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胡四变
以前曾认为四肢百骸也可以看做厥阴和少阳的一特殊病位,现在看来,是错误的了。
何为少阳与厥阴?沟通三阴三阳者,简而约之,沟通阴阳者,再说通俗一点,就是管阴阳交流的。厥阴和少阳的病位,就是阴阳交流的地方。
的确,“表”也可看做是一大的孔窍,是阴阳交流的地方,而里呢?中焦不用说,是阴阳交流的地方,那上焦和下焦呢?当然也是,正如刘师所说:上窍多归少阳,下窍多归厥阴,亦阴阳交流的场所。
如此看来,全身无处不是少阳与厥阴的病位。正所谓全身无处不阴阳相抱,又有何疑问哉!
试看刘师总结的厥阴病提纲:“厥阴病,四逆,厥热往复,厥利热止,心下微结。”其中四逆是表的阴阳不和;厥、利为里寒;利止可以看做便闭,热、利止可认为是里热;心下微结,是中焦阴阳不和。刘师说厥阴病是表里上下气血俱病,信哉!赞叹之!感激之!
沟通表的阴阳的代表方剂为桂枝汤,沟通里阴阳的方剂半夏泻心汤为其中之一,沟通表里的代表方剂为小前胡汤(小柴胡汤)。综合起来,会得出一个方剂,就是前胡桂枝汤(柴胡桂枝汤)。且看前胡桂枝汤的几变化:
1.演为前胡桂枝干姜汤:因太阴虚寒,去芍,变生姜为干姜;因阳明痰热“微结”,去人参、大枣、半夏,加天花粉、牡蛎(此是家栋师提出来的,具体请参看家栋师的原创)。真厥阴方也,寒热虚实,表里共调。但此方偏于作用在表,且虚寒已经显露,故可作为厥阴中风的代表方剂。
2.演为竹叶前胡汤:加当归与竹叶,此方有当归和芍药,可见营血的瘀滞;加竹叶,治咳逆上气。
3.演为大黄前胡汤:因太阴中风,表之虚寒,加吴茱萸、当归、防风;因太阴上焦之水饮,去大枣,而加杏仁、合吴茱萸汤;加麦冬以养胃气,真乃佳方!(此方亦去芍药,不解也。)
这就是小丕所说的前胡四变,不对之处,请各位老师斧正!谢谢。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