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某某,男,41岁. 初诊时间:2012年3月1日。 病史简要: 2年来胃痛反复发作,时常呕吐,先后住院治疗不下十余次。五天前受凉感冒,服西药后胃痛加剧,经某医输液后痛缓,遗留下发热、进食则吐,不食则不吐,今经人介绍前来求诊。 刻诊:身瘦体弱,面色少华;眼窝凹陷,头晕头痛,气短乏力,睡眠差劲;体温38.6摄氏度,无汗、微恶风寒;口舌生疮,疮口疼痛,口干微渴,嗳气泛酸;胸胁隐痛,胃脘胀满;喜热恶凉,食冷则甚;食后须臾,呕涎吐食;大便难而溏少,小便黄而短少。 舌苔脉象:舌质淡紫,苔白黄腻。脉寸关部滑而细数,尺部脉弦细略沉。 六纲辨证:太阴阳明属厥阴 处 方: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半夏、生姜汁 干姜30克
黄芩30克
黄连30克
生晒参30克 生旱半夏40
生姜汁40ml
2
付
上五味,以水1200ml,煮取400ml,
去滓,兑入生姜汁,温药呷服100ml,2小时服一次,日夜连服2付。 2012年3月3日 二 诊,服药后呕吐腹痛大减,头晕气短缓解,头痛、胸胁痛稍轻,体温37.4摄氏度。自觉脘腹有气下行,腹中雷鸣,矢气频频,但未解大便;知饥饿却不欲食,微感口干口苦,口舌溃疡已不疼痛;干呕心烦,舌质转红,苔转薄黄,脉三关皆弦而细,关部稍数,尺脉略沉。 六纲辨证:属少阳(本纲证) 处 方:小柴胡汤 柴胡80克
黄芩30克 人参30克
半夏30克
炙甘草30克
生姜30克 大枣12枚 2付 上七味,以水2400ml,煮取1200ml,去滓,再煎取600ml,温服200ml。日三服。 2012年3月6日 三 诊:服药一次即汗出而大便得解,发热退而烦呕除,知饥索食;2付吃完,口舌生疮已愈,精神转佳,睡眠踏实,诸症基本痊愈。 遂不再处方,与门诊自制“胃乐胶囊”、“培元固本丸”各2瓶以善后巩固之。 按:《伤寒论类编补遗》: 330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111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12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113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14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115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11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药症: 半夏,辛温。《神农本草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入太阴和厥阴病位。 生姜,辛热。《神农本草》: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入太阳和太阴病位。 该患素体“里虚寒”,本有表邪而暂未内陷;但是屡经输液、口服西药,太阴虚寒更甚;以致表邪反而内陷,出现“寒格”而“食入口即吐”!病人太阴下利而不畅,伴随部分表证不解;下焦寒饮盛,上逆隔阻了上焦阳气而不能下交,寒热格拒不调,上热下寒,寒热错杂,阳明太阴病同在,病“属厥阴”也。 故一诊以干姜降水逆、温中止呕而兼解表;黄芩黄连清烦热兼燥湿,配合干姜能辛苦除痞,寒热共用而升降并交通阴阳。用人参补其吐下所伤之津液。加半夏有“泻心汤”之义。加生姜汁既能养胃止呕又能解表发汗,也有“小半夏汤”之义。此为针对病机而出方,并非是单纯之“见呕而止呕”。 二诊时患者“呕、头痛、胸胁痛、饥不欲食、口干口苦、干呕心烦、舌红苔薄黄,脉弦而细,”——“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中风证:“口苦、咽干、目眩,头痛、身热、恶风、颈项强、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或呕,或胁下满”。 属少阳或少阳中风证,已具备小柴胡汤证的70%以上症状,故用小柴胡汤和其表里,使其“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 汗出便解而诸症悉除! 敬请各位老师和师兄师姐师弟师妹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