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类方和四神二旦汤是经方方剂学内容,这是经方医学的“根”。没有系统理论框架的话,这个根就寻不到。. _1 g0 D6 F: A3 ~
辨证、制方,都是从疾病的寒热、表里入手。辨证有标准,制方也有标准。这些标准,都是很严格的,环环相扣,一丝不苟。然后按照标准去变化推演,即所谓的“论广汤液”。9 Q3 G9 r& }* Y0 ] P O
和西医的诊断用药标准是一个理念,有规范和标准。
/ T, g& f* P9 c7 F G一个标准的小玄武汤规范方,可以按病机去随证加减化裁出很多方,化裁出的任何方,都可以叫做玄武汤类方。 u' G% d1 P0 F( I+ ]; `0 f( a$ M
目前的诸多经方方剂,致命的缺陷就是找不到“根”了,无法正确分类了。
; I' i' ^8 T. Q$ u. j四神二旦汤这六类方,就是经方的根,给经方方剂找到了家。所谓千方万剂,各归各家。
8 P" o% |) z M! Q以往的分类法,不过是什么麻黄类、柴胡类、理中类、苓桂类、白虎类、泻心类等分类法。
) M3 c1 T1 z% @/ l# y4 o混乱不堪,没有章法,甚至是有了许多无法归类的,称为杂类。
! _1 L3 D# z1 B1 X d我们经过考证、提炼和梳理后,建立了方剂框架,进行了有机分类,制定了类方配伍标准。1 v2 E0 ?9 A7 v3 Q
张仲景在书中,其实都影射了这些内容。给我们提供了依据。/ E( Y/ }! s' E/ d
他就是拿桂枝汤做举例,演示了变化和加减方法。而桂枝汤,就是二旦汤中的阳旦汤。按方证的思路去掌握。
, S1 w8 ]3 q% v1 Y而黄连汤、黄芩汤、栀子汤等等,都是在朱雀汤和阴旦汤的基础上进行演化出来的。. R: e) t5 x% e, C( k! ^9 G
从六个小的标准方,进行不重复的合方,起码可以合出三十六方。
! Z; O5 F) C- B& v) m! D那么,六个大方呢?大小十二方再组合呢?然后进行100多味药的加减变化呢?
+ V) Z& M' u7 r/ Z会导出无数个方。这就像0-9十个数,可以衍生出无数个数。
4 b# Z/ i4 u+ W( {# w没有个标准是不行的。阴阳是万物的分类标准。
3 V7 Y6 j7 |% R+ o四神二旦汤,又称为六神方,是经方方剂的分类标准。
$ q. U7 g# `+ ^- @8 A. D辅行诀里面的六神方,虽然没有规范性的标准,但是,它的框架思路是正确的。- t; D! L [0 X& b8 _
我们看书,要取精华,去糟粕才行。
" N. Q) s3 [8 |- B7 X, L不能因为看到书中具体内容有错误,就全盘否定其价值,一定要通观全书的框架理念才行。3 w2 A, Z1 ]' o# [2 I: V7 v
张仲景和经方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是经方造就了张仲景,而不是张仲景创立了经方。
- o+ `& `* [# G" S/ d譬如经方是一个国家,张仲景是这个国家的一个城市。" U8 k4 C4 q+ e; N4 `( O4 a
历史上经方家有很多,包括汉代经方十一家,以及后来的郭玉、张仲景、陈延之、范汪、胡洽、深师等,都是著名的经方大家。陈延之的小品方一书,也有独特的框架理念。但是,也都是经方全部框架理念的一部分而已。8 k' D& X5 G, J; |! B. d& B
我们汉传中医,把经方各家的理念,进行抽取和整合,形成了完善的系统框架。( G) r( e0 |( z4 M+ a! j5 s Q. j
基本还原了古经方的框架原貌。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