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无所执着 于 2013-8-1 12:03 编辑 4 n& ?5 o9 {2 P
8 n1 s, n3 o* n
' Y- i( J& E Q; J
H; g* ~" \0 k! O
《伤寒论类方与药症解析》: G9 c9 [$ U V J
8 D' \( g( V+ m' k* V! D# i
8 c- z/ ^1 Z& {. k5 K* t五、 栀子汤类方:# g" Z" y+ j7 |( ^0 J- H
阳明的实证,细分为热和结实。结实可以包括热症状,而热可以没有结实症状。这个问题要弄清楚。" b( c: @2 _' A
阳明的热或者结实,都是既可以表现在外,也可以表现在里,或者里外都有。使用的方各不相同。' }7 e: R4 f' a. o2 N4 s8 T
阳明热,要用苦寒清热的方对治。代表性方证有大黄黄连泻心汤,栀子豉汤系列方。4 w( r/ {4 E& l6 R! s
栀子豉汤系列方是专门对治病位在上焦的阳明里热证,是阳明气分证。6 [. q3 u+ [% U% G3 t
(一)、基础方:
* _9 G! {# t/ t: M5 w; @4 ~栀子豉汤:/ C; e' W7 ]6 u
【六纲五证】阳明上焦津亏热燥烦证。
6 p! G* K& I4 g) f$ Q【症 状】心烦失眠,咽燥,口苦,或心中懊憹,坐卧不安、心中郁闷,头部汗出;或烦满胸中窒塞结痛,心中嘈杂,按之则心下软而不硬;或腹胀满大便初硬后溏,或恶心呕吐、咳嗽、头晕、面红、眼赤、耳鸣。舌质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燥,脉象浮洪或沉实,滑数有力。
* t. e) k) c* H- ~【病 机】后天阳气不能正常下行,逆冲于上焦,出现火盛于上的症状群。
8 ~ D y9 r, n3 l( S8 Z7 z- i“烦”,是阳明热的一个表现。阳明津液不足而里热发烦,干扰神明造成失眠,再严重的,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2 N- A( W: b( u% L
条文讲的“虚”指的是没有里实的意思,也就是指胃中津液亏虚,但还没有结实。不要等同于三阴的虚,
1 x# U9 a( u# N【治 法】当气机过散时,应该用酸药来收敛它。而由于热邪导致的气机过散,那就该用酸寒的药来清热敛散。栀子豉汤是治疗六法中的清法。( X5 Q5 C/ ~/ B# R- s( a3 u% W
【药物组成】 栀子十四个 豆豉四合
, c5 f0 e. k( z4 H9 D【药 症】9 ~0 `; N% u2 F0 L) L% h
【栀子】酸苦,寒《神农本草经》:主治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疡。! ]8 ~" i/ W' n; s r6 k
【豆豉】甘咸酸,微温。《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8 `( x B2 J; q
栀子酸苦而寒。酸能敛降,苦能下气,酸苦能除烦。
& C0 ^% f% \+ i/ x. Z寒能清阳明热,包括表里热邪都能清。能除烦满、消黄疸。它对治的病位偏于上焦和肌表。偏于上焦,就是能从上往下清降冲逆之邪热气。
& @2 t. x) ^* N& O栀子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意思就是说能除里热,这里的邪气指邪热之气,即阳明热,因为它是寒药,是清热的。; ?9 B% c7 q# {+ d
要是用它来治疗寒证,那问题严重了,是犯了方向性错误。9 W/ t! I& T1 Z
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疡。这些都指的是头面部的皮肤病,带有些湿热的,颜色红,或红肿热痛渗湿。它还能治疗阳明湿热黄疸。
I O* p& W; l4 ^+ ~2 e3 k豆豉甘咸酸,微温。甘能守中、滋补;咸能润降(降下,利下)% I4 o4 {' g& k' ~0 a+ S
豆豉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兼有解表解郁作用。9 O# a2 K- h' ?; w& u9 z4 h/ q
豆豉可以降逆,温敛水饮,解除懊憹的症状,同时,配合栀子去针对上焦。
2 O5 V3 C+ b H& J0 n) L栀子和豆豉都有敛降下气的作用。/ `0 _& @; l' h b, z
酸苦除烦,佐以辛甘,守于清收。很合病机。什么叫清收,上面已经讲了。 S/ I5 r5 x) ]8 f( m; g T
栀子寒,豆豉微温,体现了经方的阴阳之道。; p% J h& a1 l* j9 U Z% ^- m( [! {! b
【使用禁忌】凡用栀子汤,病患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p+ N3 ^' u: U G
“旧微溏”的意思,就是素有大便溏泻。
' {, J' Z" ?/ x9 Z2 X: o% Q5 k/ z这是栀子豉汤类方的基础方。
2 d( e& u+ d3 p8 q1 Q$ m1 ~, ^; o4 T: _4 k% `) b; U) U
(二)、同类方, q% E& c$ N8 x
同类方,有一个规律,就是在基础方症状以外,又出现了另外的药症。那么治疗上就要考虑对治那个新出现的症状。
2 z- ?9 E: G4 V: O1、栀子甘草豉汤: 阳明上焦津亏湿热烦证,心烦失眠,兼乏力,动辄气短。0 L7 z+ M0 N$ l% O% I& g ^' v( {
栀子甘草豉汤,是因阳明热持续不解,热盛伤津,病机上在基础方证栀子豉汤的症状以外,更出现了津亏不足之症,药症上就需要加甘滋药来兹补津液。
8 u8 |$ p) R" q) h- g' ?! b“酸苦除烦,佐以辛甘,守于清收。”这个方,加用了甘滋补津液的甘草。
1 Y( D L; Q' V0 @; u【甘草】甘,平。《神农本草》: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属于滋剂类药物,滋养胃气。# K- Y3 p! }, }# r$ T( S* _
甘草味甘滋而性平,热证和寒证的津亏都可以用它来滋补。但要注意的是,甘草它能保水,凡里饮盛的要慎重。
9 l; x7 j" z% T! K' k" J* A4 c栀子甘草豉汤的额外症状比较简单,用药也简单。
4 D! B/ z% u5 \, w! O. O
$ z% I/ S5 [2 @. U: v) A2、栀子生姜鼓汤: 阳明上焦津亏湿热烦证,心烦失眠,兼湿热上逆作呕 。; a* B* m! E' ]$ n3 ~
栀子生姜豉汤,病机上,是在基础方证栀子豉汤的症状以外,更出现了呕吐症状。
& D: A. }0 D( j% C& R2 V呕吐,是因为气逆严重。除了邪热之气上逆以外,还有可能是热渴多饮,导致热与水结,水热上逆。药症上加生姜降逆化水。 4 T1 Z) U( f6 |, {9 \" G. r
【生姜】辛,热。《神农本草》: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 p# i4 s( w) ?" Z) \8 g; |胸满咳逆上气,指气机不能顺降而反向上冲逆,引起咳嗽气喘短气满闷,或者恶心呕吐干哕。$ k" s; \9 G. E% w- U
但凡气上逆引起咳嗽、气喘、短气、满闷、恶心、呕吐、干哕的,一个是用辛味药发越降逆,一个是用苦味药下气降逆。在这个方里,是利用生姜辛散降逆的功效来止呕吐的。
4 W5 J! K7 y# u- x! K" s看看栀子豉汤的症状群,其中有“胸中烦满”。是不是与生姜药症也契合。 2 C4 K& [! Y! |) H0 T
. H: d w$ u3 T) U9 i* R" V
3、栀子干姜汤: 阳明上焦津亏湿热合并太阴下焦虚寒水饮,微烦,心下软,或心中疼热,饥不欲食。$ F0 x z- a9 H& c
栀子干姜汤,这个方证的病机是寒热错杂的厥阴病,上焦的阳明热,中焦的太阴虚寒,出现心中疼热,饥不欲食的症状。
1 V" N/ z/ \; h X; W栀子干姜汤,去掉了基础方栀子豉汤中的豆豉,换成干姜,只有栀子和干姜两味药。
+ M. t5 x. m5 _! Y0 r8 X这两味药一寒一热,一酸敛一辛散。这样的配伍,充分体现了经方阴阳之道。
% v% u" B2 @& h# K9 ?5 u' Y【干姜】辛,热。《神农本草经》: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 V: Z# k- f1 }6 p4 ?饥不欲食是太阴虚寒,津液不足。
6 p8 g5 s2 X* s$ y: ]干姜可以温中。这里的温中,理解为温里,即温太阴寒。
6 Z; Q! I) [% X8 @要是用它来治疗阳明热,那就错了。1 F5 O% A! X# g9 u. S% R$ S, l. k
从干姜的药症来分析,这个方证除了饥不欲食外,还可能出现下利腹痛症状。8 W- V" b' C" H9 r a
栀子干姜汤与栀子生姜鼓汤作比较:
8 O2 n- {5 z9 @& a- o原文:
+ C9 W* c D6 h" D$ ]“……栀子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C& a5 \; |; N7 U+ S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8 M" }/ u w ~. K# g; f) s栀子生姜豉汤对治烦证兼水盛上逆呕吐。7 C! p! x2 A J! M$ D
栀子干姜汤对治烦证兼太阴中焦虚寒。而且栀子干姜汤的阳明热比栀子生姜豉汤的要轻些,是“微烦”。( h7 d" V' [9 t! y
$ E) K7 s$ c! d. ]# @3 {/ O
4、栀子厚朴汤: 阳明上焦津亏湿热烦证,心烦失眠,兼阳明里热气实,腹中胀满,卧起不安 。 0 i+ A D$ Y2 E' x' A
栀子厚朴汤,病机上,是在基础方证栀子豉汤的症状以外,更出现了栀子厚朴汤,病机上,是在基础方证栀子豉汤的症状以外,更出现了腹中胀满这个症状。# h w$ z9 ^9 n
条文讲“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_! d& B- O# y |+ F3 |" y
这是误治后出现的一组症状。( \% u' m1 E6 k
下法伤了津液,上焦阳明热相对更大了。
$ n6 a4 u. o. J' T. a& ^热阻气机,腹中胀满(其实应该是三焦胀满),再加心烦,导致坐卧不宁 。
5 U" |8 Q/ N0 T3 i* g2 H这个腹胀满只是里热,无有实积 ,因此加用三焦气分药来通畅气机。去掉基础方中的豆豉。
' _/ ~5 D8 U' o$ G【枳实】辛酸苦,寒。《神农本草经》: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热结(阳明里实热结大便硬),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 `, f5 a, u. g
枳实外宣,内收。内除痞结,外清湿热。主阳明、厥阴病位。枳实针对膈上气滞。就是偏于上焦部位。
3 u+ K) M# l8 Q) ]% L+ _并且枳实辛酸苦,寒,它的功效除了跟栀子类同以外,多了一个辛味。辛苦能除痞,散结,比如水与热结。+ ?/ O) A& H2 D6 l. n4 [. q# S
【厚朴】辛咸,温。《神农本草经》:主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气,血痹死肌,去三虫。
4 ^+ L; O3 e( x D: m7 u2 ]! x% U厚朴辛咸而温,有除滞和温通的作用。入太阴、厥阴病位的。升中有降,能入头,定心安神,可以通闭塞。厚朴针对膈下气滞。7 D! X: n* o/ e( `9 k
枳实+厚朴,即是一对通畅三焦气机的药对。
: b4 C4 w1 N: e5 ?7 K, B* Y下法容易造成太阴下焦虚胀,故用厚朴来温通除滞涨。$ d; q) o5 L T$ I' ^& a3 G1 {
6 F+ A: z6 L, E, l8 @8 k$ f5 V/ t
5、枳实栀子豉汤:阳明上焦津亏湿热烦证,兼胸胁气滞胀满,舌苔黄。
1 ] i, E. D7 W3 f1 I+ f《金匮要略》条文只是说:“大病瘥后,劳复者,”% t# x1 j8 g2 n0 c
即大病初愈,不慎又反复了。但没有讲具体出现了什么症状。) r+ C T5 q6 u: t2 K% i
方证组成,是在基础方证栀子豉汤的基础上加入枳实三枚。
. A- |; I6 c+ e9 N1 z: r# f; u+ n以药测证,此方病机上,应该是在基础方证栀子豉汤的症状以外,出现了更严重的胸满气滞症状,因此加入味辛酸苦性寒的枳实来通畅阳明热造成的胸胁胀满。* z8 Y3 D) N5 D4 E) `3 |
枳实的药症上面已有,不再重复。
" h, G6 y0 e: g4 n9 D栀子厚朴汤与枳实栀子豉汤作比较:
) z7 g0 q) D+ U) _+ ^# [枳实栀子汤只是上焦胸胁部位的阳明热阻滞气机造成的胀满。
: m" s5 E9 m+ d& B' C栀子厚朴汤则存在太阴下焦的虚胀,甚至肠鸣、便溏等。! _4 b! X r" n' @1 l& {+ C
(它们同时具备栀子豉汤的症状,别忘了。)
+ y* g( c0 L& ]" `
' D1 v7 H) A& K% W6、栀子柏皮汤: 阳明外证的湿热外结黄疸,内无瘀热,小便通利,无腹胀。 $ a2 j0 J1 ^0 i* D+ T, \ k% i
栀子柏皮汤,去掉基础方栀子豉汤中的豆豉,加入黄柏二两,再反佐一味温补津液的甘草。7 L# k6 f" x# S) ]# y
相关条文叙述说:“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7 q& R* o1 u9 k' @; X( M0 y
即病机上,在基础方证栀子豉汤的症状以外,更出现了肌肤发黄伴发热的症状。' V% e' S5 |# J3 }, c1 \7 ~: w
肌肤发黄伴发热,该是热证发黄,即热与湿结于肌肤。
/ n% n$ f9 R# L6 T( P/ I0 D* w0 }9 b3 |5 t因此,栀子柏皮汤,对治阳明外热与水结之发黄证,也就是阳明上焦热外发,同时还有阳明外热存在。 \' w/ Z8 d! V1 \! e
中下焦没有瘀热。不会小便不利,不会腹胀。因此用药以针对上焦和体表为主。6 t( i6 \9 F, K' H7 I: E4 I- P, r
【黄柏】辛苦,寒。《神农本草经》:主治五藏肠胃中结气热,黄疸,肠痔,止泄利,女子漏下赤白,阴阳蚀疮。 ?! Y! Z O7 U
黄柏辛苦而寒,是阳明药,辛味能走表,内外兼治,清里外之热,又能去湿。
* R" t5 Y! G8 e$ E2 C; ^栀子豉汤类方,一个基础方,六个衍生方。通过这样的理顺与对比,就不难掌握了。 |
评分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