硝(三合 30克)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病机:阳明里实证。
三才:寒——大黄、芒硝、枳实
热——厚朴
平——无
临床表现:(1)腹胀腹痛拒按,潮热汗出,谵语烦躁狂乱,热气上冲上气喘逆的,大便干硬;(2)尿不多而黄赤的,或者到了热极发痉,要亡阳(津液)的厥逆,身热汗出,口干烦渴,小便黄。舌红,舌苔黄,脉沉实,或者脉滑有力。
药症:
1、大黄——苦,咸而寒。《神农本草经》: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它是入阳明病位的,通闭结。
2、厚朴——辛咸而温。《神农本草经》:主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气,血痹死肌,去三虫。辛咸而温,本身就有除滞和温通的作用。入太阴、厥阴、阳明病位的。升中有降,能入头啊,定心安神,可以通闭塞。厚朴针对膈下气滞。
3、枳实——酸苦而寒。《神农本草经》: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热结(阳明里实热结大便硬),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外宣,内收。主阳明、厥阴病位。枳实针对膈上气滞。
4、芒硝——苦咸而寒。《神农本草经》:治五脏积热,胃胀闭,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这个药也是通闭结,入阳明病位。
大承气汤,是在小承气汤的配伍基础上,加了个芒硝。加芒硝为了什么?咸寒软坚,对治干硬的燥屎去的。厚朴用了八两,枳实用了五枚。加大了破气通滞的力度。其它三味,都是寒凉药,药量也很重,就把厚朴的量也加大了,厚朴辛温而咸,能够定惊安神,破气行滞。主要是取它的定惊作用和反佐作用。
条文:
78、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宋241)
81、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宋212)
82、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宋253)
83、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208)
84、阳明病,谵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85、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至愈,宜大承气汤。(宋217)
86、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宋238)
87、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宋242)
88、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宋251)
89、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宋252)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宋25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