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徐朋吉 于 2014-8-27 16:15 编辑 : i5 j; b$ t# |0 h& ^. q
" r6 u( O, C- t2 B# _3 l大家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2 B: `' a- f- s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下汉传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的阴阳学说。4 |1 n! U, Y# k
这个阴阳学说包括三部分内容。
, X" }; p6 l8 F 第一部分:阴阳概论。先讲讲阴阳的属性。阴阳是区分世间万事万物最基本的两分法。凡是自然界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一般而言,凡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的范畴;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的范畴。举例如下:# V5 }# P2 q0 j7 I
(1)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 E/ J* I# }. @6 Y }' N
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M/ ~4 e' D% v0 h. K1 M4 Y(2)就人体部位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
- B9 o' g' l8 e. Q+ x7 L' Y背腹而言:背部为阳,腹部为阴;
; a' V& d: y7 B- Y0 `! M头颈、四肢与躯干而言:头颈、四肢为阳,躯干为阴;9 Y) d6 o9 K8 W. Z- F& I% u
筋骨皮肤而言:筋骨在内故为阴,皮肤在外故为阳;6 x3 I- r& Y) a' R8 R
(3)临床症状而言:
9 ^& W6 Y8 x( _- o/ X热性表现为阳:面色红赤,狂躁多言,口燥咽干,心烦懊恼,口渴喜饮冷水,潮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午后潮热,小便黄,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洪数有力等。
' r! T3 v! _1 S1 c) V* v寒性表现为阴:面色淡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小便白、清长,大便溏泻,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 w$ h& e( C' u( o$ G
(4)四气五味而言:* y$ `7 i7 c n
四气:寒凉为阴,温热为阳。
. Q/ y9 H5 N8 n" g' u k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咸(涌泄)为阴。& V- s" |1 ~3 v# g# |& r% X# M: ]
这个阴阳有五个属性。
% T6 L6 C9 v) q- ^1、阴阳的对立性:这个对立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如果绝对了就不会产生运动了,也就没有宇宙和生命的诞生。阴阳它矛盾着,既要对立,又相互依赖。有阴就有阳和它相对,彼此相互依赖,不可分割。8 q, w, d3 M0 S1 W* W( B& P: t
2、阴阳的互根性:《黄帝内经》:“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阳相互以对方为根本,相互依靠,不能独立存在。* N- |. g5 c( y) j3 J. e
在医学上,如果这个阴阳的互根性遭到破坏,人体就会产生疾病。重者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9 a) @3 t9 ^7 ~- }$ Q1 G3.阴阳的消长性:上面已经说了,阴阳是相对的,它在一定程度或范围内会产生运动,此消彼长,生化不断,一方太过另一方就会不及,反之亦然。例如阴虚阳就亢,水盛血就亏,卫强营就弱,等等。 X) y3 D2 z- _
4.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f9 ]5 Q% A( F$ i$ ^2 B
阴阳之间的变化,包含了量变与质变两种形式。一般而言,阴阳消长是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是质变的过程。在医学上,消长引起人体阴阳偏颇,人体就会产生疾病。阴阳转化是疾病更加难以逆转了。
^0 w* X1 r* ]3 ?; W5 p5.阴阳的格拒:这个阴阳的格拒是从阴阳的转化上分出来的。在医学上,这个格拒是个特殊的病理。
' j% j6 w+ C4 K% M3 `0 P阴盛把阳气逼到外越,本来是寒,外面却大热,这个是阴阳将要分离的征象。比如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这些个情况就很危险了。
3 d* T9 B' Y& l) }, w% [以上这五个属性说的都是后天的阴阳。大家要注意区分。+ }3 \7 H0 {* J: Y8 j
* H) E7 P1 B+ Y
第二个部分:阴阳的先天的问题。先天的问题,在医学上就是阴阳的胎化问题。
( A0 I" X. l! X+ a. E/ I这个胎儿,她在母亲体内正常胎位是头朝下的。阳亲上,阴亲下,这个先天的阳气呢,就在胎儿小腹和生殖器。阴精呢,就在胎儿的心肺和脑。9 y k3 @; r, w }2 @- ^
这个阴阳是个纯粹的阴阳,他没有产生自律的交合运动。不具备阴阳后天的那五个属性。. n* w0 e5 Y4 F: X9 ]2 A! {
这个先天的纯阴纯阳,要积累积全,才能被后天所用,才能资化后天生命的运行。
& S- f# P& S8 k* p6 C$ n& K先天阴阳靠母亲的一根脐带,来积累,靠母亲的大气推转,不致阴阳离决。( O: _! C, r* _2 _+ V: m0 L/ h: ?
十月怀胎,各部件都发育齐全了,就瓜熟蒂落,一朝分晚了。就逐渐开始学习直立行走了。这时候,先天阴阳就倒转过来了。. ^4 R8 e# `1 y% a- r$ Z
原先藏在心脑的阴精就向下流动到最下方的小腹和生殖器重新安居,但他的祖籍还在心脑啊。那是它的阴根,就是太极图上面的那个“眼睛”。1 h) D6 N y. X2 \& J5 U# w( P
而藏在小腹和生殖器的阳神呢,就跑到心脑去了,它的祖籍还在下面,叫做阳根,就是太极图下面的那个眼睛。这就成了后天的阴中之阳和阳中之阴。
" U8 j+ H/ I/ M+ S: e- d这是先天的真阳和真阴。后天重新安居的阴阳要靠这两个东西才能转动起来。
8 q3 Q) L9 j2 |' L7 Y. m d* ~它这个能动性,用水火来比喻比较好。
( o* w* w4 P) i V后天的这个水,它的性质是润下的,就是向下滋润,水的性质不就是这样的吗?还有水的性质是寒的,没有火来温是要结冰的。* p' j9 f& N2 M
靠什么来温化成为水蒸气呢?就是靠这个先天的一点真阳来温化。
& Z( |' L* s9 @' N4 O. M, p7 v' j而后天火呢,它的性质是热的,要飞扬,《黄帝内经》呢称为“炎上”。它靠什么来化云雨呢?就靠这个先天的一点真阴来制化。( W" M# y) j: k1 B1 T. K& x( Z
上下比喻成天地,《黄帝内经》里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这样完成一个转化循环。+ u$ Q, P/ ]* h d6 W; s
刘志杰老师将这个过程总结,称为“阴阳化论”。
; |. P0 v& A# X* D- k1 n" h0 v阴阳化论(刘志杰)
; @+ e9 g9 k& O2 B& f" l L问:阴阳常道,余已知亦。然先后顺逆,尚未明辨,今欲明先后之道,可得闻乎?1 a3 v1 }. y4 g. R7 F! t6 R0 x
曰:详乎哉其问也!纯阴亲下,纯阳亲下,此其道也。俟于母腹,阴精沉降,化积脑髓,阳精浮升,化生原阳。此阴阳之始,以定水火之根者也。( {1 t) x5 `6 J- m0 l0 L" d/ H
问:余闻阴升阳降,方成化机。今阳升阴降者,其阴阳之离绝乎?
/ P1 D$ l( w/ b+ o' H* t曰:阳升阴降而不绝者,源母之大气推转也。生化完形而出也。此其先也。" d @0 O- f" S! B- J; ^
问:其先已明,愿闻其后若何?
% m2 Z w1 z& p( v; T( ~, o+ b( a曰:脱胎而后,二根逆转,火根于下蒸化阴精上奉,水根于上肃润阳精下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负阴抱阳,升降出入之机立,阴升而阳降,阴降而阳升。乃能独生天地间。( j5 J) S, Z" `8 C! _
此先后之玄奥,生身之本始,勿殆。% S; h+ O! H2 h+ {3 k! R. g8 D
这个阴阳化论,非常经典。我们要反复读,深入理解。刘老师《伤寒论类编补遗》基础篇里有两段浓缩的精华,一个是阴阳化论,一个是营卫气血论。临床中每隔一段时间看一下,就会有新的收获。怎样深入分析病机,都靠这个。
3 N5 I M# o. O5 f先天阴阳图:
6 C$ ~8 b% ^2 i0 p! Z+ n" @0 C: W/ [4 z! r- E7 d( U
后天阴阳图:
. U( e+ G9 f3 E+ q" L! U5 I' {, C; e, N5 R& o# G; T [
上面两个图帮助大家参考理解。2 p9 A$ |: g A& k: ]
第三部分:三阴三阳论。三阴三阳的框架理论内涵,就是阴阳学说。# ]1 k! R) i' r& h; G' X, t- g
古人将自然界万事万物,用阴阳的法则进行二分法归类,然后,将阴阳各自在进一步一分为三,进行细化分类。老子的《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易》云:“乾坤生六子,退其位而不用。”三阴三阳就是阴阳在彼此转化中出现的六种状态。以人体来讲,从表到里分三层,即表--半表里--里。阳的状态从表到里为:太阳、少阳、阳明。阴的状态从表到里:少阴、厥阴、太阴。; \2 G o I- n. l4 D: R A
三阴三阳理论,才是经方理论真正的内涵核心,也就是伤寒论的理论核心,我们汉传中医称为六纲。在这里再次明确一点,三阴三阳,与针灸的经络理论没有关系,与脏腑辨证理论没有关系。以前的很多医家陷在里面出不来,初学者这一点尤其要注意。0 d. j7 L6 v6 K/ r' H' F) [
三阴三阳的生理:正常状态下,机体三阴三阳之气彼此内外上下沟通,平衡运转,维持健康自稳状态。
J3 P& l6 r4 f! f2 H1 Q 太阳和少阴,是一对阴阳,共同主机体之表,包括四肢百骸、司营卫、皮毛开合等平衡。6 G2 G$ R) Q( z. \
阳明和太阴 ,是一对阴阳,共同主机体之里,主内脏、司气血,主吸收和排泄的平衡。+ k3 z: ]+ K# j0 b/ _6 \" d
少阳和厥阴,是一对阴阳,共同主表里和上下的总体阴阳气血平衡。, C k3 F2 T. \$ q
三阳主阳气,太阳主升散,阳明主收敛,少阳主太阳、阳明之表里平衡,与阴气相交,由阳入阴。' @" c& s. u1 ^4 p- f. R9 t# J6 J$ ]
三阴主阴血,少阴主收敛,太阴主开泄,厥阴主少阴、太阴之表里平衡,与阳气相交,由阴出阳。. T! l" X& y9 s% L; k4 N+ f
病理:机体受到病邪侵袭,表里上下阴阳失衡,无法自我调节而恢复阴阳平衡的常态,产生疾病。
# o# w3 ?+ r8 U/ C 三阳主实热,三阴主虚寒。
6 h: h' }" t) F- o0 |/ Q9 r% u 太阳主实邪在表,阳明主实邪在里,少阳主实邪在半表里。 m6 J2 I q9 R7 V c
少阴主虚邪在表,太阴主虚邪在里,厥阴主虚邪在半表里。6 n6 ~2 e Y3 R5 @
这个三阴三阳在病理状态下我们称之为六纲,其辨证理论,我们称之为六纲辨证。
+ I( G8 u6 F, a, N" V3 B! o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B. D/ ^5 Q; c, @
9 J5 W, O% X9 [* s! @2 z7 g# u. u& W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