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中医是根本
——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访谈录
□ 蓝海 吴辉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教研室
人才培养既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涵,也是教学水平评估的关键环节。为制定内科青年医师的培养计划,广州中医药大学内科教研室主任吴伟教授带领我们拜访了著名中医学家、国家科技部“973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邓铁涛,听取邓老对青年医师培养的真知灼见。
邓铁涛教授虽是耋耄之年,但鹤发童颜,目光炯炯有神。邓老仍是老骥伏枥,热血丹心,时刻关心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这位学术大家,一谈到中医的发展,一谈起青年医师的培养,神采飞扬,话匣子就打开了。
邓老首先肯定了青年中医师的培养计划“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中医发展的头等大事。能意识到培养中医从青年抓起是非常好的,方向也是正确的。邓老说,发展中医,人才是根本。中医就是要出人才。
然而,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呢?邓老指出,发展中医要立足于造福中华民族健康的高度,立足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是中华文化瑰宝。要继承和发展中医,就一定要培养“铁杆中医”。什么是“铁杆中医”,就是立足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基础上,既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的人才。他们必须有深厚的中医理论知识,熟练掌握辨证论治,能运用中医治疗方法为病人解除疾苦的医生;他们必须有科学的头脑,有渊博的知识;他们是能够与21世纪最新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创新发展中医药学的优秀人才。“铁杆中医”要从青年抓起。必须要青年中医端正思想,树立信心,要相信中医是科学、有效的。
讲到中医的科学观,邓老旁征博引,充满信心。他指出,中医的理论是超前的,是一种信息医学。20世纪的西医理论是机械唯物论,某种程度上是实验医学,实验模型大多缺乏心理、社会等因素。而21世纪的医学模式已经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单一的实验医学模式必然会被多维的信息医学所取代。中医几千年的实践表明,中医注重心理因素、情志因素、“天人合一”在致病和治病中的作用,讲求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模式。那些打着“取缔中医”幌子的所谓“科学家”、“哲学家”,叫嚣着“告别中医”,“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是民族虚无主义的回光返照。我国政府重视发展中医药事业,把发展中医药写进了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之中,将中医与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是中华民族健康事业的福祉所系。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并存,是我们的基本方针。十七大报告强调“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事业”,吴仪副总理在今年的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等,都表明了党和政府的坚定政策,中医的地位、作用及科学性不容否定。所以,青年中医不应妄自菲薄,应该树立“铁杆中医”的观念及信心。并且,中年以上的专家也应该起带头作用,思想先行,时时讲中医,处处用中医,为青年医师树立榜样。
怎样培养“铁杆中医”呢?这就涉及到方法论问题。邓老明确指出,培养“铁杆中医”立足于继承与创新,我们很多青年中医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对继承与创新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刻。继承与创新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在继承与创新过程中,必须充分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的规律、科学的内涵,不能简单地跟着西医的思维来做。例如一个发热的病人,不应首先思考如何使用抗生素,而应该从中医的病因病机出发,思考是外感发热还是内伤发热。这些思路在《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等著作都有体现,这就是一种继承。一讲到创新,并不是要与继承对立起来。我们不能排斥现代科学。现代中医,不单纯是中西医结合,应该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如中医与数学、物理学、化学等的结合,这个途径就很好。要使现代科学为中医发展服务,为中医所用。创新不代表丢弃,不能抛开中医药的科学内涵,简单盲目地追随西医的所谓“潮流”。
邓老寄语青年中医,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他以“上工治未病”为例,指出“治未病”比亚健康的概念还要超前。亚健康已经是健康的临界了。但是“治未病”就是健康状态下就要懂得未雨绸缪,讲明了中医药在预防、保健、治疗等全方位的优势。青年中医要熟练掌握针灸、推拿等技能,这些都是中医简、便、验、廉的方法。另外,中医易懂难精,青年中医要多了解中国文化如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学说,才能真正认识中医,喜爱中医,深入学习中医。
最后,邓老欣然挥毫,留下墨宝“人才是根本”,笔迹铁划银钩。一代宗师语重心长,字字珠玑,短暂拜访,获益匪浅。他骨子里有“中医情”,血脉里有“中医魂”!
青年中医应当铭记邓老的教诲,坚定做“铁杆中医”的信念,刻苦学习,努力练就临床技能,为发展中医而奋斗!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