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讲时间:2014.04.01' ], D# z% X" { _ W' ]; Z
主讲老师:吉-延边-朴玲玲: k6 k# e: L: X! J
主讲内容:失眠医案
; K) x; V1 E" ]大家好,今晚由我与大家共同讨论学习心烦失眠案。
% y1 u4 t H7 I- r" O在临床的朋友可能发现前段时间由于失眠来诊的患者有很多,我也因此而想到今天的课题。
5 p5 g* g Z: F- S第一个医案。" Z- o. A2 a4 M `( Q$ D
李某,女,34岁,心烦失眠1个月。失眠,心烦不宁,胸内有痞塞感,伴有胃脘灼痛,呃逆,恶心欲呕,腹胀反酸,食欲欠佳,饥不欲食,烦躁易怒,腹软不坚,大便软。舌红苔黄腻,右脉弦,左脉浮弦。
; D: g3 E/ F" W7 _* V6 y对于这个病,大家应该有两个不同的思路,一种是认为“痞证”,一种是认为“烦证”。那到底是哪个呢?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两个证。# @+ F' p6 n" D+ X$ F
痞者,天地阴阳不交,升降失司。水火不运,寒热互结,痞闷塞于心下而不通。证属少阳、厥阴。是本寒热也。4 O. g6 S% j% K F% p4 f: Q+ L
解:所谓痞证,就是病情表现的寒热错杂,交阻于心下,痞闷不通,气机不得升降,一般是虚寒水饮与湿热相互结,以少阳病和厥阴病为多见。
( A+ n( ]3 h: u F6 F! l烦者,烦躁也。心为热扰而不宁,谓之烦。身为热动而不安,谓之躁。烦则扰于内,躁则动于外。进而失眠懊憹。证属阳明。是本热也。0 @- v0 z' d) c3 ]! s2 x$ \
解:烦证,是指烦躁说的。心烦不宁,失眠懊憹,躁动不安为表现。这个证候,多是阳明有邪热扰动,津亏不足,甚则扰动营血。属于实热的阳明病。但是也有一些三阴的虚寒烦躁,属于真阳外越,临床要注意区别。
' x6 c. K6 [! }4 N8 v我们得分析,这个患者是烦证突出呢还是痞证为主呢?这个患者寒热并存,是否为“痞证”呢?寒热并存,不代表都是痞证的啊!
# _3 i8 p. X2 \! o+ Y, ^+ b任何一个证,都要有症候群来支持的。他虽然有寒热同在,但是,没有明显的痞证症候群支持。& K. B3 B4 R* L. p: O8 {! ]3 H$ K
这个患者阳明热在上焦,以失眠心烦为主症,这个患者有明显的“烦证”。- a' G( D0 K! s _ z: K# ]
这个患者病在阳明,而阳明病,一共分六个代表证。
! M2 f+ n+ Z7 Y6 T6 a外证,也就是外实证。是白虎汤证。
$ p0 m7 f% B# Q* c" D' T' U$ X3 r外热证,也就是外热黄疸证,是栀子柏皮汤证。
. K9 [5 @( k% o2 w1 X0 L' K下焦里实证,是承气汤证。
6 y% T/ H; g; c下焦里热证,包括里热下利的白头翁汤证。, Z3 C9 l" m/ K$ F# d6 ]5 q6 p
上焦里实证,是瓜蒂散证。+ T/ J- G0 i/ x0 b) Q
上焦里热证,是烦证的栀子豉汤证。
, @/ g5 e( n% |0 v; g( J那首先就要考虑用栀子豉汤类了。阳明上焦里热证,是烦证的需用栀子豉汤类方。) |& b! e! _& Z; A
现在大方向有了,具体呢,我们先分别看一下条文。
7 u4 O( s4 a$ ]+ @6 U; o7 ?1、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 生姜豉汤主之。+ W8 Z4 t" L1 O* @
2、烦热胸中窒者 ,栀子豉汤主之。
3 E! V; D c* x( F( m" j6 s3、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H, E4 b3 P- G8 E
4、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 ^1 D0 `) {! g. d A, ^栀子豉汤是对治阳明或者厥阴虚烦的,对治厥阴寒热错杂病机的,去阳明热,还温降气逆水饮。这个患者主要是“虚烦不得眠”。
; |( @, e, P0 j& r* u' U/ r! [没有里实的“虚”的意思,也指胃中津液亏虚,“烦”,是阳明热的一个表现。津虚而里热发烦,造成了失眠。要是实烦,就是里实了,怕是要结胸了。
$ J, ~3 k" R+ M这个时候一定要和结胸鉴别的。( i' Z: K/ D4 U# R
怎么证明是虚烦呢?“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用手按按心下硬不硬,软的,就是虚烦!硬的,就要考虑痞证或者结胸证了。这个患者“腹软按之不坚”,所以排除了结胸证。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诊断方法。有时简单的查体,是很有好处的,最大程度上避免误诊。证实是虚烦了,用栀子汤类去对治。大方向有了,就要考虑具体用药了。3 q9 q# @+ D* C5 |, u
351、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宋76)
7 h8 o# Q2 F0 N. J(脉经: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剧者,反复颠倒,心下懊,属栀子汤,若少气,栀子甘草汤;若呕,栀子生姜汤;若腹满者,栀子厚朴汤。)
: c/ g* K0 k8 c; A/ _* |7 w: k* T* ?【栀子豉汤】
+ a) ?7 Q R2 K5 r栀子(擘,十四个 20) 香豉(绵裹,四合 30)
: `# F2 J0 E9 m2 n4 _1 f. p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e/ r R& a" f1 C$ ~$ F' g
栀子,酸苦,寒。《神农本草经》:主治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它是阳明药,清热的,主治中上焦这个部位,表里都清,还能除烦利湿。; k2 }) [: y ?' p; |( w8 G
豆豉,味甘咸而酸,性平。《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这个药,外能解表,内能降逆除烦,更能调理胃肠。! K6 V# m8 x! h! t% D
配伍上,酸苦除“烦”,甘酸除“饮”,甘咸除“燥”,酸咸配伍还能清热。% f" d" L8 ~7 E2 w5 {' L
栀子清热,表里都清,就是说表邪若还有一部分留于外,他也能解决的。而豆豉也有解表之功,这也是为什么要后下香豉的原因。2 G4 L# M% Z4 I# X+ \; O
这个方子对于西医的有些胃炎、食管炎等也有效,但前提条件是一定要对证!
; A f6 |+ o; h: T) e3 |) T7 y“证”!不是“症”!所以说这个方不是有失眠就能用的,很多人按西医套路来,有症状就用,这样绝对不行。
$ N$ C; l" B2 r7 w: L- a+ O这个患者还有很明显的腹胀,光用栀子豉汤明显是不够的。这个方偏寒,而这个患者不只有热而已。“呃逆,恶心欲呕,腹胀反酸,食欲欠佳,饥不欲食,大便软”有明显的寒象和气滞。“饥而不欲食”就是中焦水饮有寒,寒热错杂,寒饮不十分厉害,但是不能化食了那么需要温而化之,理气除滞。所以“若腹满者,栀子厚朴汤”就很对症了。
9 a& E! \: N" u, A+ B1 P' Z【栀子厚朴汤】
6 ]! Y# ^6 s8 {9 H栀子(擘,十四个 20) 厚朴(炙,四两 60) 枳实(水浸,炙令 黄,四枚 60)
- w- e8 m3 W) J$ @0 l2 Q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 p# m- t' O4 I# G$ k, h+ _这个方子在书里是去掉了豆豉了。这个豆豉,酸性而有解表解郁作用,刘师在书中提过,这个豆豉不去掉更好,这点我也非常赞同。这个方加了枳实、厚朴,取承气汤的意思。表示这个病准备要往阳明的实邪方向走了。但暂时只是气实,没有大便实,所以未用大黄、芒硝。这也可以说是既病防变,阻止他继续传经。1 n& P' j5 Q( S5 @
而且这个患者的寒象和气滞也顺利解决了。这样,即使没有成方,我们也能自行加减
& X3 z4 y; E7 J) n8 c! A! H3 ^厚朴,辛咸而温。《神农本草经》:主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气,血痹死肌,去三虫。------辛咸而温,本身就有除滞和温通的作用。这个药,一般是入太阴、厥阴和阳明病位的。升中有降。. W: B( W- D5 A- i' ]7 Q
枳实,酸苦而寒。《神农本草经》: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既能外宣,又能内收。主阳明、厥阴病位。注意这里面“止利”是什么意思?那是指阳明的湿热下利,它还能去湿热。这个药,还可以消胸中痞满气胀。7 `3 t* T0 V. d: Z( j
它和厚朴,常常是一起用,是个对药。寒温配合,升降配合,理三焦滞气。酸苦除“烦”,辛咸除“滞”,苦辛除“痞”,都具备了。
" {7 E" O, _7 d, ^4 B所以这个患者处方如下:% r7 \; p& \( R1 d- C: s# K. b
栀子厚朴汤
# d9 [; _6 S5 {3 D S* D: r栀子20 豆豉40 枳实60 厚朴60
3 M% S$ Y1 k! @8 }七付水煎服,愈。
2 b& C: r2 C, v. ^( J6 w3 M8 {9 k" v' q
第二个类似的病案:( L: U3 P% U1 m
金某,女,45岁。失眠心烦3个月。患者头晕失眠,心烦不安,坐卧不宁,胸闷气短,胸内有痞塞感,口干苦不渴,腹胀泛酸,肠鸣便溏。舌胖边有齿痕,苔黄腻,双手寸脉浮滑,关尺弦。
; \# f$ R5 w7 R, O' W, y; @. P这个患者是“痞证”为主,还是“烦证”为主呢?
, ]- h( {8 w+ [9 `$ `% y真正的烦证,是阳明里热;真正的痞证,是寒热错杂,属厥阴。还有前面提到的结胸证鉴别,真正的结胸证,是阳明里实。- V; C9 r- R# h. g: I, Q" U8 [. d. g
这个患者热症明显还是寒热并存呢?并存啊,比起“烦”证,“痞”证病机更符合。& T5 E; C1 v; L5 j9 @
这三个证,都有水饮参与,看水饮的多少而定。结胸证,水饮被里热熬干成痰瘀了。烦证,是里热盛而成了阳明湿热。痞证,则是阳明里热和太阴虚寒水饮互结了。这是三者的典型病机。这个患者病机有寒热错杂,属厥阴。; [, a4 h3 h1 \$ |0 i5 P
为什么说是厥阴了?因为有太阴的吐、利,有阳明的郁郁微烦。胸中痛,腹微满,太阴和阳明都可以有这两个症状。这个患者的“胸中痞塞感”肯定比第一个患者明显。
, V/ M1 S. @, S$ z因为这个患者上面的湿热和下面的寒饮交争,在中焦打起来了啊,所以“痞塞感”肯定比第一个阳明热明显优势的患者明显。这就像两军相争,如果实力相当,战斗也更激烈些,一面有明显的优势,斗争就一面倒,激烈度就差多了。所以,要仔细分析。从这个角度分析,这是太阴阳明合病,属厥阴。这是痞证。: n1 S2 z* N: n/ L) K
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3 P8 D4 T- `+ O2 k【生姜泻心汤】
* n/ h# C! Z9 W, e8 _" \7 i生姜(切,四两 40克) 甘草(炙,三两 30克) 人参(三两 30克) 干姜(一两 10克) 黄芩(三两 30克) 半夏(洗,半升 40克) 黄连(一两 10克) 大枣(擘,十二枚 20克) 8 @( |, i" Q' v) Y$ T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4 `& }. g( m3 T* _
寒热互结成痞,湿热上逆则“干噫食臭”,下趋则“腹中雷鸣下利”。这个下利,寒饮偏多一些,也是协热利的一种情况。腹中雷鸣下利,说的是中下焦水饮盛,肚子“咕咕”直响,会有腹胀出现,肚子一响,就要马上腹泻。用生姜泻心汤去治疗。
; I& a! B/ x; y( z* \生姜泻心汤和半夏泻心汤的区别,在于大量的用了“姜”。
5 P* w& p/ U% `, t1 i, a! [0 c生姜,辛热,功同干姜。《神农本草经》: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者尤良”啊!去内外水饮,止咳逆,止下利。干姜温中去水饮,生姜则是解表止呕降水饮。各有侧重。解表降水饮——这点很重要。
6 N& |2 ~; v0 H. o这个患者脉有浮滑,多少还是有表证在的。/ u. ]" }1 ]3 N$ R8 v) e; O$ m
半夏,辛温。《神农本草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这个药,入太阴和厥阴病位。它有温渗的作用,降逆,去水饮上逆结聚的。
; J% u3 C: q7 `; E( x% F干姜,《神农本草经》: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1 A) P* F. O, F% ^. A4 Y5 M黄芩,苦寒。《神农本草经》:主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这个药,主入阳明,清阳明里热。
6 [7 u @9 r) b, q黄连,苦寒。《神农本草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也是清阳明湿热的。3 h: y: ~" V' x) w( a8 I; a
人参,甘苦。微寒。《神农本草经》: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甘味药,一般都有除饮的功效。人参主入三阳,尤其是阳明。能够补周身内外津液。也有一定的治水饮的作用。5 I& P Q6 U7 ~; } x# P8 r
甘草,也就是炙甘草,甘温。《神农本草经》: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能缓急温中,补胃气津液而已。津液胃气足了,周身受益。/ _$ b/ C& l+ a6 y% H( t
大枣,甘咸,温。《神农本草经》: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伤寒论里是炙甘草为主。, q& ]2 m: V8 {) c! w: T4 g+ A
干姜和生姜,主治相同,干姜偏于守中,生姜偏于降逆。/ F u$ c; x% }2 P1 g0 j, M8 [
因此,四两生姜加一两干姜,就是五两,量很大。专门是对治太阴虚寒水饮的。, D, O7 y$ q5 l' J
由于患者除了“痞”还有“饮”,加用苓桂术甘汤。& ?; Q, i, ]% d+ {
那这个患者适不适合用栀子豉汤呢?9 d5 L) ~' ` \% J' V( \* {
这个患者的确有“烦”但适不适合用栀子豉汤呢?
/ t$ h4 R" O4 ~$ T5 K$ ?“359、凡用栀子汤,病患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宋81)
1 p# `. B2 F# \5 I! S& Q% w而且这个患者的“痞证”重于“烦证”,所以先去“痞”和“饮”是首要。' c7 q0 w! T6 A, J; @; ^
这是前期,等治疗一个阶段后,患者大便开始成形了,“痞证”“饮证”好转了,再用栀子豉汤治疗。
$ K; G( [$ z7 W1 q治病要一阶段一阶段来,你想一次全治好,特别是这种又有寒又有热的病,很难一次就OK。得有侧重点。在寒热并存的时候,寒热并治,建议先从寒着手,保存阳气。这样也更有利于后期恢复。. j4 t. C5 @1 u8 m+ s% {$ U
处方如下:
6 c! q' |' `1 S0 ~: }7 _生姜40 半夏40 炙甘草30 干姜10 黄芩30 黄连10 人参30 茯苓40 桂枝40 白术40 大枣12个 (生姜泻心汤一两按10克换算)5 ?9 z% L8 o$ s& Y2 W: a
6付,水煎服。, \, L" E4 O4 t! {
后来患者痞闷不舒缓解,大便也成形了,原方加用栀子、豆豉。- L8 r2 B: L$ J
; E( H0 T8 u- u: y' Y今天这两个病例很容易混淆,需要仔细辨证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前阵子已经有老师单独讲了“痞证”,建议大家再去复习一下,温故而知新,有利于学习!
8 f0 ^ O9 M5 x4 j# m4 G/ a今天就讲到这吧,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 t( T# l% b- I& [) A+ p5 e( s: }; v- K8 i9 N( D/ g
8 Y5 c3 ]3 Y% U }* h# I
' [6 Z0 f9 @2 @2 l
1 W# J5 w% \9 B1 K8 b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