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选自许家栋《大道甚夷——我的经方学习之路》:“在读原文的过程中有了一些浅陋的发现,比如严谨来说,《伤寒论》中明确意义的合方,皆出现在有桂枝汤的情况下,如柴胡桂枝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无桂枝汤则不会去合方,这令我觉得无所适从。”
我在学习汉传的经方理论阅读《伤寒论》的时候也有一些浅陋的发现,简要说一下我对合方的理解。
首先,你的文章中没有定义出“合方”的明确概念。你的概念是否是伤寒论113(或者112)方,任何2个原方相组合就叫做合方?
其次,你的文章中提到含有桂枝汤的情况下,伤寒论才进行合方,如桂枝麻黄各半汤,柴胡桂枝汤。但我所发现的不是这样,后面会详述。
最后,按照你的理念,伤寒论的“合病”、“并病”的概念如何解释的通呢?
初学经方,对方药做了一些笔记,现摘录如下:
桂枝汤: 12条 桂枝3 芍药3 生姜3 炙甘草2 大枣12
桂枝加挂汤 :117条 桂枝5 芍药3 生姜3 炙甘草2 大枣12
桂枝加芍药汤:279条 桂枝3 芍药6 生姜3 炙甘草2 大枣12
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 桂枝3 芍药6 生姜3 炙甘草2 大枣12 大黄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 桂枝3 芍药3 生姜3 炙甘草2 大枣12 厚朴2 杏仁2
桂枝加附子汤方:20 桂枝3 芍药3 生姜3 炙甘草2 大枣12 附子 1
挂枝去芍药汤方:21 桂枝3 生姜3 炙甘草2 大枣12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22 桂枝3 生姜3 炙甘草2 大枣12 附子1
桂枝附子汤方:174 桂枝4 生姜3 炙甘草2 大枣12 附子3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1 炙甘草2 牡蛎2 龙骨2
桂枝去芍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112 桂枝3 生姜3 炙甘草2 大枣12 牡蛎5 龙骨4 蜀漆3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朮汤方:28 桂枝3 生姜3 炙甘草2 大枣12 白朮3 茯苓3
桂枝新加汤方:62 桂枝3 芍药4 生姜4 炙甘草2 大枣12 人参3
桂枝人参汤方:163 桂枝4 炙甘草4 白朮3 人参3 干姜3
首先,伤寒论桂枝汤系列,毋庸置疑是仲景阐述最详细耗费竹简最多的方剂,其中我们可以看到桂枝汤系列的加减变化,也都有明确的条文支撑其加减变化的法则。那么也就是说,一个桂枝汤证,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做出不同的调整,虽然病人有百万,桂枝汤标准证的人可能只有一少部分,其他兼症需要用一种法度来加减变化从而符合病情需要。怎么加减呢?仲景以桂枝汤为切入点,对桂枝汤证的变化做了这么十几个应用题,意在让人们掌握使用基本方剂时候的加减用药法则。试问,药物的加减变化是否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合方或者减方呢?
其次,“无桂枝汤不去合方”这是伤寒论行文的一个真实现象,我也发现了。但我的理解是仲景用桂枝汤举例说明如何合方。所以例举了桂麻各半,柴胡桂枝等合方。但是小青龙汤---麻黄 桂枝 炙甘草 芍药 细辛 干姜 五味子 半夏 从药物组成来看是不是麻黄汤和苓甘五味姜辛汤的加减化才?虽然苓甘五味姜辛源于金贵,但也能看出脱胎于苓桂术甘系列,而几个苓桂系列的排列对比有是为了牵扯出某些药物的药症。从这些分析来看,我认为仲景编写伤寒论的用意就在于此。再从小青龙条文的病机来看,“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是不是伤寒表实加上焦水饮?只不过不同的人表现出的症状不尽相同,因而化为基础,按照之前桂枝汤加减法泽进行加减化才。小青龙汤阳明热像微重的可不可以加石膏?腹实的可不可以加大黄?一切都以之前桂枝汤加减变化条文为法要。我看你也是经常这样用的嘛。这个难道不叫广义合方?
最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都是阴阳衍生,3,、4、5、6、7、8、9。我所理解的伤寒论也是一样。中国现在有1300000000人口,13亿人生病了,我相信伤寒论113个方子永远不变,也能解决大部分,为什么?基本病机对路了,总会有效果。就好比一个手艺好的裁缝,可以给你量身定做旗袍,穿上合适美观。但是也可以加工厂里大批量定做L M S SS号码,总会有人去买,总会有人穿。
桂枝汤是一道应用题,意在用桂枝汤说明祖方的变化法则。太阳篇阐述的文字最多,不一定代表人们的太阳病就最多。他只是一个代表,一个仲景带你走进伤寒论的切入点。
节选自许家栋《大道甚夷——我的经方学习之路》:“这些书后世都失传了,为什么?除了战乱难道没有别的原因了吗?要我说,这是历史的选择!这些原始的经方,大都是以药对病的,即经验之方。远远达不到仲圣《伤寒论》真正辨证论治以药去燮理阴阳的层面(这十一家经方虽然失传了,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近世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理法方药的体系与《伤寒论》根本不在一个层面,笨拙浅陋,以药对病)。所以这些体系大家用起来疗效不是特别的显著,也就慢慢的堙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
为何那些书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中,你说对了一部分。仲景无疑是集大成者,学会了伤寒论,不去看之前的那些什么五十几病方,你也会是临床驾轻就熟。但是汉传的学者们(请允许我如此称呼),始终要追朔源头,因为源头才是活水。有些司机驾驶技术非常好,不需要学会汽车的构造,但是有些驾驶员就是想搞清楚原理搞清楚离合器是什么构造,发动机有几个缸。
以我们目前的考古水平和训诂能力,所看到的十一家古典经方,是历史长河中还没有丢失的,不要轻易下结论说历史抛弃了他。源头的力量无疑是最强大的,就好比做事之前的发心是否清晰。清晰者,才能最后给予你冲破困境的勇气。
汉传人同样热爱真理,更是要要找寻中医最源头的活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