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品堂主 于 2012-5-3 05:57 编辑
施某某,男,18岁,某技校学生。 初诊时间:2012年4月14日。 病史简要:素患痤疮,复发性口腔溃疡。六天前感冒发热,自服西药感冒片,三日未愈;又至某校医处输液三天,发热未退,又增腹泻,口腔溃疡发作,痤疮增多。 刻诊:患者为一“白面书生”( 若无痤疮的话)。恶风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关节酸痛;鼻流黄涕,咳吐黄痰;口干咽痛,渴欲饮水;手足不温,睡眠不佳;纳食甚差,“总觉胃中水汪汪的”;腹痛腹泻,大便溏泻,每日四五次;小便不利,“解小便时非常不舒服”。 舌苔脉象:舌淡苔薄黄,边缘轻微齿痕;脉轻取不得,中取寸缓,关尺微弱。 六纲辨证:太阳太阴阳明属厥阴 处 方:麻黄升麻汤(原方双倍量,一两按10克计算。) 麻黄(50克) 升麻(30克) 当归(30克) 知母(15克)黄芩(15克)葳蕤(15克) 芍药(6克) 天门冬(6克)桂枝(6克) 茯苓(6克) 甘草(炙,6克) 石膏(6克) 白术(6克)干姜(6克) 上十四味,以水4000ml,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1200ml,去滓,分温六服(3小时服一次)。 2
付 2012年4月16日 二 诊,服药后出汗,诸症大为好转,发热愈,腹泻减轻,已思食,惟小便时仍觉不舒服。原方茯苓改为土茯苓加3倍用之。 处 方:麻黄(50克) 升麻(30克) 当归(30克) 知母(15克)黄芩(15克)葳蕤(15克) 芍药(6克) 天门冬(6克)桂枝(6克) 土茯苓(18克) 甘草(炙,6克) 石膏(6克) 白术(6克)干姜(6克) 上十四味,以水4000ml,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1200ml,去滓,分温六服(3小时服一次)。 3
付 2012年4月19日 三 诊,咽痛、咳嗽、口腔溃疡痊愈;睡眠转佳,食欲大增,大便成形,小便顺溜;更为可喜的是,多年痤疮已愈近半!二诊方+薏米30克,以期全功。 处 方:麻黄(50克) 升麻(30克) 当归(30克) 知母(15克)黄芩(15克)葳蕤(15克) 芍药(6克) 天门冬(6克)桂枝(6克) 土茯苓(18克) 甘草(炙,6克) 石膏(6克) 白术(6克)干姜(6克)薏米(30克) 4
付 上十五味,以水4000ml,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1200ml,去滓,分温六服,日三夜一服。 2012年4月25日 患者春风得意,意气风发,恢复“白面书生”容貌——不知比“潘安、宋玉”如何?(痤疮竟愈!)领着新交女友前来门诊,问还用服药否? 为其诊察舌脉无虞,遂开“温经美容膏滋”2瓶,嘱其冰箱储存,服时取一小勺,用温开水化开,可加适量黄酒服食…… 彼女友亦索要1瓶拿走欲试用于美容…… 汗——收费稍稍贵了一些,呵呵! 说几句“马后炮”按语: 该患自服西药而太阳表不解,输液后水饮停聚,又致太阴里虚寒,夹杂阳明有热;阳郁上焦,饮停中焦,寒伤下焦,阴阳不接,营卫失调,——都错杂到一块儿了! 当时不明病理,差点儿无法处方!幸而初诊时正在重读师著《伤寒论类编补遗》,正好读到第“19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苦思良久,若有所悟,于是套方抓药,因以前未曾用过“麻黄升麻汤”,初次试用,侥幸乃中!感慨不已! 冥冥中自有缘分——感谢汉传!感恩师父!感激一切法!感念一切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