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守峰 于 2013-4-15 14:25 编辑 ! p" \( q$ w/ T5 Z0 N; `& T' k9 _
4 B/ ]% t9 K% U- P
讲课老师:沪-澄元居士 讲课时间:2013-04-15 讲课内容:麻黄类方 ! t; w% t* a4 T
大家晚上好。今天由我和大家一起研究刘师的六纲经方理论。六纲经方理论,有个“气不旁流”的概念。人体的水液经过津液气化,分两部分,一部分送达周身肌表,一部分送达到上焦。如果肌表受到风邪侵袭,津液不能顺利的透达肌表就会余出一部分加入到往上焦去的队伍中。根据体质不同,就会出现一些列的症状,会出现喘,悸,呕,头晕等症状。表不通透,津液聚在肌表,不能顺利散发出去,影响了卫气血营的转化,会对人体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属于五证病机中滞证的具体病机之一,滞于表。作为六纲辨证理论的一个辨证用药模型,希望大家重视起来。 今天,我们试着列举些方证,供大家学习研究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寒邪收束闭塞肌表,要用轻宣发散。麻黄,苦涩微辛,温。《神农本草》: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欬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这个药,在十二剂的功用上,为轻宣的功用。通过发散,使气得旁流,还有止欬逆上气作用。 桂枝,辛甘而温。《神农本草》: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这也是宣散药。 杏仁,苦微辛,温。《神农本草》:主治欬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贲豚。温收降逆。 我们看下条文 1.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宋35) 2.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宋46) 3.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宋55) 4., \1 `1 T6 c' m- t7 F3 }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宋36) 5.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宋235) 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 喘,等症状, 都是表不通透,津液聚集在表上所致。治则轻宣发散,汗出而解。除了用草药发汗外,还可以大椎放血,针刺风府大椎等方式。都是一个道理。发越轻宣,有些武术中四两拨千斤的意思。巧妙,不损胃气津液。 麻黄汤是太阳伤寒的主方,对于素体健康,偶感风寒的人,药到汗出病除。如果不及时治疗,表寒邪郁闭,热不得外发,伤了津液,出现了烦躁,该怎么对治?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这就有了变化。方随症变。这个烦躁是石膏的药症。 石膏,辛寒。《神农本草经》:主治中风, 寒热,心下逆气, 惊, 喘,口干舌焦,不得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 石膏入阳明病位,清热去烦躁不安和口干舌焦。 大青龙汤,麻黄汤加了石膏,麻黄加量,与桂枝生姜配合加大发越宣表的力度,还加了大枣。 大枣,甘咸微温。《神农本草经》: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大补津液,润躁解烦。看看原文: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宋38) 刘师修正后的语序如下: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麻黄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中风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这是太阳伤寒证,用的方子,也是麻黄汤为主 第二句,“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这说的才是太阳中风证,津液淤滞在表,不得外宣,淤滞 --聚滞,会影响营卫转化。水液气化不利,蕴积到肌表了,这类情况,也用大青龙汤发之。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宋39) 这里的水还不盛,郁热也能气化一部分水液,因此只要用麻黄+石膏的组合,发散表水人体还有个自愈机能,通过汗出的形式,发越部分水湿郁热。处在这个阶段,漏了一句,人体还有个自愈机能,通过汗出的形式,发越部分水湿郁热,或者其他方式,发汗解表,但是不彻底,还有用到越婢汤和麻杏石甘汤的机会。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五枚) 用了麻黄+ 石膏,同时,甘草大枣补卫气津液,这个汗出,我理解为汗出不彻。麻黄+石膏,除表湿,不会过汗。还有,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宋63) 这个汗出而喘,我理解也是汗出不彻,表未解。用麻黄没有问题,也是四两拨千斤的意味。汗出充分,表通透,气得旁流,症状就能化解。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也可以理解成桂枝换石膏。里热已成,麻黄配石膏,发散表水,石膏杏仁清热降逆平喘,气得旁流。同时降逆向上焦的冲逆。考虑非常周到。还是表不通透,如果素体表有水湿,内有阳明里热 ,怎么处理?内有郁热,外发不畅,会有黄疸, 麻黄二两(去节) 连轺二两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赤小豆一升 大枣十二枚(擘) 生梓白皮一升(切) 生姜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还是麻黄领衔,条文: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宋262) 刘师讲解,生梓白皮这个药,要用败酱草代替 败酱,辛苦寒。《神农本草经》:主治暴热火疮,赤气,疥瘙疽痔,马鞍,热气。也是发散,还能清热,这个方子,能解决湿热黄疸,还能治疗肌肤疮疡和一些皮肤病。还会有另外一种情况,少阴太阴体质患者,素有水饮虚寒,风寒束表,外邪勾动内饮。乱症纷杂,怎么办?是的。变症太多,方子也非常多。 刘师的伤寒类编补遗和金匮增补整理了很多。 我仅谈一个方子。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 半升 半夏(洗)半升 小青龙汤 5 p8 Y* ]0 S4 x8 y
1.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宋40) 2.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宋41) 3.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还是麻黄当先,一共五个症状:1、伤寒表不解、发热。2、心下有水气。3、干呕。4、咳。5、或然症(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伤寒之后,有发热恶寒,头项强痛,周身骨节痛,无汗而喘等症状存在。但是,还有心下有水气 1 ~ v) x# [! A! {7 E
单纯的麻黄汤就力度不够了。心下有水气,就是水饮结于心下这个部位,会有一些饮证的典型症状的。咳逆倚息 也符合这条的心下水气的这种情况。 支饮,也是水饮上逆的表现,干呕是气逆的变现,那些或然证,都和虚寒水饮,真阳不足等有关。外有伤寒表证,内有虚寒水饮,怎么处理? 表里双解。在敛收温化水饮的同时,注重解表。表不解,用上再多辛温酸敛的药,也不能除根。解决不了气逆,饮逆。以上简单列举了气不旁流后的几个方证,分析的也很简单, 提供了一个思路吧。保持表通透, 经方用到了麻黄,麻黄汤,以及变方,变方非常多,大家自己整理吧。保持表通透,也会用到桂枝汤,从病位分辨,太阳伤寒麻黄汤证病位浅,表,皮。 太阳中风桂枝汤证病位深。今天简单讲了麻黄汤的几个类方。 桂枝汤类方以后再说。简单介绍到这里。抛砖引玉。
* u/ U) ?; y# a1 a+ Q, g a0 h谢谢大家。 1 J0 s6 n+ U$ E/ r/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