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11-9豫一品堂朱培府經方治病神昏谵语病危 经方一剂显威
( L$ @8 @ |% X* q$ \; i今晚呢,还是继续和大家共同学习病案,经方理论很重要,临床实战同样很重要嘛
* N' B' J' R2 @5 w先给大家发个病案..4 c$ r' n F, h& D! s
蒙**,女37岁, U$ ]! [8 `5 I8 c8 ^; I
初诊时间:2013年7月14日
8 h- M% h5 k2 L$ o0 M; b- u主 诉:谵语8天,加重3天。
( h8 ?* u2 `, ?& E4 q; `病 史:(家属代述)十日前突然昏倒,住某院输液缓解。后渐渐喃喃自语,西诊未有明确结果,逐渐目不识人。医院建议去省城检查,患者因家贫未允,遂回家找神婆巫祝。凑巧好转2日,又再度昏倒,适逢其亲戚在旁边,是我铁杆病患,电话求救,嘱其针刺其人中,耳垂放血,狠掐合谷而缓解,而后邀我出诊。, J9 Y- }% B/ G) }( D% k- D
刻 诊:患者躺在床上,面色蜡黄,口唇焦躁,双目直视,见人视如未见。问诊一问三不知,只是口中喃喃、胡言乱语,手脚无力微微摇动,口中臭味明显。时而语声尖厉如见鬼状,时而表情惊惕而不安而发抖。汗出微喘,手足心热,腹部拒按。询问其家人,言发病至今无大便,偶尔解少许小便,小便黄赤。问平时月经情况,家人回答不知。
F9 H! b1 k. {, Z舌苔脉象:撬开患者嘴巴,舌体鲜红,舌苔黄厚,干燥不润,中间黑褐色。脉左右俱沉有力,略有滑象。( l5 D$ O9 k6 [* W9 k
患者主症是神昏谵语,是神智出了毛病,连人都不认识啊!易惊而躁动不安,迷迷糊糊的失去辨别能力。
. v* k# }3 t' `* g2 i4 Q这种情况以脑病多见,西诊虽未明确,但作为经方大夫却不可忽视,这是重症啊,临床不能马虎的。1 B8 @: H/ Q$ Z- k6 F
汗出微喘。双目直视,见人视如未见,这是“亡津液”了,眼睛直勾勾而转动不灵活。西医多为脑神经受损。# N- ]: [1 ~ G* f
患者腹部拒按,七八天不大便,还汗出微喘、谵语,独语如见鬼状,手足心潮热,腹部拒按。独语如见鬼状是谵语,里有结实的热,且里热上攻。
# J9 K& S/ e& E) u& D里热极盛,津液不能上达濡养则“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二目无神发呆发直,看东西就像没看见或模模糊糊,阳明里热上攻重了,便会冲昏头脑,从而发生“谵语”。 “此为实也”。
6 f! R# L9 W4 y u; `, l1 Q“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里热厉害,连里面的水饮也蒸干了,形成了里实的大便硬,脉象沉滑有力。这是阳明里实热证,要急下而保津液,需用大承气汤救命啊。
6 \. H8 w% x& C1 e' d舌体鲜红,舌苔黄厚,干燥不润,中间黑褐色。脉左右俱沉有力,略有滑象——一片热燥津亏的舌脉。
) A! H: ]. m9 X2 Q+ M$ w& j顺便说一下,临床上有一部分阳明病患者,其脉象有时候会表现出假象,比如有可能脉沉弱等。但是,其舌苔基本上要黄燥且不润的。
0 C8 x4 L* a' h* [- h& |幸而患者脉象沉滑有力,说明机体正邪都盛,还可以治疗。假如患者脉象短涩或迟而无力,正气虚衰了,脉证不符了,那就难办了。
* a/ y! _. u8 @& |( u: o: q I: [3 K六 纲:阳明里实热证# _6 h9 v6 `+ G0 l
五 证:烦、燥、滞
$ |# A F$ b) J' \ [$ |) o处 方:大承气汤(一两按15克计算)
3 t7 W7 W1 ^3 E8 l7 ~: N 大黄60克 厚朴120克 枳实100克 芒硝40克# c5 ?4 a6 g' X4 \7 v
一付,水煎,分三份,灌肠,大便下则余药舍弃。0 V! m; W/ B4 e5 }
我当时守在病人家中,一小时解下干燥大便若干,臭秽难闻。继而又灌肠一次,大便两次,每次解下燥屎,夹杂黄色稀水,患者神志清醒过半,余药就舍去而不用了。
2 D5 Z; a1 o$ Y& h) a' r# }灌肠?在这里,本案患者具备了阳明病“胃家实”,并且符合大承气汤的主要运用指征。因患者没法服药,所以就灌肠给药,灌肠呢,曾和张善哉师弟探讨过,他对此很有研究,大家有不懂的,课后可以找他请教。
# w1 @- ]/ i/ ^" e大承气汤中,厚朴下气力量大,能消除胀满,芒硝能软坚燥而配合大黄推陈出新。枳实,可以破结气,除寒热之结,止利。恩师说:枳实止利是个反佐,怕大黄、厚朴、芒硝攻下太过,这是环环相扣,制约严谨的团队作业。
4 A# @. m4 K7 ^; K t真是点窍之言啊!9 O D' d: j( m: K2 B( @
二诊:患者微感心烦,略有气短,口干口渴,想喝凉水。舌苔仍黄燥,脉左右基本相等,中取有力,沉取略显不足。已经给患者通下了,病情也缓解了,大承气汤要中病即止,所以需要换方子了。
8 Q, @$ b5 x3 _5 X心烦,气短,口干渴,想喝凉水。舌苔黄燥。脉沉取略显不足,这是津液尚未恢复过来。还要继续清里热,还不能伤了正气。那就需要调胃气,微微泻下,津液才能得以恢复。' _4 D, o, H9 j/ L* f1 k6 i
二诊处方:调胃承气汤芒硝减半加蜂蜜(一两按10克计算)因炙甘草用完了,故用生甘草,加蜂蜜50克" K6 [5 a7 R2 V9 D' {
生甘草20克 芒硝40克 大黄40克 蜂蜜50克
7 L" `2 E5 d* j. s# ~& k上三味,加水2碗约600毫升,煮二物至1碗,去滓;入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待温,入蜂蜜,分2至3次服,以调胃气。
0 \. n: M) y! ?/ u; b# A6 c: o二诊处方:调胃承气汤芒硝减半加蜂蜜(一两按10克计算)因炙甘草用完了,故用生甘草,加蜂蜜50克5 k H+ z9 v( R" J
生甘草20克 芒硝40克 大黄40克 蜂蜜50克0 b5 l5 |5 |; e, L0 b2 O9 p. L
8 s" f4 G6 c! J4 u8 l) d上三味,加水2碗约600毫升,煮二物至1碗,去滓;入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待温,入蜂蜜,分2至3次服,以调胃气。 二诊处方:调胃承气汤芒硝减半加蜂蜜(一两按10克计算)因炙甘草用完了,故用生甘草,加蜂蜜50克
( o0 y1 c4 @0 P$ w! S1 [9 o6 L2 `生甘草20克 芒硝40克 大黄40克 蜂蜜50克
) K! C) o& C# B( ^3 `. u上三味,加水2碗约600毫升,煮二物至1碗,去滓;入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待温,入蜂蜜,分2至3次服,以调胃气。 两付' G! c# a2 X1 T8 g4 ~
服药后,患者每天保持二至三次微溏大便,两付服完后精神大振而有食欲,诸证基本痊愈。不想再服汤药,嘱每天清淡饮食,常喝蜂蜜水。半月后电话随访,一切安好。患者这个情况下,不可以加人参。
3 ]7 Q k/ {& t; n- S8 V调胃承气汤中,炙甘草,甘平。固护胃气,养津液。 大黄,苦咸而寒。入阳明病位的,通闭结。 芒硝,苦咸而寒。通闭结,也入阳明病位。 两味药攻下,一味药养胃补津液。泻中有补,泻热调胃,使津液入胃。- C0 I% c }& W4 ~( r! t
经方的配伍很完美啊!我加的有蜂蜜,感觉还是平稳的。在什么况下加人参,大家课后可以讨论,当时我没加,倒是考虑有点儿不周. ^ Z. P; ]" L; B" [: I( O
这个病人早期是被耽搁了,以至于病重危及生命,这提醒我们医者看任何病都要观察入微,不可马虎大意,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否则就是草菅人命。
0 Z; m6 y/ u: f. W5 \: `9 J/ n* h每天保持二至三次微溏大便。临床上这类病人往往是先去西医医院,个体医生平时反而接触不到。等医院不治了,病人家属没招了,才会想到中医。而且还不完全信任中医,是抱着试试看、听天由命了、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
& ?2 W$ @% `- V$ |& H% z9 S以前的病案中曾经提过“调胃承气茶”,还是少量频服,大家有空去论坛看看* l: y7 B- _% N' \! F! s8 U% A5 R
该病人迅速痊愈,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已经病危了,谁敢说有把握,谁又能保证一定能救治呢?我也是机缘巧合,硬着头皮上,如履薄冰,幸而不辱使命,否则大概会吃官司吧!
6 t: p1 q8 T/ ?) W9 V心中时时刻刻都在感恩,尤其是我的师父刘志杰先生,是他给我解惑,教给我中医的真本领——汉传经方!教诲我要有勇猛精进、敢于担当、大无畏的精神!感恩师父!感恩汉传!2 P& D" t7 {( G C3 S8 ]
感谢大家听我啰嗦!这次有机会去广州参加汉传中医第三期临床讲坛的兄弟姐妹们,会有福气聆听恩师亲自授课,感受经方真理精髓!感受恩师的正能量!见证汉传崛起的辉煌!9 C' H% g+ u6 K- s0 a8 p%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