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上行者 (514590303)
5 w4 A5 z. e0 k- ?. ^5 _$ W2011-12-30 20:07:167 _) O* q3 y# o+ S! W5 O
大家好。 今晚讲基础知识。阳明病。群里水平不一,今天讲的内容主要针对接触六纲辨证理论时间不长的朋友。
; m" G7 ^9 `# |阳明纲症候群:
5 a; n3 R: t5 r' |+ `5 P/ I胃家实。热、烦、实、胃中干、大便难。——实热伤津0 y& H4 G. r2 F* A6 g! b
身热恶热,或潮热或时烘热汗出,头汗、掌心热,手足心出汗,1 ?/ m0 B9 p( o3 R
热盛伤津而懊恼、心烦,失眠,或烦躁谵语;
# J U/ d- P, X4 f& N里热上涌作喘或胸中窒塞或头晕目眩0 K* t7 p( ]" K: J% C8 U
食欲旺盛,或能食易饥而泛酸,或气机阻滞不能食,口干口苦,燥渴引饮喜冷。8 u& M( A# Z* n R2 G, i6 k2 q
腹胀痛不通、拒按,2 _- D# h4 f* L, `6 ~$ u3 U/ C
大便秘结数日不解,或干硬难解,或排便不净肛门灼热,或里热下利而舌红苔黄腻
) o4 V" N9 Y0 r, ^尿频多色黄,或尿短赤,或尿道灼热痛感,妇人带下色黄,% w i* M5 R- _( { U7 l; q
皮肤斑丘疹高突色鲜红,
% j B( _. V8 ~5 g舌质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燥,
, J; k" O' L2 ~- |! q+ A6 R脉象浮洪或沉实,滑数有力
9 @0 y% R0 J$ K" B这是无所执着老师总结的阳明纲的症候群。非常好,引用下。根据六纲辨证理论,阳明病,病位在里,性质是热,处于实证状态。大家看上边的症候群中,有这样的症状:身热 汗出, 皮肤斑丘疹高突色鲜红,这里有个问题:既然阳明病病位在里,而这些症状在表,为什么也属于阳明病?皮肤斑丘疹高突色鲜红--根本就是表证。执着老师所列的症状没有错。一般这些问题都来自刚刚接触六纲辨证理论的同学。先说说里、外证的关系。六纲辨证理论认为,阳明里证,会伴随有一些外在的症状,也就是外证,比如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而外证,不一定就伴随有明显的里实,里热。无论外证与里证,都会有汗出、烦躁、口干渴的症状出现。这些都是共性症状。上边列出的 身热恶热,汗出等症状,可以是阳明病里证的外在表现, 也可以是阳明外证中风的症状。因此,阳明病会在表、外的一些症状。皮肤阳性疮疡的辨证,可以从辨病位的角度解释。六纲辨证中的病位表里,是相对的。表里,不仅仅对应的是四肢体表和脏腑。里实热,也不仅仅表示在里的津亏实热。皮肤阳性疮疡,居于皮肤的,属表,是太阳病位。深达肌肉筋骨,没有溃烂的,属里,就是阳明病位。这是局部的表里之分。也是六纲辨证辨病位的灵活之处。关于病位的辨别,再举个例子。脑中风出血了,神昏谵语。初学者往往认为,头部在上焦,属表,辨为太阳病。如果按照太阳病去选方治疗,效果肯定会很差。辨证有问题。头部虽然属表,属阳。但是,脑部的病位又是表中之里。也就是阳之里,是阳明的位置,所以辨证时要包括阳明病,处方时要加入阳明药。多说几句,病位的辨别属于六纲辨证理论的基础,是必须要掌握的。临床中,不能准确辨明病位,就无法确定六纲病的归属,自然也就无法确定对应的方剂,疗效可想而知。可能十剂知也达不到。回到阳明病。按照病位,病态,病性的不同,阳明病可以分为:外实证,里实证。外热证,里热证。其中,里实证和里热证,按照上焦和下焦的病位,又可细分为上焦里实,下焦里实;上焦里热和下焦里热。为什么要细分?当然是为了临床应用。紧紧贴近临床,这正是六纲辨证理论的特色。不同的证,就选不同的方子。方证相应,临床疗效就会显著。外实证,也就是外证,主要是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烦躁、口干渴。分程度,轻的用白虎汤,重的,口渴引饮,烦躁厉害,要加人参,白虎加人参汤。知母 、石膏入阳明病位,清热利水散结,炙甘草、粳米、人参,也就是白人参,生晒参,都是补养胃气津液。中下焦的里实证,按照津液耗伤,结实程度,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是最轻的。典型症状就是几日不大便,或者心烦为主,或者腹胀为主,没有谵语潮热。大黄,苦咸而寒。入阳明病位的,通闭结。芒硝,苦咸而寒。也是通闭结,入阳明病位。炙甘草,甘平。固护胃气,养津液。里实不重,微微泻下。清里热,津液得以恢复,调胃气,不伤正气。如果病人汗出多,蒸蒸发热汗出不止,就会导致里面津液不足,大便干燥而坚硬,“胃中干”了。气机阻滞,实热便会上逆冲昏头脑的,紧接着就会发生“谵语”,要用小承气汤来对证治疗。和调胃承气汤相比,小承气汤不用炙甘草,炙甘草滋补和缓急,妨碍攻下的力度。增加枳壳和厚朴,破除气结,理三焦滞气,协助大黄,助其攻下,把胃肠实热积滞,就都排除了。如果患者几天不大便,便不出来,整个脐周胀硬疼痛,烦躁得厉害,日哺时阵阵发热,潮热,谵语,有了这些症状,就说明有了“燥屎”。是里实热更加严重的表现,津液更加不足了,要用到大承气汤了,急下而保津液。大承气汤,是在小承气汤的配伍基础上,加了个芒硝。加芒硝咸寒软坚,对治干硬的燥屎。再看上焦的里实证。症状有:“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 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同时也会出现烦躁,汗出,甚至谵语发狂。也要用吐法,瓜蒂散主之用法。瓜蒂,辛苦微寒,催吐。赤小豆,酸、微苦而凉。“排痈肿脓血”。上焦郁阻,容易气血阻滞。用它排出痰涎,通畅气血。实证就简单的讲这么多。) p. R7 u8 F; d( c: P7 k
临床中,还会碰到发热不恶寒,烦躁,不出汗,发黄疸,同时又没有腹胀,大便微硬,小便短赤不利等里证。这个可以归为外热证,黄疸的外热证。这里的黄疸,是外证的阳明发热,和肌表的水湿互结,汗出不畅造成的,方用栀子柏皮汤。栀子,酸苦寒,清表里热。黄柏,辛苦微寒,阳明药,清热去湿,也是内外兼治。炙甘草,养胃中津液。里热证。下焦的里热证,有下利证,也是阳明湿热问题,湿热还没有到郁结的程度。协热而利,下利不解,里急后重,方用白头翁汤。白头翁,苦温。入阳明、厥阴两家,主通破的作用,可以止里急后重的疼痛,还可以通畅气机,有类似逐邪的作用。黄柏,黄连,都是清里阳明湿热的,湿热得去,热利下重自安。阳明里热,没有结成实邪,就多为湿热。在下焦的,热利,白头翁汤。在中上焦的,一般就是栀子汤证。上焦的里热证,心烦得厉害,懊憹,心中烦乱,坐卧不安,有时候还要伴随恶心。栀子,酸苦寒。专门去阳明里热的,还能利湿,主治中上焦这个部位。豆豉,解表降逆,除烦和胃。阳明里热,还有一种情况,是外有水湿阻隔,里有郁热,热发不出来,外发黄疸。症状有发热不恶寒,头颈汗出,全身其它部位无汗,口干渴,心烦。小便不利而黄赤,腹胀满,大便微硬,周身沉重。内有郁热,外有湿裹,要清利内外湿热,才能解决,这个要用茵陈蒿汤。茵陈蒿,辛苦微寒。阳明药。清里瘀热。栀子,也是阳明药,清表里热,还能除烦。大黄,咸苦寒,破在里的热结。这个方子,用苦寒药去清里热,去湿邪。上边简单的串讲了阳明病的六证。主要是为了协助刚刚了解六纲辨证理论的朋友们,更好了把握阳明病的分类。熟悉六纲辨证的特点,肯定会有遗漏或者不全的。希望大家认真越多刘师的伤寒金匮的著作,初学者,建议从《伤寒论类编补遗》开始。栀子伯皮汤 -- 热和表湿互结;茵陈蒿汤 ---里热郁结+ 外有水湿。$ K, M+ z1 B7 b. r& M$ m1 ^, B
|
|