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袁超明 于 2013-12-6 19:02 编辑 ! V- I1 q1 p/ g5 B1 g
% i- U- K! t9 X }( y- n
一、桂枝汤类
1 \, n) ?% D" d" s1、桂枝汤0 I5 w1 @! @, W! `- E# x1 ~9 q" G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 P/ Q. k( d* m+ o& m- x
上五味,(口父)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 b0 f6 o, s9 T" X; m- l ~/ p! ^$ W v" F/ U* Q
相关条文:
1 f# r; E" M' T9 U2 h; D/ I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 K) ~0 r, z. n1 Q5 X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 k0 O- n* e, w' f) M7 b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 l( [ D/ }/ n! S/ r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2 |: K3 _6 g A: Y8 V17、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方五。
2 h' b) { s7 V8 ]+ F1 q18.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 C/ d$ f& _: s5 q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 n4 ^! _6 E+ m0 f- w6 S/ c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9 u7 e: r2 a7 u' i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3 z M/ X* _9 q& ]% P, _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1 I* m( P" a- u4 D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e# b2 Q/ U2 L2 F0 V2 \; _0 b( j
54.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9 c9 f4 b: h5 c- x2 \( L0 E" h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一云大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 @5 ?5 v2 e" V8 f4 b% r- Y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1 ~: @2 e- A- q% _+ |* ^8 N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方四十五。
1 d/ h; S" E% }3 ~( V. v! T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7 T% n/ t) ]4 ]6 r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8 P* N9 `+ n( u2 {& s F) O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 a# X0 s2 b0 r5 E& X- J) P240.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复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B0 K- B$ v7 Z- u% b8 @; m2 q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 c# L1 d. R/ L0 K7 o372.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N9 A, I& }) l* @& ^$ k
387.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5 A1 S; e; E3 n7 f. u# p) A+ a% _0 _& E
方证标准:
" ~3 e. Y1 J/ X' X$ ]& X3 U- L) O+ B太阳中风证(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或浮弱,鼻鸣,鼻塞流清涕;干呕,舌淡红苔薄白。). Y( U4 Q# W, I
运用范围:除了太阳中风证外另外还有以下几点。3 g7 j/ c. h; v% {% [
1、营卫不调,常自汗出,有规律的发热汗出或无规侓的时而发热汗出者。治疗有时间规律的营卫不和证时,都是“先其时发汗”,在发病的前一个小时温服桂枝汤。
6 b5 S" c+ t$ s6 i" Z' {2、经过误治,汗,吐,下,后,表证犹在,而津液受伤,尚未传变它纲者。 k6 A2 [+ l5 |" I; e
3、可伴随(津液不足)症状:以“血”代汗(血证),大便干结等。
' u" T2 G' K: Y6 |/ w9 Q3 R8 D4、根据体质差异次要症状:肌肉或者关节酸痛,或者肌肤麻木不仁;恶心呕吐(或者干呕),或者胃脘不适;无汗而困倦乏力。
: _% ]$ V* _8 H. E( K9 F; n* R5、舌苔脉象:舌苔薄白,脉浮(浮缓,或者浮弱)
* n- W2 _7 I" l* t8 R0 M以上的诸多症状中,不管如何,都应该排除热证(不管虚热还是实火)。
) E3 m1 c6 f, b u, A+ X4 L- R: O( V3 t, K# w# n. X0 l+ u9 S8 U
桂枝汤主要病机:/ e' g/ l9 ^9 E1 d: Z
(1)太阳中风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浮缓,或者浮弱)。
: Q, y6 {4 }, B' r2 Y7 N5 u关键在于“汗出与脉浮(浮缓,或者浮弱)”。换句话说,太阳证见到“汗出与脉浮(浮缓,或者浮弱)”,特别是这里的“出汗”要注意,其包括了患者本身出汗情况,也包括用药之后已被发汗的情况,都可以使用桂枝汤;还有的病人,表现出以“血”代汗(血证),大便干结等津液不足症状,但就是有太阳证,这时候,不管有没有汗出,是不是脉浮(浮缓,或者浮弱),都使用桂枝汤,不可再大发其汗。" j$ ~, ]4 P( K$ W: G4 O( h
(2)营卫不和证:(藏无他病)发热,自汗出。: B; q- d4 Q' O. o5 v' }
此证可以是发热,汗出同时出现(可又先后之后,也可以无),也可以单独出现。可以是有时间规律的,也可以是没有时间规律的。治疗有时间规律的营卫不和证时,都是“先其时发汗”,在发病的前一个小时温服桂枝汤。! Q- J" i0 d3 A
三阴三阳各纲中风证相适应者随症加上药症(如:太阴中风证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在桂枝汤基础上倍生姜,加上药症黄芪。少阴中风证的桂枝加附子汤,太阳阳明的桂枝加葛根汤等等。)这是活用经方,只有深入方药,临床上才得以广用。
5 _( u% t) r$ s 注意:桂枝汤是个甘温药,临床上,遇到酒客,或者体内湿热重的病人不宜用。酒客本身内有湿热,服了桂枝汤,就会增加这个里热,而上涌的,就会呕吐得历害的,会大伤津液的。严重的还会造成吐血。吐血何因?是因为里湿热加重伤了上焦血络的原故。因此临床上要对酒客或者体内湿热重的患者多留个心,以避免误治。0 F$ A8 Q; L8 a& u. A& M. b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