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归中医 任重道远
——评《无知与偏见——中医存废百年之争》
刘 鹏
“告别中医中药”“取消中医网络签名”的风波过去已有些日子了,喧嚣了一阵,一切又归于沉寂。如果不是刻意去回忆,那些事情仿佛和近百年中医存废的历史一样,大都可以束之高阁了。好多人,当然包括我,面对争论早已形成了得过且过的麻木和听之任之的“大度”。而有个别人却较真地要命,非要弄出个究竟,这就是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所张效霞和他的新作《无知与偏见——中医存废百年之争》给我的第一感觉。
前些日子张效霞老师把他的新作拿给我,因为太忙,我就把它放在床边,每天睡觉前翻几页,没想到由此引发的思考让我几夜都睡地不踏实。回顾中医存废的百年之争,鉴往事之兴衰,并为时下中医之发展制定合乎其自身规律的战略。这样大的一个题目会让每一个关心中医热爱中医的“一介草民”,一下子毫无头绪,压地喘不过气来。很难想象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会有多少掺杂着爱恨情仇的不眠之夜。这种对中医的拳拳之心值得鼓励和钦佩。
废止中医的呼声在步入21世纪早已几年的今天又被重演,回顾中医存废之争的百年历史,文化的断层与失语是中医发展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无知与偏见——中医存废百年之争》采用历史主义的手法,对断层与失语中“废止中医”思潮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做了系统梳理和科学分析,资料翔实,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生动展现了盲目的唯科学主义思潮影响下中医学求生抗争的曲折发展史。回顾百年历史,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科学成为评判进步与否的唯一准绳,在国人中之许多尚不十分明确科学、非科学、伪科学之间的区别时,新文化运动更像是一场政治运动展开。历史的进步往往会需要激进主义的导火索,新文化运动也因此打上了浮躁的烙印。当我们还未清晰明确何者该保留何者该忘却的时候,传统文化在一片打到孔家店的讨伐声中每况愈下。植根于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国粹,再也不能作为传统文化的体现者和传承者而备受重视。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引入的西方新鲜血液在给旧文化注入生机的同时,亦让我们在自叹落后的社会环境了产生了强烈的文化自卑,盲目崇拜西方的一切。中国传统文化重整体重体悟的理念,在科学的解构和对照思潮下,成为玄学、不科学的代名词,带“中”的一切事物都失去了合法性。中医学作为医学因为在其诞生之初借鉴了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思想作为思维模式工具之用而成为被批判的焦点,其独特的医学人文模式不再是前人引以自豪的优势反倒成了批判的靶点,《黄帝内经》在被业习中医者奉为经典之必读的同时,亦被余云岫之辈称以“不歼《内经》,无以绝其祸根”。在盲目的唯科学主义思想鼓动下,中医学把西医学作为了自己科学化进步化的标尺,从中医学会、中医院校、中医教育体系等外部形态结构形式的“现代化”,到近代中医基础理论范式的内部结构“科学化”,大都以西医学为参照物而建立。以西医理论来框定中医,不仅未收“科学化”之效,而且使“中医科学化”成了“中医西医化”。中医在为自己的生存寻找依据时,忘掉了自己的话语,而是费力地求借另一种话语系统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借助另一种判断标准来检验自己的有效性,这正是中医最大的悲哀。
面对这种悲哀,作者从西医数量不敷足用、有一批能沉疴痼疾的名医、广大群众尚相信中医和西医在内科疗效上尚不及中医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医在近代废而不止的原因。遗憾的是,时过境迁,现在这四方面的原因所存无几,中医之发展不免令人担忧,“将中医进行一番脱胎换骨的科学化改造以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就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看法和主张”。 不得不承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走了不少弯路错路,把西医的话语系统作为中医标准化、现代化、科学化的惟一选择,但事实证明这些做法让中医越来越逐渐失去了自己独立的符号系统,失去了拥有自己话语权的权利。书的最后,作者提出了中医发展的可行之路:只有回归中医,才可能拥有辉煌的明天,让中医自己解释自己,把“西化”了的概念、范畴重新加以厘正,把颠倒了的价值观念重新扳正过来,把异化了的思维方式重新变换回来,把断裂的文化传统尽量接续起来。惟有如此,中医学才有可能走出百年困惑,也惟有如此,中医学才可能拥有辉煌的明天。立足于对自身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在还原回归的基础上依据中医学自身特色重新建构其外部形态结构形式和内部理论范式,当合乎自身特色的新范式代替失去自身话语系统的旧范式时,这并不仅仅是中医学复苏的标志,更是自然科学辨证法中科学化的进程。
细细品读《无知与偏见——中医存废百年之争》,更感百年求索之漫长和艰辛。路漫漫,任重道远,愿中医学能在作者和广大热爱中医的读者手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扬我国粹,壮我国威!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论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